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考研资料
景观考研题库推荐书单

景观考研题库推荐书单景观设计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它涉及到规划、设计、管理自然和人造环境。
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拥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阅读书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书籍,它们可以为景观设计专业的考研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理论基础。
基础理论书籍:1. 《景观设计学》 - 伊恩·麦克哈格(Ian L. McHarg)2. 《景观设计原理》 - 诺曼·K·布思(Norman K. Booth)3. 《景观设计手册》 -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R. Steiner)历史与文化背景:1. 《中国园林史》 - 陈从周2. 《西方园林史》 - 朱光潜3. 《景观与文化》 - 理查德·韦斯特设计方法与实践:1. 《景观设计方法论》 - 王建国2. 《景观设计实践》 - 罗伯特·霍尔德(Robert Holden)3. 《景观设计图解手册》 - 罗杰·泰勒(Roger Taylor)生态学与可持续性:1. 《景观生态学原理》 - 理查德·T·T·福尔摩斯(Richard T.T. Forman)2. 《景观可持续设计》 - 西蒙·贝尔(Simon Bell)3. 《生态城市主义》 - 理查德·雷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案例研究:1. 《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理查德·海格(Richard H. Hahn)2. 《景观设计经典案例》 - 陈从周3. 《国际景观设计案例》 - 国际景观设计师协会(IFLA)技术与材料:1. 《景观工程技术》 - 张文英2. 《景观材料与施工》 - 王建国3. 《景观照明设计》 - 王建国法规与政策:1. 《景观规划与法规》 - 王建国2.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法规》 - 张文英论文与期刊:1. 《景观设计学刊》2. 《中国园林》3. 《国际景观设计》结束语:考研是一个系统性学习的过程,以上推荐的书籍只是一个起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填空.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1.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喧道、明道、(必考).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遮和汇2.基质的推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掌握.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3.景观异质性形成缘由: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匀称安排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4.景观多样性三种类型: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网络的结构特征:1 .结点2网络格局3.网眼大小5.网络的功能:生境、通道、电.干扰的类型:①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划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②按干扰的功能划分: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③按干扰产生的机制划分: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④按干扰的传播特征划分: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
⑤按干扰产生的结果划分:离散性干扰和集中干扰.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穿孔、分割、破裂化、缩小、消逝6.经过景观的生态流有三种: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直接采用价值、间接采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7.景观异质性类型: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三个指标:组织、适力、弹性简答题.景观分类的一般步骤和应用?答:景观生态分类的步骤①依据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形图和其它图形文字资料,加上野外调查成果,选取并确定景观生态分类的主导要素和指标,初步确定个体单元的范围及类型②具体分析各类单元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表列各种特征,通过聚类或其它统计方法确定分类结果③依据类型单元指标,经判别分析,确定不同单元的功能归属,作为功能性分类结果。
1.简述景观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景观是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聚合体;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各种生态流或物质再安排;景观的形成受气候,地貌特征的影响;景观的特征与肯定的干扰集合相对应.3,简述斑块大小与外形的生态学意义.答案要点: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物种■面积关系上.斑块外形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边缘效应,斑块内缘比上.4简述景观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的涵义及其生态意义.答案要点:景观多样性主要描述斑块性质的多样化,景观异质性则是斑块空间镶嵌的简单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匀称性.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打算了景观空间格局简单性,对景观中的各种过程产生肯定影响.5,简述自然景观,经营(半自然景观)景观与人工景观各有何特点自然景观:没有明显的人类影响,或人类的干扰没有转变自然性质的景观.经营景观:景观中非稳定成分一植被被改造,人类可以收获的林地和草地.人工景观:由人类活动而新产生的景观称为人工景观6简述景观生态相宜性分析的含义与意义答案要点: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因子;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或景观的美学价值人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相宜性和限制性.7谈谈你对“景观”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园林规划中的指导意义.答题要点:景观美学上的涵义,地理学上的涵义,生态学上的涵义.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涵义,与风景同义.其次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第三种涵义是景观生态学的理解,将景观视为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景观的这三方面的涵义有历史上的联系.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留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缘由,科学深化地熟悉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留意欣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8 .试述景观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型与网络•结点模型.斑块-廊道-基质模型是构成景观空间结构的一个基本模式,也是描述景观空间异质性的一个基本模式. 斑块的定义;一般用斑块性质,斑块数目,斑块大小,斑块外形等指标描述,斑块大小,斑块外形的生态学意义. 廊道的定义:廊道的类型,廊道的连接度,环度,曲度,间断等度量.廊道的主要功能.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中很多廊道可以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廊道交叉点,称为结点.