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的审美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描绘陕北农民起义中的真实故事为基础,展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和坚强。

《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体现在剧本的深刻、音乐的悲壮、舞美的鲜明和表演的感人。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对《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做一些浅析。

歌剧《白毛女》的剧本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剧作家贾樟柯在剧本创作中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描绘出了白毛女与杨白劳这对阶级冲突中的形象。

剧作家通过对农民起义和封建统治的抨击,展现了革命斗争的伟大和人民的斗争精神。

剧本中的对白和台词,既真实又富有诗意,在展现现实生活的又蕴含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为《白毛女》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具有悲壮的气息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作曲家郑律成通过音乐的精湛表现了农民起义的艰难险阻和人民的不屈精神。

音乐中融入了大量的陕北民歌和戏曲音乐元素,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歌曲中,旋律激昂悲壮,歌词内容真挚感人,通过音乐,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剧情中人民的苦难和斗争。

在配乐和音效上,也采用了大量的民族乐器,使整个音乐更加饱满和生动。

这种悲壮的气息和丰富的民族特色,使得《白毛女》的音乐成为了歌剧中的一大特色。

歌剧《白毛女》在舞美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舞美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剧情的背景和时代的特征,通过布景、服装和道具等,营造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舞台效果。

剧中的陕北黄土高原、农民起义的战场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都被真实地还原在舞台上。

服装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角色的特点和社会地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舞美设计师还通过灯光和舞美效果的设置,增加了舞台的戏剧张力和视听的享受。

这种鲜明的舞美特点使得观众在欣赏剧情的也能够享受到舞美带来的视觉盛宴。

歌剧《白毛女》的表演具有感人至深的特点。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真挚的情感,将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剥削阶级把人逼成鬼、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创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

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

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取得极大的成功。

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剧本又不断修改,日臻完美。

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白毛女》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我国著名歌剧白毛女浅析

我国著名歌剧白毛女浅析

我国著名歌剧《白毛女》浅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著名歌剧《白毛女》的历史背景,对整个故事情节和内容做了详细阐述。

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白毛女》这一经典名剧中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最后,针对其中舞蹈特色笔者进行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ﻭ关键词:著名歌剧《白毛女》历史背景内涵艺术特点舞蹈特色ﻭAbst ract: This paper analyzesthe country s faus ope ra White—Haired Girl,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thewhole storyand content made in detail。

Th en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theWhite—Haired Girl c ontent and artistic featuresofthe classicnam es play。

Finally,the racteristics of which dance was theauthor discusses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ﻭKeywords:faus operaWhite-HairedGirl HistoricalBackground Art Features connot ation danceFeatures一、著名歌剧《白毛女》历史背景分析在一九三五年的冬天,全国的抗战即将要爆发,在北上所建立的根据地发生了喜儿的故事。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省的某个小村庄,有个地主叫,有一个佃户叫杨白劳,以及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之间的冤仇.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天空正下着大雪,在富人家的殿堂里摆着各种各样的供品,佣人来来回回的忙碌着,正在准备年夜饭,而在穷人家里却是冷清的很,两者之间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杨白劳背着二斤白面,那是用豆腐换来的,有气无力的走在雪地里,背景的音乐非常的暗淡与低沉。

浅谈民族化芭蕾舞剧《白毛女》魅力所在

浅谈民族化芭蕾舞剧《白毛女》魅力所在

浅谈民族化芭蕾舞剧《白毛女》魅力所在《白毛女》是一部经典的民族化芭蕾舞剧,它是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创作的,通过艺术手法表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贫穷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它一经上演就被人们所熟知,同时也成为了中国芭蕾舞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其魅力所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物角色的塑造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在《白毛女》中,每一位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行为和情感在舞蹈中得到体现,这使得观众更加易于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

比如,《白毛女》这一角色是一个坚强、勇敢、不屈服于命运的女性形象,在演绎中,在舞者的表演中,她的每一步舞步都充满了对命运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力量。

二、舞蹈编排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优美地表现出来《白毛女》表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贫穷和封建社会的黑暗,这一切通过舞蹈编排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编排中充满了对于矛盾和冲突的表现,短暂的幸福与所要承受的痛苦以及背负的责任的矛盾构成一幕幕精彩的舞蹈画面,用优美的舞姿表现出来,让观众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到剧中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三、舞蹈中的人物关系细致入微每一位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充分展现了在当时的影响中,他们思想、信仰、荣誉等的价值观念,这些都会引发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

编舞家在创作《白毛女》时不仅要把握角色之间的情感,而且要通过独特的舞蹈语言表达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它们在表演中更加生动和带有感染性。

