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风气归归真——我心目中的方斌先生
我与诗人方冰晚年的交往

人物春秋RENWUCHUNQIU我与诗人力冰昵耳論炙復◎方未艾方冰是当年流行全国的抗日歌曲《歌 唱二小放牛郎》的词作者,著名现代诗人。
1914年9月16日生,16岁参加革命,24岁到延安。
代表作《歌唱二小放牛郎》《柴堡》,诗集《街头诗集》《战斗的乡村》《飞》《大 海的心》等。
1997年7月8日病逝,享年83 岁。
在他的晚年,我们有10多年的真诚交往,每当回忆总是无限缅怀'在呼兰偶然相识一见如故1982年3月12日至15日,萧红的故乡呼兰召开“纪念萧红40周年忌辰学术讨论会”。
东北三省各文联和大学的专家、学者、 作家代表参加,还有来自广东和福建的代表,总计六七十人。
会上,我意外地见到了同是来自辽宁省的老诗人方冰。
在第一天上午的会上,起初是几位专家、学者对萧红作品的研讨发言。
当时社会上正兴起一股“萧红、萧军热”,对“二萧” 一 片赞美之声。
接着发言的是当年与萧红有过密切交往的老作家蒋锡金。
他回忆了 1937 年12月至1938年在湖北武昌的水陆前街小金龙巷和汉口家里,萧红和朋友暂时寄居在一起写《呼兰河传》的往事。
快到中午了,我本不想在会上发言,因为我在1981年写了一篇《萧军来访谈萧红》, 是萧军和女儿萧耘专程去辽宁本溪南甸看望我,我们在家里共同回忆萧红在哈尔滨的一 些往事,都比较翔实了。
主持人执意让我讲, 我只好简要地讲了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第一次在 东兴顺旅馆见到萧红的情况,以及后来萧红与萧军 在哈尔滨生活和写作的情 况。
我还讲了为祝贺萧红和萧军的结合,在我编辑的报纸“原野”副刊上发 了一个专版,刊登萧红的方冰50 I 文史精华/2019.06.上RENWUCHUNQIU 人物春秋歌圍二小成牛郎| <2 2 I | * $ 2 , B_£2 | UI ? ' *1《歌唱二小放牛郎》简谱新诗处女作《春曲》的前4句和萧军的几篇 作品。
在1933年我编辑的《国际协报》新年征文专刊,发表了萧红第一篇小说《王阿 嫂之死》等等。
寻访日记600字(精选13篇)

寻访日记600字(精选13篇)寻访日记600字(精选13篇)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又过去了,想必大家都学习了不少新知识,请好好地记录下在日记里。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日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寻访日记6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寻访日记600字篇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李白将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写的一首《赠汪伦》,它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感谢之情。
在10月5日,我们一家和几位朋友一起去了安徽泾县桃花潭,观赏那里的美丽景色,感受桃花潭边的汪李之情。
在景区导游阿姨的带领下,我们先去了文昌阁,那里是以前文人兴会的地方,也是游客极目的场所,阿姨说,每一个读书人应该先进文昌阁拜会一下。
接着,我们去了东岸的古渡口。
导游阿姨指点说,那里就是李白和汪伦送别之处了。
我往前一看,除了一条江,并没有因诗句闻名天下的桃花潭啊,不禁脱口就问。
导游阿姨说:“这里原来就没有什么潭,它只是这条青弋江的一部分,青弋江一贯风景秀丽、江水清澈,附近又有桃花渡,以桃花潭命名此处一段江景是别有韵味。
”我随着她的脚步穿过江边的“踏歌古岸阁”,然后回头环视四周楼阁,是了,就是在那里,李白留下了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据袁枚《随园诗话》所记,当年,桃花潭豪士汪伦邀请李白的信云:“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所以李白欣然应邀,到后却不见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便是指十里处有一桃花渡,万家酒店则是说桃花潭边有一姓万的人开的酒肆”。
李白听罢,大笑不已。
之后,主人盛情款待,客人开怀畅饮。
李白临走,被汪伦的一片诚意感动,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
我想,李白和汪伦的这段友情真是让人感动。
回望这段千尺深的友谊,我好羡慕他们俩人的这种缘分,李白的随性和洒脱世人皆知,汪伦的坦诚和热情着实难得。
他们为后人谱写的友谊篇章至今代代传诵。
最后,我们坐渡船来到了西岸,游览了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谪仙楼、钓隐台、怀仙阁、汪伦墓等景点。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沉思录》读后感1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年北京大学开学,一位学子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北大报到注册,当他看到一位村夫一样的老人,就连忙喊来,请他帮着扛行李,并许诺付费。
