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作文: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
儿童和尚的故事

儿童和尚的故事当我们还在蹒跚学步时,便在母亲的怀抱里享受着故事的滋润.“儿童故事”成为儿童生活、学习乃至游戏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它为儿童视野打开了一扇门窗。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儿童和尚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儿童和尚的故事篇一:三个和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呢?下面讲的就是三个和尚的故事。
有个小和尚住在山顶的小庙里,山坡下有条小河,小和尚呢经常要去自己挑水吃。
这里是个空庙,还好厨房里啊有水缸、水桶、扁担、锅、瓢、碗、筷用的东西是一样也不少。
过了几天哪,一个瘦和尚路过这儿,他想:有山有水真是好地方,就在这儿住下吧!他正好碰到小和尚来挑水。
“小师傅您好啊!”“瘦师傅您好啊!”“我想在这儿住住你看行吗?”“当然可以,我有个伴更好。
”“那么您去挑点水我来喝好吗?”小和尚一听可不高兴了,“我挑水你喝水,哼!哪有这样的道理,想喝水那你就去挑吧!”“唉,你看我走了一天的路,已经累得不行了。
”“你要吃水让我去挑说得过去吗?”“唉!也不是我一个人吃啊、,你挑来了水,咱们两个人都吃嘛!”说着他们就吵起来,最后吵来吵去啊两个人一起下山去抬水了。
又过了几天,一个胖和尚路过这儿,他看到这地方山青水秀,于是就来到庙门前,正好碰到小和尚和瘦和尚抬着一只水桶出来。
“两位师傅你们好啊!”“胖师傅你好啊”“咱们三个一起住行不行?”“可以啊!”“那么我累坏了,也渴坏了,请两位师傅快去抬水吧!”小和尚和瘦和尚一听脸绷得紧紧的,把水桶嘭搁在一边,小和尚说:“您想吃水自己去挑,要不您跟瘦师傅一起去抬。
”瘦师傅说:“怎么能让我抬呢,小师傅,您跟胖师傅去抬吧。
”三个和尚又吵起来。
他们大家都渴了,可是没有人去挑水,也没有人去抬水,他们皱起眉头,撅起了嘴,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就这么一直坐着。
小和尚和瘦和尚心想:胖和尚啊,胖和尚等你憋不住了,总会起来去挑水的。
可胖和尚想:小和尚啊瘦和尚啊,等你们憋不住了,哼!一定会起来去挑水的。
蜀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

①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 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 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 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 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西蜀之去南海: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去,距离 而贫者至焉:而,连词,表转折;
焉,语尾助词,了
蜀之鄙: 边境 其一贫: 其中 贫者语于富者 : 告诉 子何恃而往: 恃,凭借; 而,连词,表修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雇船 犹未能也: 还 越明年: 到 以告富者: 把
方法:
1、知识迁移与链接 2、根据具体语境推测意思
重点句子的理解
1、吾欲之南海,何如? 疑问句 2、子何恃而往? 倒装句 省略句 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你的收获
文言知识: 故事及道理: 议论文基本结构: 议论文说理方法:
谢谢指导 谢谢指导
1、吾欲之南海,何如? 疑问句 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呢? 2、子何恃而往? 倒装句 你凭借什么去呢? 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省略句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 (去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
举例说明,问题解析: 1、太守谓谁?(疑问句) 2、孔子曰:何陋之有?(倒装句) 此句在翻译时需调整语序,变为“有何陋” , 翻译为: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省略句)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省略句。首 先应将这句话补充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 (之)外将兵。补充了承上省略的词,这句话 就不难翻译了: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
蜀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 其中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告 诉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 样?”富和尚说:“你凭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 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 几年来都想雇船沿江而下,还没能成 功,你凭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 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去南海的事) 告诉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_两个和尚

从前,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这里离南海有几千里远,你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够了。
”
富和尚为难地说:“几年前我就打算买条船去南海,可至今没去成,你还是别去吧!”
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当他把南海的经历讲给富和尚听的时候,富和尚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
任何事在没有付诸实践去做的时候,不要轻易地放弃。
不尝试,就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
事在人为

