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测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五册综合检测题(五、六单元)(附答案)

高中语文第五册综合检测题(五、六单元)(附答案)

高中语文第五册综合检测题(五、六单元)第I卷(共42分)一、(共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干.霄(gan) 荆杞.(ji) 啾.啾(qiu) 褊.小(pian)B、危樯.(qiang) 盘飧.(chan) 衅.钟(xin) 蹙.頞(cu)C、旧醅.(pei) 朔.漠(shu) 雪霁.(ji) 羽旄.(mao)D、忖.度(cun) 商贾.(gu) 讥讪.(shan) 干坼.(che)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脉膊凋敝坐收鱼利寥若晨星B、演绎班驳黯然消魂叠床架屋C、震撼录像欢渡良宵兵慌马乱D、炫耀幅员金榜题名虚与委蛇3、选出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开发区的白主任,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订了联合开发新港的协议。

B、他先是反复思考,认真研究材料,然后执笔成文,又不厌其详....地推敲修改。

C、你跟张大爷家多少年的邻居了?“兔子不吃窝边草.......”,你怎么就下得了手偷人家张大爷呢?D、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联谊会。

4、选出下列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然则一羽之不举A、惟弈秋之为听B、百姓之不见保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D、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5、下列加点的字用法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无恒产而有恒心..焉..者 B、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C、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D、为长者折枝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宋庆龄同志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兴亡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一生,尤其是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为社会主义造就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B、因为确保春运旅客顺利乘车,各车场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增加出车率。

C、我们生产的直流镝灯与国外的炭精灯相比,耗电量只有炭精灯的四分之一,而有效的照明度却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它的重量只有炭精灯的五分之一。

D、伊拉克(临时政府)外交部长霍希亚尔•兹巴里周日在科威特说,在今年6月30日伊拉克人接管权力时,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将要求美国移交萨达姆,并取消其战俘身份。

(整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全册.

(整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全册.

单元综合测试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和“爱”构筑的理想王国——读《边城》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一个山水如画的古渡头,有一户独处的人家,住着摆渡的老船工和外孙女。

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孙女翠翠情窦初开。

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那么好,那么俊,都爱上了翠翠。

大老托人说媒,老船工满心欢喜,可翠翠不高兴,翠翠对二老动了情。

大老下船跌进了激流,二老也出走了,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风雨之夜归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所为。

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

”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

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

“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

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

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

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

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测试卷综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测试卷综合含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测试卷综合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缘,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但有一点非常相似:文学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不自觉的口头文学,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文学的内容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

陶瓷雕塑经历了写实这样一个阶段。

那些陶塑动物的造型,与活生生的动物逼真无二,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

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的陶塑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我想,它们不仅是先民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先民审美意识的一种形象见证,是文明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陶瓷雕塑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在其审美本质上是共同的: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是名副其实的千年瓷都。

尽管这样,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家,用智慧灵巧的双手,用泥土和火,把瓷都景德镇营造成为一个中国文学之城。

在这里《三国演义》的烽火连天,《水浒传》的义旗招展,《西游记》的漫漫征途,《红楼梦》的悲欢离合,都在陶瓷艺术家们的手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再现。

文学艺术,不仅为陶瓷艺术提供了素材,而且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实地复制文学艺术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感觉到既像是自己感觉中的文学形象,同时又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

文学是时间艺术,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具有可触、可摸、可视的特性;文学长于叙事,长于展示文学形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它不能告诉人们为什么是这样,它只能告诉人们只能是这样。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测评部编版必修下册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测评部编版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好像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好像天地万物都在欢乐;当自己苦闷悲伤时,好像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乐,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望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欢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欢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观赏并为之感到开心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风光对客体,主客体是分别的,界限是清晰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好像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醉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抖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很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改变、簇新等。

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单元练测试题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单元练测试题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建议用时实际用时设定分值实际得分150分钟150分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单元练测试题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雕砌.(chè)寒噤.(jìn)终究.(jiū)慰藉.(jìè)B.游弋.(yì)倾轧.(zhá)忌讳.(huì)怂.(sǒng)恿C.庸.(yōng)俗瞋.(chēn)目恸.(tòng)哭纤.(xiān)弱D.揖.(jí)让浸.(qìn)透入殓.(liàn)陡(dǒu)然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跻身擅长黯然失色置之死地而后生B.颗粒倔强试目以待敏于事,慎于言C.昭雪弥漫殉私舞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D.家具影碟屯积居奇牵一发而动全身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一个单位的最高领导必须高屋建瓴,不必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些具体而微....的琐碎事情上。

B.她酷爱读书,希望能去图书馆工作,近水楼台....,可以尽兴地浏览各类书刊,增长见识。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实现了渴望飞翔但又插翅难飞....的中国人千年来的梦想。

D.我和同学一直保持着距离,不偏不倚....,不太疏远,也不太靠近,这样有利于彼此相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有关统计调查显示,一、二月我市空气质量下降,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

环保专家分析认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是污染源的首要因素。

B.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C.他们就是以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凡是有利于抗击“非典”的,有利于人民健康的,都积极主动去做,并且努力做好。

