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2运动的世界周周练课件(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周周练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新版沪科版

周周练(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40分)1.(广州中考)历史上把如图示意的长度定为1英寸,1英寸约为()A.2.5 km B.2.5 mC.2.5dm D.2.5 cm2.下列各图中,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3.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4.(泰州中考)“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段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A.山 B.船C.地面 D.河岸5.(常州中考)临时停车场内,旅游车和卡车并列同方向停放.小明坐在旅游车内看着旁边的卡车,突然感觉旅游车在向后运动.下列关于旅游车和卡车的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 .旅游车静止,卡车向前运动B .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卡车运动更快C .旅游车向后运动,卡车静止D .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旅游车运动更快6.一辆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第1 s 内通过了5 m ,第2 s 内通过10 m ,第3 s 内通过15 m ,则这辆小车()A .在第1 s 内是做匀速直线运动B .在这3 s 内做变速直线运动C .在这3 s 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 .只在2 s 内做匀速直线运动7.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8.(乐山中考)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 、Q 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 -t 图像(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经过4 s 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 乙,P 、Q 间的距离为s ,则()A .v 甲>v 乙,s =16 mB .v 甲>v 乙,s =8 mC .v 甲<v 乙,s =16 mD .v 甲<v 乙,s =8 m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9.请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值:(1)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速度为30________; (2)人的头发直径约为70________;(3)我们学校教学楼每层的高度约为________m.10.(无锡中考)歼-15战机从航空母舰的甲板起飞,以________为参照物,飞行员是静止的;以________为参照物,飞行员是运动的.11. 如图(a)所示,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s .如图(b)所示为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cm ,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a) (b)12.(重庆中考)重庆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如图所示,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他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 km 的测速区间用时270 s ,其平均速度为________km/h.根据该路段限速100 km/h 的规定,该车驾驶员受到了相应处罚.13.沿同一条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A、B,运动时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此可知:物体B的运动速度为________m/s,当t =4 s时,物体A、B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m.三、实验探究题(第14题8分,第15题12分,共20分)14.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应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铜丝的直径表达式为________.15.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3)小球在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4)如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________.(填图中的选项字母)四、计算题(第16题6分,第17题10分,共16分)16.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如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的有关内容.求:(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17.(宜昌中考)宜昌快速公交“BRT”预计于2015年6月建成试运营.该项目北起夷陵客运站,南至宜昌东站,全长约为24 km.如图所示是宜昌首批“BRT”公交样车,据测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约为30 km/h.车辆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通过GPS 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营运车辆的各种信息.(1)“BRT”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需要多长时间?(2)若“BRT”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60 km/h 的速度运行60 s ,停车12 s ,再以50 km/h 的速度运行36 s ,求“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周周练(第二章)1.D 2.D 3.D 4.B 5.D 6.B 7.C 8.D 9.(1)m/s (2)μm (3)3 10.战机 地面(航母) 11.337.5 0.1 2.50 12.汽车(自己) 126 13.1 4 14.(1)A C 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L 2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L 2n 15.(1)变速(2)0.1 (3)EF (4)C 16.(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从08:48到08:58,即10 min (2)出租车行驶的距离s =4.2 km =4 200 m 出租车行驶的行间t =10 min =600 s 则出租车行驶的速度v =s t =4 200 m 600 s =7 m/s 17.(1)由速度公式v =s t 可知时间:t =sv =24 km 30 km/h =0.8 h (2)由v =s t 可知,车的路程:s =s 1+s 2=v 1t 1+v 2t 2=60 km/h×603 600h +50 km/h×363 600 h =1.5 km 平均速度:v =s t = 1.5 km603 600 h +123 600 h +363 600h =50 km/h。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本章整合习题课件(新版)沪科版