老人微笑着帮他的行李带到了目的地就悄悄离开了。
后来在开学典礼上,年轻的学子看到了那位老人竟坐在主席台上,事后一打听,原来还是位北大的副校长。
更令他震惊的是他就是享誉中外的学者季羡林老先生。
老先生已将近百岁了,作为一位跨世纪的贤者,他历经了太多的沧桑,看惯了人生的荣辱,不用说其煌煌的著作,就说其自身,也是一本难得的人生教科书啊!手头的这本《生命沉思录》辑取了老先生各个时期著作中的哲思小语,分人生卷和学问卷两辑,囊括为学与为人的多个方面,他是季老一生的足迹,像星星一样镶嵌在思想的天空上,闪烁着永恒的光亮,读后感《《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子曰:“四十而不惑。
”照现代人的理解,认为人到了四十岁就会摆脱名利的干扰,人生变得智慧和通达起来。
但翻阅老先生的生平,读他的人生论语,却感觉老先生的一生都是那么的乐观聪颖,超越洒脱。
是什么使老先生始终那么自知豁达?是什么使老先生永远那么的清澈澄明?我在边读边思中明白了那句名言───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怎能无求?老先生说:“不管(人的)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
”老先生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他又是那么的谦逊淡泊,,对待吃,他说:“食足以果腹,不就够了吗?”对待穿,他有老主意:“以不变应万变。
一身蓝色的卡其布中山装,春、夏、秋、冬,永不变化。
”对待官,他说:“我最讨厌人摆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爱摆。
这是一种极端低极趣味的表现。
”老先生曾经坦率地说:“我决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虚荣心的人,我也决不是一个完全淡泊名利的人。
”他把对学术和事业的追求放在了人生的首位,从少年到老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一直孜孜以求,不知疲倦。
他说:“无为而有为。
坚守心中一方的热土即兴评述

坚守心中一方的热土即兴评述三毛在《写给自己》中说,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一棵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把这个句子放在现在我有了新的感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匆匆忙忙的在这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跑着,有的人跑上了顶峰,却忘了来时的路,有的人还在奔跑,却渐渐的遗失了原来的自己,我想应该很少人会像一棵树一样,尽管在承受着天地间的日晒雨淋,长成参天大树,但仍然坚守自己心灵的一方沃土。
人之初,性本善,我想这个道理在另一个侧面看来,何尝不是一个道理呢?我认为无论我们站在哪里,有着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都不要忘记初心。
坚守自己心灵的一方沃土就是坚持自己的初心.我很喜欢欣赏陶渊明的词,因为从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那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坚持,每个人的志向都不一样,我很羡慕陶渊明他那种在田园中自怡自乐,享受天地自然的淳朴,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不为名利屈身,不为名利奴役,我们应该学学陶渊明不忘初心,跟着自己的心走,也许在高楼平地起,熙熙攘攘的都市里,也会有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的悠然自得。
现代社会的人会有一种意识就是,如果你不努力,你就会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这种意识是本来是积极向上的,却被很多人以这种借口不仅来掩饰自己的内心的扭曲和虚荣心,还以此来伤害自己伤害他人。
不久之前微博热搜上,鲁豫事件在人群中口耳相传,我很认真的去搜了相关资料仔细看了,当时我脑子里想的是,像这种事在我们身边应该有很多吧,这些家长总是抱着为自己孩子好的想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自己以为是天堂的地地狱,我不知道那些家长是什么样的心理,看见别人家孩子都上那么贵的学校,自己也跟着送,总以为这样会让自己的脸上有光,不输人家,自己与众不同。
