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尽美和他创作的革命歌曲

合集下载

抗日战歌《游击队歌》

抗日战歌《游击队歌》

抗日战歌《游击队歌》作者:孝文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6年第10期孝文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从此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号角。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史诗。

今天,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历史的声音仍在我们的耳畔回响,那些经典的歌声穿越时空,依旧直抵人心。

《游击队歌》就是那个年代流传至今的永恒的抗战声音。

1937 年8 月13 日,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成立演剧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到全国各地宣传抗日救亡。

音乐家贺绿汀怀着对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一队。

1937 年冬,上海救亡演剧一队辗转来到山西抗日前线,为抗日部队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引起强烈反响。

年底,他们到达山西重镇临汾。

在城郊的一个八路军办事处(现在临汾尧都区刘村镇),他们与指战员有了更直接的接触,并对游击战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尤其在听取了朱德、任弼时、贺龙等首长的报告后,对抗日战争的形势和策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始认识到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不仅要靠正规战,也要靠运动战、游击战。

就在这时,贺绿汀突然来了灵感,瞬间化作一串火热的音乐旋律。

几天后,他在防空洞的煤油灯下完成了《游击队歌》的词曲创作:“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冈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1938 年1 月6 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在山西洪洞县高庄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讨论坚持华北抗战的方针。

会议期间,贺绿汀指挥演剧一队的全体队员们为与会代表演唱了这首《游击队歌》。

由于这首歌曲准确刻画出游击健儿机智、灵活的英雄形象,其歌词更接近红军游击战法,尤其是“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两句与会议的主题还十分贴近,故受到与会的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高级将领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当时部队非常需要这样的歌曲。

【红色经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红色经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红色经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记忆中的红色经典】默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通过歌舞概括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同志的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主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

这部音乐舞蹈史诗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

北京、上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七十多个单位的音乐舞蹈工作者、诗人、作曲家、舞台美术工作者,以及工人、学生、少先队业余合唱团三千多人,以满腔的革命热情成功地创作了这首革命史诗。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依照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集中概括地表现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这部史诗精心地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成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获得新生的真实写照。

《东方红》除序曲《葵花向太阳》外,共分为《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烽火》、《埋葬蒋家王朝》和《中国人民站起来》六场。

它是富有革命化、民族化和群众化特点的作品,是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美术的大综合;共包括24个舞蹈、歌舞和表演唱,36首革命歌曲,14段朗诵词,28个场景。

在36首革命歌曲中,有为毛主席的《井岗山》、《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三首诗词谱曲的歌曲。

其它歌曲大部分是选自各个民族和各个历史时期最富有代表性的歌曲,这些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史诗中整个舞蹈部分,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色彩缤纷的绚丽景象。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一首中国革命的颂歌。

重温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过去。

冀少版五四制九年级(初三)音乐上册(简谱)军民团结一家亲 选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合唱

冀少版五四制九年级(初三)音乐上册(简谱)军民团结一家亲 选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合唱