总结民族化芭蕾舞剧《白毛女》通过优美的舞蹈,表达了中国革命时期社会的深刻批判,它的魅力所在主要体现在舞蹈编排、人物角色塑造以及人物关系的细致入微的表现。

这部舞剧不仅艺术品位高,而且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是一部经典的作品,更是自然形成的中华文化精神转换的一个横跨历史和时代的大常识。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点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点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点内容摘要:本文就歌剧《白毛女》的艺术重要性表现及其在音乐设计、歌剧表演、乐器演奏以及唱腔处理上的艺术特点作了一些探讨。

歌剧《白毛女》不仅在中国歌剧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在中国文艺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它为我们所提供的丰富的艺术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它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历史价值,尤其是它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特点,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创作实践,有着巨大的意义,因此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认真的探讨。

关键词:歌剧;白毛女;艺术特点《白毛女》的曲作者曾说:“我们要创造一种能够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的新歌剧。

”很显然,他们要做的是一种开创性的工作。

因为他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

《白毛女》所反映的是新旧两个时代的生活,主人公是农民群众,剧本长人物多,情节也较为复杂,这在中国旧剧中是不多见的。

因此,要想创作出一种体现时代特色的“民族新歌剧”,在音乐上就必须既体现出民族性又具有现代性。

只是袭用传统旧形式,或是无条件地接受外来歌剧艺术都无法满足《白毛女》内容的需要。

而在这两者的理解和处理上,当时的看法并不统一。

在一些“正统派”的音乐家眼中,似乎只有西洋音乐,才是真正艺术;而谈到歌剧,则非要奉瓦格纳(德国作曲家)、普契尼(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为经典不可。

这实际上是全盘欧化的道路。

而与此同时,也有人企图走改造旧剧的道路。

传统戏曲在音乐形式方面已发展得较为完整,艺术水准也较高。

但这种形式是与其旧内容密不可分的,若脱离了原来的旧内容用以反映新的现实生活,就会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因此,《白毛女》的曲作者们意识到,要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歌剧,就必须深入生活,了解并体验群众的思想情感,熟悉他们的音乐语言,在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形式的一切优点,借鉴前人和国外的成功经验。

只有如此,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爱的、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新歌剧”。

一、《白毛女》是中国歌剧的代表作歌剧《白毛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征服了当时延安的观众,引起了轰动,而且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1歌剧创作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历程中令人瞩目的代表作,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1、歌剧《白毛女》丰富的内涵歌剧《白毛女》通过剧中各个不同人物的关系,深刻地概括了当时我国广大农村中最基本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即地主与农民这两个对立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具体反映了在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农民的血泪生活,通过杨白劳和喜儿这两个不同典型人物的遭遇来说明广大农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向地主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才能真正得到翻身解放。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以《北风吹》选段为例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以《北风吹》选段为例

Northern Music 95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以《北风吹》选段为例徐 航(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摘要】大量风格迥异、情感丰富的歌剧作品,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歌剧《白毛女》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创作的第一部歌剧作品,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其中《北风吹》选段更是极为经典。

本文将从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出发,基于对选段《北风吹》的音乐分析,浅析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歌剧;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1-0095-02【本文著录格式】徐航.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以《北风吹》选段为例[J].北方音乐,2020,01(02):95-96.基金项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RHYJG2019-20)。

一、创作背景这部1945年诞生于延安的大型歌剧《白毛女》,是在毛主席《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通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改编而创作的。

讲述的是杨白劳与女儿相依为命,却因高利贷被逼自杀,女儿喜儿因此被抢进恶霸黄世仁家,后逃入深山后头发全白,最终被八路军救出才得以申冤雪恨的故事。

《白毛女》发源于秧歌剧,而新秧歌剧的题材内容广泛,并且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斗争,同时赞颂了新社会给人民带来的和谐与完满。

从某种角度来说,《白毛女》是一部以歌剧思维来构建的极具“现代化”审美特点的“新秧歌剧”。

所以,歌剧《白毛女》在当时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在之后的演出中剧本不断改进,日益完美这部作品后来也被改编成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咏叹调《北风吹》是整部歌剧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之一,每个知道《白毛女》歌剧的人,听到《北风吹》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喜儿”这一勤劳淳朴的人物形象。

歌剧《白毛女》鉴赏【范本模板】

歌剧《白毛女》鉴赏【范本模板】

歌剧《白毛女》鉴赏摘要:《白毛女》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而改编的的一部歌剧,不仅在中国歌剧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在中国文艺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文就对歌剧《白毛女》的剧本内容、人物形象、艺术形式和主题思想进行简单的赏析。

绪论:通过对《白毛女》的剧本内容、人物形象以及创作风格的研究,了解《白毛女》创作的题材、经历、艺术形式和主题思想,在更好的欣赏歌剧《白毛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认识封建制度下旧社会农民受到的非人待遇,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主体:《白毛女》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而改编的的一部歌剧。

