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伪满外交部的建筑特色

合集下载

伪满八大部

伪满八大部

伪满八大部简介伪满八大部位于长春市中心的新民大街附近,包括伪满洲国的八大机构(治安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兴农部、文教部、外交部、卫生部),建成于1936年。

八大部各幢大楼的建筑风格都各不相同,集中西方风格为一体,既有外观宏伟的大楼,又有垂花拱门的庭院。

在新民大街两侧,满是高大挺直的杨树,这八幢建筑独特的大楼就繁华绿树之中隐隐而现,将这条街装点得典雅清净。

“八大部”于1936年间基本建成,唯有溥仪的“新皇宫”(今地质宫)只完成地下部分,而金碧辉煌的宫殿,是解放初完工的。

宫殿,华丽中透着古朴,翠绿色琉璃瓦的宫顶,高大的六根红柱,使整个宫殿庄严雄伟。

宫殿占地31.2公顷。

殿前的广场已改建为文化广场,是人们观光休闲的理想场所,那绿色的草坪、白色的广场鸽以及壮美的雕塑太阳鸟每天都吸引着大批游人。

站在宫殿的中轴线上向南望去,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街直插南湖公园,宽约60米,两侧是高高的杨树,中线花坛是松、柏、丁香树带,通街象一条绿色长廊。

“八大部”办公楼坐落在沿街两侧。

伪满综合法衙(今中国人民解放军461医院),邻近南湖公园,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正中塔式楼顶,嵌以紫红色的琉璃瓦,外墙用咖啡色砖贴面,设计新颖独特,外表呈圆角曲线形。

它是伪满州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傀儡政权统治镇压中国人民的主要工具之一,楼内设有刑讯室和绞人机等10种刑具。

无数中华优秀儿女,在此惨遭无辜杀害。

伪满八大部建筑特点八大部所有的外墙都采用了当年最先进的陶瓷贴面技术,而这种技术在世界范围普及开来,至少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陶瓷贴面的色彩以咖啡,褐,赭,淡黄等相对沉静的暖色为主,而大厅内的地面、楼梯及楼梯围面都是淡黄底色的水磨石,墙围多是配套颜色的大理石。

工艺讲究,质量上乘,70多年以后,除了极个别的硬伤外,无论是外墙的瓷砖还是室内的地面、墙体,基本保持原色并光滑如新。

这些建筑还在混凝土的配比和质量下了很大工夫,使混凝土的强度提高了很多倍。

长春的伪满洲国建筑

长春的伪满洲国建筑

长春的伪满洲国建筑长春的伪满洲国建筑照片说明:伪国务院大楼伪满“国务院”是伪“满洲国”最高行政的中枢机关,掌理“全国”行政事务。

伪国务院大楼伪满“国务院”是伪“满洲国”最高行政的中枢机关,掌理“全国”行政事务伪满洲国国务院1934年动工,1936年建成。

1937年交付使用伪国务院大楼据说是仿制日本国会大厦该建筑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正门朝西,平面呈“山”字型,塔式屋顶。

主体五层,两翼各四层(地下一层)。

现在是吉林大学医学院该建筑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正门朝西,平面呈“山”字型,塔式屋顶。

主体五层,两翼各四层(地下一层)。

现在是吉林大学医学院在文化广场远看冬天的基础楼满洲国老照片新民大街1号伪满治安部(军事部)旧址,现为原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

军事部办公楼修建在今朝阳区新民大街1号。

修建于1935年(伪康德二年),1938年11竣工。

占地面积3.3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

军事部成立于1932年4月,成立时叫军政部,是统辖伪满洲国军队的首脑机关。

1937年7月,因军警合一,改称治安部。

伪满洲国的军队称“国军”,分为直辖军和警备军两类,直辖军称国防军,驻守“边境”;警备军负责地方治安,治安部下设参谋司、军政司、警务司、大臣官房。

1943年4月,因军警分开,治安部改名称军事部。

老照片伪满洲国留下的一群各具特色的大型办公建筑。

伪满八大部之一司法部现在是吉林大学医学院院部初建成的老照片伪满综合法衙现在是空军医院这些建筑外观宏伟,典雅幽静,至今保存完好,掩映在大片的绿树之中该建筑及其坚固耐用墙壁为耐火粘土砖原日本东军司令部)1934年竣工使用。