D.《社会工伤保险医疗管理办法》的出台,意味着将规范工伤报告、治疗、康复、评残、结算“一条龙”的工伤保险医疗跟踪管理,它可最大限度地保障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语文必修5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

语文必修5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

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单元能力检测:第六单元●知识网络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查同时进行。

其基本含义是: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能对文中所涉及的人、事、情、理等相关内容的主要点作出概括,同时对于作者写作的目的以及所持的基本观点、态度,能作出准确的回答。

由于本考点一般采取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因此,考查本考点时,实际上并非真的要求考生自己动手去“归纳”“概括”,而只是分析判断由命题者设计的有关这方面的题目的答案正确与否。

当然,要能正确回答题目,得有归纳、概括文章的能力才行。

本考点采取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为了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文章要点和中心的能力,设置者常常借助以下方法来命制干扰项:或张冠李戴,曲解原意;或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贬损;或真真假假,正误参半;或以偏概全,妄加推断;或无中生有,夸大事实……总之,是多方设卡,来综合考查考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留心作者所写的人和事,情与理;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相关的议论抒情等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这是答好这类题目的前提。

其次,是题文对照,逐项检查。

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应该尊重原文,不能随意拔高或贬低,注意不要遗漏重要内容。

凡是对原文有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等内容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应该特别小心。

再次,要充分利用选项,排除干扰。

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设置一个错误的选项,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

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我们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最后,认真检查,全面验证。

常用的方法有:代入法——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看看是否合理;析错法——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的原因;否定法——即先假设自选的答案不对,予以否定,但却又否定不了,表明答案准确无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含模块综合测评模块综合测评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

《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

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

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

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

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姓,但距离周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

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

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

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

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

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

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

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

语文必修5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必修5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单元能力检测:第六单元●知识网络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查同时进行。

其基本含义是: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能对文中所涉及的人、事、情、理等相关内容的主要点作出概括:同时对于作者写作的目的以及所持的基本观点、态度:能作出准确的回答。

由于本考点一般采取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因此:考查本考点时:实际上并非真的要求考生自己动手去“归纳”“概括”:而只是分析判断由命题者设计的有关这方面的题目的答案正确与否。

当然:要能正确回答题目:得有归纳、概括文章的能力才行。

本考点采取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为了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文章要点和中心的能力:设置者常常借助以下方法来命制干扰项:或张冠李戴:曲解原意:或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贬损:或真真假假:正误参半:或以偏概全:妄加推断:或无中生有:夸大事实……总之:是多方设卡:来综合考查考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留心作者所写的人和事:情与理: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相关的议论抒情等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这是答好这类题目的前提。

其次:是题文对照:逐项检查。

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应该尊重原文:不能随意拔高或贬低:注意不要遗漏重要内容。

凡是对原文有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等内容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应该特别小心。

再次:要充分利用选项:排除干扰。

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设置一个错误的选项: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

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我们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最后:认真检查:全面验证。

常用的方法有:代入法——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看看是否合理:析错法——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的原因:否定法——即先假设自选的答案不对:予以否定:但却又否定不了:表明答案准确无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测试江苏省洪泽县中学张宝玉(hzzby@)第Ⅰ卷(60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弓缴.(jiāo) 彼恶.(wū)知之浡.(bó)然管龠.(yuè)之音B衅.(xìn)钟羽旄.(máo)之美溘.(kè)然莅.(wèi)临指导C赴愬.(sù)保民而王.(wàng) 晔.(yè)然放辟.(pì)邪侈D.孝悌.(dì) 君子远庖.(páo) 岿.(kuī)然施.(yí)从良人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各不相同的一组是()A欲辟.土地放辟.邪侈连辟.公府不就B且莫之能御.孰能御.之振长策而御.宇内C不若.与众弗若.之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D何爱.一牛不爱.尺璧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我心有戚戚焉戚戚:忧愁的样子。

B.则齐国其庶几乎庶几:差不多。

C.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国中:国家内。

D. 引领而望之引领:伸长脖子。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B.则盍.反其本矣盍:兼词,相当于“何不”。

C.无他,但.手熟尔但: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

D.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就:动词,接近,走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告诉。

B.俯.不足以畜妻子俯:通“府”,家中。

C.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卒:通“猝”,突然.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色彩驳杂的。

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看相同的一组是()A俯不足以畜.妻子刑.于寡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老者衣.帛食肉是罔.民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构怨.于诸侯度.,然后知长短D欲辟土地,朝.秦楚然后从而刑.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②而良人未之知也③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④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9.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旧社会,一见到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人们的脑海里无不感到疾首蹙额。

B无论是学习什么专业知识或从事什么工作,都要经过艰苦锻炼,不怕一暴十寒,勇于克服一切困难。

C.有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开发产业,这不仅是缘木求鱼,而且会自食恶果。

D.这个村的村干部由于没有真正树立与民同乐的思想观念,所以走上了脱离群众的道路。

10.选出具有三种文言句式的一项()A①是诚不能也②是不为也,非不能也③此其为餍足之道也.B①见羽旄之美②百姓之不见保③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C.①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②是乃仁术也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D①而良人未之知也②臣未之问③天下恶乎定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子产论币重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①,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②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币重,侨也惑之。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③之息,而无令名之难。

