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
《童趣》的原文和翻译

《童趣》的原文和翻译《童趣》的原文和翻译童趣通过描写儿时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驱打蛤蟆表现了作者的天真活泼。
这是小编整理的《童趣》的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童趣作者:沈复原文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5课,为精读课文。
原文如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也能注意到最细微的事物。
(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
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
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
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
《童趣》教案设计优秀5篇

《童趣》教案设计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内容为《童趣》一课,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童年的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 生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
4. 课文解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句子仿写,巩固所学知识。
7. 朗读感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美。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童趣》2. 生字词:略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中心思想:感受童年的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作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大自然,发现美好,培养写作兴趣。
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应重点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
沈复《童趣》文言文鉴赏《童趣》译文及赏析

沈复《童趣》文言文鉴赏《童趣》译文及赏析《童趣》是由沈复所创作的,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儿时富于想象、幻想的一段趣事,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童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童趣》清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译文我回想小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对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
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叫声像打雷一样,我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而变得僵硬了。
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过去,让它们在烟雾中飞着叫着,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一样,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初中语文-《童趣 》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童趣》原文及翻译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课文分析]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
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
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
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
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
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
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童趣》原文、译文及赏析

《童趣》原文、译文及赏析《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散文作品,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写作此文时作者已46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童趣》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童趣清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想小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对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
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叫声像打雷一样,我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而变得僵硬了。
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过去,让它们在烟雾中飞着叫着,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一样,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童趣》的原文和翻译

《童趣》的原文和翻译童趣通过描写儿时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驱打蛤蟆表现了作者的天真活泼。
这是小编整理的《童趣》的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童趣作者:沈复原文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5课,为精读课文。
原文如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也能注意到最细微的事物。
(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
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
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
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
沈复《童趣》原文与翻译

沈复《童趣》原文与翻译篇一:童趣文言文翻译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忆起童年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像打雷一样,我心里吧它们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成为了鹤;抬着头看它们,脖子变得僵硬了。
我把蚊子留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好像群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极了。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从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看作树林,把虫蚁看作野兽,把凸起的土块看作山丘,把凹下的地方看作山谷,我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抓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有一天,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观察它们,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一个庞大的东西,拔倒山踩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都被它吞掉了。
当时我年幼,正看得出神,不禁一声惊叫起来。
等神情安定下来,便捉住了这蛤蟆,抽了它数时下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篇二:《童趣》翻译童趣沈复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文:我回忆起童年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沈复《童趣》原文及译文