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建筑风格,大体采用日本名古屋的城门样式,屋顶用铜瓦铺盖,主体建筑地表有四层,地下有一层。

与此同时,在大楼西邻(今新发路ZI号)修建司令官官邸(今长春松苑宾馆)。

1945年(伪康德十二年)8月19日,日本关东军总司令部向进入长春的苏联红军投降。

长春老建筑物语—“满洲国”蒙政部

长春老建筑物语—“满洲国”蒙政部

长春老建筑物语—“满洲国”蒙政部长春老建筑物语—“满洲国”蒙政部“满洲国蒙政部”,位于新京(长春)大同大街与兴仁大路(现人民大街与解放大路)交汇处,建成于1935年。

“满洲国”蒙政部设立于1934年11月,设立之前,是“满洲国”兴安局来主管西部蒙古地区的事务。

此栋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三层。

整栋建筑两面临街,平面呈L型结构,在L型拐角处做切面处理并作为建筑的主立面。

此建筑在主立面上做足了装饰文章,最先映入眼帘的肯定是四个方形半掩式巨柱,其次就是巨柱上三角形的龙形浮雕装饰墙,而整体立面因为设置了凸凹有致的变型,即活泼又稳重。

在整栋楼的楼顶,铺有暗红琉璃瓦的坡屋顶,其中设有一座四角方形的尖顶塔楼,又是一座典型的“中西结合”的产物。

整栋建筑比起以往的官厅建筑,更显一份高大与敦厚。

不过,那个塔楼还是略显不谐,跟整体风格有些脱节,多少有些画蛇添足的意思,如果能矮几分或粗大一圈或许会好点。

在东北西部长期生活的蒙古族分为外蒙和内蒙,外蒙古在1921年7月独立。

而与东北紧密相连的内蒙,则一直是日本人与满州同等重视的地区。

1932年3月“满洲国”成立后,政府立即设立了国务院直属的兴安局,除掌管兴安省的一般事务外,还监管东三省相关蒙古旗的蒙族事务。

同年8月,兴安局改为兴安总署,同时将兴安省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分省,籍以强化管理。

1934年12月,借行政区划调整之机,又将兴安总署改为蒙政部,与民政部具有大体相同的机构,不再受各部大臣的节制,相当于提高了蒙政事务管理的地位。

蒙政部成立不久,即搬入了新落成的这栋建筑内。

1937年7月,为适应取消治外法权,再加上兴安地区的内蒙也趋于稳定。

在机构精简过程中,蒙政部被取消,改设为由国务总理大臣直属的兴安局,仍跟改为蒙政部前的职能定位相仿,只负责在各部间对蒙政相关事务进行沟通联系。

在蒙政部取消后,这里陆续成为“满洲国”的官用需品局、水利电气建设局等机关的办公地点。

长春新民大街北端的两座国保建筑

长春新民大街北端的两座国保建筑

长春新民大街北端的两座国保建筑在新民大街北端与解放大路的交汇处,竖立着一块碑石,上面刻着“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长春新民大街”这是2022年6月由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批准的第四批历史文化名街中的一条,也是吉林省第一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新民大街南起新民广场,北到解放大路,全长1446米、宽54.4米,1933年建成。

这里曾是伪满洲国的政治中心。

大街的两侧矗立着伪满时期的6处旧址,2022年已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别为伪满国务院、伪满军事部、伪满经济部、伪满司法部、伪满交通部、伪满综合法衙,而其中又以新民大街北端与解放大路交汇处,东北角和西北角的两座建筑旧址尤具特色,这里是长春沦陷时的历史缩影,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一、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是伪满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位于长春市新民大街北端与解放大路交汇处东北角,北与地质宫相望,西和伪满军事部相对。

