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规划--正文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伪满洲时期长春城市建筑规划述论

伪满洲时期长春城市建筑规划述论

伪满洲时期长春城市建筑规划述论发布时间:2021-11-09T08:07:59.586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9期作者:刘隆慧顾东昊[导读] 伪满洲国时期首都城市规划,体现了当时殖民者的统治意图和利益考量,“满洲式”建筑遗存是历史留给这座城市,反映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在我国吉林长春地区有着明显的历史烙印。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730000摘要:伪满洲国时期首都城市规划,体现了当时殖民者的统治意图和利益考量,“满洲式”建筑遗存是历史留给这座城市,反映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在我国吉林长春地区有着明显的历史烙印。

这座城市在近代建筑发展史上具有典型代表性,城市规划历史建筑是城市风貌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伪满时期长春城市规划中建筑是不同以往的,该城市在近代建筑发展史上有着显著的代表性,城市中主要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十分重要。

关键词:“满洲式”;城市规划;建筑;保护1.前言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伪满洲国,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地方性小站的长春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春至旅顺的铁路转让给日本,日本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来经营此线。

长春一座仅有180余年历史的小城变成重要的枢纽带。

在今天,古建筑遗产和保护是社会的热点话题,人们更多的关注到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中,新京,伪满洲国时期的首都,在研究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2.城市规划与定都2.1伪满洲国城市建设背景新京城市规划是为了使新京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及有计划的发展,达到对内招服民心,对外震扬国威之目的而设计的,新京作为新兴的伪满洲国国都,在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各项设施建设相对齐备,牢固,威严壮丽,建设中有充分考虑人口的剧增状态,做好了长久发展的准备。

日军在长春定都,对这里城市进行详细规划设计,有计划的开展城市建设。

城市整体规划、布局、样貌可以说是一个综合实力的直观反映,在规划中对伪皇宫及伪中央机关用地位置进行选择,并按功能进行分区,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对战时的治安、防空等方面做了必要的考虑,反映出当时日军的野心,也反映出伪满洲国建筑的坚固,选材上也是十分先进的。

长春市居住区空间结构

长春市居住区空间结构

长春市居住区空间结构调研报告探索伪满时期到现在居住区空间结构摘要: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春市居住区空间结构从伪满时期到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要深入了解这些变化才能让居住区更好的为长春市服务。

关键词居住区空间结构根本性伪满时期:初级建设时期伪国都的居住区建设在当时世界上是较为先进的。

居住区拥有上水、下水、电气、煤气和采暖等现代化设施。

并在亚洲首先普及了抽水马桶,实现了煤气入户。

居住区按人口密度规划为四级。

其中一级区在今东西朝阳路、东西中华路及柳条路一带,是日伪高级官吏的居住区,人口密度规划为2000人每平方公里。

二级区基本分布在新区(今朝阳区)内,为日伪一般官吏、伪职员和普通日本人居住区。

居住区规划借鉴了美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居住区规划模式。

以集团居住区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

各集团居住区都靠近环城地铁(未及修建)。

按冬季步行时间,距地铁最远处也仅为15至20分钟。

今天,在建设街一带仍可见到当年普通日本人居住的花园式洋房。

一栋小楼只住一两家,前后都有一片绿地,室内外宽敞舒适。

由此可见,规划者在居住区规划上耗费了大量的心血。

力求做到环境优美、出行便利。

但是,这种规划方式也为今日长春城市建设留下了一些问题。

例如,怎样改造遗留至今的密集的棋盘式道路网与行列式住宅,一直困扰着现代春城的规划者们。

1949年-1957年:稳步改造时期解放前长春市居民的居住水平较低。

1949年全市居民33.5万人,住房建筑面积367.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只有5.67平方米。

1949年-1952年,由于破旧房屋比例较大,占3时住宅面积的34.8%、长春市的主要工作是修复旧房。

1953年,全国幵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城市建设的方针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

1950年-1957年,这一阶段比较正确地处理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在大量投资建设工业的同时,投入了较多的资金用于住宅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的比重平均每年达9.83%。

长春市城市规划分析

长春市城市规划分析

《现代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论文长春市城市规划分析学院亚泰工商管理专业年级旅游管理1207学生姓名隋慧敏学号 **********长春是一座美丽、繁荣、开放的国际化大都会,市区内居住着约3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友人。

