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是中国吉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沿革长春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7年的辽东地区。
在清朝时期,长春是一个小村庄,直到1898年建成为了长春铁路车站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1945年,长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随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成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二、经济发展长春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世纪80年代,长春市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建立了一系列汽车创造企业,如一汽集团和长安汽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长春市逐渐形成为了以汽车创造、机械创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长春市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特殊是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在农业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城市建设长春市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市内交通发达,拥有多条地铁路线和现代化的公交系统,方便市民出行。
城市中心区域拥有现代化的商业街区和购物中心,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消费需求。
长春市还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了多个公园和绿地,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文化教育长春市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活动。
市内有多所高等学府,如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为培养人材和推动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春市还有多个博物馆、艺术馆和图书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五、旅游资源长春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市内有伪满皇宫、长春电影制片厂等历史文化遗址,展示了长春市的独特魅力。
此外,长春市还有漂亮的自然景观,如南湖公园、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总结:长春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在经济、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和旅游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长春市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夸姣的未来。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汽车创造中心。
长春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1.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长春地区是满洲八旗的驻地之一。
当时的长春地区是一个农业和牧业为主的边疆地区,人口较少,经济相对落后。
清朝时期的长春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2. 日本占领时期: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占领了长春地区,并开始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他们修筑了铁路、道路和建造物,并引进了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和技术。
长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特别是在汽车创造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3. 解放初期:1945年,二战结束后,长春地区回归中国,并成为吉林省的省会。
在解放初期,长春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和发展。
政府投资兴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学校、医院等,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
4. 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推动了长春市的工业化进程。
长春市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国有企业和工业园区。
5.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长春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
长春市的汽车创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6. 当代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长春市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投资建设了一批科技园区和创新基地,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材。
长春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创新中心。
总结:长春市经过多个时期的发展,从一个边疆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
长春市在工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未来,长春市将继续加大对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引言概述:长春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教育事业、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详细阐述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发展1.1 工业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春市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导,建设了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长春一汽。
随后,长春市逐步形成了以汽车、机械、化工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1.2 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后,长春市积极引进外资,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逐渐形成了以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
1.3 区域经济合作:长春市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周边城市开展合作项目,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推动长春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
二、城市建设2.1 城市规划:长春市注重城市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和交通网络,提升城市形象。
建设了一系列城市标志性建筑,如长春市人民广场、长春市体育中心等。
2.2 城市绿化:长春市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绿化事业。
建设了众多公园和绿地,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3 城市改造:长春市进行了一系列城市改造项目,如市区老旧小区改造、城市道路拓宽等,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
三、教育事业3.1 高等教育:长春市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
这些学校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长春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3.2 职业教育:长春市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了一批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
3.3 教育资源均衡:长春市致力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四、科技创新4.1 科研机构建设:长春市积极发展科研机构,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如长春光机所、长春化学所等。
这些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2 科技成果转化:长春市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立了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技术转移中心,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是吉林省的省会,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长春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建设1.1 早期建设:长春市最早建立于清朝末年,当时是一个小镇。
1.2 工业发展:20世纪初,长春市开始发展工业,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
1.3 基础设施建设:长春市在早期建设阶段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等。
二、抗战时期2.1 日军侵占:长春市在抗战时期曾经遭受日军侵占,经历了难点的时期。
2.2 抗战胜利:抗战胜利后,长春市逐渐恢复建设,重建工业基地。
2.3 重建努力:长春市在抗战胜利后积极重建,恢复了经济发展。
三、改革开放3.1 经济改革:改革开放以后,长春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行经济改革。
3.2 外资引进:长春市引进外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3.3 科技创新:长春市注重科技创新,建立了多家科研机构,推动了科技进步。
四、现代化建设4.1 城市规划:长春市进行了城市规划,建设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4.2 产业升级:长春市实施产业升级计划,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
4.3 城市建设:长春市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建造和设施。
五、未来展望5.1 发展方向:长春市未来将继续发展工业和科技,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5.2 城市建设:长春市将继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5.3 国际合作:长春市将加强与国际的合作交流,吸引更多外资和技术引进。
