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东北封禁与流人文化

合集下载

浅谈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

浅谈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

浅谈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摘要】清代对东北地区实施了严格的封禁政策,旨在控制边疆地区的动荡局势。

通过对封禁政策背景及原因、具体措施、影响以及持续性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政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深远。

封禁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东北地区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的变化,同时也使得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受到限制。

封禁政策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一些地方采取了逃避措施。

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时的政治稳定,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这一政策对东北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也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清代,东北,封禁政策,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影响,持续性,局限性,意义,社会影响,历史启示。

1. 引言1.1 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概述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边疆稳定和控制东北地区人口流动而实施的政策措施。

这一政策旨在限制东北地区居民的流动和交往,以防止边疆地区的动荡和不稳定因素对中央政权造成影响。

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不仅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政策持续时间长久,影响深远,对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封禁政策的背后,既有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政权稳定和安全而采取的措施,也有对边疆地区文化、经济与政治特点的认知与考量。

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政权对东北地区的治理理念与手段,同时也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对东北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正文2.1 清代对东北封禁政策的背景及原因1. 维护统治稳定:清朝统治者实施封禁政策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政治稳定。

东北地区地势广阔,民风彪悍,易生叛乱,通过封禁政策控制人口流动和消息传递,有助于减少反抗活动的可能性,确保统治者的权威。

2. 防止外族侵略:清代初期,东北地区多次遭遇外族侵略,尤其是满洲人侵略明朝时期。

为了防止外族再次侵袭,清朝实施封禁政策,加强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管控,隔离外界势力,确保边疆安全。

闯关东——齐齐哈尔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闯关东——齐齐哈尔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65移民文化闯关东——齐齐哈尔移民文化述略之一对于清代以来闯关东的历史,我一度非常茫然,主要原因是自己研究的不够。

自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播出后,闯关东的历史被戏剧化,但似乎清楚了些,虽然我知道这不是真正的历史。

事实上,这段历史远比我们知道的复杂。

封禁之地封禁是清廷对东北、海疆的一项国策。

原以为清朝对东北一直采取封禁政策的,殊不料,史实告诉我们,清朝君主一直受到封禁、解禁、开禁的困扰。

封禁之策最早始于天命年间。

努尔哈赤在威远堡边门外、鸭绿江以西、长白山西南一带设置围场、参山,限制民人进入。

到崇德年间,皇太极在辽东边墙东段与鸭绿江之间设置了一条空旷地带,禁止朝鲜人采猎定居,以防践踏“龙脉”。

顺治初年,清廷开始修筑柳条边,防止朝鲜人、民人进入东北。

然而,为增加农业收成,巩固统治,在顺治十年(1653)到康熙六年(1667)十余年间,清廷又多次颁布招民出关开垦法令。

一度,东北地区流民增加,荒地得到大量开垦,呈现出繁华景象。

康熙皇帝对此是有忧虑的。

康熙七年(1668),清廷下令封禁,大规模修筑柳条边,形成了以山海关、威远堡、凤凰城和法特哈4个交通要塞为点连成的“人”字形篱笆,百姓出关需办理繁琐手续。

真正的封禁始于乾隆皇帝,海禁之外,便是对东北的严厉封锁。

乾隆元年(1736),为防止“黑龙江、宁古塔、吉林乌拉等处地方,……聚集匪类多人,恐本处之人渐染恶习,有关风俗”,清廷调整政策,包括流放政策。

如流放犯法的满洲人,仍就发遣到黑龙江等地,对于犯发遣之罪的汉人,改发到南方各省烟瘴之地。

在此,汉人是最受限制的人群。

然而,查考历史也不难发现,还是有许多66嫩水龙沙——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下)做小买卖的汉族流民进入东北地区。

乾隆五年(1740),针对奉天“聚集民人甚多,悉将地亩占种……,旗人不得耕种”状况,清廷谕令驱逐进入东北的流民。

较早进入奉天的流民必须取保入籍,否则限其十年内迁回原籍。

乾隆十五年(1750),清廷严令守边官兵对山海关、喜峰口及九处边门加强稽查,采取全面封禁。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现在看来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而移民史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关内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主要是明清以来出现的东北三省移民运动的高潮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运动”[1]638,它对东北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深远的影响。

标签:中国近代;东北移民;社会变迁中国东北的人口大多数都是移民,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华北地区的人们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批地涌向东北,更是形成了空前的移民浪潮。

