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框架主次梁相交与楼板砼超厚问题浅析
工程现浇楼板超厚处理方案

富弘广场工程现浇楼板超厚处理方案
由我司承建的富弘广场工程,在主体完工结构验收前,经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工程的现浇楼板厚度进行实体检测,从检测的结果反映存在部分现浇楼板偏厚的现象。
我司根据相关的检测结果对存在偏厚的部位,分析了原因及制订以下处理措施:
一、造成现浇楼板局部偏厚的原因:
1、由于本工程部分楼板采用了空心楼盖结构,空心楼板中间的泡沫空心模在混凝土浇
筑过程中,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浮,现场施工过程只能通过加厚部分楼板厚度,以确保板面筋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及保证板面的平整度,因此造成局部楼板厚度超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砼工程8.3.2中规定:现浇结构截面尺寸“+8,-5mm”的要求。
2、在楼板厚度的实体检测过程中采用电磁波检测仪进行检测,电磁波在穿过泡沫空心
模时可能会因材质不均而产生测量误差,楼板厚度越超过400mm时误差越大。
经现场楼板钻孔实测比较,电磁波检测仪所测量的数据比钢尺实测的数据偏大40mm~150mm不等。
3、由于工程已完成砌砖、抹灰工程,部分楼板面的砼渣及砂浆未清理干净,导致检测
结果偏厚。
二、现浇楼板局部偏厚的处理措施:
1、将现浇楼板表面的砼渣及砂浆等杂物清理干净。
2、实心板局部厚度偏厚在2cm以上的,用刨地机将现浇楼板偏厚的砼进行打磨到设
计及规范允许的厚度范围。
3、现浇板厚度偏厚在2cm及以下时,该部分将不作处理。
广东省六建集团有限公司
富弘广场工程项目部
2014年4月13日设计单位意见:(盖章)
监理单位意见:(盖章)
建设单位意见:(盖章)。
现浇板超厚偏薄处理方案

现浇板超厚偏薄处理方案随着建筑工艺的进步,现浇板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现浇板的厚度决定了其结构的承载能力,但有时候,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因素,现浇板的厚度会出现偏差。
本文将着重探讨现浇板超厚和偏薄的处理方案。
一、现浇板超厚的处理方案现浇板超厚问题一般发生在混凝土浇筑时,施工人员因为施工精度不够或者施工材料的问题,导致混凝土浇筑的面积超过了设计要求。
面对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案:1.重新施工现浇板超厚的处理方法之一是重新施工。
施工人员可以把超厚的现浇板重新拆除,重新做一次混凝土的浇筑。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保证现浇板符合设计要求,但是会浪费不少时间和人力成本,对工程进度的影响也较大。
2.采用刨光机处理现浇板现浇板超厚还可以采取刨光机刨平的方法。
刨光机在混凝土表面上进行削平,可以有效地去除多余的混凝土,从而使现浇板恢复到设计要求的厚度。
刨光机处理速度快,对现有结构的影响也较小,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处理深度的掌握,以免对结构造成影响。
3.增加钢筋的数量为了防止现浇板超厚的现象发生,可以在设计时增加钢筋的数量,从而加强现浇板的承载能力,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同时也可以保证现浇板的厚度不会超过设计要求。
二、现浇板偏薄的处理方案现浇板偏薄是现浇板施工中常见的问题,通常由以下因素导致:1.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的密实度不够,导致混凝土的体积发生变化。
2.施工人员操作不当,未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面对现浇板偏薄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案:1.加强混凝土的密实度在混凝土浇筑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浇筑完毕后,需及时对混凝土进行加强密实度的处理。
可以采用振动器等工具来加强混凝土的密实度,以尽可能地减少混凝土体积的变化,从而避免现浇板偏薄的情况。
2.适时对现浇板进行加厚处理在现浇板已经出现偏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对现浇板进行加厚处理。
这种处理方法可以增加现浇板的承载能力,并且不会影响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论框架结构现浇楼板砼超厚的控制方法

施工现场框架现浇板砼超厚控制的主要方法摘要:在施工现场框架、框剪现浇砼楼板运用越来越多;而施工现场砼现浇楼板也有不同程度的超厚现象;为了加强控制现场现浇楼板砼超厚所带来的危害性;应要求我们要在施工现场对现浇楼板砼浇筑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加强控制,以确保砼保护层的厚度;严禁现浇楼板砼超厚的现象出现。
关键词:框架结构、现浇楼板、控制一、问题提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用地的紧张,中高层及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建设中,框架、框剪等砼结构的运用也越来越多。