故事的内容源于抗战期间的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同年 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

一,《白毛女》剧本内容《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讲了: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而且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的大春重新团聚,开始了新生活.二,人物形象杨喜儿: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也是全剧所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农民形象。

她的性格和生活道路与杨白劳迥然相异.剧本在开头描写了她的天真淳朴,接着描写她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一系列打击,最后才把她的反抗性推上了最高点.当她受到黄世仁的污辱后,也曾喊着“爹呀!我要跟你去啦!”企图自尽.但在遇救后很快就抛弃了“不能见人"的思想,决心为复仇而活下去。

她表示“我就是再没有能耐,也不能再象我爹似的了。

”她决然地告别了父辈的屈辱的道路。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点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点

浅谈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点浅谈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点内容摘要:本文就歌剧《白毛女》的艺术重要性表现及其在音乐设计、歌剧表演、乐器演奏以及唱腔处理上的艺术特点作了一些探讨。

歌剧《白毛女》不仅在中国歌剧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在中国文艺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它为我们所提供的丰富的艺术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它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历史价值,尤其是它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特点,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创作实践,有着巨大的意义,因此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认真的探讨。

关键词:歌剧;白毛女;艺术特点《白毛女》的曲作者曾说:“我们要创造一种能够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的新歌剧。

”很显然,他们要做的是一种开创性的工作。

因为他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

《白毛女》所反映的是新旧两个时代的生活,主人公是农民群众,剧本长人物多,情节也较为复杂,这在中国旧剧中是不多见的。

因此,要想创作出一种体现时代特色的“民族新歌剧”,在音乐上就必须既体现出民族性又具有现代性。

只是袭用传统旧形式,或是无条件地接受外来歌剧艺术都无法满足《白毛女》内容的需要。

而在这两者的理解和处理上,当时的看法并不统一。

在一些“正统派”的音乐家眼中,似乎只有西洋音乐,才是真正艺术;而谈到歌剧,则非要奉瓦格纳(德国作曲家)、普契尼(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为经典不可。

这实际上是全盘欧化的道路。

而与此同时,也有人企图走改造旧剧的道路。

传统戏曲在音乐形式方面已发展得较为完整,艺术水准也较高。

但这种形式是与其旧内容密不可分的,若脱离了原来的旧内容用以反映新的现实生活,就会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因此,《白毛女》的曲作者们意识到,要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歌剧,就必须深入生活,了解并体验群众的思想情感,熟悉他们的音乐语言,在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形式的一切优点,借鉴前人和国外的成功经验。

只有如此,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爱的、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新歌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白毛女》的审美艺术特征
作者:李曼莉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4期
摘要歌剧《白毛女》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深刻揭示了“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引导了解放区文艺的时代走向,实现了文艺作品的政治价值和艺术魅力方面的高度融合和统一。

歌剧《白毛女》其艺术审美性通过本身所特有的历史价值来塑造,通过人类审美意识,艺术的真善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三方面来表现。

关键词审美性:艺术创作:艺术欣赏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实现了文艺作品在政治价值和艺术魅力方面的高度统一,该剧在秧歌剧创作的丰富经验上采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它继承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借鉴西洋歌剧形式技法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崭新道路。

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一)审美意识的特殊性及表现
审美意识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在一定对象的作用下发生的,我们每经历一次审美的体验,就能获得一次审美意识的重建及审美经验的积累。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

而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完成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

(二)歌剧《白毛女》艺术家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艺术美作为对现实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歌剧《白毛女》由延安鲁艺工作者创作:诗人邵子南写出一稿,后由贺敬之重写,丁毅写最后一幕的最后一场。

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向偶,陈紫,刘炽等进行音乐创作。

自1944年冬至1945年4月,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于1945年4月首演。

之后,其剧本和音乐又经过多次修改。

(三)歌剧《白毛女》欣赏者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欣赏的过程,也就是作品对象引发产生审美主体的过程,这也决定了作品审美主体的活动应以作品为对象,在此基础上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思维以及文化修养和审美经验的积累,主动地进行新的审美形象再创造。

欣赏者在欣赏时以音响为对象,在自己欣赏经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中的艺术形象进行主观感受,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歌剧《白毛女》的音乐片段《太阳出来了》(见谱例①)中,欣赏者的身体就会随着旋律的起伏产生律动,形成了一种“内模仿”行为,这种意识的“内模仿”行为并不只是生理上的副作用,它还积极地参与审美意识活动,创造了审美意识,使审美意识既存在于大脑中,也存在于人体的律动中,构成一种审美的实践意识。

