《经济成长的阶段》读书笔记
经济成长历程》知识提纲

《经济成长历程》知识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基本线索】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探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约1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并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互相交融。
3.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耕作技术)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是原始耕作形式之一,主要劳动工具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2.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已广泛存在,但石器、骨器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石制、骨制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农业生产效率。
4.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5.唐代:长江下游一代早已出现了曲辕犁,它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6.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灌溉工具有翻车、筒车等。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原因:①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②生产力提高的推动。
(2)概况:①原始社会: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②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
③汉代: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④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较为著名的是东汉时期,汉明帝派治理黄河,取得明显成效。
⑤特色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代表。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耕作方式的变化)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商周时期:千耦其耘:(1)原因: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很低。
罗斯托的经济阶段理论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提出了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1971年他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中增加了第6阶段。
经济发展的6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1) 传统社会阶段传统社会是在生产功能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经济,而且通常都是封闭或者孤立的经济,生产活动中采用的技术是牛顿时代以前的技术,看待物质世界的方式也是牛顿时代以前的方式,社会似乎对现代化毫无兴趣。
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的一些国家至今还处在这一发展阶段。
(2) 准备起飞阶段这一阶段是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准备阶段,它的特征是社会开始考虑经济改革的问题,希望通过现代化来增强国力并改善人民的生活。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经济体制改革,为发展创造条件。
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则通常是第一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这一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难题是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3) 起飞阶段这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的过渡时期。
罗斯托认为,经济起飞必须具备4个条件:①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②经济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③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生产过程吸收了科学技术所蕴藏的力量;④适宜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风俗环境。
在起飞阶段,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外国投资明显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长的产业为基础,国家出现了若干区域性的增长极。
起飞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从农业出口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开始出口大量的服装、鞋、玩具、小工艺品和标准化的家电产品。
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起飞阶段的时期如下:英国1783-1802年,法国1830-1860年,美国1843—1860年,德国1850— 1873年,日本1878—1900年。
经济学类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经济学原理》是著名经济学家曼昆的经典之作,自出版以来,一直被誉为经济学入门的经典教材。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读物。
以下是我对本书的摘抄和心得体会。
二、主要内容摘抄1.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的科学。
摘抄原文:“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的科学。
稀缺资源包括时间、金钱、自然资源等。
”心得体会:这句话点明了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化效用。
2. 供给与需求摘抄原文:“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心得体会:供给与需求是决定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关键因素,理解这两个概念对于分析经济现象至关重要。
3. 市场均衡摘抄原文:“市场均衡是指供给与需求相等的状态。
在市场均衡时,市场价格和数量都是稳定的。
”心得体会:市场均衡是经济学中的理想状态,但现实经济中很难达到完全均衡,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来实现。
4. 消费者剩余摘抄原文:“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心得体会:消费者剩余反映了消费者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的额外利益,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
5. 生产者剩余摘抄原文:“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实际得到的收入与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之间的差额。
”心得体会:生产者剩余反映了生产者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的额外利益,是衡量生产者福利的重要指标。
6. 效率与公平摘抄原文:“效率是指资源在利用过程中达到的最大化;公平是指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心得体会: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目标,但往往存在矛盾。
在现实经济中,需要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7.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摘抄原文:“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主体(如个人、企业)的行为和决策;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调控。
2023年《经济》读后感

2023年《经济》读后感2023年《经济》读后感1最近读了由杰里米?阿塔克和彼得?帕塞尔合著的二卷本《新美国经济史》,感触颇深。
全书采用严谨的经济分析方法,以翔实的史实和数据为佐证,通过朴素易懂的表达方式向读者介绍了美国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
读罢,我对1940年前美国经济发展的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经济发展中各要素的作用(主要指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和制度规则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篇小__,就想谈一下阅读时我对美国独立和独立后初期的经济成长原因的一点感想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翻译顾问是赫赫有名的陈岱孙先生和72年诺奖得主肯尼斯?阿罗先生,主编是晏智杰先生和钱颖一先生。
大师的关注和加盟,使得本书更具研究价值。
一从殖民地到独立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开启了世界贸易的新纪元。
特别是发现印第安人手中大量的金银和新世界丰富的矿藏后,人们内心的收益率计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伊比利亚人、海上马车夫、不列颠人和法兰西人就开始在新大陆上你争我夺。
最终,英国凭借率先进行工业化带来的强大经济军事实力,打败其他竞争者,开始对北美的垄断殖民。
这一时期,殖民地的人口迅猛增加。
大量清教徒、破产者和罪犯怀着不同的目的踏上这片土地,除此而外,白人契约仆役和黑人奴隶数量的增加也不可忽视。
事实上,后者中白人契约仆役的作用也更为明显。
作为殖民地早期劳动力的中坚力量,他们功不可没。
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土地资源使得劳动力和土地这两种要素的供给几乎趋于无限,二者天然的结合在一起,农业便在殖民地经济中占有了支配地位。
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也达到85%。
而随着剩余物品产生,种植烟草、大米、蓝靛和棉花的种植园主的商业心态便会加重,当然,出口到宗主国也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利润。
“烟草产量在1620年之前只有几千磅,但到独立战争是已超过一亿磅,并创造了大约400万美元的出口收入”。
制造业方面,由于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除造船业外,北美殖民地不被允许生产铁制成品,殖民地间的纺织品贸易也被禁止。
《经济成长的阶段》读书笔记

