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定义及时频计量单位

合集下载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我国法定计量单位是指被国家法律规定的具有计量功能的单位,用于进行质量、长度、时间、电流等物理量的度量。

根据国家标准《计量单位制》,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主要由基本计量单位和衍生计量单位构成。

基本计量单位是度量物理量最基本的单位,是其他计量单位的基础。

我国法定的基本计量单位有7个:1.米(符号:m):用于度量长度,定义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所走的距离的长度。

2.千克(符号:kg):用于度量质量,定义为国际原子时钟在静止状态下,由铂-铱合金制成的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3.秒(符号:s):用于度量时间,定义为铯原子在其电磁辐射跃迁频率为9,192,631,770倍单位时间内所持续的时间。

4.安培(符号:A):用于度量电流,定义为通过两根平行无穷长直导线中,在每段1米长度上,由于它们之间单位长度上感应的力为2×10^-7牛所定义的电流。

5.开尔文(符号:K):用于度量热力学温度,定义为绝对零度(-273.15℃)所对应的温度。

6.坎德拉(符号:cd):用于度量光强,定义为来自特定频率的传输高频率辐射,且满足规定要求的辐射所对应的辐射强度。

7.摩尔(符号:mol):用于度量物质的数量,定义为包含6.02214076×10^23个基本粒子(例如原子、分子)的物质的数量。

衍生计量单位是根据基本计量单位通过一定的数学转换关系衍生得到的单位。

我国法定的衍生计量单位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温度、物质的数量、光强、力、压强等多个方面,如:1.平方米、立方米,用于度量面积和体积。

2.毫克、克、千克吨,用于度量质量。

3.小时、天、年,用于度量时间。

4.安、毫安、千安,用于度量电流。

5.摄氏度,用于度量温度。

6.毫摩尔、千摩尔,用于度量物质的数量。

7.流明、勒克斯,用于度量光强。

8.牛顿、千牛,用于度量力。

9.帕斯卡、毫巴,用于度量压强。

以上仅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一部分示例。

时分秒的换算

时分秒的换算

时分秒的换算时分秒的换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计量单位转换。

时、分、秒是时间单位,用来表示一段时间的长短。

在不同的场景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时分秒之间的转换,以便准确地记录和表示时间。

本文将详细介绍时、分、秒的相互转换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时间单位的换算。

一、时、分、秒的基本概念时、分、秒是国际通用的时间单位,简化为h、min、s。

1小时等于60分钟,1分钟等于60秒。

1. 小时:小时是一种较大的时间单位,常用于表示长时间段,如工作时长、旅行时间等。

在计算机中,小时的符号通常为"h"。

2. 分钟:分钟是一种介于小时和秒之间的时间单位,常用于记录中等长度的时间,如会议时长、电影时长等。

在计算机中,分钟的符号通常为"min"。

3. 秒:秒是一种较小的时间单位,常用于表示较短的时间,如一次心跳时间、跑步时间等。

在计算机中,秒的符号通常为"s"。

二、时分秒的换算方法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来实现。

下面将分别介绍不同时间单位之间的相互转换方法。

1. 小时和分钟之间的换算:- 1小时 = 60分钟:将小时数乘以60即可得到相应的分钟数。

- 1分钟 = 1/60小时:将分钟数除以60即可得到相应的小时数。

2. 分钟和秒之间的换算:- 1分钟 = 60秒:将分钟数乘以60即可得到相应的秒数。

- 1秒 = 1/60分钟:将秒数除以60即可得到相应的分钟数。

三、实际应用举例1. 计算时长:若某活动持续了3小时30分钟,我们可以将小时和分钟转换为分钟来计算总时长。

3小时30分钟 = 3 × 60 + 30 = 210分钟。

2. 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常用于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移动距离。

若某车辆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我们可以将小时转换为分钟来计算该车辆每分钟行驶的公里数。

