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4: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
(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和④ (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 最后趋于稳定
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
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的光照强度总是
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 具有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
生物种群的集合
等特征
1.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
【解析】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都是由 多种生物组成的。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并不只有一 个红树物种,还包括与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其他植物、动物、 微生物等。而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是由单一的物种——红松 组成的,不能构成群落而是一个种群。
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
生物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具有复杂的种 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了稳定 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其关系可表示为:
各种种群之和=群落,或种群
群落
2.个体、种群、物种、群落的比较
项目
概念
个体 是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
种群
在一定的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 体
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 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 就叫顶极群落(climax)。
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年 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 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 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级群落是温带草原; 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 顶极群落是沙漠(上图)。
(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和④ (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 最后趋于稳定
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
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的光照强度总是
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 具有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
生物种群的集合
等特征
1.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
【解析】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都是由 多种生物组成的。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并不只有一 个红树物种,还包括与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其他植物、动物、 微生物等。而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是由单一的物种——红松 组成的,不能构成群落而是一个种群。
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
生物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具有复杂的种 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了稳定 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其关系可表示为:
各种种群之和=群落,或种群
群落
2.个体、种群、物种、群落的比较
项目
概念
个体 是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
种群
在一定的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 体
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 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 就叫顶极群落(climax)。
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年 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 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 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级群落是温带草原; 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 顶极群落是沙漠(上图)。
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宽屏优质课件(共39张PPT)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2)动物的垂直结构 主要原因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
空间和食物条件。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分以维持生活。 •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 有利。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2、种间关系的比较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宽屏课件(共39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影响因素:温度
(2)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 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 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2)动物的垂直结构 主要原因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
空间和食物条件。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分以维持生活。 •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 有利。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2、种间关系的比较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宽屏课件(共39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影响因素:温度
(2)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 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 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 :群落 的结构 与演替 》宽屏 课件( 共39张P P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31课群落及其演替(1)

A.与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的竞争相比,鲢鱼和鳙鱼的竞争更激烈
B.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减少
C.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和平共存”,说明它们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D.四大家鱼混养技术能够提高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考点二 群落的类型及演替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P294
1. 群落分类依据及主要类型
C.为加速群落演替,可构建人工林以缩短演替时间,对生物多 样性形成有积极作用
D.群落演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 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考点三 实验: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一、实验原理
土壤中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
1. 取样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
六、生态位 P27
概念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包 括
生
动 物
态 研究
栖息地 食物、天敌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
所处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位
植 种群密度
物 植物高度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意义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 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考向1| 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物种丰富度 P293
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③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__同___物__种_的天然群聚。
二、群落演替 P295
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类型 过程
起点 速度 演替趋向 举例 影响因素
共同点
初生演替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 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②虽存在过植 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B.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减少
C.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和平共存”,说明它们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D.四大家鱼混养技术能够提高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考点二 群落的类型及演替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P294
1. 群落分类依据及主要类型
C.为加速群落演替,可构建人工林以缩短演替时间,对生物多 样性形成有积极作用
D.群落演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 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考点三 实验: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一、实验原理
土壤中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
1. 取样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
六、生态位 P27
概念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包 括
生
动 物
态 研究
栖息地 食物、天敌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
所处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位
植 种群密度
物 植物高度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意义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 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考向1| 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物种丰富度 P293
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③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__同___物__种_的天然群聚。
二、群落演替 P295
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类型 过程
起点 速度 演替趋向 举例 影响因素
共同点
初生演替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 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②虽存在过植 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1: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考查四 群落的演替 4.[判一判] (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 (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 (3)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 ) (4)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 向进行( √ ) (5)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 ) 提示 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 落代替的过程。在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物种数量会发生变 化。
(6)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 ) (7)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 (8)群落中每一个种群的数量增多丰富度均提高( × )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一 群落的种间关系
[关键点击]
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相互依赖,彼此有
互利共生
利。数量上两种生 地衣,大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过程 (1)群落演替:随着 时间 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 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 → 地衣阶段 → 苔藓阶段
森林阶段 ← 灌木阶段 ← 草本植物阶段
2.演替的类型(连一连)
[解惑]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 种仍然存在,群落演替是优势替代,而不是完全取代。
[优化落实] 考查一 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判一判] (1)池塘中的全部的鲤鱼是一个种群( √ ) (2)池塘中全部的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 提示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 种群的集合,池塘中的动物不只鱼一类。
(3)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 ) (4)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 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 ) 提示 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环境条件越适宜,越 有利于生物生存,则物种丰富度越高。 (5)随机扫取表层土壤,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高三一轮复习精品PPT课件

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B 【解析】准确把握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有共同的生活资源,如食物、空间等。A 项中田鼠和杂草是捕食关系,错误;B 项中豌豆和杂草对光、 水、肥、空间等资源形成竞争,正确;C 项中豌豆和其根中的 根瘤菌是共生关系,错误;D 项中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是 寄生关系,错误。
D. 捕食
3、采蜜的蜜蜂回巢后便围绕蜂房以跳舞的方
式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
上称( A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秸秆???
