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赏析

合集下载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1. 引言1.1 介绍歌剧《白毛女》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通过音乐和戏剧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该歌剧以上世纪30年代的陕北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白毛女在抗日战争中不幸失去丈夫,被恶霸三家村控制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与改造分子喜儿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曲折命运。

整部歌剧以白毛女为主线,通过她与喜儿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展现了人民群众的顽强拼搏和奋勇斗争。

《白毛女》以其感人至深的情节,多样化的音乐表达和强烈的社会正义感,成为中国歌剧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1.2 喜儿在《白毛女》中的重要性在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这一角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作为故事中的女主角,喜儿承载着故事情节的主要发展线索,她的命运也代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方向。

喜儿的形象塑造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还原,也是对普通农民妇女的呈现,她的坚强和勇敢让人动容,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艰辛与顽强。

喜儿的成长历程表现了一个女子从懦弱到坚强的蜕变,她的爱情与家庭关系影响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也体现了喜儿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她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整个故事中,喜儿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女性形象,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抨击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分析喜儿在《白毛女》中的重要性,可以更好地理解歌剧的主题和精神内涵,同时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战年代的坚毅与顽强。

2. 正文2.1 喜儿形象的塑造喜儿形象的塑造是歌剧《白毛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整部歌剧中,喜儿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坚强又善良,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之一。

喜儿的外貌与性格的描写为她塑造了独特的形象。

她是一个身材娇小、面庞清秀的少女,但却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她背负着家族的使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一个乡村姑娘的坚韧和勇敢。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剥削阶级把人逼成鬼、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创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

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

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取得极大的成功。

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剧本又不断修改,日臻完美。

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白毛女》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
《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典歌剧。

它以一个小山村的白毛女为主角,以
她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表现了苦难的生活、对敌人的仇恨以及人民的团结与斗争精神。


部歌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性质,而且在于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
现。

歌剧以传统的器乐开场,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乐曲中穿插了锣鼓和古琴等民
族乐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场节目既有昂扬的激情和雄壮的气势,又充满了呼
唤和感人的情绪。

这种开场方式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不朽魅力。

歌剧的歌曲采用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使剧情更加真实以及感人。

如“白毛女之爱情”等经典歌曲,将白毛女和她爱人的爱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唱出了深情厚爱,慷慨赴义的英
雄气质。

再如《灰色的天空》这首歌曲,以悲怆而庄重的曲风,表达了农村人民在艰苦卓
绝的环境中的愁苦和茫然。

这些歌曲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乐曲创
作的绝佳水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浓重气息和博大精深。

《白毛女》歌剧通过细腻的音乐表现、完整的剧情头有原则地阐述了一个农村女性的
成长历程,展现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坚毅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深刻表现了中国农民
的斗争历程。

这场歌剧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凝聚精神和奋斗精神。

白毛女观后感音乐鉴赏

白毛女观后感音乐鉴赏

白毛女观后感音乐鉴赏《白毛女》这部经典的歌剧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动人的情节和精彩的音乐,深深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观看完《白毛女》后,其音乐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它巧妙地融合了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多种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音乐语言。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和创作,使得音乐既保留了民间音乐的质朴和纯真,又具有了歌剧音乐的宏大和丰富。

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喜儿的主题音乐欢快而活泼,展现出她天真无邪的少女形象。

当喜儿遭受迫害,音乐变得深沉而悲怆,充分体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杨白劳的音乐则充满了无奈和沧桑,尤其是那首《十里风雪》,低沉的旋律和沉重的节奏,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被生活压弯了腰的穷苦农民形象。

音乐的节奏运用也十分精妙。

在表现欢快的场景时,节奏明快,如喜儿和大春的爱情段落,轻快的节奏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和幸福。

而在表现紧张和激烈的情节时,节奏急促,如喜儿在黄世仁家中的挣扎,强烈的节奏增强了戏剧的冲突和张力。

旋律是这部作品音乐的灵魂所在。

那些优美动听的旋律,不仅易于记忆,而且能够深深打动人心。

比如《北风吹》,其旋律简单而优美,仿佛在诉说着喜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扎红头绳》,温馨的旋律中洋溢着父女之间的深厚情感。

从音乐的配器来看,也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通过不同乐器的组合和运用,营造出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弦乐的悠扬、管乐的激昂、打击乐的震撼,相互配合,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听觉的盛宴。

《白毛女》的音乐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部作品的音乐成为了鼓舞人民斗志、激发革命热情的有力武器。

此外,音乐与剧情的紧密结合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每一段音乐都与剧情的发展相得益彰,推动着故事的进展,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

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

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歌剧《白毛女》赏析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

剧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剧本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的。