60公里/小时 = (60 × 60) ÷ 60 = 60公里/分钟。

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名称

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名称

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名称国际单位制(SI)是一种以国际协定为基础的计量标准体系。

它是现代计量学中最广泛使用的一套标准计量体系,被许多国家用作全国性标准,也被许多国际组织所采用。

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名称可以分为七个基本单位和两个衍生单位,下面将逐一介绍。

1.米(m):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定义为“长度等于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钟内所经过的距离”。

2.千克(kg):千克是质量的基本单位,定义为“国际原子钟委员会在1960年所规定的质量原子千二百万分之一的质量”。

3.秒(s):秒是时间的基本单位,定义为“原子的跃迁引起的辐射,两能级之间的跃迁,其辐射频率是固定的,等于9,192,631,770次每秒”。

4.安培(A):安培是电流的基本单位,定义为“在直线长为1米、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导体中,若通过这导体的恒定电流产生方向以内单位长度上的力的大小为1牛,则该导体的电流强度为1安”。

5.开尔文(K):开尔文是温度的基本单位,定义如下:温度尺度的国际单位制是基于水的三种状态——冰点、沸点和三相点(水、水蒸气、冰同时存在的状态)下的温度。

开尔文定义为“绝对温标,其零度等于绝对零度,即−273.15℃”。

6.摩尔(mol):摩尔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定义如下:摩尔是指在标准重量下,含有6.02214×1023个单独存在的粒子(离子、分子、原子)的物质量。

这里的标准重量是指一个约为12g的碳-12同位素的原子量。

7.坎德拉(cd):坎德拉是光强度的基本单位,定义如下:坎德拉为一个跟辐射出的光的方向性相符、强度为1/683瓦特/立方米的标准单色光源所发的辐射光强。

八、九两个衍生单位:8.焦尔(J):焦耳是能量、功和热量的单位,1焦耳等于1牛米,1焦耳也可以表示1千克物质在1开尔文下所增加的能量。

9.瓦特(W):瓦特是功率的单位,定义为每秒钟产生1焦耳能量的速率。

另外,1瓦特等于1安培乘以1伏特。

综上所述,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名称涉及到长度、质量、时间、电流、温度、物质、光强度、能量和功率等多个方面。

时间及频率换算关系

时间及频率换算关系

1秒=1000毫秒(ms)1毫秒=1/1,000秒(s)1秒=1,000,000 微秒(μs)1微秒=1/1,000,000秒(s)1秒=1,000,000,000 纳秒(ns)1纳秒=1/1,000,000,000秒(s)1秒=1,000,000,000,000 皮秒(ps)1皮秒=1/1,000,000,000,000秒(s) 1s=1000ms1ms=1000us1us=1000ns1ns=1000ps60秒= 1分钟60分钟= 1小时24小时= 1天7天= 1星期365.25天= 1年100年= 1世纪1平太阳日= 24小时3分56.555秒1恒星日= 23小时56分4.091秒1太阳年(回归年) = 365.2422天(= 365天5小时48分46秒)1恒星年= 365.2564天(= 365天6小时9分9.5秒)1朔望月= 29.5306天1恒星月= 27.3712天1太阳年= 12个朔望日= 354.36天1秒=光行30万公里1分=60秒1刻=15分1小时=4刻1时=2小时1天=12时1候=5.0728125天1节=3候1旬=10天1月=3旬1季=6节1年=4季1代=10年1世=30代1纪=10代字节:8个二进制位构成1个"字节(Byte)",它是存储空间的基本计量单位。

1个字节可以储存1个英文字母或者半个汉字,换句话说,1个汉字占据2个字节的存储空间。

KB:在一般的计量单位中,通常K表示1000。

例如:1公里= 1000米,经常被写为1km;1公斤=1000克,写为1kg。

同样K在二进制中也有类似的含义。

只是这时K表示1024,也就是2的10次方。

1KB 表示1K个Byte,也就是1024个字节。

MB:计量单位中的M(兆)是10的6次方,见到M自然想起要在该数值的后边续上六个0,即扩大一百万倍。

在二进制中,MB也表示到了百万级的数量级,但1MB不正好等于1000000字节,而是1048576字节,即1MB = 2E+20 Bytes = 1048576Bytes。