196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时, 周总理出席并邀请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 克亲王观看。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观看, 称赞该剧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 对头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此后刘少奇、 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观看, 并屡屡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 西方艺术学者评价《红色娘子军》的价值和 内涵,已经超出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 可以说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1971年, 舞剧《红色娘子军》被拍成电影,使得这部 舞剧风靡全国,也使剧中的《娘子军连歌》 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歌曲红极一时,经 久不衰。
军民团结一家亲 选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合唱
先用热爱解放军的情感演唱歌曲 《军民团结一家亲》。
分辨乐曲的曲式结构,感受乐曲 欢快活泼的情绪并有一定的联想,记 忆第一乐段主题。
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在民
族化的道路上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同时也是一部 讴歌伟大女性的代表作品,曾在美国、英国、俄 罗斯、丹麦、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上演,为中国 芭蕾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公 司 软 腭 为 人 体 热 饭 围 绕 捍 卫 条 约 人 体 也 日 夜 人 因 为 沿 途 统 一 欧 哟 与 体 育 体 育 人 体 也 有 体 育 课 接 过 槐 金 金 葵 花 进 口 货 更 好 的 回 答 让 他 觉 得 他 于 一 九 一 九 到 海 地 工 人 华 人 特 他 太 太 和 任 何 人 提 及 然 而 他 二 句 土 语 竟 如 同 人 体 二 条 儿 童 却 如 同 去 幼 儿 园 为 特 区 哦 他 [
1986年中央芭蕾舞剧团去英国、苏联和 1979年中国艺术团访美时,都演出过《红色娘子 军》。同时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当时的中国观众 还没完全认识芭蕾舞,中央芭蕾舞团便要对古典 芭蕾来一次彻底的“背叛”——换下短裙和舞鞋, 穿上军裤与军鞋,这样的芭蕾不仅中国观众没见 过,就连老外也无法想象。这极具中国特色、饱 含民族精粹的创作,不仅让中国观众在初识芭蕾 的同时就为之吸引、折服,也如一声惊雷般震撼 了世界芭蕾舞坛。

王尽美尽善尽美尽华年

王尽美尽善尽美尽华年

王尽美,一位出身于山东诸城穷苦百姓家庭的青年学子,在五四运动中崭露头角,在时代的潮流中乘风破浪,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嘉兴南湖红船的棹桨,摇出一个崭新的世界;他是中共山东党组织的缔造者和早期的领导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齐鲁大地。

从进步学生到职业革命家,王尽美为革命奔走呼号,他的足迹,从诸城到济南,又从济南到北京,再从北京到青岛,如同一支巨烛,他用生命为后人照亮前路……【风雨兼程,求学问道】郁郁苍苍的乔有山下,卷起金黄的麦浪。

这是鲁东南日照、莒县、诸城三地的交界地带,山脚下有个叫大北杏的村庄,当时属于莒县,今天属于诸城。

1898年6月14日(大多数党史资料都采用这个出生日期,但有文史专家认为,这个出生日期应是王尽美的虚岁年龄,王尽美填写的党员调查表上写的出生日期是1899年4月20日),王尽美出生在那里。

12岁时,村里办起了私塾,王尽美经过5年的学习,高小毕业。

在此期间,王尽美始终出类拔萃,他思想敏锐、亲和力强,被老师指定为“大学长”,帮忙进行教学管理。

更难得的是,他展现出了出众的写作才干,深得老师们的赏识。

书读多了,王尽美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一次,他问母亲:“为什么地主家坐享荣华富贵,而咱们家即便过年也难得吃上一顿饺子呢?”母亲哀怨地说:“孩子,这都是咱们的命不好,穷人只能认命,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可这命就不能换一换吗?穷人就活该祖祖辈辈受穷吗?”王尽美这一“天问”,让母亲哑口无言。

一颗种子,就这样落到王尽美的心田——有朝一日,他定要为劳苦大众改天换命。

那时村里的戏班子多表演梁山好汉、尽忠尽孝一类的故事,王尽美很快学会了笛子、唢呐、二胡等伴奏乐器,并有机会经常上台表演。

乡土文艺、戏曲故事,对于少年王尽美来说,既是艰难生活中的精神享受,也锻炼了他的才能。

1918年春天,王尽美怀揣着母亲交给他的家中仅有的一枚银元,步行近100里,从高密车站第一次踏上了开往济南的火车。

第一课 近代革命史的起点

第一课 近代革命史的起点

第一课近代革命史的起点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

A. 南京B. 北京C. 武昌D. 广州2.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杂志,犹如黑夜中的一道闪电,掀起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狂潮。

A. 《新青年》B. 《时务报》C. 《民报》D. 《东方杂志》3.所谓“国中之国”是指()。

A. 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范围B. 帝国主义强迫我国开放的通商口岸C. 租借地D. 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割让的土地4.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是()。