������3 160km = =2 h; ������3 80km/h
所以遵赤高速全程通车后,按规定时速行驶,从遵义到赤水最快需 t=0.3h+0.75 h+2 h=3.05 h。 汽车 3.05
关闭
解析
答案
013·福建莆田)如图所示,用 A、B 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 放置正确的是 刻度尺,其分度值是 ,该物体的长度 是 cm。
关闭
B 刻度尺的刻度线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A 刻度尺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 是 1mm;物体的长度是 2.21cm。
关闭
A
1mm 2.21(2.20~2.25 均可)
解析
答案
1
2
3
4
4.(2013·贵州遵义)遵义市正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城 关闭 市,为了宜游 ,正在加快建设遵义到赤水的高速公路。遵赤高速由三 (1)以汽车为参照物,周围的景物相对于汽车是运动的; 段组成 ,已建成的遵义到白腊坎 30 km,设计最大时速 100 km/h,白腊 (2)遵义到白腊坎所需时间 坎到仁怀 60 km=0 ,设计最大时速 80 km/h,正在建设的仁怀到赤水 160 ������ 30km t1= 1 = .3h; ������1 100km/h km,设计最大时速 80 km/h。 我们坐在汽车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看到 ������2 60km 周围的景物向后退去 白腊坎到仁怀所需时间 ,t这是以 = =0.75 h;为参照物来描述的,若遵赤高 2= ������2 80km/h 速全程通车后,按规定时速行驶,从遵义到赤水最快需 h。
A.“辽宁号 ”航母 相对于歼 15 的位置保持不变 ,如果以歼 15 飞机为参照物,则驾驶员是静止的,故 C 正确;
最新八年级物理全册周周练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新版沪科版

周周练(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40分)1.(广州中考)历史上把如图示意的长度定为1英寸,1英寸约为()A.2.5 km B.2.5 mC.2.5dm D.2.5 cm2.下列各图中,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3.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4.(泰州中考)“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段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A.山 B.船C.地面 D.河岸5.(常州中考)临时停车场内,旅游车和卡车并列同方向停放.小明坐在旅游车内看着旁边的卡车,突然感觉旅游车在向后运动.下列关于旅游车和卡车的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旅游车静止,卡车向前运动B.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卡车运动更快C.旅游车向后运动,卡车静止D.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旅游车运动更快6.一辆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第1 s内通过了5 m,第2 s内通过10 m,第3 s内通过15 m,则这辆小车()A.在第1 s内是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这3 s内做变速直线运动C.在这3 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只在2 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7.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8.(乐山中考)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经过4 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A.v甲>v乙,s=16 mB.v甲>v乙,s=8 mC.v甲<v乙,s=16 mD.v甲<v乙,s=8 m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9.请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值:(1)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速度为30________;(2)人的头发直径约为70________;(3)我们学校教学楼每层的高度约为________m.10.(无锡中考)歼-15战机从航空母舰的甲板起飞,以________为参照物,飞行员是静止的;以________为参照物,飞行员是运动的.11.如图(a)所示,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s.如图(b)所示为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cm,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a) (b)12.(重庆中考)重庆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如图所示,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他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 km的测速区间用时270 s,其平均速度为________km/h.根据该路段限速100 km/h的规定,该车驾驶员受到了相应处罚.13.沿同一条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A、B,运动时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此可知:物体B的运动速度为________m/s,当t=4 s时,物体A、B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m.三、实验探究题(第14题8分,第15题12分,共20分)14.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应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铜丝的直径表达式为________.15.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2)小球从B 点运动到D 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3)小球在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4)如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________.(填图中的选项字母)四、计算题(第16题6分,第17题10分,共16分)16.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如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的有关内容.求:(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17.(宜昌中考)宜昌快速公交“BRT”预计于2015年6月建成试运营.该项目北起夷陵客运站,南至宜昌东站,全长约为24 km.如图所示是宜昌首批“BRT”公交样车,据测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约为30 km/h.车辆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通过GPS 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营运车辆的各种信息.(1)“BRT”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需要多长时间?(2)若“BRT”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60 km/h 的速度运行60 s ,停车12 s ,再以50 km/h 的速度运行36 s ,求“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周周练(第二章)1.D 2.D 3.D 4.B 5.D 6.B 7.C 8.D 9.(1)m/s (2)μm (3)3 10.战机 地面(航母) 11.337.5 0.1 2.50 12.汽车(自己) 126 13.1 4 14.(1)A C 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L 2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L 2n15.(1)变速 (2)0.1 (3)EF (4)C 16.(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从08:48到08:58,即10 min (2)出租车行驶的距离s =4.2 km =4 200 m 出租车行驶的行间t =10 min =600 s 则出租车行驶的速度v =s t =4 200 m 600 s=7 m/s 17.(1)由速度公式v =s t 可知时间:t =s v =24 km 30 km/h =0.8 h (2)由v =s t可知,车的路程:s =s 1+s 2=v 1t 1+v 2t 2=60 km/h×603 600 h +50 km/h×363 600 h =1.5 km 平均速度:v =s t = 1.5 km 603 600 h +123 600 h +363 600 h =50 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