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导学案 结构模板
模式2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

导学目标:1.理解物体运动规律对于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
2.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的描述方法。
3.能够区分位移、路程和速度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
导学步骤:1.导入新课。
(5分钟)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物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物体运动规律。
2.学习物体运动规律。
(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第185页,了解物体运动规律的内容。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运动规律对于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并解释其中的概念。
3.学习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第185页,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运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并作出示范。
4.学习运动的描述方法。
(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第185页,了解运动的描述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并用图形描述。
5.概念区分和计算。
(2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第185页,区分位移、路程和速度的概念。
教师通过实际运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并计算位移、路程和速度。
6.总结与作业。
(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加深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导学案结束。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物体运动规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体运动规律对于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的描述方法,并能够区分位移、路程和速度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加深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导学案导学案一:物质的组成与转化【导学目标】1.掌握物质的组成与转化的基本概念;2.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化过程;3.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导学内容】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种。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会改变。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物理性质是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判断的,如颜色、硬度等;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特性,如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等。
三、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不同的状态之间可以通过加热、冷却等方式进行相互转化。
四、物质的转化过程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改变外观或状态,但不改变其组成和性质,如水的沸腾;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如燃烧。
五、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与转化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与转化的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导学提示】1.本章的学习内容是物质的基础内容,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通过实验探究能够更好地加深对物质的理解。
2.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导学过程】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种。
单质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金属、氧气等;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物理性质是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判断的,如颜色、硬度等;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特性,如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等。
三、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固态下物质的分子紧密排列,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下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大,无一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气态下物质的分子间距离很大,无一定形状也无一定体积。
四、物质的转化过程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改变外观或状态,但不改变其组成和性质,如冰的融化和汽水的蒸发;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如燃烧和酸碱中和。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导学案一:力的引入物理是自然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都涉及到物理的知识,例如,汽车行驶、物体的重量等。
本学期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物理课程,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从而探索自然的奥秘。
导学案二:力的性质与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性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形状、速度、方向等。
力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 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效果来确定;- 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力的单位是牛顿(N),记作N;- 力是可以叠加的,多个力合成的结果等于它们的矢量和。
2.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主要包括:- 使不运动的物体开始运动,称为力的作用力;- 使运动的物体改变速度或方向,称为力的改变力;- 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称为力的变形力。
导学案三:力的测量与力的合成1. 力的测量力的大小可通过重力秤、弹簧测力计等进行测量。
重力秤的原理是利用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球引力相等,以此测量物体的重量。
2. 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称为合力。
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可以通过力的图示法进行求解。
其中,合力的大小等于各力的矢量和,合力的方向由各力的方向共同决定。
导学案四:力的分解与力的平衡1.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不同方向上的几个力。
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利用向量的性质将力分解为垂直方向上的两个力。
2. 力的平衡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分析力的平衡主要用到平衡方程,即将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力分别相加,使其等于零。
导学案五:摩擦力与弹力1.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或准备运动时由于接触面之间的不平滑而产生的阻碍力。
根据不同情况,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弹力弹力是弹性物体受到挤压或拉伸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
高中物理导学设计教案范文

高中物理导学设计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物理学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热力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热量、热容、热传导等;
2. 力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力的概念、受力分析等;
3. 光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光的性质、光的衍射等。
三、教学重点
1. 热力学方面的知识;
2. 力学方面的知识。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热力学和力学方面的知识;
3. 实验:进行相关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4. 总结: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5.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评价
1.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情况进行评估;
3. 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进行评估。
六、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反思本堂课的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教学效果: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物理导学案模板

花山中学九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班级:姓名:
课题:主备人:使用人:备上课日期:备课组长签字:教研组长签字:教务处审核:
(10·苏州)小华家,5
月份消耗的电能
为kW·h,应付电费.5元计算).
字样。
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
那么电流可以做功吗?钩码提升过程中是谁对谁做了功?此实验说明了
什么?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的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能的过程。
电流做功的过程伴随着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那么,电流做功的多少可能与哪
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选择观察电灯的亮暗来探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
)请根据连好的实物电路图,在虚线框内将相应的电路原理图补充完整。
物理5.4导学案模板a4小(分栏)(1)

