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精品复习课件:必修三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北师大版)26张

合集下载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

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1.新儒学的形成:董仲舒以___儒__家__宗__法__思__想_____为中心,杂以 阴阳五行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形成新 的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 (1)宣扬“_君__权__神__授____”,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2)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 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提出“春秋大一统”和“__罢__黜__百__家__,__独__尊__儒__术___”的主张。 3.影响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 诸实行。 (2)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 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 新时代。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 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1 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
形成的背景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
非子的主要主张及其历史影响。 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
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 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
化教育等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重要现 成。
(1)据史料第一段,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 (2)史料第二段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据史料第二 段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提示 (1)反对暴政,主张德政,以礼治国。 (2)实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的道德规范)。 政治倾向:主张恢复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保守的一面。提倡 “为政以德”,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体现“民本”思想。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经典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经典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 化主流 思想的 演变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经典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 化主流 思想的 演变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经典课件
性本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②荀子。 思想主张:哲学方面,在天人关系上他提出“天行有常” 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在伦理观念上主张“性恶论”; 在治国方面,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同时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在君民关系上提 出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 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和政治家的座右铭。 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 社会的需要;其思想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 被视为儒家的异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 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 化主流 思想的 演变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经典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 化主流 思想的 演变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经典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 化主流 思想的 演变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经典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 化主流 思想的 演变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经典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 化主流 思想的 演变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经典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 化主流 思想的 演变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经典课件
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 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 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 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 知,以功为 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 于礼者也。以 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 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 此者,在埶者去,众 以为殃。是谓小康。”

北师大版必修三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22ppt

北师大版必修三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22ppt

主张一:道家思想
1、代思表想人特物点::老无子(为春、秋“时出期世)”、相对主义
(1)思想核心:万物本原是“道”,顺应自然 评价:
(2)哲学思想:朴素辩证思想“相对主义” 道观家真出理(世 的3的 信)思 心政想 和治反消主映极张了的:心没“态落无贵为族而完治全”丧、失小了国探寡求民客 2对、中代国表哲人学物影:响庄深子远(战国时期)
儒学在从官方到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儒学走向正统的评价:
①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成
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
由发展。
图为北京国子监,它历 经元、明、清三代,是 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国子监又称“ 太学”、“国学” )
(三)“新”儒学走向正统
1、方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2、汉武帝尊儒措施: 1)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任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儒学成为选拔人才标准、察举制)
3)教育: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中央兴办太学,五经博士任教官; ③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 想,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 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2、“新”儒学内容:
“臣①愚提以出为“诸春不秋在大六一艺统评之”科价和、:“孔罢子黜之百术家者,,独皆尊绝儒术” 其道,勿适使应并了进加。强”中—央—《集汉权—书的—•董大加仲统强舒中一传央需》集要权的需要
主张四:儒家思想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时期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第一轮复习必修三_第一单元_第1讲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

第一轮复习必修三_第一单元_第1讲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
2.趋势分析:2014年的高考在本专题中可能会对宋明 理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Page 4
方法技巧
1、本专题涉及很多概念,学习过程中注意 多比较,加深理解。
派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代表
二程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哲学 “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主 伦理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
Page 12
(3)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对 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而且传 到了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 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尤其 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和 “和谐”思想,更是被世界人民 景仰和推崇。 Page 13
问题探究1:为什么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提示:(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 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 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 的理论武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时期的孔子——创立 (1)思想主张 ①核心思想:“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③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 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历史贡献:创立儒家学派。


存在 “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方法 “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
贯通“理”

地位
Page 5

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精选课件: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共34张PPT)

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精选课件: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共34张PPT)

1.春秋战国时期,告子曾与某人辩论人性问题。告子 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不分于东西也。” 某人反驳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 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 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 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此人可能是 A.孟子 B.荀子 C.老子 D.孔子
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知 识 要 点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 ●
老子、庄子、韩非子的基本思想主张
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形成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 国时期) 1.“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含义
※诸子百家(百家只是一个概数,并不是指一百 家,而是指很多的学术流派)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 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 (三教九流)
① “仁义”和“王道”(施 政)
② “君舟民水”(君民关系、重民思想)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亦覆舟。” ③ 人性论: “性本恶”(主张礼仪和制度规范人 的行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制天命
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4.整理编订“六经”
《诗》、《书》、《礼》、《易》、 《乐》、《春秋》 ※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 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 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 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时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 大象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时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 大象版必修3
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因为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 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 “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对孟子的主张 我们应辩证地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性的一面,又要认识到其历史
局限性。
探究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
探究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
这种“民本”思想? 答案: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
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要求统治者尽 可能减轻剥削,给人民以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缓和阶级矛
盾,这种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
1.内容
(1)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
想。 (2)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 礼、 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特点:新儒学以传统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 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3.影响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 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
统治。 (2)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使其具有 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 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重难要点突破
易错易混点
1.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2.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PPT精品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PPT精品课件