长春,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中国建成区面积和建成区人口第九大城市,中国特大城市,中国十五座副省级城市之一。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座落于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工业和电影工业的发源地。

长春是吉林省省会,北方窗口城市,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贸易和交通中心。

长春素有“国际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雕塑城”、“文化城”、“科教文化城”、“国际轨道交通之都”等诸多美誉。

长春地处东北腹地核心,是东北地区天然地理中心,东北亚几何中心,东北亚十字经济走廊核心之一。

长春市的城市形态主要是以“分散组团式”布局,城市结构则主要是以“多中心分区式”为主。

长春市的城市规划将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结构,控制中心团的开发强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城市建设重点逐步从中心分区向外围分区转移,完善各分区功能,使人口和产业达到合理布局具体的城市形态以及结构见下图这种分散组团式的城市布局优点是接近自然、容易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

缺点是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较大,城市用地分散,浪费土地。

各地区不易统一分配基础设施,跨区工作和出行成本高,区民生活不便。

所以长春市的这种城市形态的布局加大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使负担加大。

而对于长春市的道路以及交通规划,长春建设改造主次干道50多条,1787条巷道旧貌换新颜,实施了九大区域亮化工程……新建了交通、市政、公用、环保等重点工程120多项,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500亿元。

先后建设改造了亚泰大街、人民大街、吉林大路、三环路等50多条主次干道;建成了集购物、休闲、娱乐、信息交流于一体的长江路步行街;同时规划建设了长春大桥、兴业立交桥、长沈路桥等大中桥梁12座;对人民大街、解放大路、吉林大路、东盛大街、建设街、安达街、开运街等400多条道路进行了大中修;改造了人民大街南出口、102国道长沈公路、吉林大路、长吉北线、长吉南线、北亚泰大街6个城市出入口,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和承载能力。

伪满时期的长春建筑

伪满时期的长春建筑

伪满时期的长春建筑因而获得“城市山林”和“森林之都”的美称。

到1942年时,长春人均占有绿地2272平方米,超过华盛顿1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5倍,为世界大城市之冠。

干道网采用放射状、环状与方格状结合的多心形式,重要路口都设置了广场。

规划建设120公里的环城地铁和有轨电车道路,以及环城高速公路。

主要街道的照明和电讯线路采用地下管线。

给排水规划采用分流系统,强制推行厕所水洗化,利用伊通河的若干支流改造为人工湖,实行雨污分流制排水,利用人工湖修建临水公园带。

在长达14年的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略者及伪满洲国当局对长春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为现代长春城市奠定了骨架和基础。

但是规划带有强烈的侵略特征,为一线侵略军提供物质支持的铁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占首要地位,甚至城市的路网形态也带有日本国旗中太阳的形态。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长春的城市定位做了调整,逐步实现“消费型城市”转变成“生产型城市”的功能转变。

由于特殊历史语境和空间规划布局,长春的古建筑遗存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伪满时期和建国初期两个时间维度;空间上主要集中在两条街区,人民大街——城市的主轴线,新民大街——城市的历史轴线。

其他较为集中的地区还有伪满皇宫街区、第一汽制造厂街区、南广场街区、中东铁路宽城子车站、长春电影制片厂街区等。

伪满时期的建筑和兴亚式建筑风格相近,也有学者直接将其归属为兴亚式建筑。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是日本侵略者为达到“日、朝、满、蒙、汉”“五族协和”目的,体现“新满洲、新国家、新形象”,掩盖其由日本制造的傀儡国家的实质,尽量避免采用欧美古典以及国际流行的建筑样式。

它借鉴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建筑形式和日本传统建筑构件、细部作法,掺杂有欧洲折衷主义建筑特征与构图的一种杂糅的建筑样式。

伪满建筑,正面或立面呈现“日”字和“亚”字结构,顶部延续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大檐帽,立面给人以压迫感。

占据了当年长春伪满洲国政府办公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的主导地位。

长春地区典型“兴亚式建筑”三维数字化规划与模拟改造方案探讨——以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为例

长春地区典型“兴亚式建筑”三维数字化规划与模拟改造方案探讨——以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为例

