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舞文化变迁的历史审视
武术的嬗变与发展

武术的嬗变与发展武术,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逐渐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
本文将探讨武术的嬗变过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以展现这一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魅力。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当时的人们为了生存和争夺领土,逐渐创造出了一系列攻防技巧和器械。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武术逐渐从战场走向了民间,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武术的特点和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唐代的剑术、宋代的弓箭术、明代的内家拳等。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武术也逐步走向了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武术的技术和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技术上,武术融合了越来越多的现代体育元素,如科学训练方法、运动营养等,使得武术的竞技性和观赏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理念上,武术逐渐从传统的养生、防身观念向现代的健身、文化传承观念转变。
此外,武术在各国的发展也各具特色,如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等,都与中国武术有着深厚的渊源。
目前,武术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和喜爱。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健身方式,其价值和作用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同时,武术在影视、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和拓展,也为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体育运动,其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变革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武术不仅保持了其独特的魅力和功能,还逐渐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武术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成为连接世界文化的一座重要桥梁。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增加,武术也将在科技创新和健身养生方面探索出更多新的路径和可能性。
此外,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也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通过各种国际交流平台的推动,武术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各地,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项流行运动。
武术发展历史与现状研讨

武术发展历史与现状研讨武术,又称武技、武艺、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武术就被广泛运用于形体健身、自卫防身、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武术发展历史与现状研讨。
一、武术的起源和演变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当时的武术主要是刀、枪、戟等兵器的使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武术逐渐从实战演变为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主的实用技能,武术技巧也进一步完善。
汉代时期,武术开始分化为多个流派,如汉武帝时期的“无极拳”和唐代时期的“太极拳”。
进入明清时期,武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武术家将拳术与兵器相结合,形成了众多的武术流派。
1928年,全国国术标准化后,“武术”这一称呼正式确定下来。
二、武术的发展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武术已经逐渐从“半文半武”的角色转变为一种文化体育运动。
在中国,武术已经成为国家队资格认证的体育竞技项目,国际武术联合会也成立于1990年,并已加入国际奥委会。
不仅在国内,武术在国际上也受到了不少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和学习武术文化。
武术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和体育的重要元素,通过武术,外界更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
而在国内,武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改善身体素质,丰富精神生活。
现在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少武术培训机构和武术俱乐部,这些机构使得武术实践者更加方便了解、学习和提高武术技巧。
三、武术对社会的贡献不仅是文化和体育方面,武术对社会的贡献也非常重要。
首先,学习武术可以帮助人们锻炼身体素质和提高自我防卫能力,这对于保护人身财产安全非常有帮助。
其次,武术不仅强调技巧,也强调内功修养。
武术的修炼可以让人们获得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武术还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魅力,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总之,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重要。