这首合唱汲取了关中地区劳动号子和陕北唢呐曲牌的音调据陕北唢呐曲《大摆队》(谱例②)及《吆号子》(谱例③)改编,结构严谨,气魄宏大。

先由领唱者唱出宽阔庄严的主题,合唱随即加以响应。

领唱的主题移高四度,音域扩展至小字二组的g,声音响亮饱满,把红日东升光芒万丈的壮丽情景和人民翻身的欢欣场面渲染得十分充分。

后转为齐唱,唱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哲理。

二、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一)歌剧《白毛女》与“真、善、美”的结合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而欣赏者在欣赏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会想到真和善,但是在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已经融合了真善美的内涵。

只不过是通过艺术美直接体现。

“美”首先要具备“真”和“善”,三者的珠联璧合缺一不可,“美”是指音乐的艺术性,“善”是指音乐的思想性。

1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的原版照抄,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

“真”是“美”的基础,歌剧《白毛女》的故事源于老百姓的口头创作,是经过众人的口,不断地在修整、充实、加工才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2艺术中的“普”也不是说道德说教,同样也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也就是化“善”为“美”。

3歌剧《白毛女》的“美”则表现为形式的美,如:在音乐上采取了河北,山西等地民歌和地方戏曲的曲调加以改变和创作,歌剧《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
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创作家用河北民歌《青阳传》(谱例⑥)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谱例⑦)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基础上汲取的。

(二)歌剧《白毛女》中的“美”与“丑”
在生活中除了真、善、美之外,也有假、丑、恶,但是,生活中的“丑”一旦进入艺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会变成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了审美意义。

美丑的对比也是艺术家创造艺术美的一种有效方法,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家们没有简单的用丑化的方法来刻画反面人物。

而是力图本质地突出这些反面人物的阶级本性和不同的心理状态,从而揭示这些角色的特殊性格。

三、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一)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关系
审美性作为艺术的一种特性,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

(二)歌剧《白毛女》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不光强调内容,也十分注重形式,力求二者高度统一,现实的美只在内容,而艺术则把它融会在美的形式里。

艺术美也必须遵循形式服从内容和形式美的双重原则,脱离内容的形式是没有艺术价值的,仅有内容而缺乏完美的形式,也不成其为艺术。

没有纯熟的技巧和精致的形式,任何深刻的主题和精彩的题材都会黯然失色,得不到充分的展示。

喜儿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是歌剧《白毛女》第四幕中的一个重要唱段。

喜儿逃到了山中,住在密林的洞里,过着“不见太阳不见人,吃生吃冷吃供品,不像鬼来不像人”的悲惨生活。

一天,黄世仁路过奶奶庙,正值天降大雨,雷雨交加,黄进庙躲雨巧遇喜儿。

喜儿一见仇人怒火中烧,猛向黄世仁扑去,黄世仁惊呼:“鬼,鬼啊。

”仓皇逃命,喜儿听到仇人说她是鬼
后,含着眼泪,饱含仇恨唱起了《恨似高山仇似海》,全曲音乐一气呵成,情绪上起伏变化较大,富有戏剧性,喜儿开口就是一句高亢悲愤的扩充句“恨似高山仇似海”开门见山地揭示了全曲的中心思想,接下来的三旬用坚强果断的口吻叙述她的来由。

三小节间奏后进入了情绪激动悲愤富有反抗性的第二段,喜儿在这里向上苍控诉她又“千重恨,万重仇”期望“老天爷睁眼”看看她的遭遇,体会了解她的冤屈。

音乐吸收了秦腔中的哭腔手法,使人肝胆欲裂,催人泪下。

面对黄世仁说她是鬼的屈辱,她激愤地喊出:“我是叫你们糟蹋得喜儿,我是人。

”在前段呼天喊地似的控诉之后,喜儿自身的苦难形象引发她内心更深的惨痛之情。

她满怀愤恨和无奈,承认自己是人们认为的“鬼”,但深仇大恨仍激励着她要做个“冤死的鬼,不死的鬼”,怀着报仇雪恨的希望艰苦地生活下去,以自己生存的现实来做最有力,最直接的反抗。

这段音乐时而低回沉痛,时而高亢悲愤,是喜儿血泪般的控诉与反抗的代表性唱段。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者之一贺敬之曾说: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刚开始时犯了偏向。

当这样一个严重的形式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会单纯努力于形式的追求,结果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泥坑。

而越是如此,形式问题越不可能得到完美的解决。

《白毛女》创作经验中也得到了启发,形式问题重要但同样重要的还有作品的内容美,占有了内容美才可能占有表现得技术。

深深的熟悉了内容以后,才会知道如何选择、集中、提高、升华那些材料,并选择更加完美的形式来表现歌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