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XXX提出了XXX说,这一理论被XXX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后得到了支持。
XXX发现了XXX三大定律,而XXX提出了相对论。
XXX则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而机械运动则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选择参照物来描述运动。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包括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而时间的单位包括秒、小时、分钟、毫秒和微秒。
正确使用刻度尺需要认清磨损、量程和分度值,同时要放正、看垂直和估读下一位。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需要将测量值加上准确值和估读值,并记下单位。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可以通过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三、快与慢(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国际单位是米/秒,常用单位是千米/小时。
速度的公式为v=s/t,变形公式为s=vt,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次声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
2)特点:人耳听不到,但有些动物能听到。
常见于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中。
3、超声和次声的应用1)超声:医学、工业、军事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如超声检查、超声波清洗等。
2)次声:用于地震监测、矿山探测等领域。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类听力范围(20Hz~20kHz)的声波,应用广泛,如医学中的超声诊断仪、工业中的超声金属探伤仪、军事中的超声雷达等。
而次声波则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具有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破坏力强等特点。
它们常用于预防自然灾害、军事探测等领域。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一单元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一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开,让学生初步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如下:1. 第1节:物理学简介了解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认识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2. 第2节:物理学的单位学习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制;掌握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
3. 第3节: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知道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2. 掌握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制,能进行单位换算。
3.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2. 教学重点: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换算,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3. 单位换算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科学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 物理学简介定义:研究自然界的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自然界中的物体和现象。
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推理。
2. 物理学的单位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3. 科学探究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是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册物理课本,主要用于上海市中学生学习物理课程。
该教材以实际应用和实验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认识物理知识,以及加强知识贯通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该教材共分十章,包括: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磁学、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和物理实验技能训练。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重点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教材中所有知识点都结合实际应用,并以实验、计算为主要表现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该教材还特别收录了大量的实验练习,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认识物理知识,充分提高物理实验技能。
3.4 光的色散(课件)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沪科版2024)

三、课后作业全解
5.* 为什么电影幕布的颜色都是白色的?
因为白色的幕布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我们 能够看到各种颜色的景物。
三、课后作业全解
6.* 若在黑暗环境中用蓝光照射红色玫 瑰,它的颜色将怎样变化,为什么?
用蓝光照射红色玫瑰,它的颜色将是黑色。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各种颜色,是因为太阳光里包含了七种基本的 有色光,而物体反射哪一种光线,我们就会看到什么样的颜色。红色 玫瑰只反射红光,其他光都被其吸收,所以用蓝光照射它,它会把蓝 色光吸收,这样我们什么颜色都看不见,所以是黑色的一片。
4. 教室里的投影幕布通常是用精糙的白布做成的,这是因为:粗糙的 表面能使光发生_漫__反__射_,如果用平面镜代替银幕,将导致_观__众__无__法__看;清白电影 色的表面能反射_所__有___色光,使同学们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如果银幕 是绿色的,当只有红色光照射到银幕上,我们看到银幕是__黑___色。
三、课后作业全解
2.合成彩色电视机和计算机屏幕上丰富多彩的色 光是( A )。
A. 红、绿、蓝 B. 黄、绿、蓝 C. 红、黄、绿 D. 红、黄、蓝
合成彩色电视机和计算机屏幕上丰富多彩的色光是光 的三原色——红、绿、蓝。故选A.
三、课后作业全解
3.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一个 著名的光学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种 现象的形成是由于____见__解__析________。
二、色光混合
2. 光的三原色
实验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 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都可以通过红、绿、蓝三种 颜色的光的适当混合而得到。因此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被称为 光的“三原色”。
2024年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一节 动与静(课件)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参照物与物体运动 重点
3.运动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分析
运动是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
例如:我们说站岗的
绝对的 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哨兵是静止的,这是
通常所说的静止,是指被
以地面或房屋作为参
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
静止是
球的自转和
面上的物体)的位置没有 公转在运动
发生变化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参照物与物体运动 重点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参照物与物体运动 重点
2.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如图所示,一位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里, 站在地上的人以地面为参照物,说她是 运动的;但坐在车里的司机以汽车为参 照物,说她是静止的.乘客相对不同的参照物(地面和车) 运动情况不同,这就是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参照物与物体运动 重点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参照物与物体运动 重点
特别提醒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发生改变,则称这 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描述 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 物.在日常生活中,若没有特别说明,一般默认选择地 球(面)为参照物.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参照物与物体运动 重点
物体的运 动状态取 决于所选 的参照物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所选择的参 照物不同,结论有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确的. 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 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此时说这个物体运 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参照物与物体运动 重点
4.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应用 (1)相对运动:指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 变化.如在影视剧拍摄时,为表现演员向某方向运动,可以 让背景板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2)相对静止:指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 生变化.如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面静止,以方便同步观测 和全球通信;加油机在空中给战机加油时相对于战机静止.
2024年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课件)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有快有慢,音调可能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实验器材
有抽屉的桌子、钢尺
实验过程
(1)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一端夹在桌子抽屉里,一端伸出桌边,多次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然后拨动钢尺,听钢尺发出的声音.为了防止钢尺振幅不同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实验时要控制拨动钢尺的力度相同(控制变量法),即使钢尺每次振动幅度相同.
1.音色音色也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等,主要就是根据音色的不同.
2.影响音色的因素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同一发声体的结构发生变化,音色也将发生变化,可据此判断物体内部是否损坏.