论武术文化自信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武术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逐渐形成了各种流派和拳种,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武术文化自信的初步形成
武术文化自信的萌芽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 们开始认识到武术文化的独特价值和 魅力,初步形成了对武术文化的自信 。
武术文化自信的形成
在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外来侵略和压 迫的历史背景下,武术文化自信逐渐 形成并得到加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 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文化自信的未来展望与挑战
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 间。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方式将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进一步推动武术文化自信的发展。
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文化自信面临着来自其他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如何保持和发扬武术文化的独特 性和价值,是提升武术文化自信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推动武术文化自信持续发展的建议
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确保武术文化的延 续和发展。
推动武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鼓励武术从业者和专家学者对武术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 审美。
加强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举办国际武术比赛、学术交流等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 ,提升武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02
武术文化自信的发展历程
古代武术文化自信的体现
武术起源与传承
古代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 通过狩猎、战争等活动,逐渐形 成了武术技能和战术。随着时间 的推移,武术逐渐成为一种独特 的文化现象。
武术与哲学思想
中国武舞的发展及对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影响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中国武舞的发展及对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影响韩锦(山东现代舞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院武舞作为一种手执干戚的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随着这些武器的产生,在操练和实战中,产生了运用这些武器的技法和舞姿,形成我国各民族风格不同,丰富多彩的手执武器而舞的多种“武舞”。
武舞的发展史料记载比较丰富,如历史上的《山海经·海内西经》有刑天氏舞干戚的传说。
据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记载,在广西花山崖画中,有人形高大的首领,腰佩环形刀,手执环形刀,作骑马蹲裆势、张臂而舞的形象,古崖画中,还有运用其他武器起舞的形象,如阴山岩画中有手执弓箭射击的人物形象。
这些史料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武术与舞蹈的密切关系,长流不衰的武舞发展至今,其鲜明的舞蹈风格特征和动作语汇特点,为今天的中国舞蹈创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意义。
本文根据史料记载的武舞发展状况,结合当下中国舞蹈创作及现有文献资料,梳理中国古代武舞的发展脉络,总结武舞对当下中国舞蹈创作的影响,旨在传承的基础上推动武舞在新时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给予当下中国舞蹈创作新的启发。
关键词:武舞;剧场化;舞蹈创作中图分类号:J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0-0105-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0.051一、武舞的历史演进概述“频繁的战争生活,造就了习武、模拟战争、庆祝胜利等反映战争生活的舞蹈,我们称为‘武舞’”,而广义上的武舞,则更加强调其强健、劲骨、刚烈的风格特点。
在精神和物质都极度匮乏的原始时期,人类的生产、繁衍等均受到威胁,来自恶劣天气的威胁,来自不同部落间的威胁,来自猛兽的威胁,这些不可控的因素使得手足无措的原始人类除了寄托于天地神灵之外,不可避免地选择野蛮的方式来维持生存,战争就是这种最野蛮的手段之一。
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探讨

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探讨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
文化传承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基础。
传统武术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包括传承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武术是士农工商四民之一的工匠人群的必备技能,同时也是士人必学的一门重要学问。
传统武术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体系。
这些思想和体系贯穿于武术的各个环节,包括武器的选择、动作的设计、拳谱的编写等等。
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们对武术的期待和追求。
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不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为了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要加强对传统武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人们对传统武术的认知和理解。
