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工程测量实验指导书

工程测量实验指导书摘要: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仪器与设备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2.测量过程3.数据处理与分析五、实验报告要求六、注意事项正文:【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使用测量仪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工程测量是研究和应用测量理论与技术,对各种工程项目的几何形状、大小、位置及物理特性进行测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门学科。
实验中将涉及到测量误差的计算与分析,以及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的使用。
【实验仪器与设备】1.全站仪2.经纬仪3.水准仪4.测距仪5.测量标尺6.其他辅助工具【实验步骤】【准备工作】1.检查实验仪器,确保仪器状态良好,功能正常。
2.熟悉实验流程,了解各步骤的操作要点。
3.确定实验场地,做好安全措施。
【测量过程】1.使用经纬仪进行角度测量。
2.使用水准仪进行高差测量。
3.使用全站仪进行距离测量。
4.记录测量数据,整理测量成果。
【数据处理与分析】1.计算测量误差,分析误差来源。
2.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最终测量结果。
3.分析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实验报告要求】1.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包括测量数据、计算过程和分析结果。
2.绘制实验成果图,清晰展示测量结果。
3.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实验纪律,确保实验安全。
2.爱护实验仪器,正确使用和存放。
3.注重实际操作,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
08《工程测量学》教学实习指导书

《工程测量学》教学实习指导书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测绘工程教研室2011年6月工程测量教学实习是在学习过《工程测量》课程基础上安排的一次教学实习和工程观摩。
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大型土木工程(桥梁、隧道、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的总体布局,以及大型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阶段的测量工作,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对施工控制网的布设,施工期间的施工测量等基础测量工作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
结合具体联系的具体实践工程,每年的实习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应满足以下总体要求:一、总体要求:1、从帮助学生理解测量基本要素与工程放样方法的角度出发,保证所作实习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2、从满足学生日后工作需要的角度出发,保证所作实习的先进性与可扩展性。
3、从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意识的角度出发,保证所作实习的的可控性与严密性。
4、从培养学生吃苦耐老与团结协作精神的的角度出发,保证所作实习的强度性和综合性。
5、从满足专业要求的角度出发,保证所作实习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实习的设计思想与效果1、实习的设计思想工程测量学是测绘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本课程的重要特色,实践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能够让学生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原理方法,掌握工程测量项目的设计和作业流程,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习效果(1)实习具备的平台通过学科建设,实验室已经具有电子全站仪、电子水准仪,光学类测绘仪器、GPS接收机工程测量的设备,并配备有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
教研室编写了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将部分学生吸收到项目的实践工作中来,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
(2)实习的环节实践教学的环节包括课间实习和集中实习。
课间实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教师对有关仪器、软件等的讲解与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知识,包括铁路曲线的计算放样实验;集中实习安排在课程结束以后,结合实际情况,到土木工程现场进行参观和实践教学实习,通过集中实习,不仅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结合大型工程建设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测绘事业的思想教育。
《工程测量学》课程实验指导书

《工程测量学》课堂实验指导书实验课仪器使用及安全须知1、严格遵守“1米原则”、“一臂原则”!2、严禁在道路中间安置测站!3、严禁做仪器箱子及其他实验器材!4、长距离搬运仪器应装箱,短距离搬运严禁扛着肩上、不加任何防护!装箱仪器拿起前,务必检查箱盖是否紧闭!5、严禁将水准尺靠着树干、路灯或墙柱上!水准尺不用时,应顺着放在路边。
6、仪器取用及装箱,严禁在手托或怀抱仪器箱的情况下进行!仪器装箱前务必将所有制动螺旋松开,光学经纬仪须将竖盘指标补偿器关闭.7、仪器安置前,务必检查三脚架是否安装稳固!在光滑地面上,必须做好相应防护措施!8、安置仪器时,在旋紧连接螺旋前绝对不能松手!9、使用钢尺严禁遭车辆碾压!钢尺使用完毕应做擦拭处理。
10、三脚架、仪器上所有螺旋的使用宜用力适度,严禁用力过猛!严禁用手、手帕等物擦拭目镜、物镜等光学部件!11、实验/实习完成后,收工时务必清点仪器和工具,以防丢失!尤其是测钎、尺垫等工具,应派专人负责看守与携带。
12、电子类仪器的充电、保管、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不得随意删除内存数据,不得随意更改仪器参数.(若需删除数据,应咨询仪器管理老师或指导教师;若更改仪器参数,应在仪器交还前恢复其常规设置。
)特别注意:1、实验课前,务必认真复习课堂内容,根据本指导书的要求,编写实验实施方案,做好材料、数据及资料的一切准备!2、课程实验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和深化理解,实验任务和技术要求都是对工程实际的简单模拟,以锻炼基本操作技能为目的,而具体工作中必须参照相关技术规范及文件的要求!实验1:线路纵、横断面图测绘一、实验目的1、练习线路纵、横断面图外业数据采集的基本方法。
2、练习线路纵、横断面图的绘制方法.二、实验任务1、拟定一条道路工程的中线,设定若干中线桩,测定各中线桩的高程,绘制道路纵断面图.2、采用水准仪皮尺法,选定若干横断面,测量并绘制道路横断面图。
三、仪器与工具领取:DS3水准仪1台套(含三脚架)、水准尺1对、皮尺1把; 自备:粉笔、铅笔、记录表格。
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实习指导书