主题思想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全剧分五幕十六场,该剧的音乐采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

它继承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借鉴西洋歌剧形式技法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崭新道路。

1945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首演于延安。

歌剧版《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北风吹》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

《扎红头绳》节奏欢快活波跳喜悦,曲调流畅、优美。

它于北风吹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充分表达了喜儿心中盼望、喜悦的心情。

《太阳出来了》宽广、明亮、兴奋而充满希望,如太阳光芒四射,激奋、有力显示了已经解放的人民的力量。

经过不断的修改,《白毛女》最终成为新中国最经典的一出文艺作品。

首先是歌剧,然后是芭蕾舞剧,还曾被拍成电影和改编成京剧。

其中芭蕾舞剧的音乐部分由严金萱主创,芭蕾舞剧版在歌剧的这些艺术特点和基础上,结合舞蹈的特点进行二度创作,并承接了歌剧版的一些经典旋律。

1965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首演。

【关于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

歌剧《白毛女》研究

歌剧《白毛女》研究

歌剧《白毛女》研究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一个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为主线,讲述了一位善良贫困的农村姑娘因冤屈而流离失所,最终通过坚持真理、英勇斗争和众人的努力,走向胜利的故事。

这部歌剧以其深刻的社会主题、感人的音乐和动人的剧情,深深触动了广大观众,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可以从《白毛女》中看到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这部歌剧以农村为背景,展示了农民在封建主义和剥削制度下所遭受的苦难。

白毛女这一形象,既代表了普通农民的贫困困境,也象征了各个阶层在封建统治下的无助和不公。

作曲家蒋劲夫通过音乐巧妙地表达了这一主题,歌曲中悲苦的旋律和词句都直击观众的心灵深处,引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歌剧《白毛女》突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白毛女作为女主角,她倔强而善良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坚强不屈的一面。

在冤屈遭遇之后,她不失勇气,以智慧和毅力战胜了困难,最终获得了幸福。

这一形象既赋予了观众希望,也彰显了女性的崇高力量。

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和突破性的,对于推动女性地位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歌剧《白毛女》还通过艺术手法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彰显得淋漓尽致。

剧中小人物的形象设置和情感描写,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普通人通过团结和斗争所取得的胜利。

在歌曲《红旗颂》中,人民群众以雄壮的歌声表达了对新生命和新希望的追求,使观众不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这种人民群众的力量感和凝聚力,让观众在观看歌剧时产生一种内心的震撼和共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歌剧《白毛女》在音乐上的创新。

蒋劲夫在创作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使歌剧在旋律和节奏上更加丰富多样。

歌曲中的合唱部分以及角色的吟唱,配合雄壮的交响乐器,使观众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情感的激荡和冲击。

这种音乐的创新让《白毛女》成为了一部独特而令人难忘的作品,也为中国歌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综上所述,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一部重要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主题和感人的剧情,展示了女性的勇气和力量,彰显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同时在音乐上的创新也使它与众不同。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廖承志根据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的作品,由歌剧与话剧结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命运和革命斗争。

这部歌剧不仅在音乐表现上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同时在舞台设置、角色刻画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

本文将从音乐、舞台、角色等方面对《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进行浅析。

首先从音乐表现上来看,《白毛女》歌剧采用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语言的融合。

廖承志在作曲上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如京剧、山西民歌、西北民歌等,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浓厚的中国味道。

在《白毛女》中,廖承志巧妙地运用了西方的交响乐器,如管弦乐队、钢琴等,使得音乐既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舞台设置上,《白毛女》歌剧采用了大量的现代化的舞台技术手段,使得舞台效果更加生动逼真。

在歌剧的开篇,廖承志采用了幕布的形式展现了草原上的壮丽景色,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之中。

在后续的场景中,舞台设计以及灯光效果的运用都使得整部歌剧的舞台效果更加出色,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感人,让观众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故事的内涵。

在人物角色刻画上,《白毛女》歌剧也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

主要人物包括白毛女、田福、田玉英、陈世美等,这些角色在歌剧中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

白毛女坚韧不拔、善良正直,田福勇敢善良,田玉英聪明伶俐,陈世美狡诈自私。

在唱腔、动作以及表演方面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每个角色所承载的命运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整部歌剧的内涵。

歌剧《白毛女》在音乐、舞台、角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创作艺术特征。

通过对中国农民阶级的命运和革命斗争的展现,这部歌剧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合了西方的音乐艺术风格,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时代感和艺术魅力。

希望今后在观赏《白毛女》歌剧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创作艺术特征,从而更好地领略到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和魅力。

歌剧《白毛女》音乐浅析

歌剧《白毛女》音乐浅析

课程小论文《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歌剧,是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根据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运用民歌、戏曲等音乐素材把民间秧歌剧作为基础,结合当时斗争需要经过艺术加工集体创作的,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

