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怅望》译文及鉴赏

合集下载

马戴《落日怅望》阅读答案及译文

马戴《落日怅望》阅读答案及译文

马戴《落日怅望》阅读答案及译文马戴《落日怅望》阅读答案及译文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请赏析“千里片时间”一句的妙处。

(3分)(2)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

(5分)3.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4.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的惆怅之情(或:义与下文自己久留不得门还形成对比)。

(3分,手法l分,作用2分)(2 )改动后的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虽然是抒情诗的通常写法,但景与情是游离的。

原诗采取情景分写的写法,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米: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时伤逝的迟暮之惊。

上下联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景与情十分交融,全诗浑然一体。

(5分,改动后的诗特点1分,效果1分;原诗特点2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3.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

4.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

(大意相同即可)二:(5)简析“入”字的双重意蕴。

(3分)(6)简析这首诗情景分写的艺术效果。

(4分)(7)孤云、归鸟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思?由此联想到陶渊明《饮酒》诗中写日暮鸟归的哪两个句子?(2分)(8)第五、六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入”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4分)(9)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

落日怅望 阅读答案附赏析

落日怅望 阅读答案附赏析

落日怅望阅读答案附赏析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1.孤云、归鸟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思?由此联想到陶渊明《饮酒》中写日暮鸟归的哪两个句子?(2分)2.第五、六两句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入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4分)3.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

(4分)【答案】1.思归(思乡)之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2.夕阳沉到近处的树梢之下,远处野火似的余晖映红秋山。

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入字既写出夕照逐渐暗淡,又表明伫望之久和思念之深。

3.先怅望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怅望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

【解析】1.试题分析: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

作者借这两个意象抒发思乡之情。

共2分。

第一问1分;第二问1分,书写有错不得分。

2.试题分析: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

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

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共4分。

写景特点2分;表达效果2分。

3.试题分析: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

【落日怅望翻译】落日怅望阅读答案

【落日怅望翻译】落日怅望阅读答案

【落日怅望翻译】落日怅望阅读答案【员工思想】落日怅望阅读答案《落日怅望》是由马戴创作的五言律诗,出自《全唐诗》。

此诗为游子怀乡之作。

诗人抓住了秋天日落这一刹那的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微妙复杂的思想活动。

先”怅望”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怅望”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

这首诗有景有情,景与情高度统一,融合为一体。

语言明白如话,概括力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落日怅望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原文】: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翻译:落日怅望阅读答案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地片时可达。

思考为何停留在这里,离家很久还没有回去。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后。

徘徊水边却不敢临流照影,害怕因为自己的容颜不复平昔而心惊。

【赏析】: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

马戴:唐代诗人。

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

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诗歌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力《落日怅望》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为游子怀乡之作。

诗人抓住了秋夭日落这一刹那的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此时此刻微妙复杂的思想活动。