潞城一中·高一物理导学案 班级: 姓名: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1§5.4 研究平抛运动主备: 刘言增【素养与目标】.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学习重点】1.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2.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学习难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平抛运动的特点 (1)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① 的作用。
(2)加速度恒为② 。
2.平抛运动的规律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
(1)竖直方向上:③ 运动。
(2)水平方向上:④ 运动。
3.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方法一 公式法(1)原理:若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则当以⑤ 为坐标原点,⑥ 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后,轨迹上各点的坐标应具有y=⑦ 的关系,而且在同一轨迹中,a 是一个特定的常数。
(2)验证方法用刻度尺测量几个点的坐标(x ,y ),分别代入y=ax 2中求出常量a ,看计算得到的a 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是一个常数。
方法二 图象法 建立y-x 2坐标系,根据所测量的各个点的x 、y 坐标值分别计算出对应的y 值和x 2值,在⑧ 坐标系中描点,连接各点看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并求出该直线的⑨ 即a 值。
4.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在忽略空气阻力的作用下,抛体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则有y=⑩ 。
于是,测量某点的下落距离,如M 3点的下落距离y 3,可算出下落时间t 3= 。
为了得到初速度v 0,还需测量 ,则v 0= 。
(二)重难点探究 主题1:平抛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1)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目的是什么?(2)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描绘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就可以求出平抛物体的初速度?主题2::阅读课本中本节参考案例一,回答下列问题。
初中物理导入课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导入课教案模板1. 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观察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用具1. 实验器材:如尺子、温度计、电流表等。
2. 教学辅助工具:如PPT、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与生活相关的实例,如闪电、声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疑问,教师总结学生的思考,导入物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能量、速度等。
(2)教师讲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3. 观察和实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如观察尺子的长度、测量温度等。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 知识应用(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速度、判断物体受力情况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物理学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自己在观察和实验中的收获。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课后习题、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物理5.3导学案模板a4小(分栏)(1)

潞城一中·高一物理导学案 班级: 姓名: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1§5.3 平抛运动主备: 刘言增【素养与目标】1.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2.掌握抛体运动的位置与速度的关系. 【学习重点】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 【学习难点】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将物体以一定的 沿 抛出,且物体只在 作用下(不计空气阻力)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性质是 ,加速度为 。
2.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 和竖直方向的 。
3.如果物体抛出时速度v 不沿水平方向,而是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这种情况称__________,它的受力情况与平抛完全相同,即在水平方向上____________,加速度为________;在竖直方向上_______________,加速度为________。
设抛出时速度v 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则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初速度v 0x =___________,v 0y = ___________。
4.为了便于研究初速度为v 的平抛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应该沿什么方向建立坐标系?规定什么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应以哪个位置作为坐标原点?(二)重难点探究主题1:关于抛体运动⑴ 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抛出,且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⑵ 运动性质:① 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运动是直线运动;平抛、斜抛是曲线运动,其轨迹是抛物线;② 抛体运动的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抛体运动是匀变速运动;⑶ 处理方法:是将其分解为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主题2:平抛运动的规律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⑴ 平抛运动的轨迹 由x=v 0t , y =21gt 2 ,可得y =22v g x 2,因此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⑵ 位移公式水平位移x=v 0t ,竖直位移y =21gt 2⑶ 速度公式水平速度为v x =v 0 ,竖直速度为 v y =gt主题3: 在5 m 高的地方以6 m /s 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个质量是10 kg 的物体,则物体落地的速度是多大?从抛出点到落地点发生的水平位移是多大?(忽略空气阻力,取g=10m /s 2)(三)随堂反馈:l .关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潞城一中·高一物理导学案儒雅匠心 乐业爱生 2020年 2月1日2( )A .是匀变速运动B .任意两段时间内速度变化方向相同C .是变加速运动D .任意两段时间内速度变化大小相等 2.关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平抛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B .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变加速运动C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仅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加速度保持不变D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水平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 3.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 0水平抛出,落地时速度为v ,那么物体运动时间是( )A .(v -v 0)/gB .(v +v 0)/gC .202v v −/gD .202v v +/g4.如图所示,跳台滑雪运动员经过一段加速滑行后从O 点水平飞出,从水平飞出时开始计时,经t=3.0 s 落到斜坡上的A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