A. 1910年10月B. 1910年11月C. 1911年10月D. 1911年11月5.()的签订,标志清政府称为“洋人的朝廷”。

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辛丑条约》D. 《马关条约》6.《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主要是指()。

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 帝国主义直接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C. 赔款数额巨大,清经济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D.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7.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近代中国社会及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

A. 历史趋势B. 必然结果C. 最终目标D. 历史使命8.在五四运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起主要作用。

A. 蔡和森B. 周恩来C. 王尽美D. 李大钊9.马克思主义以()吸引着中国的先进分子。

A. 先进性B. 科学性C. 革命性D. 多样性10.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是指()。

A. 民族和科技B. 民主和科学C. 民主和科技D. 民族和科学11.()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

A. 孙中山B. 毛泽东C. 李大钊D. 林则徐12.外国资本——()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A. 资本主义B. 帝国主义C. 现实主义D. 社会主义13.到十九世纪中叶,急于向外扩张的英国,以()打开了清王朝这个封建专制帝国闭关自守的大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

好”。认为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A.红军三大主力在此会师
B.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9、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
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
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君主专制寿终正寝 B.民主科学方兴未艾 C.十月革命影响深远 D.北伐战争势如破竹 12.一位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曾激动的向同学们讲述着 几十年前那一幕幕艰难困苦的场面。下面地点中不可能 出现在他的讲述中的是 A.湘江 B.松花江 C.乌江 D.赤水河
13.建筑是浓缩的历史,下列建筑 中见证了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是
活动探究:请大家推选几个新民主主义革 命兴起时期的重要地名,并说出推选的理由。
第一站:北京
推荐理由: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国旗升起的地方。 图片展示:
第二站:上海、嘉兴
推荐理由:党的诞生地,开天辟地。 图片展示:
上面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中共一大 。
第三站:广州
推荐理由:黄埔军校旧址,北伐凯歌。 图片展示:
多少,君(指王尽美)与恩铭不老松。”董老咏怀的
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国共产党七大 D. 井冈山会师
5、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取得
的成就有(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 努力学习,立志报效祖国。
看看谁会填:

歌唱工人阶级歌曲《大路歌》完整歌词

歌唱工人阶级歌曲《大路歌》完整歌词

歌唱工人阶级歌曲《大路歌》完整歌词1934年,电影《大路》公映,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由工人担任主人公的影片。

片中的主题歌《大路歌》由聂耳谱曲,导演孙瑜填词。

这部影片采用了先期录音,先把主题歌曲录好了,然后在现场播放。

演员们在主题歌的引领下一边表演一边唱,跟着音乐的节奏来表达。

《大路歌》歌曲简介作者:词孙瑜曲聂耳时间:1934年在歌曲的创作之初,聂耳问导演歌曲需要怎样的情调。

孙瑜对他说:“《大路》是部大悲剧,但悲中有雄风,悲中有壮烈,所以我想象中的主题歌应该是悲壮而令人激动的”。

聂耳思考后,认为《大路歌》不仅要有俄国伏尔加船夫曲的悲壮,还应表现筑路工人满怀热忱的激情和胜利乐观的信心。

在创作中他特意前往上海江湾的筑路工地,与工人们一起劳动,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

这种来自筑路工人的最真实的生活与情感,让聂耳创作出这首经典的电影音乐作品。

《大路歌》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工人劳动的场面,还刻画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境界——争取民主争取自由。

