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七下课外古诗词四首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等四首(共34张PPT)

读诗句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新知讲解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 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 河内沁阳。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 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 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 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作 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
新知导入
导入语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 彩的长河中,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 奇葩,永开不败。有的诗人,他胸怀大 志,博览群书;有的诗人,他屡受排挤, 报国无门;有的诗人,他独登高楼,难 觅知音。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 首首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 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明诗意
新知讲解
读古诗赏佳句知今译
歌女
怨恨,仇恨
商女不知亡国恨,
指秦淮河。
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 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隔江犹唱后庭花。
今译:可怜的商女不知道国已经要亡, 还在对岸唱着淫靡之曲《后庭花》。
简析:这两句表面是批判歌女,实际上 批判颓靡世风和不知之将亡的统治者。
明诗意
知作者
新知讲解
知背景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 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 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 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坐宣室。上因 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 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 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 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理解 诗歌表达的感情与蕴含的哲理。 2.品味诗歌的语言,朗读并背诵诗歌。 3.感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及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
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著作丰富,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 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 上存诗最多的诗人。诗歌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 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 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代表作有 《游山西村》《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 著作 大作》《卜算子·咏梅》
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 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愿像保护花的 春泥一样关注民众、心系国家,形象贴切 地表达了不甘自弃、继续为国效力的奋斗 和献身精神。
主题意义
对国家民族的那 份执着的忠诚。
不甘于沉沦,为国 家民族贡献力量。
“落红”的形象,就成了
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默写《课内古代诗歌五首》
再 见
指菜肴丰足。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3.箫鼓追随春色近: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 随处可闻。 4.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5.无时: 没与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6.叩(kòu )门: 敲门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赏析《竹里馆》岑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赏析】1、主旨: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
2、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见译文)3、“幽篁”“深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答:“幽”“深”等字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答:独坐、弹琴、长啸。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宁静、淡泊的性情。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5、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这一心境的词语有哪些?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能体现这一心境的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6、赏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动作描写,通过“独坐”“弹琴”“长啸”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7、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人格化,(明月成了诗人的知心朋友,)描写了夜深人静、明月相伴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赏析】1、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后引发的思乡之情。
2、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同时照应“谁家”,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请作具体分析。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背诵篇目汇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背诵篇目《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诗》南北朝民歌,(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卖油翁》(北宋)欧阳修陈康肃公尧咨(zī)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
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dàn)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sh ǐ)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rǔ)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shú)尔。
”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的代表性作品:
《望岳》《丽人行》《兵车行》;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 高》等。其作品收《杜诗详注》。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 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y 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 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 就是这期间写的。
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 自答,写远望所见景象。借助齐 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 参天耸立的硕大形象。
思考:颔联里“钟”和“割” 二字用得好在哪里?说说看。 这二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钟”字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 将它的神奇秀丽景色全分给了 泰山。“割”字写出了泰山 “无情”地切断了山的阳光, 使山的南北两面阴阳截然不同, 也凸显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硕大 形象。
大自然
集中, 聚集
划分,部 分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的景色集中在泰山 上,使得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 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心胸摇荡 通“层”
眼角(几乎) 要裂开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 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 尽收眼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谈谈你的理解。
Ø 全诗围绕“望”字,由 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 岳到想像勇攀顶峰的情 景。体现了诗人不怕困 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蓬 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 神。
思考:是什么使得全诗显示出一种 激越、高昂的格调?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望月怀远》ppt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wēi ruí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 先’”——清刘熙载《艺概·诗概》
登幽州台歌 望月怀古 陈子昂 张九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 ——李煜《相见欢》 4、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月夜》杜甫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意象:借以表达主观情感的具体物象。
月 望月怀远 明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光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光) 赏析三处“月”,分别表达了作者此时怎样的情感? (同桌讨论,可任选一处分析)
张九龄
•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景龙初年进士。唐 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 的贤相。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望月 怀远》是张九龄被贬谪到荆州之后所作。 •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因李林甫陷害,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 史。这不只是张九龄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唐玄宗由开明到昏聩的 显著分界线,甚至还可以说是大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开端。张九龄 离开长安,带走了盛世的平和安详,也带走了诸多与他志同道合 的诗人的激情。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课外古诗词诵读【学习目标】1、识记有关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及诗词的常识。
2、借助课下注释,疏通诗意,把握内容,背默全诗3、说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取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4、能从不同角度赏析诗中名句。
【学习重点】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复述情节,概括内容。
【学习难点】怎样分析出文章所揭示的生活道理,如何对重点词句作批注。
【学习过程】一、学习《泊秦淮》1、杜牧(803年-约852年)唐代著名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作者档案年文馆校书郎。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后人因称他才华横溢,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写作背景种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
2、词语解释①秦淮,河名,发源于江苏溧(lì)水东北,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笼:笼罩。
③泊:停泊。
④商女:陈朝是歌妓、女伶。
⑤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参考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3、朗读诗歌4、诗歌赏析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 (10)

整体感知: 1.采取多种形式朗 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前两句三字停顿音节急促,传达出诗人 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四字停 顿,音节较为舒缓流畅,表现诗人的无 可奈何,怀才不遇。全篇长短不齐音节 抑扬变化,富有艺术感染力。
2.疏通文意:
回头看看,哪里还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 放眼望去,今天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 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 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 自忧伤,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6.主题
诗歌形象的描绘了泰山雄伟高大的气势,抒 发了作者对泰山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自己企 盼攀登绝顶的伟大抱负。
6.板书设计
望 岳 远望 近望 细望 愿望 整体形象 泰山美景 山之景物 凌云之志 ――― ――― ――― ――― 参天耸立 神奇秀丽 幽深神秘 勇攀高峰
内容小结:
诗言志。诗人笔下的每一首诗,都传 递着内心的思想情感。即使是报国无门的边 地降职官员,也在渴望赏识自己才能的圣明 君主,并在心中永远燃烧着希望之光;即使 是落第的青年才俊,面对雄伟高大的泰山, 心中也升腾起攀登人生高峰的豪情壮志。他 们面对人生的低谷,却把生命的旗帜高高扬 起,给后世的人留下深深的思索。
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 到洛阳应进士,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 (736),二十四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不 羁的漫游生活。他北游齐赵,感受自然的 美好,心中激情勃发,途中写了此诗。
诗歌大意
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呢?青色苍翠的峰峦, 在广阔的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的景 色都集中在她的身上,山的南北两面,一面 明亮一面昏暗,仰望层云升起,不禁心胸激 荡,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到飞鸟归林。我一 定要登上泰山极顶,放眼四望,所有的山顶 都显得很小很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称
作
者
朝
代
写作背景
时间
地点
所写景物
或事件
所感
泊秦淮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贾生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这首诗作于诗人在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更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约,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