图 2 现 变 成 停 车 场 的建 筑 西 侧 阅 兵 广 场
二 、 于建筑 及 院落使 用情 况 的市 民抽 样 关
帽 , 仅建 筑立 面 试 图 给 人 以压 倒 性 的气 势 , 不 规
收稿 日期 :0 1 1 —0 2 1— 11 基金项 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科技计划研究项 目( 吉教科合字( 00 第 l 1 ) 吉林建 筑工程学 院青 年科 技发 2 1) l 号 ; 展基金项 目(2 0 1 1 ) J09 17 作者简介 : 韩锐 (9 1 ) 男 , 18 一 , 吉林长春人 , 硕士 。
具代表性的研究样本莫过于 13- 13 92 96年先后 竣工的伪满洲国的行政机构建筑及院落 , 分别位 于长春市新 民大街与 自由大路两侧 , 是笔者探寻 长春 地 区“ 兴亚 式建 筑 ” 维 数 字化 规 划 与模 拟 三
改造 研究 的重要 史料 。
秀的建筑相继 出现。随着 t 3 本在东北殖 民统治 的巩固, 其经济 、 政治和文化渗透到 了民生 的各 个层面 ,兴亚式建筑” “ 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 兴亚 式 ” 寓 复 兴 东 亚 之 意 , 意 又称 帝 国冠

长春地 区“ 兴亚式建筑 " 的历史文脉
长春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 不足两百余年的建
城历 史 。 回到 近 代 长 春建 筑 喷 薄 式 发 展 的历 史 现场 , 客观 而论 , 疑 13 无 92年 1本 帝 国 主义入 侵 3 东北 将是 最准确 的时 间 注脚 。 “ 9・1” 变 后 , 8事 E本帝 国主义 加紧 侵 占东北 地 区 的步伐 , 春 沦 l 长
第1 期

锐等 : 长春地 区典型 “ 亚式 建筑” 兴 三维数字化规划与模拟 改造 方案探讨

长春城市规划历史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长春城市规划历史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0·03图1“新京”规划平面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高速运转以至于传统历史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慢慢消失。

当今城市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之一是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的断裂,致使中国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令一批承载历史文化的城市记忆消失殆尽。

长春市具有的特殊历史背景,在长春城市规划历史的长河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长春市城市规划历史中的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才能体现长春市的个性特点,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历史中的文化的重要性美国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任何城市都离不开其本身存在的文化与文明,城市的历史文化在城市规划的发展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一个城市的规划脱离不了其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甚至脱离不了人类发展史的文化脉络。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走向,基于历史形成的文化,指引着一个城市规划的前进方向。

历史文化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基本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整体结构与空间格局,同时,城市规划本身也是一种城市特有的文化,在城市空间上陆续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城市格局、空间肌理以及建筑群体,城市规划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城市规划进程中,注重历史文化的表现,体现城市的特色,可以增强整个城市的生命力。

二、长春市城市规划历史中的文化特点长春市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历史背景特殊,却有着中国当代城市中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

长春的近代化发展奠定了长春的城市形态以及城市肌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的积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长春这片土地上相互融合交错,最终发展成具有独特气质的长春城市文化。

“宽城子”是长春从游牧社会向农业社会过程中长期自发演变、有机生长形成的,此时中国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已经发展得炉火纯青,长春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当时中国处于弱势,但长春依旧在发展着。

到后来,“新京”规划在日本殖民统治势力下诞生了(图1),然而“新京”规划并没有排斥长春乃至中国的本土文化,而是受到了中国传统规划设计思想的影响,比如长春的新民大街就是参考中国古典皇城形式设计建造的。

伪满时期日本对长春城市规划的三重考量

伪满时期日本对长春城市规划的三重考量

作者: 刘威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240-24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伪满洲国;长春;日本;城市规划;新京
摘要:伪满洲国出现后,长春的规划和建设成为关键。

出于伪满国都建设的考量,日本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和法律、法规。

出于日本势力在中国东北中心地位的考量,日本划分了军事区域、政治区域和文化、娱乐区域。

出于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考量,日本在建设上使用先进的建材,完备城市基础设施。

日本企图通过对长春的规划,掩盖其占领中国东北的事实以及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野心。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演化及发展趋势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演化及发展趋势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演化及发展趋势杨彧(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本文通过对历次长春市城市总体编制特点及实施状况进行分析,总结了城市总体规划受经济、政策、社会的影响较大,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总体规划编制应更趋向动态性、战略性以及与城乡规划管理相结合。