4.(2012·大纲全国卷,3)一块农田中有
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
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学习目标 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概述群落的演替类型
1.回顾种群的概念,特征(数量特征、空间 特征)
2.群落的概念、特征?
一.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叫做群落。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物种丰富度
群落特征: 2、种间关系 3、空间结构
5.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 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 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答案(1)③ ② ① ④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食__物_竞__争_,_使__一_种_(_大_)_草_履_虫__死_亡(饿死)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_寄_生__关__系__不__可_能__使__宿__主__全_部__死__亡____________。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______②__和__④___。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B 【解析】准确把握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有共同的生活资源,如食物、空间等。A 项中田鼠和杂草是捕食关系,错误;B 项中豌豆和杂草对光、 水、肥、空间等资源形成竞争,正确;C 项中豌豆和其根中的 根瘤菌是共生关系,错误;D 项中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是 寄生关系,错误。
D. 捕食
3、采蜜的蜜蜂回巢后便围绕蜂房以跳舞的方
式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
上称( A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秸秆???
4.(2012·大纲全国卷,3)一块农田中有
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
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学习目标 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概述群落的演替类型
1.回顾种群的概念,特征(数量特征、空间 特征)
2.群落的概念、特征?
一.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叫做群落。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物种丰富度
群落特征: 2、种间关系 3、空间结构
5.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 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 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答案(1)③ ② ① ④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食__物_竞__争_,_使__一_种_(_大_)_草_履_虫__死_亡(饿死)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_寄_生__关__系__不__可_能__使__宿__主__全_部__死__亡____________。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______②__和__④___。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轮复习PPT课件

密 组 比 率 率 组 种结
和
度 成例 、、成 构
边
死迁
界
亡出
率率
第3页/共38页
2.群落的物种组成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的多少
a.热带→两极:物种丰富度减小。 b.海拔高度增加:物种丰富度减小。 c.随水深增加:物种丰富度减小。
常用统计方法:
个体大,种 群数量有限
记名计算法
第9页/共38页
种间关系
关系类型 物种 AB
互利共生 ++ 寄生 +-
关系一般特征
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 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
实例 地衣、根瘤
蛔虫和人
竞争 --
彼此抑制
水稻和稗草
捕食
+-
种群A得利 种群B有害
羊与草 狼与羊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第10页/共38页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第11页/共38页
第21页/共38页
➢界定“南北半球植物分布”、“高山植被分布” 与“群落垂直结构”
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与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区 别: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 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 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 草甸→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 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 型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事实上,无论是高山还是南北半球,在每一个 自然区域地段,均具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 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如下表所示:
人类活动
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和冰川 泥上发生的演替
弃耕农田和火 灾后的草原上发 生的演替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零。
题组二 群落空间结构类型的判断
3.(2012大纲全国卷)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解析: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 的草本层的水平结构。群落中不同植物因需要的光照强度不同而出现垂直 分层现象;受食物、栖息场所等影响,群落中的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即植 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题组例练
分类例练 提炼方法
题组一 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1.(2014全国Ⅰ卷)某种植物病毒Ⅴ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 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Ⅴ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Ⅴ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二者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 和青蛙不能构成竞争关系,因为二者不存在因争夺共同的食物或空间而发 生斗争;植物病毒V与水稻是寄生关系,与青蛙间无寄生关系。
4.(2015内蒙古包头测试)如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 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C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资源和空间 等
题组二 群落空间结构类型的判断
3.(2012大纲全国卷)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解析: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 的草本层的水平结构。群落中不同植物因需要的光照强度不同而出现垂直 分层现象;受食物、栖息场所等影响,群落中的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即植 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题组例练
分类例练 提炼方法
题组一 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1.(2014全国Ⅰ卷)某种植物病毒Ⅴ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 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Ⅴ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Ⅴ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二者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 和青蛙不能构成竞争关系,因为二者不存在因争夺共同的食物或空间而发 生斗争;植物病毒V与水稻是寄生关系,与青蛙间无寄生关系。
4.(2015内蒙古包头测试)如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 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C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资源和空间 等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3: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4)群落演替的特征 ①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②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高,稳定性增强。