结点通常可起到中继点的作用,可对某些生态流起着掌握作用,也可作为临时的贮存地.很多景观具有网络分布.网络把不同生态系统相互连接起来,是景观中常见的一种结构.网络的重要性:物质或物种移动通道,对四周基质和斑块群落的影响作用;网络的结构特征:结点,格局,网眼大小,连通性,环度.9试述景观类型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答案要点:类型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常呈正态分布的规律.景观类型少,大均质斑块,小边缘生境条件下,物种多样性低;随着景观类型(生境)多样性和边缘物种增多,物种多样性增加;当景观类型,斑块数目与边缘生境达到最佳比例时,物种多样性最高;其后,随着景观类型,斑块数目增加,景观破裂化,斑块内部物种削减,物种多样性降低.10.试述干扰对景观异质性,景观破裂化的影响作用.答案要点: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自然干扰与人为活动干扰,干扰频率,干扰强度和范围以及景观的恢复速率,景观的大小或空间范围等对景观动态变化有重要影响作用.干扰频率,干扰强度和范围以及景观的恢复速率,景观的大小或空间范围等对景观异质性有重要影响作用.景观破裂化把穿孔,分割,破裂化,缩小和消逝这5个过程全包括在内.分割和破裂化的生态效应既可以类似,也可以不同,这主要依靠于分割廊道是否是物种运动或所考虑的过程的障碍,缩小在景观转化中很普遍,它意味着讨论对象(如斑块)规模的减小,如林地的一部分被用于耕种或建房屋,那么残余的林地就会缩小.创新题1.以生活城市为对象说说区域景观生态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进行规划,原则和步骤?答:城市景观生态问题(1)自然生境大量损失林地、草地、水体及农田削减。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斑块密度:指单位面积本底中的斑块数目。 廊道密度:廊道在本底中的数量。 景观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性。 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 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景观异质性:由景观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 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景观空间异质性:是由景观要素类型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 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景观对比度:景观之间的差异程度。 生态交错带: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质能量体系,结构功能体系之间形成的 界面。 边缘效应:指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到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 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边缘:任何两个生态系统相邻接处均形成一个过渡地带。 边界:一生态系统结构边缘。 生态流:景观生态六主要包括空气流,水流,养分流、动物流和植物流 景观边缘:一景观结构的边缘。 成熟度:景观中生态系统群落的发育程度。 源区:景观流的发源地。 汇区:景观流的终点。 转移概率:物种从一个景观要素转移到另一个景观要素的概率。 干扰:是景观异质性的主要来源之一,分为人为和自然两部分。 景观稳定性:景观保持其原有状态的能力,及受到干扰回到原有状态的能力。 景观亚稳定性:景观受到一定干扰后发生变化并达到可预测的波动状态。
8、1939 年,( B )最先提出景观生态学一词,并认为景观生态学是地理
景观生态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1、景观(Forman);景观是指一组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地表区域。
2、景观生态学(Forman):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宏观生态学分支学科。
3、景观生态学研究范畴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数量构成及空间组合与分布特征,其中景观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又被称为景观格局。
景观功能:景观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
景观动态: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的时间变化过程与特征。
4、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5、粒度:空间分辨率的最小单位6、幅度:表示研究区域的大小或需要考虑的时间长度。
7、空间异质性:由不相关或不相似的组成构成的系统。
(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
)8、景观多样性: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应景观的复杂程度。
9、景观多样性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在研究中往往更重视它与其他层次生物多样性的关联。
(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优势度)图解:在景观类型少,大均质斑块,小边缘生境条件下,物种多样性低;随着类型(生境)多样化和边缘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也增加。
首先,当景观类型、斑块数目与边缘生境达到最佳比率时,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随着景观类型和斑块数目增多,景观破碎化,致使斑块内部物种向外迁移,物种多样性也随着降低;最后,残留的小斑块有重要的生境意义,维持着低的物种多样性。
10、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侧重于反映景观的功能,是描述景观生态过程的参数;反映了景观促进或阻碍生物体或某种生态过程在源汇斑块间运动的程度。
11、干扰类型:①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②依据干扰的功能可以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③依据干扰的机制可以分为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④依据干扰传播特征,可分为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景观生态学是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对地表景观的影响以及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地表上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系统及其相互联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本文将从景观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管理三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景观生态学的复习资料。
一、景观格局景观格局是指地表上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景观元素的组合和分布。
它反映了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异质性。
景观格局的研究可以通过景观指数来 quantitatively进行。
常用的景观指数包括斑块面积指数、分离度指数和边缘密度指数等。
斑块面积指数是用来描述景观斑块大小的指标。
斑块面积越大,表明景观的连通性越好,生物多样性也越高。
分离度指数用来描述景观斑块之间的距离和连接性。
分离度越低,表示景观的连通性越好,有利于物种的迁移和扩散。
边缘密度指数是用来描述景观斑块边缘的复杂程度。
边缘密度越高,表示景观的边缘效应越明显,有利于物种的栖息和繁殖。
二、景观过程景观过程是指地表上的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景观过程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交互作用等。
物质循环是指地表上物质(如水、氮、磷等)在景观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生物交互作用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捕食、竞争、共生等。
