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2.卖炭翁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教案名称:《卖炭翁》教案适用年级:初中年级教学目标:1. 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并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于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根据所学课文写出简单的作文或意见文。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价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
3. 学生能够写出简单的作文或意见文。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入《卖炭翁》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关贫富差距和人性善恶等方面的问题,为后续的讨论做一个铺垫。
步骤二:阅读理解1. 学生阅读课文《卖炭翁》,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等。
步骤三:词汇掌握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和总结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学生通过课文和词汇练习等方式巩固词汇的掌握和应用。
步骤四:人物分析和评价1. 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卖炭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步骤五:写作训练1. 学生根据学习的课文和讨论的内容,写出简单的作文或意见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学生相互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并展示自己的作文。
步骤六:总结和评价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根据《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参与相关的讨论和写作活动,扩展自己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2. 学生可以了解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卖炭翁教案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案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卖炭翁》的内容和主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卖炭翁》,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3.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卖炭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式。
2. 难点:解读《卖炭翁》中的寓意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卖炭翁》的课件2. 文学欣赏工具书3. 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源四、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准备教师播放和讲解中国古诗词中的经典《卖炭翁》的相关背景知识和作者介绍,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步:理解课文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语言韵律和意境。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故事情节和主题。
第三步:词汇学习教师介绍生词,让学生掌握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第四步:文学鉴赏1. 教师讲解《卖炭翁》的文学特点和情感表达,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和情感。
2. 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
第五步:写作训练1.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模仿《卖炭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训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六步:情感体验1. 学生进行情感认知训练,通过课文情节和表达情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情味。
2. 学生进行情感表达,通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展示自己的表演能力和情感体验。
第七步:课堂总结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展望,提醒学生学习《卖炭翁》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对《卖炭翁》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理解其中的文学特点和情感表达。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情味,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通过课文的朗读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七年级下册《卖炭翁》教案

七年级下册《卖炭翁》教案七年级下册《卖炭翁》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怜悯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尝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悟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导入新课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竟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无他,但手熟尔。
”这个故事告知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日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大家根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吧?谁家里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状况,掌握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
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艰辛好,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卖炭翁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卖炭翁白居易)二、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唐闻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当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当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日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出色的诗篇。
(板书:讽喻诗、叙事诗)讽喻诗有什么特点?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怜悯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表达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白本诗的挖苦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需了解什么是宫市。
初中《卖炭翁》教案

初中《卖炭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卖炭翁》全文,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贫困人民的艰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准备相关的辅导资料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诗,谈论唐诗的特点和魅力。
2. 提问学生对白居易的了解,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卖炭翁》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 学生查找诗歌中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自主学习。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理解和翻译,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2. 教师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
3.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四、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卖炭翁》诗歌。
2.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卖炭翁》这首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卖炭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诗词的朗读与解析、诗词意境的体会以及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卖炭翁》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具体描绘,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词的朗读与解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把握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炭火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炭火背后的生活,进而引入本课。
2. 诗词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卖炭翁》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卖炭翁》,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4. 诗词解析:a.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中的具体描绘。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卖炭翁”、“伐薪”、“烧炭”等。
c. 讨论诗词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a. 请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b. 举例讲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的意境。
6. 随堂练习:a.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b. 仿写一首以卖炭翁为主题的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卖炭翁》2. 作者:白居易3. 诗词背景:卖炭翁的艰辛生活4. 诗词解析:a. 关键词语: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b. 意境描绘:炭火红、冰雪寒、生活艰辛5. 思想感情:关注社会现实,关爱弱势群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你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卖炭翁这个角色的理解。
b. 仿写一首以卖炭翁为主题的诗。
2. 答案:a. 卖炭翁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勤劳、善良,但生活艰辛。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应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为他们发声。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卖炭翁》,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分析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卖炭翁》。
2. 理解诗句内容,了解作者白居易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3.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卖炭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卖炭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特殊的职业,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卖炭翁》。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理解诗句内容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诗句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4. 分析古诗意境b.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通过卖炭翁这个形象所表达的社会现实。
c.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共同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 例题讲解a.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意象。
b. 分析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如“一车炭,千余斤”与“身上衣,裳下裙”的对比。
6. 随堂练习a.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b.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卖炭翁》2. 内容:a. 作者:白居易b. 诗句内容概括c. 意象分析d. 表达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卖炭翁》。
b. 分析《卖炭翁》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答案:a. 背诵内容见课本。
b. 意象和表达手法分析见课堂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分析、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卖炭翁》的内容和意境,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了解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点。
《卖炭翁》教学教案