我想说那些家长你们有没有为自己的孩子真正的想过,你们有没有真正的关心过他们?追求太多反而迷失了自己,不是身边的事物太吸引人所以才会犯错,而是因为自己的初心不够坚定。
世界太华丽,耀眼的东西很多,迫的人也多,千万不要在跌倒的时候起来变成了魔鬼,更不要在华丽变身的瞬间变成了欲望的奴隶,我们义无反顾的起航为一切未知的惊喜和挑战激动不已,然而路很长我们很脆弱,坚守了心灵的一方沃土我们便会在黑暗中等候黎明的惊喜,平静的海面上泛起我们如浪花般的雀跃,我希望未来你们会更上一层楼,但是我更希望你们还是我认识的你们。
心平气和方真我

心平气和方真我三毛说:“做一棵树,站成永恒,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树有树的姿态,你就是你,无须沮丧,无须骄矜无须同别人比较,心平气和地做自己吧,只有心平气和者,才是真正的我。
也许只有“行到水穷处”,才能“坐看云起时”。
“我找不到出口,这学期我也不会再去学校了,身体也觉得糟透了。
我找不到工作,在世上我感到孤单。
我为什么还要爱自己,根本没人喜欢我”,这是本尼?温福备15年前写给朋友的信。
而现在,这个因为龅牙而火起来的自拍之王却能够心平气和地做自己,他说糟糕透时脑袋里装的都是别人对他的看法因此不快乐,而现在他能够做自己,用笑容回馈世界。
林微因说过,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即使往事如流,涛声依旧,放弃执念,便可寂静安好,是啊,做自己需要的就是这种平静,只有心平气和,才能掸衣清辉,看到新桐初引,菩提微暖。
屈子被放逐,史公在绝唱,鲁迅在呐喊,觉民在与妻书,马丁?路德金在演讲,甘地在救赎,嗣同在抗诉,勾践在卧薪尝胆,特雷莎在炮火里施予爱与恩赐。
他们都在动荡的年代,而炮火只是缥渺的烟,吹散不了他们内心的平静。
不骄不奢,不卑不亢,生活的悲欢远在地平线之外,又有什么可以遮往生命的荣光呢?心平气和地做自己,不畏浮云遮望眼,只需相信自己,一路细嗅蔷薇,让心跟随光明的指引。
苏岑曾道:“面向阳光时,阴影在你背后。
背向阳光时,阴影在你眼前。
世界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方向。
”春有春的生机,秋有秋的温柔,无须作比,如果活在别人的阴影下,就永远抚摸不到阳光的妩媚。
玫瑰就是玫瑰,牡丹就是牡丹,心平气和地做自己,绽放属于自己的美。
生活如一场辛辣突奇的电影,而有些镜头却总是难忘。
加缪垒山不止的幸福,仓央嘉措白鹿踏雪的淡然,周国平的煮豆撒盐给人吃之,罗念生的古希腊艺术美,莫言的专心写作,汪国真的瓶瓶罐罐,沈从文的茶峒小镇。
漫溯历史,唯有心平气和者,才能做好自己,才能体会苏子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王维的“清泉石上流。
学习方永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之五精选

【最新】优秀范文:学习方永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之五在这个不易感动的年龄,偶从报纸上读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理论教授方永刚的事迹,还是禁不住泪流满面.同是碳元素组成,金刚石之所以硬.之所以纯.之所以珍贵,在于其原子排列不同;而石墨之所以软.之所以黑.之所以廉价,在于其自身结构上的不可逾越.这番道理也能用来比喻人——为什么拥有同样的禀赋.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教育.同样的环境,有的人高尚却有的人低俗,有的人雅量而有的人器隘,有的人成果频出而有的人事事无成,有的人被公众追念而有的人遭社会唾弃……原来,人的生命也是有〝质量〞的.而这种〝质量〞,缘于每个人不同方式与不同力度的打造!原来,方永刚带给我们的感动,就其于非凡的生命〝质量〞,时时拂拭的镜台方不染丝毫尘埃.〝我所肩负的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我甘愿奉献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与千千万万个理论工作者一道,让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之花遍地开放,让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之光照亮和温暖千家万户!〞〝与真理同行,是一种充满幸福的体验.〞〝历史使人深邃,世界让人开阔〞——听多了网络上的油腔滑调,见多了社会上的恶搞戏谑,这种充满了理想气息的话语让人感到极温总理屡次吟咏的.宋代大儒张载先生的那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纯洁的理想,需要这样保卫理想.守护理想.追寻理想的思想播火者,需要这样的知行合一表率.人文精神标杆.当老师,就要担当学生的道德与精神楷模;做专家,就一心扑在学问上孜孜以求;为军人,就时时处处表现出报效国家的天职感.冲锋陷阵的力量感和知识军人的权威感……无论担当哪一种社会角色,方永刚都给人〝纯〞的形象,不断地在生命中提〝纯〞,在思想上求〝纯〞,在精神上炼〝纯〞,在生活中淬〝纯〞——愈加高洁的纯度,所衬出的生命质量,令人从心底涌出敬佩.把自己复制成方永刚,偶做不到——偶的学识不如.经历不如.精神不如.能力不如.境界不如.但偶可以做到的是,像方永刚那样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生命质量在现实中哪怕是一寸一寸地提高.。