总结起来,长春市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早期建设、抗战时期、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阶段,如今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未来,长春市将继续努力发展,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引言概述:长春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经历了较长期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长春市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教育事业、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
一、经济发展:1.1 工业发展:长春市在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以汽车创造为主导产业,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汽车创造厂长春一汽。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春市的工业范围逐渐扩大,包括机械创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
1.2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长春市逐渐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从单一的重工业城市转变为多元化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汽车、光电、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3 对外开放:长春市积极参预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同时,长春市也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实现了更广泛的开放。
二、城市建设:2.1 基础设施建设:长春市在城市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等,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状况。
2.2 城市规划:长春市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实现了城市功能的优化和空间的合理利用,形成为了现代化、宜居的城市形象。
2.3 生态环境保护:长春市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教育事业:3.1 教育资源优势:长春市拥有一批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高等学府、科研机构等。
这些资源为长春市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2 教育改革创新:长春市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材。
3.3 教育国际交流:长春市与国内外的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提升了长春市的教育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四、科技创新:4.1 科研机构建设:长春市积极引进和哺育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建立了一批国内率先的科研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自建城以来,长春市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建城初期(1800年-1900年)长春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在1800年摆布,清朝政府开始在长春地区修筑城墙,并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军事要塞。
这标志着长春市的建城初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春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
在19世纪末,长春市成为了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移民。
二、工业化时期(1900年-1949年)20世纪初,长春市进入了一个工业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长春市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工厂和企业,如长春第一汽车创造厂和长春轻机械厂。
这些工厂为长春市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1932年至1945年的日本占领时期,长春市成为了日本帝国的重要工业基地。
许多日本企业进入长春市,建立了工厂和铁路。
这加速了长春市的工业化进程。
三、解放和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迎来了解放。
在解放后的几十年里,长春市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建设。
在1950年代,长春市开始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
长春市的汽车、机械、化工等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中心之一。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长春市继续加大对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许多重要的工厂和企业相继建立,如长春第二汽车创造厂和长春汽车零部件厂。
这些企业为长春市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长春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长春市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经济领域,长春市逐渐转型为以汽车创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长春市的汽车创造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在城市建设方面,长春市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自建市以来,长春市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变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建市初期(1949年-195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正式建市。
这一时期,长春市面临着废墟和战争的遗留问题,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经济发展难点重重。
然而,经过各级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长春市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市民生活。
二、工业化起步(1960年-1979年)上世纪60年代,长春市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重点发展汽车创造、机械创造、化工等行业。
1962年,长春市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汽车创造厂长春一汽,标志着长春市汽车工业的崛起。
此后,长春市的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一大批重要的工业企业相继建立,为长春市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1999年)19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长春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长春市进一步加大了对工业的发展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了长春市工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长春市也加大了对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投资,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
四、现代化建设(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长春市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城市规划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交通网络更加发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长春市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哺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长春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五、人民生活改善长春市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此外,长春市还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长春市发展历程中的成就得益于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市民的辛勤努力。
长春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发展树立了模范,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珍贵的经验。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是中国吉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建市前的历史长春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在清朝时,长春是一个小村庄,人口希少,经济落后。
直到1898年,长春才成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
此后,长春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二、建市初期的发展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长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的暂时首府。
这一时期,长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果。
特殊是长春的汽车创造业和机械创造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为长春市后来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长春市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特殊是在上世纪80年代,长春市开始引进外资,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长春市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汽车创造、机械创造、化工等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四、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春市开始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