可以通过编写相关的读物、开展武术文化讲座和展览,组织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来加强宣传和普及工作。
要加强传统武术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武术人才。
可以通过设立专业的武术院校和学校,开展专业的武术培训课程,培养更多的武术人才。
要加强对传统武术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挖掘和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保护和传承传统武术的技术和知识。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探讨,可以引起更多人对传统武术的关注和重视,为传统武术的繁荣做出贡献。
同时也希望传统武术能够在现代社会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与时俱进地发展。
从历史演变的视角论武术运动与舞蹈的关系

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在历史上,武术运动和舞蹈的融合有许多经典案例。如唐朝的《秦王破阵乐》 就是武术与舞蹈结合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以秦王李世民为原型,既展示了武术 的精湛技艺,又融合了舞蹈的优美动作,传达出一种英勇善战、积极向上的精神 风貌。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明清时期的“秧歌”,它是农民在劳作间隙通过舞蹈的 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在表演过程中,武术动作的加入使得秧歌更具 观赏性和娱乐性。
比较分析
然而,武术运动和舞蹈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首先,它们都是人们表达情感、 展示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其次,在表现形式上,武术和舞蹈都注重身体的姿态、 动作和节奏感。此外,许多武术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这一点与舞 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现代社会,武术运动和舞蹈的融合也越来越多,如武 术舞蹈、太极舞等,它们既保留了武术的技击性,又融入了舞蹈的优美元素。
四、结论
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武术不仅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的功效得以体现,更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传承民族文化。面对现代 社会的挑战与机遇,武术不断与时俱进,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谢谢观看
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形成与演变:理解武术的发展历程
武术,源于中国,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不仅强 调身体的锻炼和技术的提高,更注重精神修养和道德品质的磨炼。本次演示将从 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出发,探讨武术的发展历程,以及面对现代社会 的挑战与机遇。
一、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形成与 演变
3、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3、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为了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武术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首先,要加强对 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保护和传承,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精髓。其次,要不断 创新和发展,以满足现代社会不同人群的需求。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武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
舞蹈风格知识:中国武术舞蹈——探究中华文化中的武器和舞蹈的密切关系

舞蹈风格知识:中国武术舞蹈——探究中华文化中的武器和舞蹈的密切关系中国武术舞蹈——探究中华文化中的武器和舞蹈的密切关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武术和舞蹈是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
而在中华文化中,武器和舞蹈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
通过对中国武术舞蹈的探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更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中国武术与舞蹈的渊源中国武术和舞蹈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考证,早在上古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各种武术和舞蹈。
当时,人们用武术来保护自己,并将武术融入舞蹈中,表现出对生命的敬重和对自然的崇拜。
而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的提高,中国武术和舞蹈成为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形式,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武器与中国舞蹈的关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武器和舞蹈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特别是在中国武术和舞蹈中,武器不仅是一种装备,更是表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1.剑舞相传,剑是中国武术中最为高雅的武器。
在中国舞蹈中,剑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舞蹈形式。