在工程质检中我们发现我司施工的多个同类结构工程中,现浇板有不同程度的超厚现象,纠其原因不难发现,主要原因是由于主次梁交接处,主梁上部钢筋、次梁上部钢筋及现浇楼负弯矩钢筋相互交叉重叠,高度超过了主梁钢筋规范要求的保护厚度25㎜,致使楼板浇砼时,为盖住钢筋只有加厚浇筑厚度,造成楼板超厚。
二、楼板超厚的危害性框架结构现浇楼板超厚现象工程中很容易发现,但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因为超厚的厚度一般较小10~15㎜,从业主来讲认为超厚返而牢固可靠,从施工方来讲往往认为是施工误差。
实际上它的危害是不能忽略的。
1、对整个结构来讲降低了抗震作用。
因为结构吸引的地震剪力与结构自重成正比,结构自重增大,地震剪力也增大。
以一幢10层框架结构、每层建筑面积500㎡的建筑为例,如果浇板时每层超厚10㎜,十层就给结构增加重量0.01×10×500×2.5t/m³=125t。
例如重量部分将吸引一定比例的地震剪力,附加于结构,致使结构抗震能力降低。
故超厚部分重量对结构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对施工单位来讲将会造成经济损失。
同样以1条的建筑为例,假设每层楼板厚度为100㎜,如果每层超厚10㎜,十层超厚就相当于多浇楼板一层,造成多浇砼0.01×10×500=50m³,给施工单位造成经济损失50×400元/m³=20000元。
工程现浇楼板超厚处理方案

工程现浇楼板超厚处理方案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筑材料和构造的种类也不断增多,而工程现浇楼板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在工程现浇楼板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超厚的情况,这不仅影响建筑的美观性,而且会对建筑的质量和安全带来潜在的隐患。
因此,工程现浇楼板超厚处理方案非常重要。
一、超厚的原因及危害超厚是指工程现浇楼板厚度超过设计要求的情况。
其主要引起原因有以下几点:1、施工中的误差和偏差:施工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或设备不合理使用等原因导致的误差和偏差,造成了楼板厚度超过了设计厚度。
2、设计时的错误和失误:设计师考虑不周,或设计上的疏漏,导致设计的楼板厚度过大。
3、材料质量问题:选用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如混泥土砂浆的配比不合理,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浇筑厚度。
以上原因带来的危害有:1、影响建筑美观:由于超厚楼板会造成楼板高度出现误差,对建筑的统一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建筑整体的美观度。
2、影响楼层高度:楼板超厚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楼层高度,进而让建筑物的尺寸出现问题。
3、对结构安全带来隐患:由于超厚楼板增加了楼板的自重,这将会给楼房的结构带来严重的威胁,如增加梁、柱的挠度、对整个建筑物的承载能力等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
同时,超厚的处理方案也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宜过度消减,也不宜用过激方法进行处理。
在实际超厚楼板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处理。
二、超厚楼板处理方案针对工程现浇楼板超厚的解决方案,需要根据楼板具体情况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以下针对几种不同的超厚情况,给出针对性强的处理方案,以供参考:1、浇筑厚度超过设计要求若楼板浇筑厚度超过设计要求,需要加强现场管理和监管,注意控制浇筑砂浆的厚度和均匀性。
同时,可以建议采用表面修整的方法来达到工程要求的楼板高度。
对于超厚的楼板,可以使用拆模复浇的方法进行处理。
2、原因不明确超厚楼板处理若造成楼板超厚的原因不明确,需要仔细检查相关材料的质量,并重复相应的检查测量过程,找出具体原因并加以解决。
楼板厚度——主次梁相交部位偏厚,工艺自身缺陷。

楼板厚度——主次梁相交部位偏厚,工艺自身缺陷。
第一部分:混凝土工程
楼板厚度——主次梁相交部位偏厚,工艺自身缺陷。
问题描述:
次梁钢筋布置在主梁钢筋上部,当满足主梁上部钢筋保护层厚度,即为主梁保护层面层为楼面基准标高时,则次梁上部保护层厚度将高于楼面基准标高,那么次梁相邻板面也将高于楼面基准标高。
解决技巧:
与设计单位沟通,如500mm高的主梁,通常保证上下各25mm 保护层厚度,钢筋笼高度为450mm,此时设计如同意调整钢筋笼为425,上部保护层调整为50mm,则一般情况下可解决以上问题。
提醒:此方法必须与设计院沟通确认后方可执行。
楼板厚度——模板支撑体系。
问题描述:
·材料规格差。
·模板支撑立杆无法调节或顶托调节过高。
·其他问题不做细说。
解决技巧:
·建议采用50*100mm标准规格木方,木方不得扭曲变形。
·立杆顶部应增设可调节的支撑,调节高度不宜高于300mm。
·板底木方间距不大于300mm。
·立杆间距不大于1200mm。
·扫地杆离地间距不大于200mm。
·中间水平拉杆步距不大于1800mm。
现浇板超厚超薄及保护层偏厚质量缺陷处理方案