景观过程的研究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和实地观测来进行。
模型模拟可以根据景观格局和环境条件,预测景观过程的变化趋势。
实地观测可以通过采样和监测,获取景观过程的实际数据。
综合两种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景观过程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景观管理景观管理是指通过人类干预和调控,优化和维护景观的结构和功能。
景观管理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常用的景观管理方法包括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和景观恢复等。
景观规划是指根据景观格局和环境条件,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措施。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改变景观结构和组成,创造适宜的生境条件,提高景观的生态功能和景观质量。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也就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一门综合型学科。
2.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狭义: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空间单元。
景观的特征有:空间异质性,地域性,辨识性,可重复性和功能一致性等,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和相互影响3.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4.景观要素与景观的关系: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也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质同一的单元。
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的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
5.景观的类型:Forman按结构特征划分出4种景观类型:斑块散步的景观,网络状景观,指状景观,棋盘状景观。
斑块散步的景观:以一种生态系统或一种景观要素类型作为优势的本底,而以另一种或多种类型分散在其内。
例如:有绿洲的荒漠,热带稀树草原。
网状景观:特点:在景观中以相互交叉的廊道的优势。
例如:牧场林网,高速公路网。
交错景观:占优势的有两种景观要素,彼此犬牙交错,但共有一个边界。
例如:山区农田与林地分布。
棋盘状景观:由相互交错的棋盘状格子组成。
例如:人为管理的伐区。
6.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1)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
(2)景观结构和功能都必然地要随时间发生变化。
(3)景观功能的改变可导致其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格局: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格局。
广义的讲: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完整word版)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5×2′=10′填空25×1′=25′选择20′简答5×6′=30′论述15′(2选1)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干扰: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的事件。
生态交错带:也叫生态过渡带。
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质能量体系、结构功能体系间形成的界面。
耗散结构:由于系统必须靠耗散系统内部不断增加的熵达到并维持这种新的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称这种新的稳定结构为耗散结构。
景观生态建设:是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建设,即一定地域、跨生态系统、适用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建设。
生态交错带特征:1生态交错带是一个应力带 2生态交错带的边际效应 3生态交错带阻碍物种分布 4生态交错带的空间异质性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是耗散结构系统?答:首先,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与外界环境间不断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
其次,所有生态系统都远离热力学平衡状态。
平衡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生态系统的彻底崩溃。
最后,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如种群控制机制,种间相互作用关系及生物地球化过程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当生态系统不断从环境中西区能量和物质时,系统总熵减少,信息量增加,结构复杂性增加。
党生态系统达到顶级状态时,负熵和有序性达到最大,生态系统形成原理平衡态的稳定结构==耗散结构,该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有序性和稳定性,都依赖于来自于外界环境的连续不断的负熵流。
景观的基本特征答: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
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
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
5、生态系统的聚合6、各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流动和相互影响7、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8、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想对应。
斑块分类: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书上:基本理论: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时空尺度、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景观连接度与渗透原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原理: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景观的文化性原理、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景观与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景观:景观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异质性系统。
狭义:指几十平方米至几百平方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景观要素:(也称景观单元)指组成景观最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组分:把构成景观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
岛屿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则容纳生物种类越多。
复合种群: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
源种群: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且迁入率高于迁出率的种群。
汇种群:出生与死亡之间的平稳为负值时,幼体的出生无法补偿成体的死亡的种群。
简答题:简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差异。
答: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差异如下:①将景观作为一个异质性系统来定义并进行研究,强调空间异质性是其特点之一。