而这一创举究其根源主要是由来自原住地的推动力以及移民地的吸引力,更有两方面结合的因素促成。

本文旨在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东北移民的原因及其概况来阐述移民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一、移民东北的原因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北方各省向黑龙江地区移民的汉族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左右。

据计算,嘉庆十七年(1812年)省内人口近四十五万人,而到1911年省内人口则达到三百几十万人,增加了近三百万人。

除其自然增长外,应有二百余万人是北方关内各省的移民[2]36-37。

当然,移民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就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原因。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

而清末时期的土地兼并使大部分人们失去土地,被迫出走,成了流民,这是移民的一个主要原因。

1644年清军大规模入关,清军家眷及奴仆也“从龙入关”,整个东北地区几乎“罄国入关,尽族西迁”。

入关的人数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有人推算过,大约有“九十万进入关内”[3]而在这些入关的人中,除了满族外,还有其他民族随之入关。

但清朝入关后生计比较困难,为笼络八旗将士以及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要求,清政府于1645年(顺治二年)正式颁布了圈地令,直到1669年(康熙八年)才最终因为人民的强烈反抗而废止。

而这二十四年正是与清初辽东地区的招垦时期相对应的。

清政府一方面在关内大肆圈地,另一方面又在东北地区进行招垦,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在圈地的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成了流民,并且流入了黑龙江地区。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清朝的封禁政策是指清朝时期对外国人以及外国文化、宗教的限制和禁止。

在清朝的统治下,封禁政策主要针对西方国家、东亚国家以及若干其他国家。

清朝封禁政策的原因有多种,一方面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外国文化和宗教的排斥和怀疑。

清朝封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清朝禁止私人贸易。

清朝禁止中国公民和外国商人进行私人贸易,只允许国家官方进行对外贸易。

这是为了确保对外贸易受到国家控制,避免私人贸易对国家利益造成不良影响。

清朝限制外国宗教活动。

清朝制定了一系列法令,禁止传教士在中国进行宗教活动,并限制外国教徒与中国人交往。

这是为了防止外国宗教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影响,以及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位。

清朝限制外国人在中国的定居和活动。

清朝规定外国人必须在指定的口岸进出中国,并限制他们在中国的居住和活动范围。

这是为了避免外国人的定居给中国带来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清朝限制中国人出境和对外移民。

清朝设立了严格的出境和对外移民的限制,除了一些特定的人士(如商人和留学生)外,大多数中国人被禁止出境并不得移民到外国。

这是为了防止中国社会的人口外流,以及避免中国人的移民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产生不利影响。

朝鲜移民的犯越是指朝鲜人穿越了边境进入中国境内。

在清朝封禁政策的影响下,朝鲜移民被视为非法越境,被称为“犯越”。

朝鲜移民主要由贫困的农民组成,他们为了逃避朝鲜的贫困和食物短缺,冒着被抓捕、遣返或处罚的风险进入中国。

朝鲜移民的犯越行为常常遭到清朝政府的镇压和追捕。

清朝政府派遣边防军队、官员和巡捕等来打击犯越行为,并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来惩罚犯越者,如抓捕、罚款、劳役等。

尽管如此,由于朝鲜犯越者数量众多,加之中朝边境线的长达数千公里,清朝政府无法完全阻止朝鲜移民的犯越行为。

朝鲜移民的犯越现象在清朝时期持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朝两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朝鲜移民的犯越行为加剧了中朝边境地区的社会治安问题,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冲突。

试论清前期的东北封禁

试论清前期的东北封禁

作者: 张杰
作者机构: 辽宁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110036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13-120页
主题词: 清政府;柳条边;山海关;东北封禁;东北地区;宁古塔;清前期;盛京;辽东招民开垦令;黑龙江地区
摘要: 清初八旗主力入关南下,沙俄军队趁虚侵入黑龙江流域,使清王朝的发祥地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是不可能封禁东北的。

清政府为“充实根本”,从顺治十年到康熙初,多次颁布鼓励民人出关开垦的法令,并在盛京将军辖区陆续设立府州县以安置民人。

雍正年间,清政府在吉林将军辖区设立永吉州及长宁、泰宁二县,证明那时的山海关和柳条边都与东北封禁无关。

从乾隆五年(1740年)起,清政府颁布了针对盛京、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的一系列封禁令,并且封锁了从山海关、内蒙古及奉天沿海进入东北的陆海交通线,东北封禁始形成。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清朝时期,封禁政策是指清朝政府对外国贸易和移民的管制政策。

