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设计2讲解
心理学实验设计

选择的问题是: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实验设计一:单因素被试内设计1.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其中选出被试10名,每个被试依次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内被试分配图3.实验材料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
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
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设计二:单因素被试间设计1.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被试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其中选出被试45名。
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1.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源等。
2.行为实验:设计实验任务,观察和记录特定心理现象的行为表现。
3.心理测量: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如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评估心理现象。
4.数据分析:探讨各组间的差异,分析影响特定心理现象的因素。
六、预期成果
1.揭示特定心理现象的群体差异及其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3.伦理问题:保护研究对象隐私,遵循伦理原则。
4.实验偏差:采用双盲设计,控制实验条件,减少偏差。
九、总结与展望
本实验设计方案旨在深入探讨特定心理现象,为心理健康领域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成果应用,预计将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实践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本方案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研究框架和方法论参考。
二、研究目的
1.描述并比较特定心理现象在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背景人群中的差异。
2.探究影响特定心理现象的主要心理社会因素。
3.为心理干预策略和心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选取我国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方法,计划招募800名成年人。
2.实验方法:采用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行为实验和心理测量技术。
(2)青年女性组(年龄:18-35岁,性别:女)
(3)中年男性组(年龄:36-55岁,性别:男)
(4)中年女性组(年龄:36-55岁,性别:女)
4.实验流程:
(1)发放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
(2)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特定心理现象的表现。
(3)使用心理测量工具,评估研究对象的特定心理现象水平。
2.构建特定心理现象的影响因素模型。
关于掌控感的心理学实验-解释说明

关于掌控感的心理学实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掌控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影响、控制和调节环境或局面的程度感受。
在心理学领域,掌控感被认为是人类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备较高的掌控感可以带来积极的心理效益,如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幸福感,同时还能够提高人们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控感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掌控感的心理学实验。
这些实验通过设计不同的情境和任务,探究了掌控感对于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通过实验证实,掌控感与个体的情感状态、抑郁症状以及压力反应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还与个体的自我观念、动机和行动倾向相关。
本篇长文将重点介绍近期开展的一项关于掌控感的心理学实验。
我们将详细描述实验的设计、过程、结果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实验结果的意义、局限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更全面地了解掌控感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深入探究掌控感对个体心理的重要影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部分是指文章整体呈现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对于读者理解和阅读文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组织:1. 引言: 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个明确的研究领域背景,并渐进式地引入文章的研究目的和问题。
同时,本节还提供了对后续章节内容的简要预览。
2. 正文:2.1 实验设计: 详细描述了所进行的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方法。
包括实验的参与者选取方法、实验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实验条件设置等等。
该部分还介绍了实验变量、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2.2 实验过程: 具体记录和阐述实验的进行步骤和主要操作。
包括实验的开始、实验者对实验参与者的指导、实验的时间安排和持续时间、实验过程中的数据收集方式等等。
2.3 实验结果: 提供实验结果的详细信息和相关数据。