孤云与归鸟片刻之间便飞驰千里,它们都有自己的归宿,而自己却远离家乡,长期滞留异地。

这必使自己怅惘叹息,又使自已产生对孤云与归鸟的羡慕之情。

这样的情感,自然给周围的景物染上了一层重重的哀愁。

而远处的暮色,秋天的落日,院约的群山又增加了诗人的悲怨。

时间是无情的奋随着时光的流逝,再加上痛苦的折磨,诗人自知已经面容憔悴,今非普比,因此临水不敢自照,害怕增加自已的悲苦,使自己吃惊难过。

《落日怅望》赏析

《落日怅望》赏析
滞:滞留,淹留。
微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
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
平昔:平素,往昔。
颜:面色,容颜。
赏析
沈德潜评此诗云: “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诗作多为投赠、应酬或写羁旅、山林之作,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在《全唐诗》录存其诗172首,编为2卷。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有传。
唐咸通九年(869年)病卒于国子太常博士任上,终年约70岁。著有《会昌进士诗集》1卷,《补遗》1卷。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译文
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
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
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注释
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念:想。
何:多么。
工诗属文,其诗凝炼秀朗,含思蕴藉,饶有韵致,无晚唐纤靡僻涩之习。尤以五律见长,深得五言律之三昧。与薛能、顾非熊、殷尧藩等友善,均有诗篇往来;又与贾岛、姚合为诗友,唱酬尤多。善于抒写羁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蕴藉深婉,秀朗自然。
代表作品
《落日怅望》、《楚江怀古》、《送人游蜀》、《灞上秋居》等,历来颇为传诵。《出塞词》、《关山曲》等,慷慨激壮,是晚唐较好的边塞诗。乐府诗《征妇叹》哀伤惨恻,最有讽谕。杨慎《升庵诗话》举其《楚江怀古》“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联,谓“虽柳吴兴(柳恽)无以过也”。部分边塞之作,如《陇上独望》、《边将》、《射雕骑》等,也较沉雄激壮。五古《征妇叹》颇能刻画征妇悲痛心情。七言绝句亦有佳作。宋严羽、明杨慎、清王士祯等,均推其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叶矫然则称:“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也。”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认为“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翁方纲《石洲诗话》更以其五律“直可与盛唐诸贤侪伍,不当以晚唐论矣”。

马戴《落日怅望》阅读答案及译文

马戴《落日怅望》阅读答案及译文

马戴《落日怅望》阅读答案及译文马戴《落日怅望》阅读答案及译文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请赏析“千里片时间”一句的妙处。

(3分)(2)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

(5分)3.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4.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的惆怅之情(或:义与下文自己久留不得门还形成对比)。

(3分,手法l分,作用2分)(2 )改动后的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虽然是抒情诗的通常写法,但景与情是游离的。

原诗采取情景分写的写法,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米: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时伤逝的迟暮之惊。

上下联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景与情十分交融,全诗浑然一体。

(5分,改动后的诗特点1分,效果1分;原诗特点2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3.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

4.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

(大意相同即可)二:(5)简析“入”字的双重意蕴。

(3分)(6)简析这首诗情景分写的艺术效果。

(4分)(7)孤云、归鸟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思?由此联想到陶渊明《饮酒》诗中写日暮鸟归的哪两个句子?(2分)(8)第五、六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入”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4分)(9)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

落日怅望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5篇]

落日怅望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5篇]

落日怅望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5篇]第一篇:落日怅望原文翻译及赏析落日怅望原文翻译及赏析落日怅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落日怅望朝代:唐代作者:马戴原文: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版本一)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版本二)翻译: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也片时可达。

思考为何停留在这里,离家很久还没有回去。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后。

徘徊水边却不敢临流照影,害怕因为自己的容颜不复平昔而心惊。

赏析: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

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

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

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马戴《落日怅望》阅读答案及译文

马戴《落日怅望》阅读答案及译文

马戴《落日怅望》阅读答案及译文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请赏析“千里片时间”一句的妙处。

(3分)(2)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

(5分)4.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的惆怅之情(或:义与下文自己久留不得门还形成对比)。

(3分,手法l分,作用2分)3.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

4.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

(大意相同即可)二:(5)简析“入”字的双重意蕴。

(3分)(6)简析这首诗情景分写的艺术效果。

(4分)(8)第五、六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入”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4分)(9)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

(4分)答案:5、早着哩,官人现在交的是先人运,不是本身运。

6、后来得透雨滋润,生长很快,产量比以前加倍增长。

第二年春天,又是大饥荒,而夏商得以无饥饿之灾。

(7)思归(思乡)之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8)夕阳沉到近处的树梢之下,远处野火似的余晖映红秋山。

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入”字既写出夕照逐渐暗淡,又表明诗人伫望之久和思念之深。

三:(1)首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分)(2)赏析“远烧入秋山”一句中“入”字的表达效果。

(4分)(4)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5)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写一段鉴赏文字。

落日怅望古诗赏析

落日怅望古诗赏析

落日怅望古诗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落日怅望古诗赏析马戴的诗非常耐读,余韵深长,令人回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日怅望》译文及鉴赏
《落日怅望》译文及鉴赏
《落日怅望》
唐朝: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落日怅望》翻译/译文
《落日怅望》译文
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

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

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落日怅望》注释
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念:想。

何:多么。

滞:滞留,淹留。

微阳:斜阳。

微,指日光微弱。

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

平昔:平素,往昔。

颜:面色,容颜。

《落日怅望》赏析/鉴赏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

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

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
积在胸中了。

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

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

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

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

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

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远
烧入秋山。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

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

”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

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

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至今仍然能挑响读者心中的弦索。

《落日怅望》作者简介
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河北曲阳)人。

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