清朝实行了一系列封禁政策,旨在限制外国势力的入侵和维护国家安全。

清朝对外贸易实行了一定的封禁政策。

在19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开始实施海禁政策,禁止外国船只进入中国港口。

此后,清朝开始与欧美国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一些沿海港口供外国商人贸易使用,但仍然对外商采取贸易限制措施,以限制外国势力的扩张。

在移民方面,清朝对朝鲜移民实行了严格的管制。

朝鲜人向清朝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内外战乱之中,人民生活困苦。

“横渡官右”是朝鲜人通过朝鲜半岛的东岸或西岸,横渡日本海抵达中国东北的移民行为。

由于朝鲜人大规模移民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挑战,清朝政府开始限制朝鲜人的移民。

朝鲜人移民必须通过正式的“官右”途径进行,而非横渡日本海。

清朝还加强对朝鲜移民的登记管理、限制朝鲜人购置土地和从事商业活动,以及规定朝鲜人的居住时间和地点。

封禁政策对于清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保护了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封禁政策也导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和思想文化的封闭,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封禁政策也使得朝鲜移民的生活境遇困难,受到了歧视和限制。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2016-12-29吉祥满族满族联谊会一、早期的渔猎一农耕一游牧文化东北东部为山区、中部为平原和西部为草原,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东北地区很早就形成了相应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质,两千多年来,东部渔猎文化、中部农耕文化和西部游牧文化的地域结构一直没有改变,直至清朝大量移民的涌入才得以改变。

早期的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带,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多元统一的文化格局,可以说,早期的东北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

东部的长白山地、松花江与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主要活动着以渔猎经济为主的民族,如高句丽、肃慎、女真等,中西部则主要活动着以牧业经济为主的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族、达翰尔族等民族。

中部地区为草原与森林的交错地带,也是农业、牧业、渔猎三大经济区的汇合地带,农业民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在这里交互融合。

满族建立清朝后,大量满族人迁入关内,造成了东北人口锐减、经济凋零、村镇废弃、文化荒芜,极大地延缓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清朝封禁时期的“流人”文化为保护“龙兴之地”,保护满洲的民族文化不被汉化,康熙七年,清政府用柳树修筑了一条长城(柳条边),将柳条边外设为蒙古族游牧区和满族渔猎区,严防关内汉族居民进入禁地,自此开始了对东北地区多年的封禁政策。

封禁政策严重阻碍了东北地区的开发进程,同时也关闭了东北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大门。

封禁期间,东北文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以流人为主体的文化。

东北、云贵、新疆等地是当时朝廷指定发遣流人的地区,其中以东北为最多。

沈阳、开原、宁古塔(黑龙江宁安)、船厂(吉林市)、卜魁(齐齐哈尔)、爱辉、三姓(依兰)等地是东北的主要流放地。

清朝政府通过“文字狱”等禁锢思想,将大批政治犯和思想犯遣送到荒凉寒冷的地区。

这些人既被称为流人。

很多流人都是中原或江南的文化人。

流放之际,他们携带了大量的汉文典籍,有的还以教书谋生,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当地的教育发展,此间创办的沈阳萃升书院、宁古塔龙城书院、铁岭银冈书院,就是典型的流人文化载体。

清前期关内外人口流动及其影响

清前期关内外人口流动及其影响

清前期关内外人口流动及其影响清前期,关内外满族(女真)和汉族进行了频繁的人口交流,深入考察和探讨其人口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对于深入研究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清入关以前,辽沈地区的满族和汉族之间就已开始了大规模的广泛的人口交流。

早自明初开始,女真人就不断地渗入辽东。

明中叶以后,女真人入居辽东更加频繁。

当时辽东的辽阳、开原是女真内迁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早自洪武十五年,明廷就在辽阳设置了东宁卫,专门安置来辽东的“高丽、女直来归军民”其中主要是女真人。