例题3:下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 -200 m~3 800 m的 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 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群落
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种 群的总和
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 同种群构成,群落中各物种 间因存在“生殖隔离”而无 法进行天然基因交流
项目
种群
群落
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 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
区 特 度,年龄组成、性别比 优势种、群落结构(垂直 别 征 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结构和水平结构)、演替
都影响种群密度
考点二: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 形成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 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群落的空间结构:指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 空间,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3.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2)竞争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
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 内或⑥__体__表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⑦ __彼__此__有__利______。
解析 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 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a处不同 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 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a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 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属于群落 的水平结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 的,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纲明细]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4.实验:探究水族
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板块一 知识· 自主梳理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 生物种群 的集合。强调该区域中 全部 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 微生物 。 2.特征: 物种组成 的演替。 、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
板块二
考点· 题型突破
考点 1 群落的结构
[海南高考]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 种底栖动物, 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 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 结构
[解析] 该种鱼的幼体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也可以捕食浮游植物, 所以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 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A 正确;幼体可捕食动物和藻类, 但成体仅捕食动物, 可见该种鱼幼体和成体所处的营养级有 区别,B 正确;水体中不同物种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 结构, 而该种鱼的成体和幼体属于同一种群, 其分层现象不 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 正确,D 错误。
(3)种内斗争与竞争。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 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 间的争夺就是竞争。另外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 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 而牛吃秸秆。
题型二 合理的是(
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
解析
从柱状图中可知,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多, 甲与丙
数量下降,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与丙,A 正确;在捕食者 为 0 时,甲与丙数量较多,乙较少,在捕食者较多时,甲与 丙数量减少, 乙相对增加, 说明三种蝌蚪的竞争关系可能受 捕食者影响,B 正确;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 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 正确;无捕食者的池塘中,蝌蚪间存在竞争,甲蝌蚪数量呈 “S”型增长,D 错误。
4.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类型 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 食物 。例:狼 和兔、鹰和鼠。 ②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资源和空间 等。例:牛和羊、农作物和杂草。
③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 体内或体表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例:蛔虫与 人,噬菌体和细菌。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例:大豆和根瘤菌。
3.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
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 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 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 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 种植的品种
提示 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种群
A 捕食种群 B, 种群 B 的数量减少, 而种群 A 的数量增加。 但随着种群 B 的数量减少,种群 A 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 数量减少,种群 B 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这样,假 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种群 A 和种群 B 将出 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
题型一
种间关系的判断
1.[2017· 河南洛阳统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 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四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 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 率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三种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 “J”型增长
◆
自查诊断
1.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 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 √ ) 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 分层现象。( × ) 3.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 √ ) 4 .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 系。( √ ) 5.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 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 ( × )
吸虫器 。
4.观察和分类 可借助放大镜、实体显微镜观察,借助动物图鉴分类。 5.统计和分析: 用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统计。
◆
深入思考
1.群落中物种多少与群落的稳定性有何关系?