我敬佩的方叔叔340

我敬佩的方叔叔340
我的叔叔姓方,我叫他方叔叔,方叔叔爱送报,我又爱读报,于是妈妈从方叔叔的报社订了一份报纸,他每周日送来。
方叔叔年过40,身体挺好,送报已经20多年了。
他相貌并不出众,一头又黑又硬的头发,两道浓眉,眼睛不大,但是特别有神,高高的鼻子,厚嘴唇。
他性格内向,不爱与别人说笑。
我敬佩方叔叔,因为他很敬业。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方叔叔送报纸的时间快到了,可是外面突然下起了雨,而且没有一点儿要停的意思,妈妈见我不停地向外张望,笑着说:这样的天气谁还来给你送报纸呀?快去写作业吧!听妈妈这么一说,我想想也是,方叔叔肯定不会来了。
我不禁有些失落,正准备写作业,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进了我的耳朵:方捷,报纸!我惊讶的望去,正是方叔叔,他居然冒雨给我送报纸来了。
见方叔叔正费劲地推着那辆破旧的老爷车上坡,我心里一热,连忙跑过去帮他。
方叔叔没有穿雨衣,他脱下自己的外衣包着的报纸,身上都被淋湿了。
当他从衣服里面掏出略有些发潮的报纸递给我时,我感动了谁不被他敬业的精神打动呢?。
邹方斌:一个执着而无私的书法家

邹方斌:一个执着而无私的书法家作者:胡紫桂来源:《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4年第07期大约20年前,我与方斌先后在同一家工厂就业,那时,我们都不到20岁。
我们最初并没有多少交往,大家都忙着学业务,学技术,在工作上很卖力,都希望能够早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班之后,也是来去匆匆,偶尔碰面也只是点点头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才慢慢熟稔起来,并发现了彼此共同的爱好——书法。
从此,两颗年轻的心一下子就贴近了。
我们共同探讨艺术的真谛,憧憬未来的理想,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关系情同手足。
可以说,是书法让我们成为知己,是书法让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是书法成就了我们的人生境界。
当时,我们刚刚步入社会,没有太多的社交,似乎也不太需要社交。
如此,工作之余,我们与县书协其他几位喜欢书法的年轻人便经常聚在一起,涂涂写写,寒暑无间,自得其乐。
不谦虚地讲,方斌与我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几年下来,我们先后在省内外书法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不到而立之年的我们便已分别在地方书协担任要职,并且开办了一家颇具规模的业余书画培训学校——古铁书画工作室。
邹方斌,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协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美术出版社书法编辑、张家界市书协副主席、张家界青联委员、慈利县书协主席、慈利县政协委员。
书法作品曾入展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展、纪念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展等一系列重大展览。
他也曾获湖南省教育厅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国家教育部、团中央颁发的优秀作品指导一等奖……令人炫目的头衔和各种重大展览获奖入展的光环交织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春风得意、功成名就,甚或洋洋自得、藐视一切的形象。
的确,如果没有和他有过实质性的交往,也许不少人都会这样认为的。
然而一旦接触到他本人,无论是个人形象,还是言谈举止,都是谦谦君子风范。
他风度儒雅、行事果敢,在圈内有很强的号召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随风气始归真
——我心目中的方斌先生
文\李志宏
麦华三先生在《岭南书法丛谭》写道:“吾粤书家之特色……重气节,重学问,不求闻达,富创作性”,岭南独处海隅,罕与中原接轨,历代文人重学问而不喜张扬,吾师方斌先生居南粤鹏城,承岭南书艺文脉,潜心于诗词文章,依仁据德,尤其用心于书法艺术创作,数十年如一日。
先生早年热衷于文学创作,曾任报社编辑,出版了杂文集《南窗偶记》,其文风独特,满纸正气,轻松幽默而又寓教于乐。
先生中年精研《易经》,颇好道家学说,常以“大道至简”的思想指导个人的文学创作,他的文章简约直快,不作累赘繁琐之语。
最能代表先生文学修养的当属古体诗词和楹联。