剑舞以汉代的《长歌行》为起源,经过历代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在舞蹈中,剑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表现手段,而剑舞更是将武术和舞蹈完美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优美的姿态和高超的技巧演绎战士的英勇与机智。
2.刀舞刀作为中国武术中的精品,也经常出现在中国舞蹈中。
刀舞充满了力度和烈度,可以展现出战士的豪迈与英勇。
刀舞是几百年来中国北方各个民族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
刀舞的技艺既要求器械的熟练掌握也需有老练的舞蹈基础。
在刀舞表演中,要求舞者动作利落、协调、灵活,能展现出战士无畏、刚毅不屈的精神。
3.枪舞在中国武术中,枪是一种长兵器,既具有攻击性,又具有防御性。
而在中国舞蹈中,枪舞则是一种表现力和节奏感都十分强烈的舞蹈形式。
枪舞有着古朴典雅的风格,它巧妙地运用枪的动作来表达出战士勇猛、豪迈的气魄和力量。
三、中国武术舞蹈的艺术价值中国武术舞蹈源远流长,是一种丰富多彩而又充满艺术价值的文化形式。
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武术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存在。
从初期的军事训练到现在的艺术表演,武术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武术文化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不仅是在军事、政治上,也是在社会、文化等方面。
因此,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就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历程武术文化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封建社会的军事训练,这时期训练的对象主要是军人。
到了宋代,武术的训练已经扩展到了民众范畴。
民间武术,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各种武术门派的形成。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武术已经分为明教、少林、武当等数十个派别,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武术风格。
在明清时期,武术进一步扩大到社会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在社交活动、宗教活动和民间娱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武术由一种武术技能向一种文化、艺术性的表演形式转化,这种改变为中华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尊崇民族文化,提倡全国各族人民发展自身文化,武术文化再次得到重视,特别是党的创始人毛泽东对武术文化的支持和资助,使之成为国人自信的精神特征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武术经过研究和实践发展出一系列训练方法和练功技巧,开发出新的武术套路和武器使用技巧。
同时,为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武术学院、中央文工团等机构相继建立,使得武术文化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体育文化和艺术形式。
二、武术文化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武术文化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承问题成为了武术文化面临的最大问题。
传统的武术文化传承方式渐渐失去效果,新兴的媒体平台正在取代传统的武术道场。
传统的道场和家传不易传承,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时间越来越少,武术文化传承的问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同时,武术文化的发展也遇到了其他问题,研究和发展现代武术,在时代的浪潮下也成为了当前的一大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文化研究】第3卷第8期2006年8月搏击・武术科学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6)08—0023—03武舞是一种结合了武术和舞蹈的体育文化活动,它的形成与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形式。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武舞来训练军队,而且武舞的这种军事训练作用一直延续到清代。
与此同时,武舞又不断进行分化整合,在宗教祭祀和文化娱乐中都有不同的演变形式,特别是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其分类更加精细、范围更加广阔、娱乐性也更强。
直至今日,我依然可以在各种戏剧、舞蹈以及大型团体搏击操表演中看到它的影子。
可以说,武舞从古至今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不仅在军事上,更主要在人民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几千年的东方体育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武舞的产生1.1原始军事活动与武舞原始时期战争频繁,需要随时随地操演军队,集体动作,呼以口令,合以乐节。
这就是一种武舞操练。
《淮南子・缪称训》中载禹时三苗叛,三败苗而仍不服,于是禹改以“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
这可以说是武舞记载中较早的一次军事活动。
干是盾,戚是斧,“执干戚舞”不光是一种军事上的演练,更成为一种军事威慑。
同样,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了神化故事:“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头,葬之常羊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这不仅是原始社会战争现实的一个浪漫的艺术概括,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武舞演练的实际情况。
1.2原始娱乐活动与武舞原始社会中武舞主要来源于生产劳动,但它又与人对自己的情感的表达和模仿自然万物的游戏心理有关。
1965年在云南省发现的描绘佤族原始生活的“沧源岩画”中就有大量描述武舞的场面。
这些岩画反映出武舞不仅有娱乐性质,更有军事训练的作用。
原始社会中的武舞也有表现狩猎成功后的欢乐意义,但其中的娱乐意义大于生产意义。
在《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路史・葛天氏》中记载:“八士捉足掺尾,叩角乱之,而歌八阕。