建成于1936年,建筑外观呈“王”字型,屋顶有一高大的塔楼。

中间塔楼为6层,高度达48.8米,它成为当时最高建筑。

占地面积为49465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造价达250万元,在当时伪满政府办公建筑中面积最大、耗资最多。

伪满国务院旧址是一幢造型奇特,风格迥异的建筑,岁月的冲刷荡涤虽使其外形斑斑粼粼,但冲刷荡涤不掉它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与苦难。

作为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中枢机关,掌理伪满洲国的一切行政事务,在东北沦陷十四年中,伪满洲国国务院成为日本侵略者奴役东北的重要机构。

1932年3月9日,溥仪以教令第一号,发布了伪满洲国《政府组织法》。

依此设置国务院及所属民政、外交、军政、财政、实业、交通、司法7部及总务厅、兴安局、法制局、资政局等组织机构。

同时颁布了执政教令第五号《国务院官制》,设国务总理、总务厅长官、各部总长等。

官制规定:国务总理承执政命指挥监督各部总长掌理“国家行政之任务”。

各部总长承国务总理命掌理其主管事务。

长春市的日伪建筑

长春市的日伪建筑

长春市的日伪建筑长春市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城区内的代表性传统建筑无疑就是日伪时期的建筑,伪满殖民遗迹散布在长春市区,主要集中在光复路(伪满皇宫)、新民大街(八大部中部分)、人民大街等路段。

是长春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四大板块(殖民遗迹、影视文化、产业文化、生态旅游)之一,是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长春市拳头旅游产品。

散布于长春市区的伪满殖民遗迹不仅是举世无双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也是具有独特性质的文化旅游产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浦仪作为伪满洲国的皇帝在这里生活了十四个年头,那个时代留下了许多建筑,其中重要的建筑几乎全部保留了下来,而且保存得还很好,想要了解那时候的主要建筑风格,这些也足以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特征了,可一些政府官员还要叫嚷着什么建立萨满风情园,日本风情园,俄罗斯风情园,方法是把那些现在已濒临倒闭,危机四伏,灾害频发的危房不拆,粉刷一下,规划出一些已重复多处的卖土特产的市场,立上个牌子就算完事了。

这些危房为何常年不拆,那天路过,一看那些危房上都有个小牌,书写着所谓“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房产的字样,怪不得年年发生灾害最频繁的区域反而得不到解决,原来房屋产权这么复杂,我说,整这么多风情区做什么。

真想了解那时候的历史,还是看看以下建筑吧:1、伪皇宫——伪满皇宫博物院,位于光复路3号。

2、伪国务院——吉大基础医学院,位于新民大街2号3、伪军事部——吉大一院,位于新民大街1号4、伪经济部——吉大三院,位于新民大街9号5、伪兴农部——东北师大附中,位于自由大路8号6、伪民生部——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院,位于人民大街133号7、伪文教部——东北师大附小,位于自由大路8、伪司法部——吉大医学部,位于新民大街9、伪交通部——吉大预防医学院,位于新民大街10、伪外交部——社会科学院,位于建设街30号11、前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省委办公楼,位于新发路12、综合法衙——四六一医院,位于新民大街13、协和会中央本部——省军区招待所,位于西民主大街14、日本神武殿——吉大礼堂,位于解放大路15、新京神社——省政府幼儿园和市政府第二幼儿园,位于人民大街16、伪满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长春支行,位于人民广场17、关东军司令官邸——松苑宾馆,位于新发路18、日伪新宫内府——地质宫,位于解放大路19、大和旅馆——春谊宾馆,位于人民大街20、康德会馆——原市政府办公楼,位于人民大街21、宪兵司令部——省政府办公楼,位于新发路22、日本驻伪满领事馆——省政协,位于上海路23、日满军人会——省公安厅,位于新发路24、三中井洋行——百货大楼,位于人民大街25、意大利、德意志驻伪满公使馆——省政府房产处,位于新西民主大街26、爱新觉罗·溥杰宅——原医大幼儿园,位于新民大街27、建国大学——长春大学,位于人民大街28、伪满洲开发株式会社——省总工会,位于北京大街29、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吉林日报社,位于人民大街30、三井海上保险株式会社——市中心医院,位于人民大街31、伪新京特别市公署——长春市委,位于人民大街32、伪满新京首都警察厅——市公安局,位于人民大街33、伪满新京政法大学——光机研究所子弟小学,位于人民大街34、伪满新京工业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院内,位于人民大街35、伪满新京医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院内,位于人民大街36、伪满大陆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旧楼,位于人民大街37、伪满中央邮政局——长春市邮政局,位于人民大街18号38、横滨正金银行——长春市杂技团,位于胜利大街39、新京满铁综合事务所——沈铁长春办事处,位于人民大街40、伪满国务院总务厅弘报处——吉林省法律援助中心,位于人民大街41、国都旅馆——东煤招待所,位于人民大街42、满铁长春图书馆——和平大戏院,位于人民大街43、大岛洋行——诚实中介,位于人民大街44、京会社——东煤宾馆,位于人民大街45、典当行——宽城区典当行,位于人民大街46、加油站——长春现存最早的加油站,位于人民大街47、道台衙门——现道台府文物地址,位于亚泰大街48 纪念公会堂——现长春市话剧院,位于长江路。