他重视诗联平仄,在内容上,重视意境的营造,运意象于虚圆之中,追求“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其诗雍雍和雅,看似华藻奔放,实则雅洁严谨,如《游无锡太湖》:“淼淼烟波一鉴空,渔舟数叶半朦胧。
分明已见西施去,犹恋江南暮色浓”,深受著名诗人林从龙的赞赏,并收入《当代绝句三百首》。
先生退休后,皈依佛教,拜根通老和尚为师,其诗联风格有所转变,多是由景入理,深涉释道,意广象圆,形神无间,如《游九华山》有“我问名山山问我,无心无得见如来”句,又如楹联“修到无心方是道,不随风气始归真”和“观心明心无心以佛为心,学古鉴古用古以古为师”等。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受东山寺之邀,为佛教泰斗本焕长老作挽联两副,其中有一副挽联为“佛门泰斗,不生不灭,一代宗师施法雨;硕德期颐,如去如来,大千信众忆慈悲”,刻字后挂于本焕大师纪念舘,被转载刊登,深受好评。
除此之外,先生的古文得先贤遗风,如拟汉赋所作的《敦煌赋》和《乌木魂》大量运用运用赋比兴,想象奇特,铺陈华藻,直抒胸臆,庶近于古风。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持“论人才学,先文后墨”的论调,十分重视一位艺术家的古典文学修为,先生精通古典文学,并延续到他的书法创作,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深情高古,自成一家之言。
2004年,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其中自作词狂草书法《沁园春?游黄山》正是文墨合一的最好体现,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冯远着意派人收藏这件精品力作,并为先生颁发中国美术馆的收藏荣誉证书。
先生擅长章草,魏碑,行书和草书等多种书体,他重视临帖,他认为学书者必须穷年临摹古帖,追溯到周秦汉晋,才是正道。
2004年前后,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两为斋墨迹》是他书法风格趋于成熟的重要著作,先生的书法以北碑为基,帖学为用,楷书取法《好大王》、《爨宝子》和《东岳嵩高灵妙碑》等,行草学黄庭坚和何绍基,章草取法急就章,索靖和王遽常,书体虽异,但“厚朴雄强,苍茫老辣”的审美追求贯穿他的整个书法创作过程,先生走的是一条碑帖相融的学书道路,追求碑力帖韵,在他看来,帖学秀美而骨力不足,碑学厚拙而难免有刻板之嫌,两者兼之,才是正道。
先生精研笔法,重视书法线条的质感和弹性,他的书法极具金石气,浑朴古茂,厚实含蓄而不乏空灵之感,他的书法根植传统而又独具鲜明之个性,在他看来,历代大家巨匠,无一不以个人独特的风格屹立于艺术之林,观其书法,其情质咸妙,臻于化境,字如其人,这正是人格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皈依佛教之后,先生自署藏六斋居士,书作多署“藏六斋”,“藏六”源于释迦年佛之法句喻经:“藏六如龟,防意如城”句,他退休十年,竭力谢绝大量的社会应酬,潜心于书法创作,每创作一件作品,都要先考虑纸笔,谋篇布局,大处着手,小处着眼,凝神用智,精益求精。
他孜孜不倦地临摹古代碑帖,追求线质之厚拙,气韵之生动,不求形似而求神合,于规矱之
外自出机杼,真可谓善学,他临摹的碑帖也不局限于一碑一体,其书于厚拙之中存古静之气,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称其书法“臻天人合一之境,盖学佛有得所致”,实不为过,先生的书法追本溯源而自成一格,这得益于他的深厚学养和独特的眼光,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学佛之后平静的心态。
王羲之云:“凡书贵乎沉静”,先生学佛之后更加深明“沉静”的深意,因此,他说:“余以北碑章草二体入行,旨在强其筋骨,使之字字肃立,气骨轩昂,无媚俗之病,则静在其中而精神显矣”。
先生虽然没有设帐授徒,但拜师学字者不在少数,他选择弟子的标准是“道德为先,文艺次之,笔墨最末”,先生认为“非文不足以养艺,非德不足以留馨。
是以先贤艺德具兼,诚非偶然耳。
”先生教弟子学书,因材施教,教其“一门深入”,多以《好大王》和《灵庙碑》作为入门基础教程,并亲自示范字的用笔和结构,他多次教导学生:“练字无坦途,只在有恒临帖”,他要求学生学一种书体就要将这种书体的基本特点掌握好,反复对照完善,求笔正形似是基础,求神活气足才是目的,他经常教导学生,学习书法如果不走正路,不重功夫,投机取巧,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他重古质而轻浮妍,最看不起那些“浮光掠影,以乖巧陋习,媚滑时麾小技为能”的流行样式。
近十年来,先生热心于佛教慈善事业,为全国各地名山古刹,学校园林题匾撰联无数,他抄写佛经,出资(其中部分为捐款)印刷了七万多本佛经与善书结缘全国各大寺庙。
他并不热衷于通过书法来营利,多次将书法作品拍卖所得的款项,全部捐献给慈善单位,用以扶贫助教,以己之技为社会做些切切实实的事。
(2016年11月5日于宝安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