沈复《童趣》原文及译文赏析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试题】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项为之强强:___________(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___________(3)捉虾蟆,鞭数十鞭:___________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通“僵”,僵硬被鞭打2、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
3、本文记述了观飞蚊、观草木、观虫斗三件趣事4、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二: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2)徐喷以烟(3)鞭数十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使之冲烟而飞鸣(但是)B.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C.以丛草为林(把)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0.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像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2分)参考答案:17.(1)观察(2)慢慢地(3)打(鞭打)18.A19.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趣》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
1、反复诵读,品味深透于文中的童真童趣。
2、初步培养借助注解、工具书自主理解文言文文意的能力。
3、学会围绕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培养问题意识。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培养借助注解、工具书自主理解文意的能力。
2、反复诵读,品味深透于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童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生:写了作者的童年趣事。
师:写了几件趣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夏天的时候,把蚊子当作鹤来看;经常在自家的土墙和花台前,把草当作树,把土堆当作小山和山谷观察,并且驱赶癞蛤蟆。
师:这么有趣的文章,我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生:能。
师:这样好了,我们来个男女生赛读,在上节课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的基础上,看谁读得响亮整齐,又能读出感情?(生赛读)
师:同学们,从文章来看,“我”小时候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是个很有童趣的人,因为他能从一些非常平凡的东西身上得到很大的乐趣。
师:文章的题目就叫“童趣”,它的文眼也很清楚了,是哪一个字?
生(齐说):“趣”字。
(在“童趣”的“趣”字下打“△”)
师:这个“趣”是由事物本身直接带来的吗?
生:不是。
是作者把一个事物想象成另一个事物,才觉得很有趣。
师:这种根据眼前形象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用文中的话来讲,叫什么?
生:物外之趣。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些物外之趣呢?
生:因为他非常善于想像,(板书“想象”)
师:也就是说,作者是个想像力非常丰富的人,你能把文中表现想像力丰富的句子读一读吗?
生: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果然鹤也。
师:你能把这个句子的大概意思讲一讲吗?
生: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看作是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然就出现了成百上千只鹤。
师:把蚊子当作鹤,这想象也够丰富的了,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
生: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师:请你也把这句话的意思讲一讲好吗?
生:(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帐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了一幅青云白鹤图,想到这,果真像白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心里感到非常快乐。
生:老师,我还有。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粒突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它的意思是说,集中精神细看,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把土堆突出来的地方当作小丘,低陷的地方地方当作山沟,这样想,好像自己真的在里面游玩,心里觉得非常愉快而满足。
师:对,“以-------为-------”应翻成“把------当作-------”,把蚊子当作鹤,把花鸟虫鱼看作一个自然界,还有下面一段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这样的想象真是奇特而又有趣。
除此之外,你还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是个爱观察的人,从“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看出来(师板书“观察”)
师:意思呢?
生: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时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生:从“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看出,抬头观看,看到脖子僵硬。
师:这里“强”与“僵”的意思一样,读音也一样,都是僵硬的意思,我们叫它通假字。
生:还可以从“定神细视”、“观之,兴正浓”等词句也可以看出他是个爱观察的人。
师:你读得很认真,找得也很仔细,不错。
生:老师,我觉得他还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因为从“鞭数十,驱之别院”可以看出来。
师:“鞭”是“用鞭子打”的意思,鞭数十,就是用鞭子打十几下,这样做,还善良吗?
生:没有把它打死,而是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正说明了他的善良。
生:鞭打了十几下,虾蟆还没死,那么鞭子一定是很轻的,也许这个“鞭子”是茅草之类的东西,
师:讲得真好,从文中我们看出作者是一个爱观察,爱想象,具有童真童趣又非常善良的人,正因为这样,他的童年生活才充满了乐趣,那么,你们有没有一些童年趣事或知道一些名人的童年趣事呢?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小的时候,总是喜欢穿大人的衣服,鞋子,穿上它,自己俨然成了一个大人。
生:我小时候,经常把一个大纸盒当作小房子,我就喜欢往里钻。
生:我知道爱迪生小时候也非常爱想象,他看到母鸡孵小鸡,就想:母鸡能孵小鸡,我是否能孵出小鸡呢?于是,他就真的蹲到鸡窝里孵起了小鸡来。
-----------
师: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把我带到了难忘的童年时代,唤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我也想讲一件我的童年趣事。
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玩过家家的游戏。
大家找来沙子当米饭,找来小草当蔬菜,把破瓦片当碗碟,树枝当筷子。
开饭了,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同学们想想,把沙子当米饭,小草当蔬菜,也是借助了什么?
生:丰富的想象力。
师:对。
童年的生活带有童话的色彩,童年的小事由于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而乐趣无穷。
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幅画,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把这个画面描述一下。
(提示:可以先讲“这是一幅什么画,然后讲在干什么,或它的某个部位像什么”。
)
生:画上是一个人在跳舞,她的手和脚都在奋力舞动,可以看出她当时的高兴或激动的心情。
生:这是一个农民,你看,他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他现在累了,正在惬意地舒展腰骨。
生:这是一个黑人姑娘,她正在作自我欣赏:看,我的皮肤多亮,我的四肢多柔……
师:太好了,记得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句话: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希望大家永远拥有一个善于想象的头脑,使学习更有乐趣,生活更有情趣。
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三个画面,再一次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感受作者的童真童趣。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
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
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
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
同时希望
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