大量的建造物、公共设施、交通网络等得到了改善和完善。
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五、科技创新的推动长春市注重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长春市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材和创业者,推动了长春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六、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繁荣长春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
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动画制片厂等文化机构的建立,使得长春市成为中国电影之都。
长春市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七、社会事业的进步长春市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学校、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得到了改善和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长春市也积极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关注弱势群体的福利和权益保障。
八、未来的发展展望长春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市的前世今生
——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摘要:长春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自清朝嘉庆五年设治至今,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长春走过了一个艰难坎坷的发展历程。
长春从一个小小的长春厅,逐步发展成为如今拥有756.5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
作为在二战中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伪满国的“首都”,长春市的发展注定与其他城市不同。
关键词:长春市历史发展城市规划
研究一个城市的历史能够很好的了解其发展历程,从而能够全面的掌握其近现代的发展方向。
长春市是我国东北三省吉林省的省会,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
长春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地形较为平坦,交通十分便利。
长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从封建城市到成为铁路附属地,再到日伪政权的“行政中心城市”,最后转型成为综合工业城市。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长春的城市发展过程有其特殊性。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长春市这一历史特殊性,可以方便我们现代规划人对长春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定位。
中国自改革开放时期起,城市化步伐逐渐的加快,城市发展获得新的生机。
为此本文便已改革开放前后作为划分前世今生的分界线,从而更好的明确长春市的历史发展。
一、长春的前世
以地方行政设置为依据,在1800年-1911年间是为长春厅,1911年-1931年间为长春县,这两个行政设置都是由清王朝所设定,这一时期的长春军事意义与政治意义较强。
那时的长春初具城市规模,但与其他那些古都古城相比,应当属于末流。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前,长春市由4个区域组成,这4个区域分属于不同的行政体管辖。
分别是:长春老城;宽城子市区,即中东铁路附属地;南满洲铁路附属地;长春商埠地。
1932年以后,长春成为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的“国都”,日本人整合了原来分散的城市空间布局,借鉴了西方近代规划理论,做了统一规划。
在建国以前,很多大型城市如上海、武汉等的城市规划都停留在纸面上并未能够实施。
而长春正好是相反的,在建国以前就有了比较成熟的城市规划方案,且多已实施。
抗日战争爆发后,人民流离失所,经济衰落,全国的城市建设基本上瘫痪,新建建筑大量减少。
即使是由规划发展的租界城市,也是由各国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联。
而长春的“统一规划”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其城市化速度居全国首位。
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对长春城市近现代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长春作为“国都”时期的城市建设一直是以“行政中心城市”为目标,傀儡的伪满洲国在这里为日本帝国主义者统治整个东北,为其搭建全面侵略中国的翘板。
当时的长春市纯粹的“消费型城市”,没有大型的工业生产活动,这一时期城市内只有少量的轻工业。
伪满洲国时期的长春,具备了近现代城市的特征,奠定了长春市发展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的长春与其他城市一样,各项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甚至在解放长春时期,城市中的大部分建筑和市政设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基于发展的需要,将长春定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一五计划期间建设了大量的工业建筑,并辅以居住、交通等配套设施。
从这时候开始,长春被定义成了工业城市,原有的城市功能已经不适合新的发展。
从这时开始,长春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城市性质转变,向着综合性工业城市迈进。
长春市的前世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夕。
总的来说对其最重要的时期便是伪满洲国时期和一五计划建设时期。
这两个时期是长春市前世中的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为现今的长春市奠定了基础。
从一五到文化大革命结束,长春市的的发展速度缓慢,直至改革开放开始,长春才重新焕发了生机,迎来了快速建设的机遇。
二、长春的今生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项建设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欧冠全会后,城市规划与建设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1979年恢复或设立了国家行政与科研机构。
1980年的全国城市规划会议,总结了历史经验,研究了今后的城市建设方针,讨论了《城市规划法》草案,尤其是形成的10条《全国城市规划工作
会议纪要》,标志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第二个春天”已经到来。
长春也就借着这股春风,开始了其灿烂的新生。
1987年开始,长春出现了转型,城市空间形态向着“单中心的同心圆圈层结构为主,扇形和多中心结构要素为辅”的方向发展,工业迅速的发展,城市化的步伐开始加快。
中心城区的城市形态采用'分散组团式'布局,由以建成区为主的中心团和规划建设的外围组团(兴隆团、富锋团、净月团)组成。
中心团与外围组团间设置绿化隔离带,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结构为'多中心分区式'结构,其中:中心团分为中心分区、二道分区、铁北分区、绿园分区、汽车厂分区和南湖分区,外围三个组团各构成一个分区,每个分区都具有独立的配套服务设施。
规划将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结构,控制中心团的开发强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城市建设重点逐步从中心分区向外围分区转移,完善各分区功能,使人口和产业达到合理布局。
2011-2020年的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长春提出了新的目标。
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强城市综合辐射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扩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搭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形成区域开发与国际合作的新格局;持续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规划期末将长春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科学进步、资源节约、环境优良的绿色宜居城市。
空间布局以快速骨干交通为依托,构建“一核、三轴、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按照按照“一城、一区、十一组团、八城镇”四个层次组织规划区范围内城镇发展空间。
其中“一城”为中心城区,“一区”为双阳城区,“十一组团”为奋进组团、新立城组团、西新组团、城西组团、合心组团、劝农山组团、奢新组团、双营组团、英俊组团、机场组团、兰家组团,“八城镇”为永春镇、乐山镇、新湖镇、玉潭镇、山河街道、太平镇、鹿乡镇、齐家镇。
走集中城市化道路。
以中心城区发展为重点,促进新型产业向中心城区及周边组团集聚,引导传统产业向外围地区转移,优化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提高对全省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形成“双心、两翼、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疏解城市原中心区部分职能,形成中部和南部两处城市中心。
长春市新的规划期间,将大力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市域各级城镇的功能结构,提高整体功能水平,建立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职能结构。
走集中城市化道路。
以中心城区发展为重点,促进新型产业向中心城区及周边组团集聚,引导传统产业向外围地区转移,优化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提高对全省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长春市市区内基本建成以快速路、快速轨道交通和准快速公共交通为骨干、功能多样化和结构合理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如今的长春,正大步的向着未来迈进,向着“把长春建设成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明进步、科学技术先进、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开放型、多功能、具有北方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
作为吉林省省会,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科教文贸城市,长春的今生离不开它的前世。
其实早在伪满洲国时期,长春市就提出了“田园城市”建设的思想,而这些年来,这一思想多多少少都一直贯穿着长春市的发展建设当中。
直至新的总体规划当中所提到的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
参考文献:长春市百年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7期长春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研究;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