现浇板超厚超薄及保护层偏厚质量缺陷处理方案一、超厚处理方案1. 及时通知相关责任人一旦发现超厚情况,建筑施工单位应立即通知相关责任人,如项目负责人、工程师和质量检查员等,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并对超厚部位进行标记。
2. 减少超厚部位的重量超厚部位的处理方法之一是减少其重量。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实现:- 安排专人对超厚部位进行切割:将超厚部位切割成较薄的层,以降低其重量。
- 使用泡沫水泥填充空隙:将泡沫水泥填充超厚部位与其他部位之间的空隙,减少超厚部位的重量。
3. 添加轻质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可以考虑添加轻质材料来减轻超厚部位的重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轻质材料:- 轻质粘土:使用轻质粘土代替一部分混凝土,减少超厚部位的密度。
- 轻质骨料:加入轻质骨料来代替部分骨料,减轻超厚部位的重量。
4. 控制混凝土浇筑层厚度为了避免超厚现象,施工单位应制定合理的混凝土浇筑层厚度控制标准,并确保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该标准进行施工。
二、超薄处理方案1.评估超薄部位的强度首先,需要对超薄部位进行强度评估,确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如果超薄部位的强度不足,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固。
2.加固超薄部位- 添加钢筋:对超薄部位进行加固的常见方法是添加钢筋。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超薄部位的上下方分别添加水平和垂直钢筋,以提高其强度。
- 使用专用材料:使用专用材料来加固超薄部位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纤维增强材料或碳纤维布等材料来提供强度支撑。
3.调整浇筑工艺如果超薄现象是由浇筑工艺不当引起的,建议调整浇筑工艺,以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浇筑,并避免过于薄弱的部位。
三、保护层偏厚处理方案1.改善施工人员的工艺操作技巧保护层偏厚的问题通常是由施工人员的操作技巧不当引起的。
因此,改善施工人员的操作技巧是解决保护层偏厚问题的关键。
- 加强施工人员培训:通过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混凝土浇筑工艺的理解和掌握,避免保护层偏厚问题的发生。
- 加强施工监督: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督,确保他们按照施工规范进行工作,避免保护层偏厚。
工程现浇楼板超厚处理方案

工程现浇楼板超厚处理方案一、超厚楼板问题的背景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浇楼板逐渐成为大型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建造楼板的主要方法,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如住宅、办公、商业和工业等。
而在现浇楼板的施工中,部分楼板出现了超厚现象,其厚度达到或超过设计标准,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超厚现象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1.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砼的测量不准确,使得浇筑重量增加,超过了设计要求的厚度;2.施工中对混凝土砼的加固过度,使得楼板厚度增加,不能满足设计要求;3.其他杂项因素,如模板不确定的状态,施工现场加工误差等。
上述原因,导致超厚的现浇楼板在很多工程中出现。
经实践证明,超厚楼板的存在会产生以下不良影响:1.建筑使用安全风险增加。
由于现浇楼板的超厚,导致其承载能力下降、柔度系数增加,从而影响了结构的稳定性和永久性,严重危及居民和工人生命财产安全。
2.工程成本增加。
现浇楼板超厚使得所需材料的用量增加,人力和物力的耗费加大,带来了额外的工程成本。
因此,如何解决现浇楼板超厚问题,是当前的工程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超厚楼板的处理方法针对现浇楼板超厚问题,应及时采用有效的措施,从而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处理超厚楼板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卸除再重新浇注:这是一种最彻底的超厚处理方法,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种处理方法。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需要原现浇楼板完全拆除,并重新浇注新的混凝土。
但这种方法不仅成本昂贵,而且劳动力和时间消耗都相当大。
因此,通常不采用这种方法对现浇楼板进行处理,只有当超厚的层数位置较少且不需要经过精密设备区域。
2.在现有楼板上打磨:利用现代高技术工具,如电动磨头、电动切割机等,对超厚的现浇楼板进行打磨。