所以努尔哈赤在入居辽东后曾说:“辽东卫的国人。

原是我国人。

”辽东除东宁卫外,还有于正统八年自开原移到辽阳的自在州,专为“抚安东宁卫,并附近海州、沈阳中等卫归降达官人等”,亦安置大批女真人居住。

正统年间“野人女真各种夷虏之人,俱附辽东地方,……辽东总兵官就于自在州、东宁卫等处城堡。

安插者动以千数”,可见当时辽阳已是汉人和女真等兄弟民族聚居的中心。

开原是当时通向海西女真等部的惟一通道,也是女真人内迁辽东定居的集居点。

明廷在开原设自在、安乐二州。

安置要求入居辽东的女真人定居。

此外,辽东的广宁卫、沈阳中卫,以及金州、复州、海州、盖州南四卫,也安插了大批女真人。

笔者就《明实录》中记载的女真人迁居辽东的情况略作一钩稽。

大体上自永乐六年(1416年)至景泰二年(1452年)要求内迁的女真人,大都安置在辽阳、开原居住。

亦有一两例安置广宁的。

景泰三年正月以后至成化年间,由于辽阳开原已人满为患,所以此间大都安插在辽东半岛的南四卫居住。

除明廷直接安置外,还有一些女真人通过各种渠道而入居辽东:(一)有不少沿边(指辽东边墙)女真人采取“取保居住”的办法长期居于辽东。

(二)一些女真人以到汉人家中佣工的名义长期居住辽东。

建州女真王杲部与明廷绝市贡后,“杲所部诸酋以绝市贡故窘困,往孤山(系明军沿边驻守的城堡之一)为雇工,庶自给”。

连部酋首领都因生活窘困,竟去汉区为雇工,可见一般贫苦女真往汉区佣功当为常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12月第12卷 第4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 eography StudiesDec.2002Vol.12No.4论清代东北封禁与流人文化黄松筠 文章从清入关后东北的文化状况、封禁政策的提出及实施、流人文化的形成及内涵三个方面对东北的流人文化进行探讨,认为清的入关使东北文化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但封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却为流人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流人文化成为封禁时期东北文化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清代 东北 封禁政策 流人文化作者黄松筠,1964年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187号,邮编130031。

东北地区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一向受到特殊的保护。

自康熙起,将东北列为禁区,严限中原汉人出关移往。

经雍正朝,到乾隆初年,封禁更加严厉,对东北实行全面封禁,完全把东北变成一个“特区”。

与此同时,清朝将大批因文字或政治原因而获罪的文化人流放到东北。

这些以千以万计的流人把中原和江南的文化带到这里,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包括兴办教育,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等,形成了一股“流人文化潮”,为荒凉而沉寂的东北注入了活力,并构成了封禁时期东北文化的主体内容。

一、清入关后的东北顺治元年(1644)四月,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君临天下,开始了统治全国的历史新纪元。

至十月,世祖迁入北京,标志着清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完全转移,原居东北的满族贵族、八旗将士及其家属都随世祖“从龙”入关,遂使东北形势为之巨变。

清朝统治中心迁离东北,对东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口锐减,村镇废弃,经济凋敝,文化一片荒芜,极大地延缓了东北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

在清宫供职的比利时人南怀仁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随圣祖东巡,以其所见所闻写成《鞑靼旅行记》,其中描述辽东的荒凉之状:“在辽东,村镇全已荒废。

残垣断壁,瓦砾狼藉,连续不断。

废墟上新建的房屋,全无次序,有的是泥土夯筑,有的是石块堆砌,大多是草苫的,瓦顶的,木板圈房缘的极罕见到。

战争前的许多村镇,其遗迹早已消失……”与之同行的高士奇在《扈从东巡日录》中则记录了途中驻抚顺时所见的荒废:“过抚顺旧堡,败垒蓁莽中,居人十余家,与鬼伥为邻。

惟一古刹,塑像狰狞,未经焚毁。

炉香厨火,亦甚荒凉,过之黯惨……”①王一元于康熙初年著《辽左见闻录》说:明时,自山海关至开原、铁岭,每30里“即筑一城,势如连珠”。

仅数十年后,所看到的城镇,“皆空城,且半就倾圮矣”。

沈阳是清入关前的都城,为东北第一城。

然而,清迁都北京,沈阳亦告衰落,昔日经济与文化繁盛的景象,已经荡然无存了。

至于辽东以北的吉林至黑龙江的广阔地区,原来就比较荒凉,清入关前后,这些地区变得更加荒凉,在许多地方甚至恢复了原始的状态。

在吉林省,只有吉林市,始于康熙十年“建木为城”,并“徙直隶各省流人数千户居此”,另有新旧满洲兵2000人而已。

②“广袤几万里,蓁芜绝四邻”③则是对黑龙江当时状况的写照。

追溯辽东及整个东北陷入荒凉窘境的原因,除了清朝入关引起人口大迁徙外,明清数十年交战也给东北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如开原、铁岭、辽阳、广宁(北镇)、大小凌河(辽宁省锦州)、松山、杏山、塔山、旅顺等大批城镇为战争摧毁,人被掳走,城废,经济随之崩溃。