早在1899年,沙俄首先在长春编制了帝俄特区规划,九一八事件后,长春市作为伪满洲国国都,开始了整体规划设计。

此后又先后经历了《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1983-2000)》、《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较为正式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1、伪满洲国国都规划“九一八”事变后,考虑到长春市位于满洲地区几何中心,满铁和中东铁路穿越其中,交通较为便利;此外由于其规模远远小于当时的奉天和哈尔滨,政治势力薄弱、地价相对便宜,在征地和实施城市规划方面较为便利,日本关东军即将伪满洲国定都于长春市。

1.1规划概述规划由当时的国都建设局负责编制,受欧美城市美化运动潮流的影响,规划吸收了当时较为流行的设计手法,在布局上形成以空间轴线,“方格网+放射”的路网格局,小尺度的街坊肌理,斑块状绿地和基于水系的公共绿地开放空间等要素为特征的空间意向。

对于此后较长时期的长春城市空间风貌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

《伪满新京规划实施方案》道路体系以方格网加环形放射式为骨架,采用单中心封闭型结构模式;充分利用河流及沟渠形成连续的带状绿化体系;市政设计也将自然水系作为雨水排放系统组成,并把流经街区的水系进行堤坝围堵,将雨水导入人工湖中,为水体调蓄使用。

1.2规划不足由于受当时政治要求、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路网建设过于强调放射状几何形构图,为后期城市机动化发展带来隐患;此外,空间上严格划分居民等级,使内城市空间发展失衡;而作为当时规划主要发展方向,并没有将铁路适当外迁,从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铁路以西的发展。

2.1980版城市总体规划“一五”期间,长春重型工业快速发展,城市职能转变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亠、绪论伪满十余年的短暂统治作为国耻很少被提及,也经常被回避。

甚至在历史教科书中也只是一笔带过。

但是,伪满统治期间长达十余年的“国都建设”却改变了长春的命运。

伪政权的大兴土木使长春由一个人口仅十余万的小城一跃成为人口众多、城市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大城市。

其现代化程度曾一度超越了日本首都东京。

这是我们必须正视也不能回避的史实。

我们在七十余年后的今天回首那段充满耻辱的岁月,也当在铭记历史教训的同时,肯定伪满时期长春城市规划的积极影响,其规划理念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作为新世纪的高中生,我们应该以负责的心态辩证地看待历史。

而不能一味地因民族仇恨而丧失了理智的思考方式。

因此我们着手对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规划进行研究,以探求其对今日长春城市建设的影响。

1、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规划第一节城市规划一、伪满国都“新京”的规划原则“新京”作为半殖民地城市,在建设之初即有明确的规划意图。

由于“新京”是伪满国都,其总体规划必然要以政治中心为原则。

因此,规划中反复强调要使“新京”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以达到所谓“对内招服民心,对外震扬国威,宣扬大东亚圣战” 的目的。

在伪国都建设中,规划重点在于伪皇宫及行政中心用地位置的选择。

在城市景观的威严、整齐、壮观以及城市功能分区上也花费了大量笔墨。

同时,规划中对于居住区安排、旧城改造、发展弹性以及战时治安、防空等方面也做了必要的考虑。

整个规划立足要使“新京”成为一个现代化都城,与当年世界上的各大都市一比高低。

此外,由于以溥仪为首的伪宫廷的坚持,关东军司令部最终妥协,规划中又规定以伪皇宫正门朝南为绝对条件。

从“新京”的规划原则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规划中充斥着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伪满洲国的殖民地本质也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二、《大新京都市计划》的出台1932 年3月,满铁经济调查会开始编制“新京”城市规划。

同年4 月,伪政府设立“国都建设局”,承担“新京”城市规划制订到实施规划的全部任务。

1932年8月,关东军、奉天特务机关、伪满洲国国务院三方举行联席会议,对满铁调查会和国都建设局的两个方案进行比较。

11月,“国都建设局” 再次制订出“城市建设规划范围”,确定新京的建设规划区为200 平方公里,除近郊农村的100 平方公里以外,以100 平方公里为建设区域,其中原有建成区域为21 平方公里,第一期5 年建设区域为20 平方公里(后改为21.4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50 万。

该规划报请关东军司令部,由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和副参谋长冈村宁次最后定案,成为《大新京都市计划》。

三.城市建设用地及功能分区规划“新京”市区的用地规划按功能要求分为两大类十种。

第一类为政府机关及公共用地,包括行政及公共建筑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军事用地和绿化用地。