这种方法相对较为经济、实用,可确保工程施工周期的短。
但是,这种处理方法会生成许多粉尘,会污染环境,造成身体伤害,并且会影响工程成本和质量。
另外,使用这种方法时容易忽略楼板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果处理不当,仍然会对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安全性产生不良影响。
框架结构主次梁交接处的楼面高差分析及控制策略

框架结构主次梁交接处的楼面高差分析及控制策略发表时间:2019-06-14T15:15:28.3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期作者:钱雪军1 邓洪清2[导读] 某工程为框架结构,主楼高度为189.6m的超高层建筑,本工程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型钢框架的组合结构体系。
摘要:本文以某框架结构工程为实例,针对框架结构主次梁交接处的楼面高差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依据框架结构主次梁交接位置的楼面高差特点,提出了几点框架结构主次梁交接处楼面高差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框架结构;主次梁交接处;楼面高差前言某工程为框架结构,主楼高度为189.6m的超高层建筑,本工程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型钢框架的组合结构体系,其中结构框架主次梁与转换桁架均采用Q345钢,部分采用Q345GJ钢,钢材损耗量较大,由于存在多种混凝土梁,钢筋相互重叠的原因,导致在框架结构主次梁交接处与楼面标高存在较大且无法避免的高度差,因此,为保证施工质量及使用方便,本文对某工程框架结构主次梁交接处的楼面高度差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具体如下:1.某工程结构概况某工程楼面结构布置中柱网尺寸为8600mm×8600mm,主梁截面尺寸为570mm×1060mm,次梁截面尺寸为370mm×820mm,井字梁截面尺寸为320mm×620mm,板厚度为150mm,合用前室的部分梁板厚度为180mm,梁板混凝土等级为C35[1];某工程上部结构环境类别为一级,混凝土耐久性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一类环境使用年限相符的50年,其中板墙、梁、柱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分别为18mm、25mm和30mm。
2.框架结构主次梁交接处的楼面高差分析在初期图纸会审阶段,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也已考虑到某项目结构楼面高差问题,估计楼面平整度误差在2 mm-5mm之间,完全可以满足装修前的基层要求,依据前期设计要求,可得出某工程钢筋绑扎顺序为主梁、次梁、井梁、板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浇框架主次梁相交与楼板砼超厚问题浅析作者:黄平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5期
摘要:现浇框架结构中楼板在主次梁及柱节点位置混凝土超厚原因分析及防措施。
关键词:框架结构主次梁节点现浇楼板楼板混凝土超厚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033-01
在当今的房屋建筑工程中,现浇框架结构的楼(屋)盖已成设计主流,钢筋混凝土现浇楼(屋)盖的施工,设计均要求在绑扎钢筋时,板的钢筋置于次梁钢筋之上,次梁钢筋置于主梁钢筋之上。
两框梁相交较小断面梁钢筋较置于较大梁钢筋之上。
这在两梁相交处节点并不容易做到,设计和
施工会出现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
通常相交节点处梁底由于主、次梁有高差,一般不成问题;
但在梁面位置,由于板负筋、次梁和主梁面筋(包括负筋、受压筋和架立筋)等纵横交错在一起,
就会出节点相交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或板厚)与设计厚度相互矛盾的问题。
如图1。
在主次梁交叉部位,按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次梁面筋必须搭在主梁的面筋上,室内板在通常情况下梁的纵筋保护层厚度一般为25mm,梁的纵筋最大直径通常为25mm居多,次梁在与主梁
交叉处,该部位次梁的负弯矩较大,故设计中次梁与主梁交叉处的负弯矩钢筋直径通常也为
25mm居多,因此在该在部位,由于次梁面筋必须置于主梁面筋上,同时,板的负弯矩钢筋(双向)直径按10mm考虑。
如果假设板的钢筋直径为10mm(通常为10mm),板筋一般都是双层双向的,如果保证板最上面一根钢筋20mm的保护层,那么主梁的保护层就会达到25+10+10+20=65mm,那么板在该处的厚度将比设计厚度超过40mm。
在现阶段的通常施工中,通常由于要设计、监理、甲方以及施工单位找不到一个好的解决
方法,又没有详图,而现在通用的施工手册和构造图集团中也没有对此作出说明,因此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施工中施工单位一般都是在相交节点处将板面筋保护层降到最薄(以混凝土能盖住钢筋为极限),各有关单位均默认让这种做法,至使混凝土超厚,增加板厚或局部增加板厚,做砂浆找
