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

合集下载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一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算理教具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8+9+5 7+3+619-6-7 17-9-52、用竖式计算19+27 90-25二、学习新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瞧,小朋友们正在折纸船比赛,小红折了19只,小紫折了27只,小兰折了26只。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这有个问题要我们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这怎么算呢?28+34+232、探索新知三个数字连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指导笔算书写格式。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试一试出示试一试:90-25-28=如果要笔算,怎样计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四、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连加、连减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连续竖式比两步竖式更简便。

还要注意数位要对齐,还要看清运算符号,以及进位加法的进位以及退位减法的退位问题。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加减混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加减混合运算难点:理解算理教学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45+28+16 92-44 -232、9+4-6 16 -7+8二、学习新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来编一道题吗?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一、教材分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

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

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

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

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

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

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一、熟悉乘法教案设计:二年级备课组执笔:李国辉教案审核: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进程,会通过加法算出简单乘法算式的积。

操作、分析的交流等活动,培育有层次地试探问题的适应,意识。

3、使学生在初步熟悉乘法的进程中,慢慢养成独立试探的适应,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明白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教学时刻:2课时第一课时熟悉乘法执行时刻: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

第3页想一想做做。

教学目标:一、使学生明白乘法的含义,熟悉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明白算式中各部份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培育学生初步的观看、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具学具预备:例题图,学生预备小棒等。

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进程:一、铺引出示算式:第一组第二组7+8 3+36+4+3 5+5+57+2+6+1 4+4+4+41+3+4+5+2 2+2+2+2+2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提问: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可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址?(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2.像第二组如此,加数都相同的加法,咱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确实是2个3.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确实是3个5.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学生说出5个2.二、探讨1.教学例题。

教师提问如何列算式?用加法算:2+2+2=6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教师叙述:像如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式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乘法初步熟悉)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乘法和咱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 ×”.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如何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小结:(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用加法算之外,还能够用什么法算?(3)两种方式比较,哪一种简便?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一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算理教具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8+9+5 7+3+619-6-7 17-9-52、用竖式计算19+27 90-25二、学习新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瞧;小朋友们正在折纸船比赛;小红折了19只;小紫折了27只;小兰折了26只。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这有个问题要我们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这怎么算呢?28+34+232、探索新知三个数字连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指导笔算书写格式。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试一试出示试一试:90-25-28=如果要笔算;怎样计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四、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连加、连减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连续竖式比两步竖式更简便。

还要注意数位要对齐;还要看清运算符号;以及进位加法的进位以及退位减法的退位问题。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加减混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加减混合运算难点:理解算理教学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45+28+16 92-44-232、9+4-6 16-7+8二、学习新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来编一道题吗?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内容概要第一单元为复习与准备,旨在巩固一年级数学知识,为二年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单元至第四单元主要围绕数与代数展开,包括认识简单的数与数的计算,了解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规则等。

第五单元至第七单元聚焦于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性质和空间方位。

第八单元则介绍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初步分析数据的方法。

第九单元为综合应用,旨在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第十单元为期末复习与测试,对全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回顾和巩固。

每个单元都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1. 教材简介本学期使用的教材为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该教材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紧密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图文形式呈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此外还融合了数学思维训练和数学文化的内容,旨在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

教学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排,既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2. 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包括数、形、量、时、空间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熟练掌握加减乘除基本运算,能够准确快速地进行计算,并理解运算的原理和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运用信息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棒棒”假日小队的同学们来到郊外开展了一次野营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他们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同学们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后回答。

(同学们有的在搭帐篷,有的在烧烤食物,有的在钓鱼,有的在洗菜,还有的给小鸟做窝。

)板书:搭帐篷烧烤食物钓鱼洗菜做鸟窝二、引导观察,体会方法1.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参加活动的队员们已经把毛巾晾晒起来,如果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课件演示:晾晒毛巾的六个架子突出,其余场景虚化。

(有的学生可能是数出每个帐篷里住12人,教师引导学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吗?)板书:2×6=12。

(2)教师提问:根据搭帐篷小组队员们的活动,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3个帐篷一共住多少人?教师指导学生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追问:你怎么算出来的?学生可能说出以下解法。

解法一:每个架子上有6条毛巾,有6个架子,一共住了6×6=36人。

解法二:每个帐篷住12人,有3个帐篷,一共住了12+12+12=36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参加活动的同学晾晒的毛巾,就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并用各种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参观其他小组的活动情况,看看你们会有什么新发现?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索1.教师提问:选择你喜欢的活动项目,仔细观察,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再想一想,别人提出的问题你能帮助解答吗?比一比,哪组同学合作提出的问题最多,解决的办法最好。