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相对同质系统来定义并加以研究。
②研究的主要兴趣在于景观镶嵌体的空间格局及过程;而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强调垂直格局,即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垂直断面上的运动与分配。
③景观生态学考虑整个景观中所有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生态系统生态学仅研究分散的岛状系统。
④生态系统生态学以自然系统的研究为主。
除研究自然系统外,考虑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
⑤一些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如鸟类和哺乳动物)只有在景观水平上在能得到合理的研究。
⑥景观生态学重视地貌过程、干扰以及各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着重研究地貌过程和干扰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论述题:简述景观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生态学上的景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景观是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的景观是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准确地理解景观的概念,必须把握景观的以下4个特征:①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②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③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④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生态学第一章绪论1、景观概念:景观是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2、景观的基本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特征;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适应。
3、景观要素概念:景观是由异质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空间镶嵌体,这些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统称为景观要素。
4、景观生态学概念: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德国的特罗尔)5、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景观结构;2)景观功能;3)景观动态;4)景观规划与管理。
6、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整体观和系统观;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7、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2)等级系统理论;3)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4)时空尺度;5)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6)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7)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8)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
8、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和异质性原理;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3)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4)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5)景观的文化性原理;6)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7)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9、耗散结构概念:耗散结构就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包含有多组分、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在外间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界值时,经“涨落”的触发,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10、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1)系统必须处于远离热力学平衡的非线性区域;2)系统是开放系统;3)系统的不同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是负反馈机制的存在。
11、复杂性是等级系统的基本属性。
(等级系统的目的:将复杂的系统简单化)12、空间异质性概念: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景观异质性概念: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13、景观异质性的意义:1)它决定着景观的整体生产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决定着景观的生物多样性;2)提高景观对干扰的扩散阻力,缓解某些灾害性干扰对景观稳定性的威胁,增加其稳定性。
14、尺度概念: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对所采用的时间和空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或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
15、尺度往往以粒度和幅度来表达。
16、尺度推移概念: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的特征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动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17、尺度推移两种方式:尺度上推、尺度下推。
18、景观生态学尺度是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测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者都包含范围和分辨率两方面的意义。
分辨率是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特征的最小单元。
大尺度是较大空间范围内,较小的比例尺和较低的分辨率。
小尺度是较小的空间范围内,较大的比例尺和较高的分辨率。
19、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斑块、廊道、本地。
20、景观连接度概念: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它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
21、岛屿效应: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物种数量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表达式:S=cA^z22、渗透理论概念:是研究临界越现象的,其最突出要点是当没媒介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能够从媒介材料的一端到达另一端。
23、复合种群概念:是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的2个或2个以上的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
24、复合种群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亚种群频繁地从生境斑块中消失;二是亚种群之间有繁殖体或个体的交流,从而使复合种群在景观水平上表现出复合稳定性。