计量学的世纪变迁时间单位秒定义的变迁_一_

计量学的世纪变迁时间单位秒定义的变迁_一_

式 中 :ΔT (α ) 是 公 转 旋 转 过 α
稳 定 激 光 锁 定 在 冷 原 子 的 跃 迁 上 角 所 需 的 时 间 ,α为 地 球 自 转 一 周
得到的激光频率作为时间标准,正 时绕太阳公转的角度。 由于地球自
在应用并进一步研制中。 并且光钟 转和公转的周期都存在不均匀性,
(见图5)的准确度正在迈向10-17 量 用它们的平均值更为可靠。 科学家
(2)
式 中 : 分 母 中 的 值 是 由 每 天 24
小 时 ,乘 以 每 小 时 60分 ,每 分60秒
而 得 出 的 , 即 1 天 为 24 ×60 ×60 =
86400秒。 这是秒的第一次定义。 在
平太阳秒定义后的一个世纪内,并
未能发现地球自转一年的平均值
的不稳定度。
1960年至1967年,为了提 高 时
历史上记录时间的科学仪器的 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日晷仪、机械摆 钟、电子表、原子钟和光钟。 本文逐 个介绍这段漫长而迷人的历史。
1.日晷仪 早 在3500年 前,人 们 就 发 明 了 日晷仪(见图1),这是一种 通过太 阳辨别时间的仪器。 由一支用以投 影的铁笔和一个刻度盘组成,刻度 盘上标有小时线,铁笔形成的影子 落在小时线上,从而指示时间。
ν=9192631770Hz±20Hz (4) 式(4)的 测 量 值 已 用 于 定 义 中 , 沿用至今, 当时的测量不确定度 20Hz是 由 历 书 秒 引 起 的 ,其 相 应 的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2×10-9。 在采 用铯跃迁频率定义秒以后,当时的 准 确 度 可 达 1×10-10, 比 历 书 秒 定 义 又提高了一个量级。 计
54 中国计量 China Metrology 2011. 3

秒的认识秒的认识

秒的认识秒的认识

秒的认识秒的认识秒,是时间的基本单位之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时间单位。

它的定义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时间单位,符号为s。

秒的定义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定义为铯-133原子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辐射的9192631770倍。

这个定义是基于铯原子的稳定性和精确性,使得秒的定义更加准确和可靠。

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来计算时间,比如通过太阳的位置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时间的精确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秒作为时间单位就应运而生了。

最早的秒的定义是以地球自转周期的1/86400作为一秒的定义,但是由于地球自转周期的不稳定性,这种定义方式并不够准确。

直到1967年,国际单位制通过了新的秒的定义方式,即以铯-133原子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辐射的9192631770倍作为一秒的定义。

这个定义方式的优势在于铯原子的稳定性和精确性,使得秒的定义更加准确和可靠。

从此以后,秒的定义就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秒来计算时间的长短。

比如,用秒来计算一个人的反应时间,或者用秒来计算一段音乐的节奏。

而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秒更是必不可少的时间单位。

比如,在天文学中,秒被用来计算星体的运动和位置;在物理学中,秒被用来计算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在工程技术中,秒被用来计算机器的运行和控制。

除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使用,秒还在一些特殊的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体育比赛中,秒被用来计算运动员的成绩和排名;在金融交易中,秒被用来计算股票和外汇的交易价格;在航空航天中,秒被用来计算飞行器的轨道和导航。

总的来说,秒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的定义和使用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秒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和运用,也可以更好地利用时间来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时钟秒钟的概念