在清(后金)夺取这些城镇后也没有恢复,而是把这些城镇都变成无人居、无人守的无须设防的废墟了。

上述所引的诸多材料已经清楚地表明:清入关后,东北地区,主要是辽东,已由明代的繁荣变成荒凉之区,经济萧条,文化发展也告停滞。

二、封禁政策的提出与实施清入关后,在继续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亦关注经济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旨在恢复已被破坏了的经济。

清入关后,针对当时的情况,东北的地方官一再呼吁,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与重视,初并无封禁之意,而是鼓励关内人出关,尤其是鼓励汉人到辽东地区开垦土地。

顺治六年(1649),清政府首次下达允许汉人出关垦荒的谕旨:“山海关外荒地甚多,民人愿出关垦荒者,令山海关造册报部,分地居住。

”④顺治十年(1653),清颁布《辽东招民寻荒授官条例》,具体规定根据招民的多少,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

条例规定:凡是能够在“辽东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宁备;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丞、主簿,武授百总。

所招民每月给月粮一斗,每地一晌给种六千,每百名给牛二十只”。

⑤对于招徕者予以官职,对于被招徕者采取给以口粮、种子、牛具的扶持政策。

这项劝民开垦政策实施数年之后,辽东经济渐有起色,有诗为证:“昔转天一粟,辽东常苦饥。

今开沈阳田,谷运关以西。

民力莫教弛,地利莫教遗。

筹边无善策,农战相维持。

”⑥至康熙七年(1668),朝廷突然下令取消《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虽未明令封禁,实际上却是对东北封禁的开始。

只是,当时执行并不严格,凡是愿意到辽东垦荒的民人即汉人,只要事先申请,一般都予批准,发给路票即通行证,过山海关时,验证记档,即可出关。

对东北实行全面封禁是在乾隆朝,禁令屡颁,处分加重,东北地区遂成为名副其实的禁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2年第4期①③④⑤⑥转引自李兴盛:《东北流人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页。

《盛京通志》卷23《户口》。

《清朝文献通考》卷1。

方拱乾:《宁古塔杂诗》,《黑龙江历代诗词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4页。

② 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卷下。

清朝为什么对东北实施如此严厉的封禁政策,把关内汉人视为严禁的对象呢?众所周知,盛京、吉林至黑龙江是清“龙兴之地”,若关内汉人大量涌入东北,与满族人杂处,势必逐渐威胁到满族上层贵族对东北特殊经济利益的独占。

清入关后,满族统治者继续垄断着东北地区的“参矿果木”等特产经济资源,以层层关卡、严刑峻法禁止汉族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而“民人”进入东北,东北“三宝”就会被他们作为谋生或发财的东西而采挖。

即使严令禁止采挖,也无法防止他们“侵盗”。

到乾隆初年,八旗生计遇到严重困难,并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为解决旗人的生计,清屡次分批地将旗人移住到东北地区,开垦土地以维持生计。

而汉人来此,“私垦土地,致碍旗人生计”。

①这就是到乾隆朝对东北实行全面封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清朝统治者看来,东北为满洲根本之地,一切土地应属旗人所有,因此要求将土地一一勘清,“若仍有余田,俱归旗人,百姓人等禁其开垦”。

②明令禁止流民前往盛京、吉林等地开垦土地。

实施封禁,也是为了保存满族原来的习俗不受汉族风俗的冲击。

从皇帝到地方封疆大吏,将“骑射”之艺当作满族之本。

认为汉民与旗民接触一多,势必导致旗人“耳濡目染,习成汉俗,不复知有骑射本艺,积重难返,其害岂可胜言”。

③总括为一句话,封禁的根本原因,就是要保护满洲人及国家在东北地区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