五幕歌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歌剧。

全剧通过喜儿的悲惨遭遇,真实地反映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村,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其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侮辱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白毛女》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

编剧有意地保留了喜儿变为“白毛仙姑”的传奇性情节,使剧情的发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其音乐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赏析的是歌剧喜儿的独唱《北风吹》,以及喜儿的经典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

《北风吹》是歌剧第一幕第一场第一首歌,是歌剧《白毛女》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唱段,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张鲁等人所作。

其描写的是大年三十晚上喜儿等待爹爹回家过年的场景音乐塑造了十七八岁的少女——“喜儿”天真活泼、纯朴善良的形象,同时表达了她盼爹爹回来和杨白劳躲账后回到家里的情景,表现了“喜儿”高兴、喜悦担心和盼望父亲回家过年的复杂情景。

它的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

喜儿的音乐主题以河北梆子为基础,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与《青羊传》创作而成,作曲家在原《小白菜》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变:将原本悲戚的5/4拍变成了流畅的3/4拍,并将音区进行了扩展,使得旋律更为活泼开朗,同时作曲家还将原来悲凉凄婉的下行旋律改为了上行,来表现喜儿过年时的喜悦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创作演出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北后,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

歌剧《白毛女》曾做多次加工修改,艺术日臻完美;先后改编成电影、戏剧、歌舞等多种文艺形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广大观众所深深喜爱。

剧演抗战期间贫农农杨白劳和独生女喜儿一直相依为命。

由于还不起地主黄世仁的阎王债,杨白劳被迫在卖女文书上按下手印。

因羞愤难当,除夕之夜喝卤水自尽。

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和来抢人的狗腿子穆仁智发生冲突,终被逼出走。

喜儿被掳去当丫头受尽黄家母子折磨。

还被丧尽天良的黄世仁侮辱,并被卖给人贩。

在佣人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迩出虎口,只身藏在深山野洞,熬过三年非人生活,全身毛发皆白。

大春带八路军回乡反霸,镇压了黄世仁和穆仁智,救出苦难的喜儿。

1938年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地主阶级,喜儿和广大农民报仇雪恨、翻身解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

这朵在延安歌剧运动的沃土上绽放的先进文化之花——承载的“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主题,在我国歌剧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白毛女》围绕喜儿命运的发展这条主线,安排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

命运大起大落,人物个性色彩鲜明强烈。

结构上,线条单纯,一环紧扣一环。

剧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语言和音乐等方面的特点与成就也都很突出。

许多歌词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

如杨白劳躲帐回家,从怀里掏出给喜儿买的一根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又如恶霸地主黄世仁强迫杨白劳在女儿卖身文契上按了手印后把他赶出黄家大门外,杨白劳悲愤得昏过去后刚苏醒过来时的唱词:“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这些唱词利用了诗的语言,押韵上口,适宜吟唱。

前一段唱词表现了杨白劳无钱给女儿买花的歉疚和对女儿深挚的感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后一段唱词是对万恶的地主黄世仁的揭露和控诉,表现了万分悲愤的感情。

剧中人物的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的特征。

《白毛女》的音乐建立在河北、山西、陕西的民歌、说唱音乐之上,它继承了中国戏曲音乐的传统,又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经验。

《白毛女》的音乐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杨白劳和喜儿这两个人物形象。

杨白劳虽然在第一幕中就含恨自杀了,但是通过《十里风雪》、《扎红头绳》等唱段,将杨白劳这位贫苦农民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引起了千千万万人民的同情。

喜儿的性格,在《北风吹》、《昨天黑夜爹爹回到家》、《我要活》等著名唱段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可以看出歌剧除了具有一般戏剧的特点(即有人物、有情节、有集中和强烈的戏剧冲突)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

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对话三者兼而有之,《白毛女》就是如此。

歌剧的特点,主要是以演员的歌唱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如第一场喜儿的几段唱词和第二场杨白劳的几段唱词就很好地起了这种作用。

歌词的语言应是诗的语言,既要有节奏韵律,富有音乐性,又要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杨白劳躲账回家,从怀里掏出红头绳时唱:“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这段唱词本身就是诗,押韵上口,适宜吟唱,表现出杨白劳为没有能力给女儿买花的歉疚、对女儿的深挚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歌剧中的独白和对话,往往是在演员歌唱之间,在音乐的伴奏之下,用吟诵的调子或插话的形式来进行的。

《白毛女》剧中的独白和对话虽然在歌剧中居于次要地位,却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可以贯穿许多主要情节,和音乐歌唱结合得紧密自然。

《白毛女》是创造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

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

同时,它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