”这都不同程度地记载了狩猎成功后的喜乐心情。
这可以说是武舞的雏形。
1.3原始宗教活动与武舞原始人类由于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和恐惧,曾认为万物都是有灵的。
人们最早的信仰是崇拜图腾。
而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又常常用武舞来体现。
图腾武舞是原始部落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人群以表现战斗的舞蹈来供奉部落的始祖神灵。
2武舞的发展变迁2.1先秦时期的武舞先秦时期,武舞不仅用于军事训练和祭祀活动中,而且表现思想情感和娱乐精神。
这个时期武舞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象舞,一种是大武舞。
象舞是周时期武舞的主要形式之一。
《诗经・周颂・维清》中记载:“维清,奏象舞也”。
“谓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
”汉代的郑玄说:“象,周武王伐纣之乐,以管播其声,又为之舞。
”大武又称之为武。
《礼记・祭统》中记载有:“朱干玉戚,以舞大武。
”《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也有关于大武的记载。
汉代的郑玄注曰:“大武,武王乐也。
”也可以说这种大武舞描写的是周武王伐纣的战斗过程。
大武舞又名武凤夜。
《周礼・大司农》记载:“武王伐作者简介:1.李翠霞(1978 ̄),女,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对武舞文化变迁的历史审视李翠霞赵岷魏彪(大同大学体育系,山西大同037009)摘要:武舞是一种结合了武术和舞蹈的体育文化活动,它的形成与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形式。
对武舞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武舞从古至今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不仅在军事上,更主要在人民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武舞文化研究武术舞蹈纣,至于商郊,士卒皆欢乐,歌以待旦,因称之武凤夜。
”《礼记・乐记》具体记载了大武舞有六段内容。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志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
”而且赞叹曰:“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
”汉代的郑玄注曰:“夹振之者。
王与大将夹武者振以为节也,武舞象战也。
每奏四伐。
一击一刺为一伐。
”这正说明兵士手执干戚以战斗中的简单攻防动作来舞蹈,以庆祝胜利的欢乐。
大武舞在后来也很流行,曾被西周以后的学校列为必学的纪念历代“先王”的多种“大舞”之一。
另外,在西周学校中的“小舞”中也有“干舞”这种武舞形式。
2.2秦汉魏晋时期的武舞秦收天下兵,在民间实行禁武的方针,因此对武舞的发展影响很大,在那个时期武舞几乎没有发展,而且在秦时的各种典籍中也很少有武舞的记载。
直到汉朝时期,由于军事的需要,武舞才又重新被用于军队的训练当中。
特别是匈奴与汉朝的战争直接导致汉王朝对军事的依赖,这无形中促进了军队中武舞的发展。
流传已久的楚汉战争时期项羽为刘邦设的“鸿门宴”中有一段范增授意项庄舞剑,项伯也拔剑而舞保护刘邦的故事。
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以滑稽者著称的东方朔也是“十五学击剑”。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舞剑的兴盛。
东汉时期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兴起了一种叫“百戏”的杂技式运动活动。
其中有一种与武舞有关的运动叫“剑戟舞”。
由此可见在汉代武舞较为盛行。
经过魏晋南北朝这一段中国历史上剧烈的动荡时代期以后,武舞也开始分化,它逐渐向武术和舞蹈开始分化,而且武舞进入官廷,开始以娱乐活动为主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舞”的形式出现了套路表演,如当时盛行的“宣武舞”、“矛舞”、“剑舞”等。
这一时期武舞的艺术因素更为浓厚。
先秦流传下来的宫廷武舞在魏晋得到继承和发展。
先秦时期表现武王伐纣的武舞在汉代称“巴瑜舞”,而在晋代改称宣武舞。
武士执剑而舞,晋代文学家傅云在《短兵篇》中对此舞有形象的描绘:“剑为短兵,其势险危,疾逾飞电,回族应规。
武节齐声,或合或离,电发星骛,若景若差。
兵法攸众,军众是仪。
”描写了剑舞的动作迅速,如电光火花一般,而且其中有了规定程式,这表明武舞开始套路化。
2.3隋唐时期的武舞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特别是唐代,以武力开天下,非常重视军事武艺,加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歌舞的传入中原,更是对中原原有歌舞有了很大的促进和发展,特别是由于唐代物质基础雄厚,唐代武舞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唐代的舞蹈大体分为二类:健舞和软舞。
所谓“健舞”实际上就是武舞,至少相当一部分是武舞。
清代方以智在《通雅》中说:“剑器乃武舞之典名。
健舞,武舞也。
”在唐代的各种史书典籍多提到的武舞有剑器舞、剑舞、矛舞、破阵乐舞、大面舞、狮舞等多种形式。
剑器舞在《乐府杂录》中把它归于健舞一类。
在社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可以看出剑器舞实质上就是一种武舞。
剑器舞又分舞剑和舞流星,甚至有时又以手执物品进行分类。
剑舞在唐代成式写的《西阳杂俎》中有记载,有兰陵老人善舞剑,曾为人表演。
唐代名画家吴道子由于“废画日久”,奉命在天宫寺作画时精神萎靡不振,便请号称剑术一绝的裴舞剑“作气以助挥毫。
”李白年青时也曾精通剑术,在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书》就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中有“高冠配雄剑”。
《冬夜醉宿龙觉起言志》中有“醉来脱宝剑”。
由此可见当时剑舞的兴盛。
矛舞在这一时期也非常兴盛。
据唐代陆龟蒙的《矛俞》中记载:“手盘风,头背分。
电光战扇,刺敲心。
留肩绕,合眩旋。
卓植赴列,夺避中节。
冲函扎穴,上指孛慧灭。
与君一用来截。
”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矛舞的风采。
破阵乐舞是唐代著名的武舞,特别是“秦王破阵乐舞”更为有名。
《新唐书》记载唐敬宗李谌“降延日,大张音乐,集天下百系殿前。
时有伎女石火胡,幽州人也。
偕养女五人,十八、九岁。
于百尺竿上张五弦五条,令五女各一条之上,着五色衣,执戟执戈而舞。
”多么盛大的破阵乐舞,几乎融武术、舞蹈、杂技于一体,唐朝武舞的繁荣昌盛由此可见一斑。