2.各小组选择有关活动,在组长带领下,互相提问,开展讨论,解答说理。

2017年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7年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连加、连减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式主动思考笔算过程并用竖式计算,学会用竖式笔算连加、连减,掌握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的笔算方式,并能正确地计算。

2.使学生经历连加、连减笔算方式的思考、计算过程,体会加减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过程,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连加、连减算式思考笔算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回忆旧知。

2.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对加减笔算还很熟悉,知道要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新内容:连加连减(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学习列1(1)竖式笔算。

出示例1 让学生说说条件和要求问题。

提问:求三个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怎样列式?(板书连加算式)这是一道连加算式,你认为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用竖式算出这道连加算式的得数吗?指出:这里的连加要先算19加27的和,再把这个和与26相加,所以这样分两步列竖式笔算得数。

(2)小结方法指出:连加笔算,可以分两步写竖式,也可以把竖式像这样连起来写。

连起来写竖式算,可以简便一些。

2 完成“试一试”。

引导:可以怎样写竖式计算?先相互讨论讨论,再用竖式把得数算出来。

指出:连减可以分两步列竖式,也可以把两步竖式连起来写。

一般连起来写竖式,计算过程稍微简便一些。

三、组织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观察,这里计算的是哪两道?两道竖式都是怎样写的?让学生在竖式上计算。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做第2题,指名板演。

交流竖式写法和计算过程。

3做“想想做做”第拿走4题让学生独立读题并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作业设计:见《补充习题》第页。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加减混合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主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加减混合的笔算,掌握用竖式笔算的过程,并能灵活应用口算和笔算正确进行计算。

(数学教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数学教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班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

使同学生疏质量单位千克、克。

一起看看最新苏教版二班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欢送查阅!最新苏教版二班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克和千克: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生疏教学内容: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1、使同学生疏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同学生疏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格外有用的。

教学重点:1、把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把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2、确定同学的答复,并让同学“掂一掂〞,然后让同学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刚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

板书课题。

二、观看、操作领悟新知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

观看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看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2)这幅图中的小伴侣和阿姨在说什么(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沟通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同学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预备的东西呈现。

2、克的生疏。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当怎么办呢(2)出示天平,简洁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

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同学观看。

提问:你们发觉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3、千克的生疏。

(1)出示盘称。

大家生疏这称吗(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一、教材分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

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

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

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

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

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

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认识乘法)二、新授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板书:2+2+2=6(只)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板书:3+3+3+3+=12(只)(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来算。

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图。

(2)例1,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3)例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4)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3、教学例2(1)出示例2图(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板书:2+2+2+2=8)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学生答老师板书:2 + 2 + 2 + 2 = 8(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 × 2 = 8(乘数)(乘数)(积)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三、完成“想想做做”1~51、完成“想想做做”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学生填空独立完成2、完成“想一想做做”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3、完成“想想做做”3(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4、完成“想想做做”4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

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教后小记:第二课时、练习一(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想想做做”1—5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一共有()个3。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或()×()=()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 6×2=12 3×8=243、导入新课: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

(板书课题:练习一(1))二、完成练习1、第1题学生读懂题意,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独立操作,集体讨论订正。

2、第2题a(1)出示第1小题图。

(2)提问:有几缸金鱼?每缸有多少条?求一共有多少条,是求几个几相加?(3)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b(1)出示第2小题图,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3、第3题(1)独立完成第3题的两道题。

(2)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3)比较一下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4、第4题(1)出示第4题的两幅图。

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2)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集体交流。

5、分小组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5(1)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

(2)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比较一下乘法和加法比哪一种比较简便?(3)老师小结。

教后小记:第三课时:练习一(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教学目的: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 ()×()=()2+2+2+2+2+2 ()×()=()2()个()相加()×()=()或()()=()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认识,今天我们再上一节练习课。

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板书课题:练习一(2))二、完成练习1、第6题。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计算?(2)独立完成第2小题,集体交流时提问:求一共多少个草莓就是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2、第7题出示第7题图,指名说说图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3、第8题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买3只狗一共用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4、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第10题(1)出示第10题图,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每种分别有几处?每处有几个?(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三、作业布置:机动教后小记: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

这些口诀分三段教学。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1、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

教科书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想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

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

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数学教科书中“记忆口诀→用口诀算乘法→用乘法解答应用题”的编写模式,在编出乘法口诀后,就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

在用口诀时,又把用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三、课时划分:共12课时第一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2、3、4的乘法口诀(第7—9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教学目标: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