歌曲中那沉实有力的劳动号子,将影片中筑路工人所散发出来的阳刚气质挥洒的恰到好处,表达了工人们修筑反帝大路的热情。

《大路歌》歌词内容哼哟咳嗬嗬咳咳嗬咳哼哟嗬嗬咳哼嗬咳哼我们大家同心干嗬嗬咳力量如天拉起铁滚齐向前嗬咳哼铁滚压碎旧世界嗬嗬咳修筑大路创造工农新人间嗬咳哼工农弟兄一齐奋战工农弟兄一齐奋战推倒三座大山填平苦难的深渊跟着中国共产党团结战斗到明天工农弟兄联合起来工农弟兄联合起来披荆斩棘朝前走革命大路宽又宽哼哟咳嗬嗬咳咳嗬咳哼哟嗬嗬咳哼嗬咳哼哼哟咳嗬嗬咳咳嗬咳哼哟嗬咳咳中国广播合唱团唱的歌词是:大路歌孙瑜词聂耳曲哼呀咳嗬,咳嗬咳!哼呀咳嗬吭,嗬咳吭!大家一齐流血汗,嗬嗬咳!为了活命,哪管日晒筋骨酸,嗬咳吭!合力拉绳莫偷懒,嗬嗬咳!团结一心,不怕铁滚重如山,嗬咳吭!大家努力,一齐向前,大家努力,一齐向前!压平路上的崎岖,碾碎前面的艰难!我们好比上火线,没有退后只向前!大家努力,一齐作战!大家努力,一齐作战!背起重担朝前走,自由大路快筑完。

理想照耀中国

理想照耀中国

观摩《理想照耀中国》1、制作特点分析(包装、特效、音乐、歌曲)2、叙事特点分析(结构、转场、风格)3、伦理价值观分析、《理想照耀中国》共分五集,从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开始,每集追忆四位共产党人。

与以往电影电视塑造共产党人“高、大、全”的形象有所不同,《理想照耀中国》的主创团队运用现代纪录片的“还原现场法”,再配合亲属回忆、专家解读等,不过分渲染,而是客观呈现了一个个性格丰富、形象饱满的人物形象。

《理想照耀中国》全片以“刻在大地上、写在苍穹间”的意象统一五集的包装。

但五集有各有艺术构思。

比如第二集,听觉上以《国际歌》贯穿始终,悲歌中以显精神之崇高;视觉上以监狱、刑场贯穿,惨烈的牺牲彰显革命者“要一死以殉主义”的悲壮;相应的画面基调是沉郁悲壮的红色。

再比如,第四集以1949年的天安门城楼为意象结构每个人物的故事,既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富有电视的形式感。

《理想照耀中国》以人带史,采用历史资料加人物访谈、实景拍摄加真实再现的纪录片语言,力求对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找到独特的解读视角。

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爱情,瞿秋白与鲁迅的友情,刘伯坚要子孙后代“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遗嘱等故事,通过“有温度的历史片段”,再现了共产党人敢想敢为的力量。

纪录片还充分利用了近年来我国历史学家、档案专家有关中共建党早期人物影像的新发现。

通过纪录片,观众可以看到一段李大钊1924年在莫斯科10秒钟演讲影像等珍贵画面。

此外片中还运用了多段电影资料,以及相片和油画等,观众从中可以更加直观立体的感受到当时的场景,从中萌发对于伟大共产党员的崇敬敬。

在音乐方面,本片主题曲取名《解放者》,则诠释了马克思的那句话,‘人类的解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所以歌词里也有‘解放他人,解放自己’的词句”。

在影片的第二集中讲述大革命失败到长征期间英勇悲壮的成长历程的写照中,四位优秀的共产党人恽代英、彭湃、瞿秋白、刘伯坚在为理想牺牲自己的生命时,他们高唱的无一例外都是激励人心的《国际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尽美和他创作的革命歌曲
作者:丁恩昌、…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点击数:11508 更新时间:2008-3-11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王尽美先后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浙江嘉兴南湖的画舫中,参加了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成立坚定了王尽美的革命信念,他将自己的名字王瑞俊改为王尽美,取尽善尽美之意,并为此作歌《尽善尽美唯解放》:
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

潍水泥沙东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王尽美不仅是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能写会画,吹拉弹唱样样都行的多才多艺的宣传家。

他会弹三弦、琵琶、月琴,会吹奏笙、笛、管、箫、唢呐以及拉京胡、二胡等。

1922年1月,
王尽美出席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会
时,在晚会上他演奏了《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十几首中国乐曲,赢得会场上阵阵的掌声。