夫诸侯之贿于公室,则诸侯贰。

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

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④也!将焉用贿?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

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⑤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宣子说,乃轻币。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注:①币重:指诸侯朝跨晋国要交纳的贡品很重。

币,指一切贡品,如车、马、玉、帛等。

②寓书:寓,托;书,信。

③贿:财物。

④没没:贪恋、迷溺。

⑤浚:榨取。

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邻诸侯不闻令.德令:美好。

B象有齿以焚.其身焚:杀。

C.则晋国贰.贰:离心,背叛。

D而无令名之难.难:灾难,困难。

1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B.宣子说,乃轻币C.恕思以明德D距关,毋内诸侯1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郑人病之.以.告宣子非无贿之.患象有齿以.焚其身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14.选出“为”字的含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B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C.即解貂覆生,为掩户D.为天下兴利除害15.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范宣子是晋国的执政,子产是郑国的执政,子西是晋国的大夫。

B.子产托子西带了几本书给范宣子,并劝说范宣子轻币。

C.子产的语言柔中有刚,范宜子读信之后觉得言之有理,便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减轻了诸侯朝聘的财货。

D范宣子执政时,诸侯朝聘晋国要纳很重的财物,郑国因此而困苦不堪,大家都生病了。

三、(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3题。

孟子·万章(节选)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

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禹荐益于天,七年。

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

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消。

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

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远。

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

故仲尼不有天下。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

汤崩,太丁未立。

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

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已也,复归于毫。

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

孔子日:‘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历多年,施泽.于民泽:恩泽。

B太甲颠覆汤之典刑..典刑:旧法。

C.益之相.禹也,历年少相:辅助。

D.太甲悔过,自怨自艾.艾:毁弃。

17.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②以小易大,彼恶知之.③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④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

18.下列各句括号里的词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位)不传于贤而传于子B丹朱(之子)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C.天(以帝位)与子,则(以帝位)与子D.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19.下列对文中的人物关系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尧、舜、禹依次为禅让关系,禹和益为君臣关系。

B尧与丹朱、舜与商均、禹与启、商汤与太甲均为父子关系。

C周文王与周武王、周武王与周成王均为父子关系,周文王与旦也是父子关系,武王与旦为弟兄关系。

D.太丁、外丙、仲壬为弟兄关系,商汤与太丁等为父子关系。

⒛下面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事例论证,否定了万章引述的到禹时天下不传于贤而传于子的说法。

B本文认为,尧与舜之所以没有传子,是因为尧之子与舜之子均不贤,而禹传位于子是因为禹子启贤。

C.本文认为,匹夫得天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舜禹之德,二是有天子的荐举。

孔子没有得天下,是因为无天子荐举;伊尹没有得天下,是因为太甲勇于改过、处仁迁义;周公没有得天下,是因为成王贤,他们都没有被君王举荐的机会.D.文末孔子所说“唐虞禅”“殷周继”,“其义一”,这个“一”指的是顺乎天意,合乎民心。

第Ⅱ卷(9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四、(30分)21.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⑴无亦是务乎?⑵远至迩安。

⑶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⑷乐只君子!22.阅读下列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14分)楚狂接舆歌而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选自《论语·微子》)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4分)⑵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6分)⑶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4分)23.阅读唐代诗人高适的《除夜作》一诗,然后做题。

(6分〕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⑴诗歌描写了作者身处何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2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钓鱼湾储光羲垂钓绿湾①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②,维舟③绿扬岸。

注:①绿清:形容钓鱼湾岸边草木丰茂,一片青绿.②情人:指知己的友人。

③维舟:系舟。

(1)这首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出钓鱼湾满含春意的景色,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2)“春深杏花乱”历来被誉为“写景佳句”,试说说它“佳”在何处?五、(60分)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主要指多样性的统一,多样性是“和”的先决条件,同时亦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事物仅停留在多样性是不够的,还要多种事物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在现实生活中,你也许有所见闻、思考并有深切的体验,请你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答案及解析一、⒈C⒉A⒊C⒋C⒌D⒍B⒎A⒏C⒐C⒑B二、⒒D(D项中“而无令名之难”的“难”解释为“担忧”)⒓C(A项中“女”通“汝”;B项中“说”能“悦”;D项中“距”通“拒”、“内”通“纳”)⒔B(“郑人病之”的“之”,代词,指币重;“非无贿之患”的“之”,助词,译为“的”“以告宣子”的“以”,介词“把”;“象有齿以焚其身”的“以”,连词,“因而”)⒕B(A、C、D三项中的“为”都作介词“替”讲;B中的“为”作动词“治理”)⒖C(由文意可知,子西是郑国的大夫,故A错;子产托子西带的是信件,故B错;大家对纳重币的事很担忧,故D错)附:《子产论币重》译文: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