进一步说,就是要保护满洲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不致被汉文化所同化。

乾隆五年(1740),乾隆皇帝面谕舒赫德:“盛京为满洲根本之地,所关甚众。

……与其徒令伊等(民人)占种,孰若令旗人耕种乎?即旗人不行耕种,将地亩空闲”也可以。

舒赫德秉承皇帝的旨意,提出了全面封禁东北的八条措施。

其主要内容是:严封山海关口,除工、商、孤身佣作民人外,余者一律不允许出关;勒令奉天的流民回原籍,如在奉天“安居年久”,半年之内不回者,强令入奉天民籍;“奉天空闲田地宜专令旗人垦种”,“百姓人等禁其开垦”;“严禁凿山,以余地利”,禁止内地流民在奉天矿谋生;“重治偷挖人参”者;为“宗室、觉罗风俗宜整”,“出关旗人给凭记,以便查察”等。

④八条措施立即得到清政府的批准。

之后,奉天府尹、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从乾隆六年、七年开始分别宣布在各自管辖的区域内实行全面封禁。

奉天府尹在乾隆六年(1741)二月,制定出具体安置流民的措施,如:现有流民愿入籍者,准予取保入籍;不愿入籍者,陆续给照回籍,无业游民一律“递解回籍”;内地海船到港须查验人数,离去时“毋许遗漏一名”;辽阳州等地所招内地刨煤人夫,以本地旗人顶补,不得仍招流民。

⑤乾隆六年五月,吉林地区首先宣布在伯都讷地方,“除现在民人,勿许召募外,将该处荒地与官兵开垦,或作牧场”。

⑥其出产人参、东珠之吉林江及长白山、乌苏里等处相通之水旱道路,“严行查禁”。

九月,吉林地区全面实行封禁。

乾隆七年(1742)三月,黑龙江地区也宣布实行封禁,将内地前来贸易的内地汉人“分隶八旗查辖”,限期回籍。

封禁政策在整个东北地区得到落实,东北地区陷入满族八旗绝对控制之下。

这样,清政府推行的首崇满洲的封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与内地的交流与论清代东北封禁与流人文化①②③④⑤⑥《清高宗实录》卷142,乾隆六年五月。

参见《清高宗实录》卷137,乾隆六年二月。

《清高宗实录》卷115,乾隆五年四月。

《清宣宗实录》卷102,道光六年八月。

《清高宗实录》卷115,乾隆五年四月。

《清仁宗实录》卷113;《吉林通志》卷1。

发展。

至光绪三十年(1904),由于危机加重,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侵蚀边疆,边疆危机骤然加重,清朝统治者才最终认识到移民实边的重要性,因此宣布废除禁令,在东北三省全面开禁。

这样,对东北实行近200年的封禁一朝解除,东北地区进入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

三、流人文化的形成与内涵在封禁时期,东北地区的文化是以流人为主体的文化,是中原地区汉文化在东北地区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同时融入东北当地的民族文化,形成的特定历史时期内特定的区域文化。

此一文化现象出现于康熙前期,至雍乾之际已形成为系统的文化,乾隆时代达到兴盛期。

①清朝是以满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一代封建王朝。

它的核心,是以皇帝为首的满族贵族政治集团。

清入关后,满族进入广大的汉人居住区,处于传统的儒家文化包围之中,不断产生危机感。

满族统治者以惊恐的目光注视着汉人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一举一动,多方采取防范措施。

于是,汉族士大夫、文人的诗、词、文章、笔记中稍流露出“反清”、“排满”的思想,即遭严厉打击,判以重罪,除了判死刑,就是发遣到边远地区,罚作苦役。

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文字狱”。

因文字或其他政治原因而获罪的“人犯”,其家属也不能幸免,随同“主犯”一起流放。

这些被流放的人,时称“流人”。

东北、云贵、新疆等边远地区,是当时朝廷指定发遣流人的三个地区,其中以东北为最多。

在东北,沈阳、尚阳堡(辽宁开原地区)、宁古塔(黑龙江宁安)、船厂(吉林市)、卜魁(齐齐哈尔)、瑗珲(爱辉)、三姓(依兰)等地,是其主要的流放地。

据统计,被流放的人数达10余万人。

②大批流人被发配到东北,使东北人口增加,特别是他们中大多数是来自中原或江南的文化人,随之他们也将中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带到东北,并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传播中原汉文化,同时又融合东北当地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人文化。

他们一方面教书讲学,另一方面又从事个人的文学创作,通过文学结社,开展文艺创作,留下了大量的诗歌、文章等,使一度沉寂而荒凉的东北,变得活跃起来,充满了新的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