时钟秒钟的概念

时钟秒钟的概念时钟秒钟是时间计量单位中的最小单位,用来表示一秒钟的时间长度。

时钟秒钟的概念源自于人类对时间的观察和需求,它的定义是基于一些物理现象的规律,使得人们能够统一地测量和刻画时间。

在现代的时间系统中,一秒钟被定义为铯-133原子的特定辐射频率所固有的周期时间的9,192,631,770 倍。

这个定义使得秒钟成为一个精确的单位,与地球的自转和其他天文现象无关。

秒钟的定义也被国际单位制(SI)所采纳,这使得秒钟成为国际公认的时间单位。

时钟秒钟的发展与人类对时间测量的需求密不可分。

在古代,人们使用天文观测的方式来测量时间。

例如,太阳的出没和星座的位置被用来表示一天的进程。

然而,用天体观测来测量时间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天气的变化和天体的运动不够精确,尤其是对于更小的时间间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研究和开发更精确的时间测量方法。

中世纪时,一种叫做“沙漏”的装置被广泛使用,它的原理是通过流沙或者小颗粒的掉落来表示时间的流逝。

然而,沙漏的精度还是有限。

到了17世纪,人们发明了摆钟和机械钟,它们通过钟摆的摆动或者齿轮的齿距来测量时间。

这些钟表的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温度和摆动幅度的变化会对时间的测量造成影响。

19世纪末,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引发了对时间更精确测量的研究。

在20世纪初,人们开始尝试使用原子振荡的特性来测量时间间隔。

最终,铯原子的辐射频率被确定为秒钟的定义。

时钟秒钟的引入对科学研究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精确的时间测量在航空航天、通信、导航、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在卫星导航系统中,通过测量信号的传播时间来计算位置和导航信息。

在高速计算机中,时钟信号被用来同步各个处理器和设备之间的操作。

此外,时钟秒钟的概念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确的时间测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组织和计划自己的生活。

例如,人们可以准确地安排会议时间、航班时间和交通出行等。

时间单位——秒的演进

时间单位——秒的演进

的推动 下 ,光 钟研 究得 到 了快速 发展 ,在 光钟 的研 究 过 程 中产生 了两项 诺 贝 尔 物 理 奖 。理 论 上 ,光钟 的 不 确定度 能 达到甚 至 超过 1O一18量级 ,优 于铯 喷 泉 钟 两 个 数 量 级 。2015 年 ,时 间 频 率 咨 询 委 员 会 (CCTF)给 出 了修 改 秒 定 义 的路 线 图 ,并 提 出 2025 — 2028年 ,秒 定义 可能 会基 于光 钟 而再次 修改 。
至 此 ,“原子 秒 ”取 代 了 “天 文 秒 ”。这 是 现代 计 量 史上 具有 划 时代 意义 的重 大事 件 。 2 秒 重新 定 义将 带来 重大 影 响
近 年来 ,光钟 的研 究 越来 越 多地 进 人 人 们 的视 野 。 国际上 从 20世纪 70年 代末 就 开始 了光钟 的研 究 ,进 入 21世 纪 以来 ,在 激光 冷 却 和 飞秒 光 梳 技 术
原 子秒 确立 后 ,使 得 时 间频 率 测 量 可 应用 到许 多 高技术 领 域 ,如 卫 星 导 航 、通 信 、电力 、交 通 、金 融 等 。时 间频 率是 电 网精确 同步 、金融 交易 、电子 商务 等 准确 可靠 的保 障 。
受益 于基 于原 子 钟 的时 间 同 步技 术 的发 展 ,目 前 我 国 电 网运 行 需要 时 间 同步 水 平 达 到 1Ixs;采 用 5G技术 的通 信基 站之 间 的时间 同步准 确度 达 到 lOOns,使得 一部 电影 的下 载 从 几 天 缩 短 到 几 十 秒 ; 我 国未来 5G 网络 中 ,各 基 站 间 要 求 时 间 同步 水 平 达 到几 十纳秒 。金 融市 场 的时 间 同步 目前 我 国没用 明确 的条 文 约定 。在 欧 美 ,金 融 市 场 时 间需 要 同步 到协 调世 界 时 (UTC),同步水 平最 高要 求 1txs,微 小 的时 间延 迟可 能 意 味着 巨大 的损 失 。 电力 系 统 中 , 可通 过精 密计 时快 速 诊 断 故 障 所 在位 置 。此 外 ,精 密时 间频率 计量 给 众 多行 业 带 来 了 巨大 的变 化 ,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秒定义及时频计量单位第一次科学的定义秒长是1820年从地球自转周期导出的平太阳秒,一直使用到1960年。