事在人为
世界上任何事物存在都有一定条件,成才也不例外。
但是如果强调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能成才,那么就不会有什么成才的结果了。
清朝学者彭端淑写过这篇文章<<为学>>,其中讲了两个和尚下南海的故事。
古时候,四川地方有一穷一富的和尚,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准备至南海取经去,富和尚问:“你凭什么去呢?”穷和尚回答说:“一瓶一钵足矣。
”富和尚笑道:“我想买条船去南海准备了几年也未成,你靠这就能去?”两人道别,一年后又相见,穷和尚告诉富和尚,他从南海取经回来了,富和尚听了,羞愧无言。
这个故事说明了事业的成败固然同条件有关,但不是绝对的,事在人为。
回顾一下,东汉学者王充,早年很穷,他无力买书阅读,就到洛阳书店里读书,读一本背一本,读完了一家书店再读另一家书店,就这样成了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大学问家。
爱迪生在列车上边卖报边搞实验。
童第周不是被认为“低能儿”的吗?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发明家?还有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引力发现者牛顿……,他们做为一代科学家,为何能创一代佳绩?难道他们高智能吗?错了。
他们是靠着这种刻苦钻研,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去创造去争取的。
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这是古今中外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锐利武器。
我们青少年应该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不断克服种种困难,要时时记住“事在人为”。
穷和尚和富和尚读后感7篇

穷和尚和富和尚读后感7篇穷和尚和富和尚读后感篇1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
故事虽小,道理颇深。
我本人认为这里有两个道理。
第一就是一个人要有充足的本领才不会被渴死,在这个故事里就是你自身得会挑水。
第二就是要有与人相处的本领,不管是两个人相处,还是三个人或者是与更多的人相处。
这个时候你就得以诚待人,别人才会和你肝胆相照团结一致,这样才略和顺相处。
才不会显现无水喝的局面。
我们不管是在学校还是以后走向社会,这两种本领缺一不可。
假如你自身没有本领,你就什么也干不成,就连自身的生存也会特别的困难;假如只是你自身的本领很强,却不会与人相处,那么你就会变得孤独无助,没有真正的伙伴帮你,那也是不行的,由于你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
说以我说:两种本领确定要具备:一个是自身的本领,另一个就是与人和顺相处的本领。
穷和尚和富和尚读后感篇2味,而且很有教育意义。
课文紧要内容讲的是:在一个寺庙里有一个小和尚,每天自身挑水喝,水缸里的水总是满的。
过了不久,又来了一个小和尚,他俩为挑水的事发生了争持,谁也不愿挑水,最后只好去抬水。
没过多久,又来了一个老和尚,他们三个相互倚靠、宁肯坐着,谁也不愿去挑水。
后来寺庙里着火了,这下三个和尚都慌了,为了要救火,谁也顾不上谁吃亏、谁沾便宜了,都争着去挑水救火。
由于他们团结合作,心往一块想,劲往一起使,大火被扑灭了。
看到这里,我真为三个和尚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快乐!(.)这个简单有趣味味的小故事,告知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应当克服而不顾及一切的坏思想,从小培育与别人团结、友爱、相互合作、帮助的好思想。
自评:《三个和尚》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从中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与伙伴、同学协心协力,才略把事情做好!穷和尚和富和尚读后感篇3你们读过这个故事吗?假如没读过,就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这个故事紧要写了从前有个寺庙,刚开始寺庙里只有一个和尚,自身每天下山挑水喝,不足喝。
三年级阅读寓言故事《穷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的好词好句

"阅读寓言故事《穷和尚和富和尚的"
这个寓言故事,感触还挺深的。
故事里啊,穷和尚就靠着一个钵和一双腿,愣是达成了去南海的心愿。
而富和尚呢,虽然有充足的钱财,却一直在准备,始终没出发。
这让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一件事儿。
我有两个朋友,小李和小王。
小李家里条件一般,但是特别有想法,想自己创业开个小咖啡店。
小王呢,家里挺有钱的,也总说想干一番大事业。
小李说干就干,到处去取经学习,没钱租好地段的店面,就找了个稍微偏一点但租金便宜的地方。
那段时间,我们几个朋友都帮着他一起装修店面,搬东西,累得够呛。
我就问他:“小李啊,这么辛苦,能成吗?”
小李笑着说:“管他呢,先试试呗,不试咋知道。
”
小王呢,天天在那琢磨,一会儿说资金还没准备够,一会儿又说市场调研还不充分。
过了段时间,小李的咖啡店开起来了,虽然刚开始客人不多,但他服务热情,咖啡味道也不错,慢慢积累了不少回头客。
有次我们几个聚在一起,小王酸溜溜地说:“你这运气真好。
”
小李说:“啥运气啊,就是敢迈出那一步,边做边改进呗。
”
这事儿让我明白了,就像那个穷和尚一样,有想法就得行动,光准备不出发,啥也干不成。
所以啊,咱可不能学那个富和尚,光想不做。
得像穷和尚和小李那样,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说不定就成功了呢!。
穷和尚富和尚