可以使用图表、统计数据等方式将实验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心理学实验设计要点

心理学实验设计要点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设计是获取可靠和有价值数据的关键步骤。
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能够有效地回答研究问题,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心理学实验设计的要点。
一、明确研究问题首先,要明确你想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这看似简单,实则至关重要。
一个清晰、具体且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是实验设计的基础。
比如,你是想探究压力对记忆能力的影响,还是想了解社交环境对个体情绪调节的作用?研究问题的明确有助于确定实验的变量、方法和预期结果。
在确定研究问题时,要考虑其可行性和创新性。
可行性意味着你有条件和资源来实施这个实验,包括被试的获取、实验设备的可用性等。
创新性则要求你的研究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或者为已有的理论和观点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
二、确定实验变量实验变量是实验设计的核心元素,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或改变的因素,它被认为是导致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例如,在研究睡眠时长对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时,睡眠时长就是自变量。
因变量是被测量和观察的反应变量,是研究者想要预测和解释的结果。
在上述例子中,注意力集中程度就是因变量。
控制变量则是那些可能影响实验结果,但又不是研究者感兴趣的变量。
例如,被试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在实验中加以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三、选择合适的被试群体被试的选择对于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具有重要意义。
被试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你所研究的总体特征。
例如,如果你的研究是关于青少年的情绪问题,那么选择的被试应该是青少年,而不是成年人或儿童。
同时,要考虑被试的数量。
样本量过小可能导致结果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而样本量过大则会增加实验的成本和难度。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来计算所需的最小样本量。
此外,还需要注意被试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同质性较高的被试群体可能会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但也可能限制了实验结果的普遍性。
心理学实验设计讲解

能采用重复测定(顺序的不可逆)。
“匹配”与“重复测定”均属于相关组/区组设计
[统计方法]
第一节 真实验(一):单因素实验设计
专题:区组设计/相关组设计
其设计目的在于使区组内的被试差异尽量缩小 (保持区组内的同质,以及各实验组间的同质),从 而将区组间的差异从误差中剔除出来。
在此类呈现两个不同量值或属性的情景中两组均接叐实验处理均为实验组只是丌同的处理第一节真实验低层建筑的拓展自发量为三个水平及以上即多组设计p3135两个实验组一个控制组即综合了双组设计的两种方案汉字清晰率为70时对汉字识别率无明显影响但会影响汉字识别的反应时
补充章 实验设计类型及其方案
(即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P30-40
在此类“呈现-不呈现”的情景中,接受实验处理 的为实验组、未接受实验处理的为控制组/对照组。
第一节 真实验(一):单因素实验设计
专题:被试分配
⑴随机分配(独立组设计)
优点:a. 被试接受实验的时间短,避免其厌烦或疲劳; b. 避免了序列效应;c. 操作简易。
缺点:a. 各组被试仍可能存在差异;b. 被试利用率低, 实验需要更多被试;c. 统计效率不高。
第一节 真实验(一):单因素实验设计 第二节 真实验(二):两因素实验设计 第三节 准实验、非实验
实验设计方案示范
课题(实验目的):考察“在相同时间内,完成不
同难度的任务对该段时距估计的影响” (15分)
[预期可能结果:作业任务越简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所用时间估计得越短/长; 或者,作业任务越简单,所用时间估计得越准。]
补充: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最简原则
(奥卡姆的威廉)著名格言:“不应不必要地增加 事物的复杂性。” (即某课题能简单设计既达成实验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二章 心理实验的变量

第二章心理实验的变量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与理论实验逻辑(2013.36)实验与理论的关系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操作主义自变量及其操纵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因变量及其观测额外变量及其控制内部效度实验研究的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一、心理学实验与理论(一)实验范式比较经典的实验设计,被有相同或类似目的的后人多次沿用,最终形成了一种实验范式。
即一种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1.双耳分听范式实验者:Broadbent实验流程: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呈现4,9,3;左耳呈现6,2,7.呈现速度:2个/秒;要求被试用以下两种方式回忆再现1.以左右耳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接收的信息。
2.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按顺序成对地再现结果: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65%,第二种20%。
(二)实验与理论的关系1.一方面,心理学实验需要理论的指导。
理论是研究问题和假设提出(实验的起点)的依据之一。
2.另一方面,心理学理论也需要实验的检验。