随后是从地球公转周期导出的历书秒,仅仅使用到1967年就被原子秒取代了。

每次定义的变迁,都是由于找到了更稳定的周期性运动。

本节重点介绍原子秒。

一、平太阳秒平太阳秒是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础导出的时间基本单位。

其准确性取决于地球自转的稳定性。

以真太阳为参照物观测地球的转动得出的秒称为真太阳秒。

地球上的观测者所在点与地球自转轴所在的平面称为子午面。

地球自转期间真太阳穿过子午面的时刻称为太阳对该观测者的中天。

显然,地球每自转一周,中天将出现两次。

观测者上方的中天称为上中天,下方(在地球的另一面)的中天称为下中天。

真太阳连续两次上(下)中天的间隔称为一个真太阳日。

由此得:86400真太阳日真太阳秒=如果地球除自转外,再无其他运动,则一个真太阳日就等于地球自转的周期。

但实际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这样在第一次上中天开始地球自转一周后,第二次上中天尚未到来,地球还需继续转一个角度才到达第二次上中天。

由此造成下列结果:真太阳日=地球自转周期+ΔT (θ)其中θ即为多转的角度,近似等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在地球自转周期内相对太阳扫过的圆心角,ΔT (θ)为转过此圆心角所用的时间。

如图2-1所示。

图1-1真太阳日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椭圆,故其公转的角速度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造成每一真太阳日内的ΔT (θ)值均不一样,在近日点处最大,远日点最小,两者之差约51秒。

由此得出的真太阳秒也就不够均匀,即不够稳定。

1820年,法国科学院决定用一年内真太阳秒的平均值作为时间基本单位,称为平太阳秒,即平太阳日=一年内所有真太阳日的平均值=地球自转周期+)(θT ∆)θT ∆为ΔT (θ)在一年内的平均值86400平太阳日平太阳秒=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给秒进行科学定义。

显然,平太阳秒比真太阳秒稳定,且取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稳定性。

但这样定义的秒在复现上比较困难。

一是需观测一年,二是观测误差较大,因为真太阳对观测者是一大的发亮的圆面,很难对准圆心。

到1886年国际天文学会对平太阳秒的定义进行修正,其量值与上述的定义值完全一样,但易于复现。

其含意如下。

假定空间还存在另一个太阳,地球自转的同时,在一个圆形轨道上绕其公转,公转轨道的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公转的角速度等于绕真太阳公转时一年内角速度的平均值。

这一假想的太阳称为平太阳。

于是:平太阳日=平太阳连续两次上(下)中天的时间间隔86400平太阳日平太阳秒=这一定义的变更是在天体力学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天文学上可以准确计算出恒星和平太阳的关系,而恒星相对地球观测者来说是一个很远的亮点,故能准确的观测出恒星日,由此又可以准确的计算出平太阳日,而且只要观测一天就可得到足够的准确度。

平太阳秒的具体复现最初用机械的天文钟,后用石英钟得到。

连续两次天文观测后对钟进行校准,由钟给出的秒长即为平太阳秒。

显然,这样实际给出的秒的稳定性与所用时钟的稳定性有关。

到了20世纪中期,高稳定的石英钟出现了,发现地球自转周期的稳定性只有10-8量级,即一个平太阳日的长短有毫秒级的变化。

为了寻找更稳定的时间计量单位,到1960年出现了秒定义的第一次变迁——历书秒。

二、历书秒历书秒是由地球公转周期导出的时间基本单位,排除了地球自转不稳的影响,因而比平太阳秒稳定。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