《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0814081/2班一、设计目的:通过设计,使学生全面了解工程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制定测量方案,计算标定要素,掌握工程测量方法。
二、设计任务:每人按照设计题目给定的已知数据,设计测量方案,计算标定数据。
三、设计题目:圆曲线及缓和曲线的测设1、圆曲线的测设。
已知某JD=K3+135.12m,测得偏角а右=40°20′,圆曲线半径R=120 m,桩距L0=20 m,计算圆曲线的标定要素和主点里程桩号、用偏角法测设该圆曲线的测设数据和方法。
2、综合曲线的测设。
已知某综合曲线JD=K5+324.00m,测得偏角а右=32°00′,圆曲线半径R=500 m,缓和曲线长L0=20 m,计算缓和曲线的标定要素和主点里程桩号、用切线支距法测设该综合曲线的测设数据和方法。
四、设计指导:1、圆曲线的测设当路线由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时,必须用曲线来连接。
曲线的形式较多,其中,圆曲线(又称单曲线)是最基本的一种平面曲线。
如图13-11所示,偏角α根据所测右角(或左角)计算;圆曲线半径R 根据地形条件和工程要求选定。
根据α和β可以计算其他各个元素。
圆曲线的测设分为两步进行,先测设曲线上起控制作用的主点(ZY 、QZ 、YZ );依据主点测设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的里程桩,详细地标定曲线位置。
1.1圆曲线主点测设 (1)主点测设元素计算为了在实地测设圆曲线的主点,需要知道切线长T 、曲线长L 及外矢距E ,这些元素称为主点测设元素,从图13-11可以看出,若α和R 已知,则主点测设元素的计算公式为切线长tan 2T R α= (13-5)曲线长ρα⋅=R L (13-6) 外矢距13-11 道路圆曲线的主点及主元素⎪⎪⎪⎪⎭⎫ ⎝⎛-=-=12cos 1)12(sec ααR R E (13-7)切曲差 2J T L =- (13-8)例13.1已知JD 的桩号为2+380.89,偏角α=23º20′(右偏),设计圆曲线半径R =200m ,求各测设元素。
工程测量课程设计

全野外数字测图法
利用全站仪、GPS-RTK等测量设 备,在野外直接采集地形特征点 的三维坐标,通过数据传输、处 理、编辑等步骤,生成数字地形
图。
摄影测量法
利用航空或地面摄影技术,获取 地面的影像资料,通过解析或数 字摄影测量处理,提取地形特征
信息,生成数字地形图。
地图数字化法
将已有的纸质地形图通过扫描仪 等设备转化为数字图像,再利用 专门的软件对图像进行矢量化处 理,提取地形特征信息,生成数
04
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的概念与分类
控制测量的定义
控制测量是工程测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建立和维护一个具有统一坐标系统 和高程系统的控制网,为后续的地形测量、施工放样等提供基准。
控制测量的分类
根据测量目的和精度要求,控制测量可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平面 控制测量主要确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而高程控制测量则确定控制点的高程。
实践能力提升
通过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我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测量任务,并具备了一定 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学习态度与方法
我认为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态度认真、方法得当,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及时完成课后 作业和课程设计任务。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
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建议继续深入学习工程测量学 的相关知识,包括高级测量技 术、精密工程测量、变形监测 与数据处理等,以提升自己的 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道路中线测设实践
在校园内选择一条道路,进行中线测设实践,包括控制点的布设、中线点的测量和道路中 线的绘制等。
数据处理与精度分析
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检查、平差计算和精度分析等,评估道路中线测设的精度 和可靠性。同时,结合道路设计参数和要求,对道路中线进行合理性分析和优化调整。
工程测量课程设计任务书和课程设计指导书