第二类为民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非建设用地及备用地。

“新京”的城市功能分区也十分明确。

力求避免工业区与商业区、居住区相互干扰。

在处于下风向的伊通河右岸设置了工业区,在新京驿(今长春站)北侧安排了铁路专用地及轻工业用地。

而机场、电台、通讯、兵营等军事设施用地则分布在城市四周。

商业用地沿城市干道布置,使其靠近旧城区,并在居住区内选择适当地点设置小商业网点。

城市的东南角为文教区,规划有大型运动场、公园、动物园等公共场所。

铁西布置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高尔夫球场和跑马场。

此外,在旧城区内规划建设了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妓馆区。

从规划总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京”的城市规划以满足战争需要为目的。

众多军事设施均布置在交通便利的铁路沿线及城市四周。

其次是为满足统治阶层的生活需要。

城市的主要公共设施全部规划在新城区。

而普通的中国居民则被一次又一次地驱赶到城市边缘的贫民窟中。

四、《大新京都市计划》的规划内容1. 伪皇宫规划方案伪皇宫作为伪满洲国名义上的政治中心,其选址可谓大费周章。

经过一番仔细推敲,最终将伪皇宫选址定在了离建成区最近的杏花村台地(今文化广场一带),占地26公顷。

1933年又再次增加8.9公顷归其使用,总占地近35公顷。

这一带南北两端地势平坦,中部略凹,由南到北恰似一条龙腹形曲线,伪皇宫布置在北端最高之台地,即所谓的龙头位置。

伪皇宫正门朝南,门前设有用于国民集会的宫廷广场一顺天广场。

规划还特别强调伪皇宫作为紫禁城必须保持其威严,以招服民心,震扬国威。

这种选台地建宫殿,居高临下俯瞰全城的规划布局,早在汉代就曾运用。

丞相萧何规划长安时,即将主要宫殿建于城区西南之龙首山高岗上,居高临下俯瞰全城。

对于伪皇宫本身,先后提出了20多个规划方案。

当年任职于伪国都建设局的中国建筑师彭野根据北京故宫的整体布局以及建筑造型主持了伪皇宫的规划。

伪皇宫沿中轴线布置了天安门、午门、太和殿、御书房、重华门、翊坤门、御花园、神武门等多处大小不一的宫廷建筑。

其中,御花园充分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造园艺术。

以一池碧水(万代池)与几点山峰(万寿山)为中心,众多精致的亭台楼阁掩映在树丛之间,创造了一个小巧优雅的皇家园林。

此外,宫中左右两路分别设置了警备处、总务办公楼以及太庙、佛堂等建筑。

宫墙之外设有金水河护城。

南侧空地修建广场用于集会朝拜。

规划方案在平面构图上明显地突出中轴线,遵循着北京故宫的布局格调,以体现溥仪复兴大清王朝的梦想。

但由于溥仪只是一位傀儡皇帝,伪皇宫在建筑规模上远远逊色于北京故宫。

伪皇宫总占地面积仅相当于北京故宫用地的五分之一,中轴线上主要宫殿占地面积不过是北京故宫用地的九分之一。

可是,在如此小的地段上,规划者也曾呕心沥血地反复推敲。

充分发扬了中国传统宫城的规划特点,也很好的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宫廷建筑艺术。

2. 行政中心规划伪满洲国的行政中心由以伪满八大部为首的众多部门组成,主要分布在顺天大街(今新民大街)一带。

由于规划中要求“中央政府机关用地及配置,应与皇宫统一安排”,因此在规划总图上沿伪皇宫中轴线布置了南北走向的顺天大街。

这条大街北起顺天广场(今文化广场)南至安民广场(今新民广场),大街两侧布置了伪国务院、军事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综合法衙等众多公共建筑。

安民广场之南为绿树成荫的黄龙公园(今南湖公园)用以象征溥仪龙位长青,以宣扬所谓顺天安民的王道政治。

顺天大街的道路中间设有宽阔的绿化带,保证了街区环境的宁静,渲染了行政中心的严肃气氛。

而且,顺伪满洲国国务院天大街一带是一条理想的观景走廊。

环视四周,可以饱览中央行政区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建筑;向北眺望,可以仰视象征皇权的金銮宝殿。