王尽美1898年出生在山东诸城县西南一个叫北杏村的佃农家里。

他原名王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

1918年,20岁的王尽美入济南省立一中就读,行前他登上村前连绵起伏的乔有山,俯瞰岭下贫穷的村落和滚滚东流的潍河水,他心潮涌动,思绪万千,一首抒怀诗伴着古曲脱口而出: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

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
1919年,王尽美响应济南学联发出的外籍学生回各县开展运动的号召,跟几个骨干一起回到家乡。

在他们的策划下,诸城各学校开展了反日救国运动。

王尽美胸前斜披着书有“还我河山”的大字白布
条。

在集会上愤怒控诉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

为更好地发动群众,他和县城里的几位教师一起编写了易学易记的歌曲《救国五更》、《国耻记》、《高跷段》、《打花棍》等。

王尽美用《长江歌》的曲调创作了《保护我山东》的歌词:
看看看,滔天大祸飞来身边。

日本强盗似狼贪,硬立民政官,此耻不能甘。

山东又要似朝鲜,攫我祖国,攘我主权,破我好河山。

听听听,山东父老同胞愤怒声。

送我代表赴北京,质问大总统!
反对卖国廿一条,保护我山东。

堂堂中华,炎黄裔胄,主权最神圣。

这首歌写成后,很快传遍了山东。

1923年5月23日,王尽美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工人周刊》发表了《中国的兵患与匪患》,文中说:“我们一般劳苦兄弟们,天天牛马般卖力气,挣出钱来纳税纳粮的供给这伙军阀们争权夺利,互相残杀。

不但不保护人民,反成了人民的蟊贼,真不值啊!老实说吧,我们人民想过安乐生活,只有联合起来打倒军阀!”与此同时,他创作了《厂主寄生虫》:
工人白劳动,厂主寄生虫。

工人无政权,世道太不公。

工人站起来,革命打先锋。

王尽美将这首歌套以《苏武牧羊》的曲调教工人传唱。

他也同样用这个曲调为农民兄弟创作上口易记的歌词:人穷非穷命,世道太不公,农民擦亮眼,革命才天明。

1923年5月,王尽美在《工人周刊》64期上发表的《吴佩孚还想武力统一吗?》,文中对吴佩孚串通逆贼乱广东,驱逐孙中山的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称吴是:“人面兽心,杀人不嫌血腥的吴佩孚……”王尽美为军阀部队里的士兵创作的歌词是:士兵死千万,大官立了功。

为何打内战,道理讲不清。

枪口要对外,反帝是英雄。

王尽美就是这样,用尽可能通俗易学的文字创作,再配以民间流行的《苏武牧羊》、《满江红》、《关山月》、《红满枝》等古曲调,进行革命宣传,这些歌词都非常受欢迎,因此流传甚广,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他不仅为工人、农民、士兵创作,也为学生、店员等创作。

1923年3月,王尽美与邓恩铭到淄博矿区点播革命火种,通过艰苦的工作,于当年6月,在淄川马家庄机器图算学校成立了“矿业工会淄博部”。

从此淄博矿工找到了带路人——中国共产党。

被污蔑为“煤黑子”、“挖煤鬼”、“埋了没死”的矿工,把工会当做自己的家,团结在工会周围。

王尽美创作的《工会成立为救我同胞》配以当地熟悉的民歌音调,适时发表了:
好工友,好同志,大家同心来结团体。

团体要结好,意志要坚牢。

铲除工头打倒走狗,工人地位要提高。

争取平等自由,工会成立为救我同胞。

1949年,毛泽东主席对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山东代表、副省长马保三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

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邓恩铭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们的遗物。

”1952年、1969年,毛泽东又曾两次提到王尽美。

1961年8月,董必武曾有一首《忆王尽美同志》云: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
不老松。

王尽美不朽,他创作的革命歌曲不朽!
文章录入:hongse 责任编辑:hongse ∙上一篇文章: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诞生在抗日前线的《游击队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