《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道路曲线放样元素计算时间:月日至月日共 1 周专业:测绘工程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签字):系主任(签字):一、设计内容及要求 1.设计内容:(1) 计算线路放样的曲线要素;(2) 计算线路放样的主点和中桩点的坐标; (3) 计算线路边桩测量坐标; 2.设计要求:熟悉利用全站仪放样道路曲线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能独立计算出线路放样的曲线要素、线路放样的主点坐标、每隔20m 的中桩点坐标、线路边桩的坐标;并能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实现道路放样元素及放样坐标的计算过程。
二、设计原始资料1.根据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确定线路的起点、交点、终点的位置。
2.实测道路圆曲线和带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交点处的转向角。
3.确定圆曲线的半径(参考值R=100m ),可以根据实际场地情况来确定。
4.确定带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缓和曲线长l =30m ,圆曲线的半径(参考值R=150m ),可以根据实际场地情况来确定。
5.道路的直线部分每20m 计算一个中桩的坐标,曲线部分每10m 计算一个中桩 的坐标。
6.测区控制点的分布情况:其中,CH3A 的坐标为: X=35746.543 Y=30372.984CH3B 的坐标为: X=35747.538 Y=30156.939 CH3C 的坐标为: X=35160.951 Y=29909.049 CH3D 的坐标为: X=35165.058 Y=30290.293ACH 3BCH 3CCH 3DCH 3北三、设计完成后提交的文件和图表1.计算说明书部分:(1) 道路直线段部分中桩及边桩计算资料。
(2) 圆曲线的曲线要素及中桩边桩的计算资料。
(3)带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曲线要素及中桩边桩的计算资料。
(4)详细说明线路曲线放样元素的计算过程,并把计算结果转换到当地坐标系,写出计算说明。
(5) 与计算机软件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比较的结果;2.数据部分:(1) 圆曲线要素、坐标计算数据及表格(每人一份);(2) 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要素、坐标计算数据及表格(每人一份);(3) 利用编写的计算机程序进行数据的计算,并给出计算结果及表格(每人一份);3.课程设计总结部分(1) 课程设计的个人体会(每人一份);四、进程安排五、主要参考资料《工程测量学》张正禄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土木工程测量》朱爱民郭宗河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2六、成绩评定1.平时考勤:根据学生执行教学作息时间情况,出勤情况﹑服从指挥情况;对待课程设计态度,团结协作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工程测量学教学设计

工程测量学教学设计1. 前言工程测量学是一门应用基础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课程,主要涉及测量理论、仪器使用、地形地貌等内容。
本文介绍了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工程测量学教学设计方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该学科。
2. 教学目标本次工程测量学教学的目标如下:1.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相关知识;2.掌握基本测量方法和技巧;3.能够有效地进行地形地貌测量和编写测量报告。
3. 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本次工程测量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测量仪器的分类和使用方法;2.基本测量方法和技巧;3.地形地貌测量;4.测量报告编写。
3.2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包括以下教学方法:1.教师上课讲解测量仪器的分类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2.多组实验操作,让学生实践操作测量仪器和测量技巧;3.教师进行综合性实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地形地貌测量,并且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编写测量报告。
4. 教学评价4.1 实验评价实验对学生的测量技巧和地形地貌测量能力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实验操作:学生需要按照所学知识进行操作,依照实验规定测量结果,并且自主修正测量结果。
2.实验报告:学生需要编写实验报告,包括测量结果、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4.2 学生表现评价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主要评价项包括:1.学生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3.课堂讲解和实验操作时所遇到的问题;4.实验操作中的专业技能和实验报告的能力。
5. 教学效果分析5.1 教学效果根据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初步得出本次工程测量学教学效果如下:1.学生掌握了测量仪器的分类、使用方法和相关知识;2.学生掌握了基本测量方法和技巧,能够按照实验规定进行测量并修正误差;3.学生能够有效进行地形地貌测量,编写规范的测量报告。
5.2 教学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1.学生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理解理论较为困难;2.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有时不能够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指导书解析