只有不断得到实验检验的理论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操作主义1.可证伪原则只有当一个理论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可能性时,这个理论才是有用的。
即有用的理论必须符合可证伪性原则。
2.操作主义科学研究不去定义一个概念,而是根据实验中操作这个概念的手段或者是测量这个概念的方法来定义它,这是概念的操作定义。
不对概念的本质刨根问底,而是通过操作定义来规定概念的思想被称为“操作主义”。
(四)实验的逻辑★★★1.实验目的:做因果判断,即有哪些原因导致了哪些结果2.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变化Y二、实验研究中的变量1.变量的含义: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1)数量变化:如,身高150-180(2)质量变化:如,性别找变量: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2007.40.部分题干)这道题里面提到了哪些变量?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2007.40.)自变量?因变量?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Y是不是一定能证明X与Y之间因果关系?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自变量:材料性质;因变量:识记程度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识记程度呢?年龄智力噪音识记顺序额外变量:(实验者控制)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一:情绪和记忆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目的:研究受试者的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实验方法:实验将由20名受试者组成,他们将被要求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展示不同的情绪,例如开心,伤心,害怕,厌恶等等。
每个受试者将被分配到两个组,一个组接受情绪暗示,另一个组没有
接受情绪暗示。
再次检查受试者时,如果有任何受试者表现出明显的情绪
反应,则将被移出试验组。
实验步骤:
1.首先,受试者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他们自身的抑郁情况的问卷,以
便对受试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初步评估。
2.其次,受试者将按照实验条件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将展示不
同的情绪,受试者可以选择是否受到情绪暗示,如果受试者选择了被情绪
暗示,则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暗示的图片;如果受试者不受情绪暗示,则
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每个图片一次。
3.接下来,受试者将被要求在观看过这些图片后对这些图片的细节进
行回忆。
4.最后,受试者的记忆细节将被记录,以便与初步评估的情绪和暗示
的情绪进行比较,以及他们的记忆能力是否受到情绪影响。
实验预期:
预期结果:在本次实验中。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实验研究设计类型

①设计模式
前测
后测
R O1 X O2
R O3
O4
O1 、O3 表示在实验前对两组被试进行前测验,得到初 始状态的成绩,O2、O4是后测成绩。
(1)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② 数据的统计检验:
A:增值分数比较:△a=O2-O1 ? △a=△b
△b =O4-O3
两组增值分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的方法:t-检验(参数统计) (常用);曼-惠特尼U-检验或中位数检验(非参数检验)。
♫若有两种以上的处理,有多少种处理就采用多少个被试 者(组)。
教材( A 、 B )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组间设计:一组用教材A,另一组用教材B ,或者相反。
(一)组间设计
2、实验处理 实验中由主试操纵的自变量构成的实验条件。 实验处理的数目由每个自变量各自水平的乘积所得。
例:呈现速度对命名汉字的影响(组间实验设计) 2×2=4
▲首先对被试进行前测,让所有被试做“共同作业”,即接 收预备测验,获得作业分数;
▲其次,根据作业分数形成配对组。 ③ 优点:在实验处理之前,就把组间变异缩到最小和要求两 组组内变异比单独的随机分配更接近相等。 ④ 缺点:
(3)使用组内实验设计
复习思考
我们要研究句子类型对理解速度的影响,
自变量是什么? 因变量是什么? 额外变量是什么?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节 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类型
一、真实验设计 (一)组间设计(between-group design) 又称被试间设计、独立组设计、完全随机设计 1.、组间设计的界定 要求每个被试者(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处理,对另外一 个被试者(组)进行另外一种处理的实验设计。 【实验中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 平的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多自变量设计
(1 )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2 )交互作用
3. 因变量
(1 )什么是因变量 ? 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
应称为因变量 (2 )因变量的分类(客观指标) ? 反应速度 ? 反应速度的差异 ? 反应正确性 ? 反应标准 ? 反应堆难度
(3 )因变量的控制
? 反应控制
? 把实验中的被试者的反应控制在主试者所设想的方 向上,这就是反应的控制问题。
? 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处理水平中是否用 相同被试: ? ①被试内设计 ? ②被试间设计 ? ③混合设计
三个基本问题
? 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
? 单变量和多变量设计
? 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处理水平? ? 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处理的水平中?