大面舞也就是假面舞。
《旧唐书・音乐志》多有记载。
并称之为“兰陵王入阵曲”,仿效兰陵王的击刺动作,自然是武舞了。
2.4宋明清时期的武舞宋朝时期武舞开始流传于民间,在民间较为兴盛。
而且由于武术套路的形成,武术与舞蹈的分化基本完成,大量的武舞动作保留于舞蹈中的较多,成为一种表演助兴节目。
此时的武舞主要集中于军事活动和民间娱乐之中。
特别是北宋时期,皇室集合了大量精兵于京师,组成了数量庞大的禁军队伍。
他们还从民间征召一些精于武艺,擅长杂技百戏的艺人。
他们表演剑舞、刀舞、矛舞等。
在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里出现了“瓦舍”这一好像今天俱乐部式的娱乐场所。
这为大批专门从事武舞表演的艺人提供了固定的表演场所,使武舞得以发展延续。
明清时期武舞已基本分化完成,武术与舞蹈也基本成型,军事训练和文化娱乐的项目日益增多,武舞已退居次要地位,再加上程朱理学的昱文胴豆桐益(下转第34页)(上接第24页)兴起,武舞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从清朝流行的“队舞”中依稀可以看见当年盛唐时期武舞的影子。
3武舞的延续武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育运动项目,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
在今天的搏击操、杂技和一些大型团体操舞的表演当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武舞的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比较模糊,已经很难再加以细致的区分。
在现代的健身活动中配乐而舞的太极、长拳等套路动作也可以说是武舞的一种延续。
总而言之,武舞从古至今,在人民生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强身健体、娱乐身心,而且更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武舞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刘吉.中国体育文化五千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2]毕世明.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3]印永清.中国体育史话[M].合肥:黄山书社,1997.[4]王俊奇.简论宋代节令风俗中的体育活动[J].上饶师专学报,1992(4).[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6]路云亭.竞技・中国:竞技文化与中国的国民性[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7]崔乐泉.中国体育史学研究的历史现状[J].体育文化导刊,2002(1).[8]崔乐泉.当代体育史学研究重点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2(2).[9]许晓音.西汉体育文化及其对政治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2(4).[10]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1]李建军.出土文献与体育史学研究[J].体育文史,2001(3).HistoricalScanningtoWushu-Dance'sCultureTransformationLiCui-xiaZhaoMinWeiBiao(P.E.DepartmentofDatongUniversity,DatongShanxi037009)Abstract:Wushu-DanceisansportsactivitycombiningWushuandDancetogether.Itsoriginanddevelopmenthavedifferentcontentsandformsindifferentperiods.AndthestudyofWushu-Danceishelpfulforustoinheritandcarryforwardourtraditionalsports.Ithasbeenchanginganddevelopingallthetime.Itnotonlyplaysanimportantroleinmilitaryaffairs,butalsoithasanimportanteffectonourdailylife.Itisoneofournationalheritage,soitisworthyofourstudyingdeeply.KeyWords:Wushu-DanceculturestudyWushudance[7]王荣森,赵雪梅,李光富.40式杨式太极拳对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影响[J].体育学刊,1998(3).[8]冯希娥,白鸿顺,蒋平英.太极拳运动过程中心率血乳酸和血糖浓度变化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2(1).[9]王玉林,周红萍.太极拳运动对心率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0(2).[10]Chennlan.12-monthTaiChitrainingintheelderly:Itseffectonhealthfitness[J].Med.Sci.SportsExerc.1998(3).[11]刘洪广.打太极拳时遥测RESP.EMG和ECG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4(3).OntheInfluenceofTaijiquanonHeartandLungsFunctionsWangYing1LiuPeng2(1.P.E.Dept.ofWuchangBranchof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Hubei430064;2.GraduateDept.ofWuhanInst.ofP.E,WuhanHubei430079)Abstract:Byinvestigatingandreadingliterature,thepapermadeasyntheticanalysisofTaijiquan'seffectonheartandrespiratoryfunctions.andfoundthatmanystudieshadshowedTaijiquanhavebiggereffectonheartandTaijiquanfunction:TaiChiquancouldimprovethefunctionofcardiovascularsystem,andadjustandimproverespiratoryfunction.LotsofresultsshowedthatlongperiodTaijiquanexercisecouldhavegoodeffectonheartandlungsfunction.Keywords:Taijiquanheartandlungsfunctioninflu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