3.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2)声音的强弱与听觉效果
6.声音强弱的单位——分贝 (1) 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并不是没有声音.
典例1 [湘潭中考改编] 研学活动中,讲 解员使用“小蜜蜂”扩音器,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选填“响度”或“传播速度”).
响度
[解析] 讲解员使用扩音器,是为了使声音的响度变大.
2.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根据生活经验,增大敲击鼓的力度,鼓面的振动幅度增大,响度也随之增大.同样,增大拨动琵琶弦的力度,弦的振动幅度增大,发出声音的响度也增大.
实验
(1)用力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2)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重复上述实验__________
4.乐音和乐器(1)乐音: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使人愉快的声音.
(2)三种器
种类
实例
振动部位
提高音调的方法
增大响度的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
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班级:_____姓名:_______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
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
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米/秒),常用单位:km/h(千米/小时),换算关系:1m/s=3.6km/h4、公式:v=s/t(速度=路程/时间),变形公式 s=vt,t=s/v。
5、直线运动的分类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
用v=s/t计算。
4)相对速度:两个都在运动的物体,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速度。
①方向相同时,相对速度v=v1-v2;②方向相反时,相对速度v=v1+ v2。
6、测量速度的方法:(1)根据v=s/t(2)借助光电计时器(3)速度仪四、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1、实验程序: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探究内容:小球沿斜面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3、方法:用刻度尺测量各段的距离s,用秒表记录各段所用的时间t,再根据v=s/t计算,之后比较速度的变化情况。
第三章声的世界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2)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v空气=340m/s)。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4、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5、回声的应用:①加强原声②金属探伤③测量距离二、乐音与噪声1、乐音1)定义:有规律,好听的声音叫乐音。
2)乐音的特性(3个)①响度的定义:指声音的强弱。
响度决定于物体振动的振幅,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②音调的定义: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决定于物体的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③音色的定义: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等。
2、噪声1)定义: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噪声。
2)噪声的来源:交通工具、工厂机械、家用电器等。
3)危害:噪声对人们心理和生理都会有伤害。
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4)防止办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3、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
三、超声与次声1、超声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
2)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破碎”能力强。
3)应用:用于医学、工业、军事等。
(超声诊断仪、超声金属探伤仪、超声雷达)2、次声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
2)特点: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破坏力强。
3)应用:预防自然灾害,军事探测等。
4)危害:有很大的破坏力,要防止次生的产生,远离次声源。
第四章多彩的光一、光的传播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天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
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
2、光的直线传播1)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现象: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
3)光速:真空中是3×108m/s。
(4)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空气。
二、光的反射: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的现象。
1、基本概念:一点:入射点;二角:反射角、入射角;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类:A: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物体表面,其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的现象。
B: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物体表面,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的现象。
4、光路的可逆性:发生反射光路是可逆的。
5、面镜1)平面镜: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
①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②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和像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③应用:①、成像(穿衣镜)②、改变光路(潜望镜)。
2)球面镜(一)凹面镜①、光学性质:对光有会集作用;②、应用:太阳灶。
(二)凸面镜①、光学性质:对光有发散作用;②、应用:汽车后视镜。
三、光的折射: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1、发生折射的条件: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
2、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发现两侧。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发生折射时光路可逆的。
5、折射现象:池水看起来变浅、海市蜃楼等。
四、光的色散1、定义:白光经过三棱镜时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三基色:红、绿、蓝。
3、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4、颜色1)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透过的色光。
(透明物体让和它颜色的光通过,把其它光都吸收)。
2)不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反射的色光。
(有色不通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光)。
五、科学探究1、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对光有会集作用。
2、相关概念:①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②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汇聚的点。
③光心(O):凸透镜的中心。
④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3、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异侧焦点;②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③经过凸透镜焦点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4、凹透镜:中央比边缘薄的透镜。
对光有发散作用。
5、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过同侧焦点。
6、凸透镜成像1)原理:光的折射。
2)成像规律:①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两倍焦距处。
③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两倍焦距以外。
④当物距等焦距时,不成像;⑤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六、眼睛与视力的矫正1、眼睛1)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成像原理: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视力的矫正1)近视眼:①特点:看不清远出物体。
②矫正:利用凹透镜来矫正。
2)远视眼(老花眼):①特点:看不清近出物体。
②矫正:利用凸透镜来矫正3)眼镜的度数=100/f(f以米作为单位)七、神奇的“眼睛”1、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物体在焦距以内,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显微镜: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3、望远镜: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4、照相机:①结构:镜头、光圈、快门、胶片。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投影仪:①结构:凸透镜、平面镜、屏幕。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一、质量1、质量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2、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
3、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Kg(千克),常用单位 t(吨)、g(克)、mg(毫克)。
4、单位换算:1t=103Kg、1Kg=103g、1g=103mg。
5、能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6、知道测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及托盘天平的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二、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1、天平的使用1)使用天平时,应将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归零,调平。
3)左物右码。
4)读数:物品质量=砝码质量+称量标尺示数值。
5)取放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
不能超过量程。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1)要会选择量程不同量筒,提高测量精确度。
2)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或凸液面顶部在同一水平面。
三、物质的密度1、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ρ”表示。
2、密度的单位:kg/m3(千克/立方米)或g/cm3(克/立方厘米)3、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密度=质量/体积)4、记住水的密度:1ⅹ103kg/m3。
5、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情况下物质不同,密度不同;同一物质的密度还和其所处的状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