但是,在全长1.5公里的地段上,规划中只设计了十二座公共建筑。

尽管在每座建筑设计时都竭力拉长平面以拼凑空间形态,可在如此空旷的地段上那些造型不一的三四层建筑却仍然显得十分渺小。

那么,日伪政府所标榜的震扬国威,又从何谈起呢?3. 道路交通规划“新京”的道路网规划采用放射状、环状与方格型相结合的形式,重要路口都设有广场,如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直径达300m安民广场(今新民广场)直径也有244m广场同时也作为街心花园使用。

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像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那样闻名世界的大街。

如顺天大街宽60米,全长1.5公里,路中心还设有宽16米的散步道。

此外,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至圣大路(今自由大路)、兴仁大路(今解放大路)、兴安大路(今西安大路)宽度都为54米。

其中大同大街为亚洲之冠,全长7.5公里,颇为壮观,是城市的主要景观之一。

道路按功能划分为干道、次干道和辅道。

干道的车道用绿化带分隔,中央为供汽车行驶的快车道,两旁为供马车行驶的慢车道。

主要道路均使用沥青路面,运货马车等专用车道用石块或硬质砖铺装,人行道则铺设混凝土方转。

为方便划拨土地和建筑,次干道以下的道路网均采用方格形,并与次干道相连接。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规划中禁止在干道埋设管线。

因此, 公用基础设施如煤气、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管线全部设置在区间道中。

此外,沿街都设有绿化带,充分体现了公园城市的风格。

“新京”的公共交通主要依靠公共汽车。

七七事变后,曾计划修筑总长度为12公里的环城新京有轨电车车票地铁。

原定于1940年动工,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停止。

1941年1月,伪政府开始规划有轨电车。

利用满铁的旧钢轨,从日本购进车辆,并于当年通车运行。

经过数年的建设,“新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对今日长春的城市交通仍有着积极的影响。

4. 居住区规划伪国都的居住区建设在当时世界上是较为先进的。

居住区拥有上水、下水、电气、煤气和米暖等现代化设施。

并在亚洲首先普及了抽水马桶,实现了煤气入户。

居住区按人口密度规划为四级。

其中一级区在今东西朝阳路、东西中华路及柳条路一带,是日伪高级官吏的居住区,人口密度规划为2000人每平方公里。

二级区基本分布在新区(今朝阳区)内,为日伪一般官吏、伪职员和普通日本人居住区。

居住区规划借鉴了美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居住区规划模式。

以集团居住区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

各集团居住区都靠近环城地铁(未及修建)。

按冬季步行时间,距地铁最远处也仅为15至20分钟。

今天,在建设街一带仍可见到当年普通日本人居住的花园式洋房。

一栋小楼只住一两家,前后都有一片绿地,室内外宽敞舒适。

由此可见,规划者在居住区规划上耗费了大量的心血。

力求做到环境优美、出行便利。

但是,这种规划方式也为今日长春城市建设留下了一些问题。

例如,怎样改造遗留至今的密集的棋盘式道路网与行列式住宅,一直困扰着现代春城的规划者们。

普通日本人居住的花园洋房5•供水及排水规划“新京”的供水、排水设施建设十分完善。

在伪国都建设中,针对长春缺水的自然特点。

规划中除继续使用地下水外,又在长春东南12公里处筑坝修建水库,命名为净月潭。

其水域面积为4.6平方公里,日供水能力4万立方米。

另在南岭建净水厂向全市供水。

市内的排水系统有两套。

一是排污水系统,主要是将生产、生活废水排入伊通河。

二是排雨水系统,将雨水净月潭水库贮存于市内公园的人工湖内,扩大了人工水面,起到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的作用。

6.公园绿地规划公园绿地是居民接受大自然信息的窗口,对于美化居住环境,调节气候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规划中强调绿化是“首都”的门面,因此公园绿地的规划用地高达15公顷,约占城市总用地的10%规划中巧妙地利用地形,布置了大同、白山、黄龙等一系列大中型公园,美化了城市环境,并通过街道两旁的绿化带连接成片,与城市外围的环状绿化带一起,使整个大的公园,充分体现了公园城市的规划理念在伪国都建设中,修建了许多公园,基本完成了公园城市的规划。

其中黄龙公园水域面积达96.8公顷,同时具有公园、排水及备用水源的功能。

也是当时市区的著名景观之一。

但是,日伪政权曾企图以国内的松柏象征溥仪龙位长青的往事早已成为了历史。

黄龙公园(今南湖公园)第二节、对今日长春城市建设的影响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规划不仅在当时使长春由一个人口仅十几万的小城一跃成为拥有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更对今日长春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