年的更确切定义是平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称为一个回归年。

回归年的长度相当于365个平太阳日又5小时48分45.9747秒。

换算成平太阳秒后为:1回归年=31556925.9747平太阳秒这个关系对所有的回归年都成立。

如前所述,由于地球自转不稳,每一回归年内的平太阳秒都不一样,因而各回归年的长度也就随之存在差异。

历书秒是利用1900年的回归年定义的。

即:历书秒为1900年1月0日12点开始的一个回归年的31556925.9747分之一。

实际上,历书秒就是1900年的平太阳秒。

即把那一年的平太阳秒值作为新的时间基本单位定义下来,因此这是一个固定值,其本身不会有任何变化。

实用的历书秒的准确度是来源于复现上。

历书秒仅仅是一个纸面上的定义值。

只是在1900年出现过。

但那一年的回归年与太阳、月亮及其他星体相对地球运动的周期存在着严格的数学关系,这种关系并未随着1900年的过去而消失。

故可通过这些星体主要是月亮运动情况的测量推算出历书秒。

所推算出的秒长准确度,即与定义值的偏差,取决于测量和推算时的误差。

要进行三年的观测,所复现的历书秒的准确度才能达到10-9量级。

关于历书秒的定义及复现是一个复杂的天体力学问题。

又由于三年的观测才能得到10-9的准确度,故不做详细介绍,历书秒仅仅使用了7年,到1967年就让位给原子秒了。

三、原子秒原子秒是由原子振荡周期,即原子跃迁时发射或吸收电磁波的周期导出的时间基本单位。

这种振荡周期的稳定性有多高,目前理论上还无法证明。

但复现的结果与定义值的偏差却能做到很小,到1995年已达到了10-14量级。

原子秒是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的,其定义为:“秒是铯—133原子在其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时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

”如图1-2所示,E1、E2为两超精细能级,r0为跃迁时的辐射周期。

对于此定义要着重理解;为什么选用基态的超精细能级,为什么选铯—133(铯的同位素),又为什么选取这样一个难记的整数。

图1-2原子秒一、理论关系在原子内部,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具有动能,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作用又具有静电势能,电子与电子之间也具有静电势能……这些能量的总合称为原子的总内能量,简称原子的能量。

原子能量的数值决定于原子中各电子的运动姿态。

每种运动状态对应着一定的总能量。

量子理论认为: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不能是任意的,每种原子只能有若干个特定的运动状态,由此,每种原子的能量只能取若干个特定的值。

这些可能的能量图1-3原子的能级值称为能级,其分布如图1-3所示。

某种原子的能级是指这种原子可能具有的能量。

对于一个原子而言,在某一时刻只能处在其中某一种运动状态,或者说只能处在某一个能级上。

最低的能级,即原子具有最小能量时的运动状态称为基态,其他能级称为激发态。

在同一温度下,大量原子在各个能级上原子数的分布如图1-4所示。

图1-4原子在能级上的分布由图1-4可看出,绝大多数原子都处于基态上,激发态愈高,原子数愈少。

原子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可以从一个能级跳到另一个能级,即从一种运动状态改变到另一种运动状态。

这种过程称为原子的跃迁。

如果外界刺激是电磁波(光也属于电磁波)时,则发生的跃迁称为辐射跃迁。

原子秒的定义以及各种原子频标所用的都是辐射跃迁。

当原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时要从外界吸收一部分能量,反之就放出一部分能量。

但跃迁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外界激励信号的频率满足下列条件时,跃迁才能发生:12E E hv −=(1-1)式中h 为普朗克常数;v 为激励信号的频率;E 1、E 2为跃迁的两个能级值。