穷和尚富和尚----行动定律之一
清代作家彭端淑在《为学》一文中讲了一个故事:蜀国有两个和尚,一个穷和尚,一个富和尚。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要去南海,你认怎么样?”富富和尚说:“你凭什么去叫?”答:“我一瓶一钵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数年来想买舟去都不能。
你怎么可能到达?”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并告诉了富和尚。
富和尚感到很惭愧。
从西蜀去南海,有几千里远,穷和尚可以到达,而富和尚不能到达。
看了这个故事,你作何感想呢?穷和尚仅凭一瓶一钵,跋涉不知几千里迢迢征途,可想而知困难重重,然而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意志坚定,毫不动摇,终于征服一切艰难险阻,他成功了。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这是作者讲述这个故事要阐明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人总是在等待,等待时机、等待条件、等待一个关键的人……在此之前,是绝对不肯去行动的,因为困难太大。
然而,正是因为这样,很计划还没有开始就夭折了。
很多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
风景其实在任何高度都可以美丽, 人生其实在任何位置都会有奇迹!前提是要积极行动。
想成功,从现在开始行动。
这就是行动定律之一。
蜀鄙二僧寓言故事

蜀鄙二僧寓言故事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
富和尚说:“你依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只水瓶和一
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下南海,
到现在还没去成;你一无所有,就别做美梦吧!”
可第二年,穷和尚竟然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
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惭愧得羞红了脸*。
人穷志不短。蜀鄙的穷僧能只身到南海,凭的就是“志”。相反,
人富了却能丧志,蜀鄙的富僧不就如此吗?看来,决定事物成败的,
是内在因素,而不是客观条件。
现实生活是,我们一定不要做那表面富有,头脑却空空的富僧,
而要学习穷僧矢志不移、不畏难艰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作文: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
周末,我读到一篇古文“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读着读着,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地方。
这是四川边境的一座寺庙里,放眼望去,周围只见群山,不见人影。
此时,从庙里走出两个和尚,一位是面庞清瘦、穿着粗布衣服的穷和尚,一位是大腹便便、满脸油光、趾高气扬的富和尚。
只听穷和尚轻声问富和尚:“师兄,我想去南海佛教圣地普陀山朝圣,去学习更高深的佛法,提升自己的修为,你看如何?”
富和尚顿时哈哈大笑,“就凭你?你怎么去?”“我只要带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够了。
”穷和尚毫不犹豫地回答。
富和尚又讽刺讥笑他说:“你知道这儿离南海有多远吗?相距几千里呢!我多年来都在积攒钱,打算买船去南海,可是都没去成。
你凭什么去?简直是做白日梦!”
第二天,穷和尚真的启程前往南海了。
一路上,穷和尚艰难前行,每当到“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情景时,他心里就想:“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我这点困难算什么!”
不知道翻了多少险峻山崖,不知道磨坏了多少双草鞋,好几次遇到猛兽要吃他,穷和尚凭着勇敢和信念,一次次化
险为夷。
功夫不负有心人!穷和尚终于到达南海,在那里潜心学佛,修为大增。
千里之外的富和尚还在盼着上天给他机会去南海!每当经过穷和尚住过的屋子时,他就会说:“太自不量力了。
”
第二年的某天,“师兄好,我从南海修行完回来了。
”穷和尚向正在打坐的富和尚问好。
富和尚目瞪口呆,敲打木鱼不断重复说:“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
穷和尚对富和尚一字一句地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
“努比,醒醒,还在说梦话呢!”妈妈的声音把我接回现实生活,啊,原来是一场梦。
我感谢这场梦,它让我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我非常崇敬穷和尚,作为佛门弟子如此热爱自己的佛教事业,敬业精神让我佩服!以后,我也要学穷和尚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决不做只会空想的“富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