提示 越强。 群落结构的形成是不同物种的有机结合,一般
而言,物种越多,群落的种间关系越复杂,群落的稳定性
2.在一个水族箱中生活着两种原生动物且 A 捕食 B, 二者间用一屏障隔开,经一段时间养殖使二者均达到最大 值,倘若在此时撤掉屏障,请推测两种群的变化趋势。
解析
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
此关系, A 正确; 乙图是捕食关系图, 两种生物能共同进化, B 错误;丙图是竞争关系图,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斗争都会 存在, 后期因与 X 竞争的种群消失, X 种内斗争会加剧, C、 D 正确。
易错警示 (1)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2)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种间关系包括 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2)生物种间关系的分析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 的空间。
各个生物种群
分别占据不同
2.类型
三、群落的演替
四、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土壤小动物的作用: 对动植物 遗体 的分解起着重 要的 辅助 作用。 2.取样: 取样器取样 。 3.采集: 诱虫器 (利用小动物避光避热特点 ),
2.[2017· 邯郸摸底]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 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 下列相关的叙述错 误的是( )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图乙中 b 生物对 a 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 系 D .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加剧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纲明细]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4.实验:探究水族
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板块一 知识· 自主梳理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 生物种群 的集合。强调该区域中 全部 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 微生物 。 2.特征: 物种组成 的演替。 、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
板块二
考点· 题型突破
考点 1 群落的结构
[海南高考]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 种底栖动物, 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 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 结构
[解析] 该种鱼的幼体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也可以捕食浮游植物, 所以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 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A 正确;幼体可捕食动物和藻类, 但成体仅捕食动物, 可见该种鱼幼体和成体所处的营养级有 区别,B 正确;水体中不同物种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 结构, 而该种鱼的成体和幼体属于同一种群, 其分层现象不 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 正确,D 错误。
(3)种内斗争与竞争。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 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 间的争夺就是竞争。另外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 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 而牛吃秸秆。
题型二 合理的是(
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
解析
从柱状图中可知,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多, 甲与丙
数量下降,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与丙,A 正确;在捕食者 为 0 时,甲与丙数量较多,乙较少,在捕食者较多时,甲与 丙数量减少, 乙相对增加, 说明三种蝌蚪的竞争关系可能受 捕食者影响,B 正确;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 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 正确;无捕食者的池塘中,蝌蚪间存在竞争,甲蝌蚪数量呈 “S”型增长,D 错误。
4.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类型 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 食物 。例:狼 和兔、鹰和鼠。 ②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资源和空间 等。例:牛和羊、农作物和杂草。
③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 体内或体表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例:蛔虫与 人,噬菌体和细菌。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例:大豆和根瘤菌。
3.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
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 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 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 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 种植的品种
提示 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种群
A 捕食种群 B, 种群 B 的数量减少, 而种群 A 的数量增加。 但随着种群 B 的数量减少,种群 A 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 数量减少,种群 B 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这样,假 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种群 A 和种群 B 将出 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
题型一
种间关系的判断
1.[2017· 河南洛阳统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 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四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 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 率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三种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 “J”型增长
◆
自查诊断
1.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 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 √ ) 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 分层现象。( × ) 3.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 √ ) 4 .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 系。( √ ) 5.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 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 ( × )
吸虫器 。
4.观察和分类 可借助放大镜、实体显微镜观察,借助动物图鉴分类。 5.统计和分析: 用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统计。
◆
深入思考
1.群落中物种多少与群落的稳定性有何关系?
提示 越强。 群落结构的形成是不同物种的有机结合,一般
而言,物种越多,群落的种间关系越复杂,群落的稳定性
2.在一个水族箱中生活着两种原生动物且 A 捕食 B, 二者间用一屏障隔开,经一段时间养殖使二者均达到最大 值,倘若在此时撤掉屏障,请推测两种群的变化趋势。
解析
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
此关系, A 正确; 乙图是捕食关系图, 两种生物能共同进化, B 错误;丙图是竞争关系图,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斗争都会 存在, 后期因与 X 竞争的种群消失, X 种内斗争会加剧, C、 D 正确。
易错警示 (1)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2)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种间关系包括 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2)生物种间关系的分析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 的空间。
各个生物种群
分别占据不同
2.类型
三、群落的演替
四、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土壤小动物的作用: 对动植物 遗体 的分解起着重 要的 辅助 作用。 2.取样: 取样器取样 。 3.采集: 诱虫器 (利用小动物避光避热特点 ),
2.[2017· 邯郸摸底]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 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 下列相关的叙述错 误的是( )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图乙中 b 生物对 a 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 系 D .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