换句话说,当原子跃迁时,无论是从外界电磁波吸收能量,还是以电磁波形式放出能量,这些电磁波的频率必须满足上式关系。

从式中看出,h 为常数。

理论证明原子的能级是非常稳定的,因而所对应的电磁波的频率,或者其到数一周期也是非常稳定的,由此引发人们利用这种振荡的周期建立时间基本单位。

二、实际要求理论上,任何一种元素的原子在任何两个能级间跃迁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电磁波的频率都遵循式(1-1),即都是非常稳定的,都可用于定义原子秒。

但在复现上会受到现有技术条件及科学水平的限制。

从实际复现角度应考虑;(1)所选的元素其原子的能级应尽可能简单。

式(1-1)中的E1、E2是计算得到的,原子能级愈简单,计算的准确度愈高。

(2)所选的发生跃迁的两个能级之差应尽可能小。

差值愈小,对应频率愈低,技术上愈容易实现。

(3)所选用的跃迁能级上的原子应尽可能多,以便得到较强的跃迁信号。

从第(1)点要求看,氢元素的原子结构最简单,只有一个电子。

其次是碱金属元素,即锂钠钾铷铯等,也只有一个价电子。

这些元素的原子的能级都易于准确计算。

但在实际研究中发现铯原子跃迁时,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小,且可准确测定其影响量,故最后决定用铯原子跃迁时辐射的周期定义秒。

铯—133是天然存在的易得到的很纯的同位素。

考虑第(2)点的要求,当原子在基态和激发态之间或在两个激发态之间跃迁时,所对应的频率都非常高,都在光频范围,从技术上难于准确控制。

只有在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时,对应的频率才落在技术上已很成熟的无线电微波范围内。

此外,从第(3)点要求,在正常情况下,大量的原子都处在基态上。

故在原子秒的定义时选用了基态上的两个超精细能级。

前边分析的原子的能级只是粗略的一级近似。

即只考虑电子与原子核间的静电势能(电子的动能与此相比其值很小)。

实际上电子在绕核转动时相当一闭环电流,因而会产生磁场,此外电子除绕核公转外,本身还在自转(自旋),自转的方向又有两种,这种自转也会产生磁场。

公转磁场与自转磁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电子在静电势能上又叠加上了一部分磁能。

这样原来一级近似的能级就会分成两条新的能级,称为原子的精细能级,由于磁能很小,故精细能级之差比原来的能级差要小3个数量级。

再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正电荷在原子核内的分布不能看作为一个点,故产生的电场不能简单的用点电荷电场处理,与电子相互作用的静电势能也发生了变化。

此外,原子核本身也在自旋,也会产生磁场,这个磁场与电子运动的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磁能也发生了变化。

考虑了这两种作用后,原子的精细能级又会分成超精细能级,后者能级差又比前者能级差小3个数量级。

如图1-5所示。

图1-5原子能级的分裂三、秒定义的的连续性原子秒以其高度的稳定性取代了天文秒。

但不能完全摆脱天文秒,对于一个物理量进行重新定义时,必须考虑量值的延续性。

否则已经建立的或习惯的一些关系就会打乱。

在测定绝原子跃迁频率时,只能用当时使用的历书秒。

测定结果是(9192631770±20)Hz。

这个数值含意是每次测量的值都不同,其变化是在±20Hz以内。

如果历书秒是绝对稳定的,则这种变化会看作是原子跃迁频率的不稳定。

实际上后者是非常稳定的,这种测量结果的变化是在±20Hz范围内,正是历书秒不稳造成的。

如果取原子跃迁辐射的919263170个周期作为新的秒,则与原来的历书秒的差异只是在历书秒的不稳定部分。

这就满足了定义值的延续性要求。

第四节原子秒的复现原子基态的超精细能级间的跃迁主要是受激跃迁,即需要在外界信号的激励下,低能级的原子会吸收一部分能量跳到高能级,高能级的原子会放出一部分能量跳到低能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