伪满建筑今昔

伪满建筑今昔

长春地质宫

长春地质宫,位于解放大路文化广场北端,建成于 1953年。原为长春地质学院、后改长春科技大学, 现吉林大学。此楼也是长春地质博物馆的所在地, 现为吉林大学博物馆。这栋建筑所在地的用途,原 是《新京都市建设计划》中的皇宫预留地,到“满 洲国”覆灭的时候,只施工了地基部分。解放后, 在前期地基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建筑主体并建设 完成。此建筑完成后,也成为了当时长春最大的一 座单体建筑。目前这里前有文化广场、后有御花园, 是个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伪满建筑今昔
———老建筑之美
伪满皇宫
伪满皇宫
国务院

长春“满洲国”国务院,位于顺天大街和兴仁大路 交汇处(现新民大街和解放大路交汇处吉林大学新 民校区基础医学部 )的东南角。此建筑1934年7月 开始动工建设,1936年11月竣工。1932年“满洲 国”成立后,国务院一直在原道台府衙(详细内容 可点击查看:长春老建筑 005-吉长道尹公署(今道 台府展览馆))处办公,1937年1月后,搬入此楼 直至1945年“满洲国”覆灭。
(如今的御花园景象)
(如今的御花园景象)
实业部
“满洲国”实业部(后改为“产业部”和“兴
农部”),位于新京至善大路(现自由大路, 师大附中所在地)路南,建成于1937年。
(1942年时的影像,当初的实业部)
(1942年时的影像,当初的实业部)

满洲国”文教部,位于新京至善大路(现自由大路, 师大附小所在地)路南。这栋建筑建成于1938年。 “满洲国”文教部,掌管教育、礼教、宗教、博物 馆、图书馆、大陆科学院、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事务, 是“满洲国”文化思想领域的关键部门。尤其在教 育方面,随着“满洲国”的成立,重教之风也在 “满洲国”得到体现;而作为“满洲国”国家级的 大陆科学院(详情可点击:长春老建筑 119-“满洲 国”大陆科学院(今长春应化所))的建立,影响 了其后很长时间内长春科研院所的走向。

伪满时期的长春建筑

伪满时期的长春建筑

伪满时期的长春建筑因而获得“城市山林”和“森林之都”的美称。

到1942年时,长春人均占有绿地2272平方米,超过华盛顿1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5倍,为世界大城市之冠。

干道网采用放射状、环状与方格状结合的多心形式,重要路口都设置了广场。

规划建设120公里的环城地铁和有轨电车道路,以及环城高速公路。

主要街道的照明和电讯线路采用地下管线。

给排水规划采用分流系统,强制推行厕所水洗化,利用伊通河的若干支流改造为人工湖,实行雨污分流制排水,利用人工湖修建临水公园带。

在长达14年的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略者及伪满洲国当局对长春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为现代长春城市奠定了骨架和基础。