平层来弥补板面不平。
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增加楼层的荷载,同时增加了施工材料和人工费等。
从结构安全和经济上都是不利的。
事实上这个问题不单纯是一个施工上的问题,而是和结构设计紧密相关的。
在结构设计(结构受力不变的情况下)梁高(板厚)的确定主要是与有效高度h0相关。
我们知道有效高度h0是指钢筋合力点距混凝土受压边缘的距离x,在进行配筋计算时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参数,它与混凝
土的强度等级、钢筋类别(热轧、冷轧等)级别等有关,可查阅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或相应的书籍。
在此仅举一个例说明一下,例如,在正截面受弯强度计算中,以最基本的单筋矩形截面为例,
纵向受力钢筋的确定主要由M≤fmcbx(h0-0.5x)=fyAs(h0-0.5x)。
公式确定,其中的适筋、少筋等的不在此进行阐述。
箍筋的确定主要是由斜截面抗剪强度来确定,其公式为:V≤Kcfcxb h0+Ksv Asv fy h0/s。
在上面公式中截面的有效高度h0=h-a,其中h为截面的高度,a为纵向受力钢筋合力点至混
凝土最近一侧边缘的距离。
在计算配筋时,由于钢筋是不知道的,所以a值是一个预先假定值,其依据主要是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拟配钢筋数量、级别、排数、净距及以设计人员经验等等。
对于单排钢筋通常假定a为35mm,对于双排钢筋a值通常取65mm,a的取值中包含了25mm厚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和受力钢筋的平均半径。
从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当截面的配筋一定时,混凝土受压区的高度x是一个确定值,从而可以确定h0。
而h0的大小在配
筋时决定了截面的强度。
亦即是说,在截面尺寸、配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均已确定的情况下(实情是上述数值均是通过假定反复计算得出),h0越大则截面承受的弯矩越大,反之越小。
斜截面的抗剪强度与亦然。
缩上所述,在施工中保证截面的有效高度h0,就是保证结构的设计强度,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这是一个非常最要的施工要点。
结构设计中通常是将纵受力钢筋的位置定位在极限位置,也即是将保护层定为最小厚度,尽量增加有效高度,以充分利用材料性能。
但是在主次梁相交等节点处,由于钢筋的重叠就导致出一些既要满足保护厚度要求又要保证有效断面高度自相矛盾的问题出现,施工中不知如何处理,只好不了了之。
如降低次梁面筋位置等又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设计要求次梁面筋必须置于主梁面筋之上,板面筋必须置于梁面筋之上。
这样设计的目的主是为了保证荷载的传递是:板荷载至次梁,次梁荷载至主梁,主梁荷载至柱(墙)这样一个顺序。
设计这样的处理是符合传力体系的。
另一方面,在主次梁相交处,次梁以主梁为支座,故在节点处次均承受负弯矩,次梁面筋为负弯距钢筋。
而主梁则不同,在主梁支座的相交节点,主梁承受负弯距,在主梁的跨中相交节点,主梁承受正弯距;而位于支座与跨中之间的相交节点,主梁正、负弯距均有可能承受,因此主梁面筋在相交节点,既有可能是架立筋或受压钢筋。
同时,次梁截面通常比主梁小,再减小有效高度不经济,所以在相交节点优先降低主梁面筋,以保证次梁负筋的位置。
由此可见,在主次梁相交节点,施工中出现的钢筋位置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相互矛盾的问题,事实上以结构设计中是不存问题的。
这在理论上已经解决,在实际施工存在了一个操作性问题:设计上考虑降低主梁面筋位置,而非节点截面的面筋位置不能降低,这样主梁面筋就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呈高低起伏波浪形,如果节点多而距离又短,那么施工中就非常困难,很难做到,同时下由
于钢筋不在一个平面上,也会削弱钢筋的受力。
由于在主梁顶部出现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均匀,也需进行必须的处理,这对材料的利用不利,同时增加楼面的恒荷载,对结构的安全也不利。
本人在类似的节点问题上的通常处理方法是,在节点位置根据钢筋直径大小,保证次梁保护层厚度假增大主梁高度,主梁梁面标高按设计标高施工,主梁梁底标高作相应下降,主梁箍筋加工成变截面箍筋,但这样做的结构会导致主梁底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会给结构的外观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根据节点处计算出主梁应当降低的高,将整个梁均加高,主梁梁面仍按设计标高施工,主梁底标下降,次梁不变,这样仅仅增加主梁位置混凝土的厚度,不会造成整个楼板面厚度增加的问题,不会造成楼板荷载增加,同时主梁断面的增高对主梁的受力是有利的,因此增加主梁的高度,降低主梁梁底
标高,从成本上及结构安全上都是较经济的方法。
本人在许多工程实践是采用如上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不过这种做没有得到设计及有关单位部门的认可,是否合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