《经济成长的阶段》读书笔记罗斯托是美籍知名财经家,《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一书被视为经济现代性经典理论的杰作。
他还指出,现代性是由农业社区向都市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而这种过程中包含了许多重要发展阶段和巨大的社会变革。
这本书的副标题——非共产主义宣言,也就是本书企图代替马克思主义把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分成了原生人类社会、奴役人类社会、封闭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党人类社会六大时期的观点,并根据他所设想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把我们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区分为六大时期。
在他经济阶段学说的基础上,罗斯托还分析了美国与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并论述了侵略战争与和平发展的问题,最后又对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等作出了分析。
在某些阶段,也可以用马斯洛所的需求阶段学说来说明。
一、新罗斯托市发展的阶段的理论体系(一)传统社会阶段"中国传统社会就是这样-•个社会,它的结构在生产功能限制的状况下发展出来的,而它就是牛顿时代之前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及其对生物柑世界的态度为基石的。
在此处,牛顿时代是被汽做中国历史分水岭的标志,此阶段并不是现代技术;资源过度配置于农村,而不是城市工业;在社会组织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家庭和氏族;社会生产关系也受到了限制,人均实得收入也只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中国传统中国社会"涵盖了牛顿之前的全部世纪,即我国的所有王朝;中东与地中海文明;还有一个中古的欧洲人世界。
(-)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过渡时期)般来说,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不是从内部引起的,而是为先这的社会的外来侵略而造成的,这些侵略使传统文明遭受巨大震动并开始加速它的崩溃。
二种情形:一是第一•般情形,即业已建立的传统社会需要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二是"生而自由"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洲,这里主要讲的第一•种情形。
在此阶段,地方政府在组织社会运营资金中承担了至关重要的任务;近代农业科学知识也开始在社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现代金融开始蓬勃发展,并为新的投资项目提供了资金;商业经济则是因为交通运输业的进步而日益增长。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_2b8007cf_8bd5_45c7_9bc9_b85d

并设法使其利润大部分再供投资 之用 。 罗斯托分析说今天的发展中 国家面临着发达国家以往在起飞 时所未曾有过的众多的可采用新 技术以及资金方面的国际援助 , 这 是有利的一面 ; 不利的一面主要是 今天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大 大超过发达国家在历史上的起飞 阶段 , 这造成了发达国家当年所未 曾遇到的一些困难问题 , 诸如粮食 短缺 、 长期失业和半失业等 。 罗斯托认为发达国家当前面 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从高额群众 消费阶段走向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 他认为 , 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 政 府的基本政策应当是发展公私混 和经济 , 加强技术创新 , 实行中央 计划调节措施 , 维持世界均势 。 ( 责任编辑 : 杜梅萍)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

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政策制定者应该关注如何通过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来促进资源的 合理配置和技术的创新发展。
改善教育和健康状况
政策制定者应该加大对教育和健康领域的投入,以提高人民的综 合素质和生产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策制定者应该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讯、电力 和水利等方面,以提升经济的竞争力。
3
罗斯托强调,政府在实现经济增长中扮演着关 键角色,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来促进 经济增长。
本书的背景和目的
罗斯托写作《经济增长的阶段》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当 时全球经济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增长停滞的问题。
罗斯托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理论框架,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 和过程,为制定经济增长政策提供指导。
教育和医疗资源不均衡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社会不平等问题。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
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 日益严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 等。
资源枯竭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一些自 然资源可能会被过度开采,导致 资源枯竭问题。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可能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对经 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
汇报人: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经济增长的六个阶段 • 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 经济增长的挑战和风险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本书的主要观点
1
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分 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准备、起飞、成 熟、大量消费和成熟。
2
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的实现需要具备三个前 提条件:有效的经济部门、投资和政府的作用 。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胡佛—费雪的标准阶段次序理论 胡佛 费雪的标准阶段次序理论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Hoover)和约瑟夫·费雪 (Fisher)于1949年发表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一文中认为:任何区域 的发展都存在着“标准阶段次序”。这种标准阶段次序为: (1)自给自足经济阶段 ) 在这一阶段,区域投资和区域间贸易很少,区域产业几乎全为农业, 区域人口绝大部分为农业人口,经济活动均随农业资源而分布。 (2)乡村工业兴起阶段 )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日益发展,贸易往来和专业化生产也在区域中发展 起来,乡村工业及其相关产业随之产生。由于乡村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市场和劳动力全部来源于农业区域和农村人口,因此,乡村工业的分布与 农业人口的分布直接相关。 (3)农业生产结构转移阶段 ) 随着区域间贸易的日益扩大,区域产业开始趋向于由原来粗放的畜牧 业转向发展集约型系列农作物产品,如种植水果、生产日用农产品和发展 蔬菜农场等。
1、胡佛—费雪的标准阶段次序理论 口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和采掘工业生产效益的下降,迫使区域不得不谋求工业化, 发展制造业。区域工业化前期主要以农、林、矿产加工业为主,如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 纺织工业等。后期则以炼钢、石油炼制业、金属材料加工、化学制造业、建材工业等为主。由 于矿业和制造业的兴起,工业逐渐代替农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部门。 (5)服务业阶段 ) 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实现了为出口服务的第三产业专业 化生产,大量输出资本、技术以及专业性服务,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3)起飞阶段 ) 这是产业革命时期,是经济成长序列中最为关键的阶段。罗斯托认 为,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高投资率,净投资率 一般必须达到10%左右。②一个或几个具有高生产率的现代产业部 门诞生,这些主导产业部门对整个经济产生扩散效应。③制度的变 革,即有保证经济起飞的政治制度和推动经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制度。 这一阶段最基本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迅速而持续增长,生产力得到 迅猛发展。 (4)成熟阶段 ) 主要特征是:①由于现代工业技术日益实用化,原有的主导产业 (纺织业)被其诱发而发展起来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工业” 所取代。②农业人口减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二、三产业 比重明显加大,新产业部门大量发展,经济持续增长。③科技和教 育事业发展迅速,劳动力质量发生变化,劳动者走向高学历化、熟 练化和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