但是规划带有强烈的侵略特征,为一线侵略军提供物质支持的铁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占首要地位,甚至城市的路网形态也带有日本国旗中太阳的形态。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长春的城市定位做了调整,逐步实现“消费型城市”转变成“生产型城市”的功能转变。

由于特殊历史语境和空间规划布局,长春的古建筑遗存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伪满时期和建国初期两个时间维度;空间上主要集中在两条街区,人民大街——城市的主轴线,新民大街——城市的历史轴线。

其他较为集中的地区还有伪满皇宫街区、第一汽制造厂街区、南广场街区、中东铁路宽城子车站、长春电影制片厂街区等。

伪满时期的建筑和兴亚式建筑风格相近,也有学者直接将其归属为兴亚式建筑。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是日本侵略者为达到“日、朝、满、蒙、汉”“五族协和”目的,体现“新满洲、新国家、新形象”,掩盖其由日本制造的傀儡国家的实质,尽量避免采用欧美古典以及国际流行的建筑样式。

它借鉴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建筑形式和日本传统建筑构件、细部作法,掺杂有欧洲折衷主义建筑特征与构图的一种杂糅的建筑样式。

伪满建筑,正面或立面呈现“日”字和“亚”字结构,顶部延续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大檐帽,立面给人以压迫感。

占据了当年长春伪满洲国政府办公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的主导地位。

长春伪八大部介绍

长春伪八大部介绍

长春伪八大部介绍1932年,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将长春市变为伪满州国国都——新京市,并在新京建起了伪满国务院(今白求恩医大基础楼)及所属八个部,即:伪满治安部(今白求恩医大一院)、伪满司法部(今白求恩医大校部)、伪满经济部(今白求恩大三院)、伪满交通部(今白求恩医大卫生学)、伪满兴农部(今东北师大附中)、伪满文教部(今东北师大附小)、伪满外交部(今社会科学院)、伪满民生部(今省化工设计院)、伪满综合法衙,统称"八大部"。

景点信息地址:位于长春市中心新民大街附近门票:没有门票交通:乘1、18路公交车可达八大部。

乘出租车约7、8元。

景点相关资料“八大部”位于长春市中心,1936年间基本建成,唯有溥仪的“新皇宫”(今地质宫)只完成地下部分,而金碧辉煌的宫殿,是解放初完工的。

宫殿,华丽中透着古朴,翠绿色琉璃瓦的宫顶,高大的六根红柱,使整个宫殿庄严雄伟。

宫殿占地31。

2公顷。

殿前的广场已改建为文化广场,是人们观光休闲的理想场所,那绿色的草坪、白色的广场鸽以及壮美的雕塑太阳鸟每天都吸引着大批游人。

站在宫殿的中轴线上向南望去,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街直插南湖公园,宽约60米,两侧是高高的杨树,中线花坛是松、柏、丁香树带,通街象一条绿色长廊。

“八大部”办公楼坐落在沿街两侧。

伪满综合法衙(今中国人民解放军461医院),邻近南湖公园,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正中塔式楼顶,嵌以紫红色的琉璃瓦,外墙用咖啡色砖贴面,设计新颖独特,外表呈圆角曲线形。

它是伪满州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傀儡政权统治镇压中国人民的主要工具之一,楼内设有刑讯室和绞人机等10种刑具。

无数中华优秀儿女,在此惨遭无辜杀害。

八大部各部建筑各具特色,绝无雷同。

其间各有院落,皆掩映在绿涛之中,错落有致的高大楼房,典雅幽静的庭院,集中西方建筑风格为一体,这里的街心带状花园与和谐的建筑,把长带形风景区妆扮得格外俊美。

八大部介绍"八大部"是伪满洲国的八大统治机构,即治安部(军事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兴农部、文教部、外交部、民生部的统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