《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指导书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目录一、设计与实习目的 (1)二、设计与实习要求 (1)三、设计与实习主要内容 (1)1、桥梁施工控制网的建立及桥台、桥墩放样方案设计 (1)2、线路工程测量 (6)3、建筑物方格网建立 (9)一、设计与实习目的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工程测量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工程测量内容的理解,掌握工程控制网设计及精度估算、线路工程测量及建筑物控制网建立的方法;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能编写出测量技术方案。
二、设计与实习要求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设计与实习的具体项目的要求,独立完成设计内容,并按时上交设计报告。
以分组的形式提交实习报告。
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树立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良好学风。
课程设计与实习前学生应认真复习教材有关内容和《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纲及课程设计与实习指导书,务必弄清基本概念和本次课程设计及实习的目的、要求及应注意的事项,以保证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设计与实习任务。
三、设计与实习主要内容1、桥梁施工控制网的建立及桥台、桥墩放样方案设计(一)工程概况如图1所示,某地区大桥位于某条江上,桥梁全长约1000m,桥面总宽18m,结构形式为(30+5×40+30)m普通钢筋混凝土双悬臂加挂梁结构。
桥的横断面由8根变截面T型梁组成。
(二)已有测绘成果(1)桥址及周边1:500地形图;(2)桥两岸有国家二等水准点各两个;(3)桥两岸有国家三角测量控制点各两个(可满足桥梁控制及施工测量要求)。
表1 桥梁两侧控制点坐标 (单位:米)ABCD图1 桥梁施工控制网设计(三)设计依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2006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8--2009 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 GB/T 17160--2008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T 17942—2000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9 《DZS2自动安平水准仪使用说明书》(北京博飞)《Leica TC1500用户手册》(瑞士徕卡)(四)等级、精度要求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1)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网,宜布设成自由网,并根据线路测量控制点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测绘地理信息学院测绘工程2013级
(一)设计项目名称
瓮潭电站大王山输水隧洞施工控制设计。
(二)目的
安排本次课程设计,是为了培养提高高年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毕业后工作的需要。
(三)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广西××县境内,为瓮潭水电站的引水隧洞。
水源引自罗家水库,水库坝址位罗家村下游约1.4公里,设计为钢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95米。
水流从大王山输水隧洞至瓮潭村西南1公里的山坡出口后,用两条压力钢管引至电站水轮机蜗壳发电,发电后尾水经明渠经瓮潭村南排入义江。
本工程工程特征指标如下:
(四)工程施工方法
本隧洞施工采用全断面开挖法,自两端洞口相向开挖,贯通面设计在距进口1100米。
(五)设计任务和内容
每个同学必须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下列任务:
1.图上设计大王山隧洞施工控制网;
2.分析讨论地下导线布设方案;
3.估算横向贯通预期精度;
4.提出地面网和地下网观测纲要;
5.编制施工控制网设计说明书(简要)。
(六)有关精度规格指标
1.隧洞开挖横向贯通中误差允许值不得大于50毫米;
2.控制网等级规格。
3.电磁波测边要求
(七)作业条件及设计要求
1.某测量队承担了大王册隧洞施工控制测量任务,该队现有2″级全站仪2台,标称精度2mm±2mm ×10-6·D,最大测程4.0km;timble5700全球定位设备3台。
2.本次设计只考虑平面网设计,对高程控制,计划自樟村内二等水准点分别沿河用三等水准引测至坝址,隧洞进出口及电站厂房,故本资助设计对高程控制可不涉及。
3.本施工控制网主要为保证隧洞贯通测量所设,但由于坝址、隧洞和电站厂房为一体,为保证它们间的有机联系,应分别位坝址区和电站厂房附近各布设1—2个控制点,并将它们纳入统一的控制网中,此类点只作坝址区和电站厂房另建施工控制网的起算点用。
4.隧洞进出口处应尽量包括于施工控制网中,形成一级布网,如若由于地形条件所限无法办到时,也必须在距洞口300米以内设置控制点一个(即近洞点)。
但不管怎样,地面网布网层次最多不得超过两级。
施工控制网采用独立网形式,不与国家网相连接。
5.地面网设计要顾及地形条件,特别要注意是否逼视(树木遮挡可暂不考虑)。
点位确定后,应根据图形结构及所选取等级估算其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值以判断所布设和选择方案是否合符要求。
估算方法可用严密方法,也可用“导线替代法”。
6.洞内施工采用导线法施工,其形式主要应是等边直伸支导线。
在编制观测纲要和设计说明书时应讨论地下导线的布设层次,即是否需要布设主要导线?然后根据讨论结果提出地下导线的测角精度规格及根据设备条件应采取那些措施减少测角误差影响。
按规定:
施工导线边长为25~50米
基本导线边长为150~200米
主要导线边长为400米
7.在讨论地面网地下网精度影响基础上应估算施工后的预期贯通精度并写入说明书中。
(八)设计书内容
1.工程项目
2.施测目的
3.测区简况
4.工程特征值
5.地面网布设方案(附图)及主要特征值
6.地面网误差对横向贯通影响值的计算
7.地下导线布设方案讲座及精度估算
8.横向贯通预期总误差估算
9.地面网地下网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0.有关说明
(九)几点要求
1.要求每人要独立完成设计,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设计说明书不得少于3000字。
3.所绘图面清晰,字迹工整,并设计封面,统一装订成期限,否则退回重作。
(十)呈交资料目录
1.控制网设计图
2.精度估算资料
3.设计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