(名校课堂)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 三第一 中国传 统文化 主流思 想的演 变从百 家争鸣 到独尊 儒术教 学共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2、庄子
主要思想: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战国时期宋国人
庄周梦蝶
(名校课堂)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 三第一 中国传 统文化 主流思 想的演 变从百 家争鸣 到独尊 儒术教 学共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名校课堂)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 三第一 中国传 统文化 主流思 想的演 变从百 家争鸣 到独尊 儒术教 学共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名校课堂)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 三第一 中国传 统文化 主流思 想的演 变从百 家争鸣 到独尊 儒术教 学共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名校课堂)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 三第一 中国传 统文化 主流思 想的演 变从百 家争鸣 到独尊 儒术教 学共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四书: 《大学》《中庸》
书。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论语》《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名校课堂)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 三第一 中国传 统文化 主流思 想的演 变从百 家争鸣 到独尊 儒术教 学共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名校课堂)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 三第一 中国传 统文化 主流思 想的演 变从百 家争鸣 到独尊 儒术教 学共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9届高考高三历史必修三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9届高考高三历史必修三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儒家现实主义的代表 ⑴政治观:“仁义”和“王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⑵伦理观:人之性恶。 ⑶唯物观:天行有常。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 之。” 注意:荀子在“民贵君轻”基础上,强调人民力量伟大。 4.孟、荀思想的特点 总结改造(传承性),吸收合理成分(包容性);体系 更加完整(系统性);适应社会需要(时代性);蔚然 大宗(地位)。
宏观 概论:背景、代表人物、影响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 孟子——儒家理想主义代表 荀子——儒家现实主义代表 老子 道家 微观 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百 家 争 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⑴经济基础: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⑵政治制度: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⑶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受到重用。 ⑷文化教育: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 宗旨的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2.代表人物 3.影响 ⑴特点: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 合,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⑵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典型例题】△(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T24)孔子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 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 “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老子 2.庄子 3.韩非子 4.墨子 2.庄子 ⑴齐物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区别, 本质上都是人的主观产物。 ⑵逍遥游:放弃名利,获得精神自由,对于事物 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注意:老子是客观唯心主义,庄子是主观唯心主 义;老子注重于治国,庄子探讨养生修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一定时期思想和文化是这一时期 政治经济的反映
二、百家争鸣:
3、流派: 1)战国儒学的发展:
以“仁”“义”为核心; 孟子的思想: 提倡“仁政”、“保民”; 性善论…… “君舟民水” ; 荀子的思想: 性恶论;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二、百家争鸣: 3、流派: 2)庄子对道家思想的发展: 哲学思想:相对主义(特点); 处世态度:顺其自然,安于现状。 3)墨家与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1、董仲舒的新儒学: 采纳
2、正统地位的确立: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 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 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实质: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春秋时期,孔子兴 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 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恻隐之心,仁之 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 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二、百家争鸣: 3、流派: 4)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提出以“法”为中心, “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 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4、影响: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1、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对儒术的独尊,本质上是对 先秦儒学理论的再创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形成: 2)内容:
阅读本单元的导言,归纳其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学形成
儒家思想受到挑战 (汉末至魏晋隋唐) 儒学独尊 (西汉) 理学形成 (宋明)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明清之际)
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1、老子:
老子,道家创始人, 春秋晚期楚国人,姓李 名耳,号“老聃”。他 博学多智,精通礼法, 熟悉各种典章制度,孔 子曾屈尊问礼,著有《道 德经》一书。
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 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 化活跃的局面?
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 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经济 社 会 大 变 革
生产力大发展(文化繁荣的 物质基础)
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各国 政治 纷纷变法图强(提出不同的治 国主张) 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文化 私学兴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必修3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 和科技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中国的思想文化 和科技成就 西方的思想文化 和科技成就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 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 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国学热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阅读以下材料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 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 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君权神授”
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
儒学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 朝 ---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正统地位
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 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 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 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 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 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或者说,墨 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 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 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 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阅读以下材料,归纳老子的主张:
道家思想——老庄学说
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 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想
③我无为而民自化 , 我好静而民自 正 , 我无事为而民富 , 我无欲而民自 朴。 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⑤祸兮 , 福之所倚 ; 福兮 , 祸之所 伏。
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2、孔子:
1)创立儒家学派: 思想核心: 仁 根本目的: 礼
①恢复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 ②维护西周贵族的等级制度; ③代表奴隶主利益。
2、孔子: 1)创立儒家学派: 2)创办私学,发展教育:
①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 断教育局面; ②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 ③培养大批人才。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材料三: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 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 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 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三纲五常”
试试看:品儒学思想,探帝王心声 帝 王 心 声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 “春秋大一 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 统”“罢黜百家, 的大一统。 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天 加强君权 维护封建统治 人 合一,天人感应”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 “三纲五常” 秩序 儒学是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统治的需要 主 要 内 容
孔子讲学
二、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 时期的道、儒、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 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 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
1、含义: 2、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