第三章景观形成因素25、景观的形成因素: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干扰。
26、地貌概念:是指地球表面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27、内营力概念:也叫内力,是指地球内能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地震等。
28、外营力概念:也叫外力,是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作用力。
29、主要的岩石类型:花岗岩、砂砾岩和石灰岩、变质岩。
30、气候概念:是某一地域多年某一时段内的大气统计状况,即某一地方大气的温度、降水、气压、风、湿度等气象要素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值或统计量及其年周期波动。
31、热量和水分常作为气候区划的主要指标。
32、土壤概念:是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地球陆地的疏松表层。
33、植被概念:是指某个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
(是景观基本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是景观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景观分类的重要依据。
)34、干扰概念:干扰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平静的中断,正常过程的扰动、阻碍;非连续的事件,它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改变资源、养分的有效性或者改变物理环境。
35、干扰类型:1)干扰按其产生源可以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2)干扰按其发生范围分为小规模的细尺度干扰和大规模的粗尺度干扰;3)干扰按其功能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4)干扰按其性质分为破坏性干扰和增益性干扰;5)干扰按其传播特征分为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6)干扰按其形成机制分为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
36、干扰状况指标:干扰规模、干扰强度、干扰的频率和干扰的空间分布。
37、干扰的特点:1)多样性与多向性;2)干扰与景观异质性;3)干扰与景观破碎性;4)干扰与景观稳定性;5)景观格局和干扰状况的相应。
38、干扰与景观异质性的关系:干扰是景观异质性的重要来源,一般认为,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中强度的干扰可维持最高的景观异质性,高强度的干扰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
第四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39、景观结构概念:在景观生态学中一般将景观中景观要素的类型、分类属性及其数量关系特征称为景观结构。
40、景观空间格局概念:景观中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配置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称为景观空间格局。
41、景观结构模型中最著名的是斑块——廊道——本底模型,该模型将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和本底三种基本类型。
42、斑块概念: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标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
43、斑块类型及特点:1)环境资源斑块(特点:存留时间长,周转率低,稳定性强,生态交错宽,边界比较固定,常形成逐步变化的梯度,种群变动、迁入灭绝变化水平低,无松弛期和调整期。
)2)干扰斑块;(特点:基质未受干扰,而斑块受到干扰,干扰后消失最快,平均年龄最短,周转最快)3)残存斑块;(特点:起源于干扰,周转率较高,基质受干扰,而斑块未受干扰,与干扰斑块在外部形式上似乎有一种正反对应关系)4)引入斑块;44、斑块大小(斑块规模)的意义:1)对物质和能量影响;2)对物种多样性影响;3)对生境适应性影响。
45、内缘比概念:斑块内部面积与边缘面积的比率。
(景观生态学中常用内缘比来反映斑块的特征)46、廊道概念:廊道是不同于两侧本底的狭长地带,可以看做是线状或带状斑块,是斑块的一种特殊形式。
47、廊道类型:干扰型、残留型、环境资源型和人为引入型。
48、廊道功能:传输通道功能、过滤和阻碍功能、生境功能、物种源——汇功能、资源和产品功能、美学观赏功能。
49、廊道的结构特点:曲度、连通性、间断和结点、廊道宽度、廊道结构。
50、本底概念:本底是景观中范围最大、连通性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
(本底也称作基质、模地)51、本底的判断标准:相对面积、连通性和动态控制。
52、本底的结构特征:孔隙率、边界形状和连通性。
53、网络概念:是相互连接的廊道或者通过廊道在空间上联系起来的斑块构成的网格状结构。
54、网络结构特征:结点、网络格局、网眼大小和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
55、生态交错带概念:生态交错带也叫生态过渡带,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质能量体系、结构功能体系之间形成的界面,简言之就是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交接处的过渡带。
56、生态交错带基本特征:1)生态交错带是一个应力带;2)生态交错带具有边际效应;3)生态交错带阻碍物种分布;4)生态交错带具有空间异质性;5)生态交错带具有敏感性;6)生态交错带具有一定的风险。
57、生态交错带的类型:城乡交接带、干湿交接带、农牧交接带、水陆交接带、森林边缘带、沙漠边缘带、梯度连接带、地貌板块接触带。
58、生物多样性概念: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59、生物多样性的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60、景观多样性的主要表现和测度:景观斑块类型多样性、景观斑块形态多样性、景观斑块镶嵌格局多样性。
61、景观多样性的意义:1)只有多种生态系统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持续保存;2)与异质立地条件相适应的多种生态系统共存,才能保证景观总体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3)景观多样性还是保障景观功能正常发挥,保证景观稳定性的前提。
62、景观异质性概念:是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63、景观异质性的类型: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
64、景观异质性的形成: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生态演替、干扰。
65、景观异质性的意义:1)异质性与多样性相关;2)影响种群的密度和觅食;3)异质性产生不同斑块间边界和差异,这种格局能产生更多的、新的景观过程,从而影响能流、物质流、物种流;4)景观要素间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的基本动力。
66、景观格局概念: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67、景观格局的类型:规则式均匀格局、聚集格局、线状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
68、景观结构类型及特点:1)散布型,特点:以一种生态系统或一种景观要素类型作为优势的本底,而以另一种或多种类型分散在其内。
2)指状型,特点:占优势的有两种景观要素,彼此犬牙交错,但共有一个边界。
3)棋盘型,特点:由相互交错的棋盘状格子组成。
4)网络型。
69、景观结构基本参数:景观对比度、景观粒度。
第五章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70、景观过程概念:能量、物质、物种和其他信息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形成景观生态流,景观生态流的表现形式即为景观过程。
71、景观功能概念:景观内能量和物质的流动所引起的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出的效果称为景观功能。
72、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扩散、重力、运动。
73、景观生态流的媒介物:风、水、动物、重力和人74、景观生态流主要包括气流、水流、养分流、动物流和植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