? 被试内和被试间设计
(一)多变量设计
? 在一个实验中包自变量
? (1)什么是自变量
? 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 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自变项);
? (2)自变量的类型
? ①作业变量(task variable)。 ? ② 环 境 自 变 量 ( environmental independent
variable)。 ? ③ 被 试 者 变 量 ( 或 受 试 者 变 项 ) ( subject
? 因变量
啄键次数
? 控制变量 食物剥夺时间、键的大小、红灯绿 灯的强度等
治疗者试图改善患者的自我形象。每 次患者描述自己积极的一面时,治疗者 就以点头、微笑和额外注意予以奖励。 对变量命名。
答案
自变量
用于奖励的语言种类。
因变量
语言数量(或频率)
控制变量 办公室情境、治疗者
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当六个 人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 不舒服。对变量命名 。
? 答案 ? 自变量 参与者性别 ? 因变量 不舒服的程度 ? 控制变量 电话亭的大小、挤在电话亭的人数
(6)、个体的大小等
变量命名练习
? 1、不同阅读过程文章信息保持特点的实 验研究
? 莫雷、陈雪枫,心理科学, 1997 年06 期
? 2、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时眼运动的顺序 性
? 韩玉昌,心理科学, 1997 年01 期
⑤拟定主试在实验开始前对被试者要说 的指导语;
⑥规定实验次数; ⑦安排实验程序; ⑧规定使用仪器的型号; ⑨规定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 从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 ? ①真实验设计 ? ②准实验设计 ? ③非实验设计
? 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 ? ①单因素实验设计 ? 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
实验控制法
? 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 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 外变量。
变量命名练习
? 因为理解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非常 重要,所以我们在这里再举一些例子以便你 检查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对于每一个例子 都要说出三种变量。
汽车制造者想知道刹车灯多亮可最大程度地 减少后面司机意识到前方正在停车的时间。 实验就是回答这一问题。对变量命名。
? 例如,把“刚刚感受到”定义为“ 50% 次感受到”,就可测定感觉阈限了。
? 又如,疲倦( fatigue )没有一个共同的 起点和尺度,怎么测量呢?如果定义为 “工作效率的下降”,那么就可以进行测 量和比较了。
? 其次,对于在刺激维度上连续变化的自 变量,要做好三项工作:
? 要确定好自变量的范围 ? 要选一定数量的检查点 ? 要确定好各检查点之间的间距。
实验心理学课程二
第二部分:实验设计
? 本章主要内容: ? 一、心理实验的变量及控制 ? 二、实验设计的概念 ?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一、实验中的几种变量
? 1、什么是变量
? 变量(或变项)( variable )是指在数量上 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 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二、实验设计的概念
?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 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 验程序的计划。它的目的在于找出实验 条件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 的结论,来检验解决问题的假设。
实验设计的内容
①刺激(自)变量的确定及其呈现的方式; ②反应(因)变量的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③对一切有关变量的控制措施; ④确定被试总体及被试样本人数和选择被试的 方法;
答案
自变量(被操纵变量 ): 刹车灯的明度
因变量(被观察变量 ): 刹车灯亮到尾随车司
机踩刹车
踏板之间的时间
控制变量 (恒定变量): 刹车灯颜色、刹车板 的形状、刹车所需力气、额外照明度等
训练鸽子绿灯亮时啄键、红灯亮时停止。对作 出正确反应的鸽子给予玉米的奖励。对变量命 名。
? 答案
? 自变量
灯的颜色 ( 红或绿 )
variable)。 ? ④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
(3)自变量的控制
在实验中对自变量的操纵、变化称为自变 量的控制。
对自变量的控制, 首先要对自变量进行严 格的规定 ,对心理学中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 必须使之 操作定义 化,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实 验。
? 操作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 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
? 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 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
(1)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 主试和被试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发生混淆 的相互作用
? 试验者效应(皮革玛丽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 ? 要求特征(安慰剂效应和霍桑效应)
(2)额外变量的控制
1.排除法 2.恒定法 3.匹配法 4.随机化法 5.抵消平衡法 6.统计控制法
? 以人作被试者,往往用指导语来控制被试者的反应。
? 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 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
? 避免量程效应
? 避免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4、控制变量
? 几个概念:
? 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称为相关变量; ? 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
? 额外变量
? 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