《卖炭翁》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卖炭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卖炭翁》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分析《卖炭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卖炭翁》的主题和寓意;
2.分析文中人物性格及形象;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
1.领会《卖炭翁》故事中的深层内涵;
2.认识传统文学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讲述《卖炭翁》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
让学生认真阅读原著《卖炭翁》,并就作者、内容、主题等方面展
开讨论和分析。
3.分析
指导学生分析《卖炭翁》中卖炭翁和游子的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
特点和相互关系。
4.讨论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就《卖炭翁》中的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等问
题进行深入思考。
5.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卖炭翁》对我们的启示和反思,引导学
生感悟文学之美。
6.课堂练习
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进行写作、朗读等综合性训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卖炭翁》这一经典作品,激发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六、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自行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拓展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能够独立分析《卖炭翁》的文学语言和思想内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七年级卖炭翁教案

七年级卖炭翁教案七年级《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卖炭翁的悲惨遭遇,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描写人物形象和揭示社会现实的诗句。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体会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特点。
理解诗歌主题的深刻性。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往往十分艰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卖炭翁》,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2、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初年。
当时,唐宪宗李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派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名为“宫市”,实际上就是公开掠夺。
白居易对这种社会现象深感不满,于是创作了《卖炭翁》这首诗,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四)精读诗歌,赏析形象1、分析卖炭翁的形象诗歌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些描写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生活状况?(长期劳作,生活艰辛)除了外貌描写,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卖炭翁的艰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从这些描写中,你能看出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勤劳、贫苦、善良)2、分析宫使的形象诗歌中是如何描写宫使的?(“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宫使的行为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特点?(飞扬跋扈、蛮横无理)(五)深入探究,理解主题1、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卖炭翁的外貌和宫使的穿着形成对比,突出了卖炭翁的贫苦和宫使的骄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卖油翁欧阳修◇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小说,它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这篇文章故事性很强,学生较易理解。
文章的第一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是故事的开端,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第二段写卖油翁和陈尧咨的对话及卖油翁酌油的高超技艺,是本文的重点,突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感受文言文简洁含蓄的特点。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语感。
3.理解文章中揭示的“熟能生巧”及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学生对文言语句含义的理解,增强文言语感。
2.合作探究法。
小组内通过协作互助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会“熟能生巧、艺无止境”的道理,使之力戒骄傲自矜的不良习气。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够翻译全文。
(2)学习运用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感受文言表达的简洁之美。
(2)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并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前,有一位公子在射箭,他射了十支箭,有八九支射中了,大家都为他喝彩。
唯独一个卖油的老汉毫不在乎,惹得这位公子很生气。
老汉却不慌不忙,很自然地做了一件事,使公子目瞪口呆。
老汉究竟做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相关人物与写作背景。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2)陈尧咨是北宋名臣之一,于真宗咸平三年中状元,历任通判、考官、知州、知府、安抚使、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工部侍郎等职。
陈尧咨性情刚戾,但办事决断。
他做地方官时注重水利,知永兴军(今陕西)时,发现长安饮水十分困难,便组织人力,疏通了龙首渠,解决了人民的生活用水问题。
但陈尧咨为人盛气凌人,为政“用刑惨急,数有杖死者”。
《宋史》记载他知兵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并以此自豪。
本文记载的就是关于他的一个故事,《宋人轶事汇编》也有记载。
2.检测生字词。
自矜.(jīn)圃.(pǔ)睨.(nì)颔.(hàn)矢.(shǐ) 忿.(fèn) 杓.(sháo) 酌.(zhuó)沥.(lì) 遣.(qiǎn) 覆.(fù)3.文体知识。
笔记小说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主要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繁杂。
笔记小说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学界一般均依鲁迅的观点将其概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主要类型。
广义上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涉及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
三、学习新课步骤一:诵读课文,疏通文义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小组推选代表展示,分角色诵读课文。
教师点拨:朗读文章,一定要把自己代入文章中去,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人物,面对当时的情景,结合人物形象特征,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注意突出重点内容。
〔先自己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3.在课本上梳理并总结出你所遇到的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1)一词多义①尔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但手熟尔同“耳” 相当于“罢了”②以公亦以此自矜介词凭借以钱覆其口介词用③之睨之久而不去代词指陈尧咨射箭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徐以杓酌油沥之代词代“葫芦”康肃笑而遣之代词代“卖油翁”④而释担而立连词表示顺接睨之久而不去连词表修饰而钱不湿连词表示转折可译“可是” 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2)词类活用但微颔.之颔:名词作动词,点头吾射.不亦精乎射:动词作名词,射技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步骤二: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1.分别概括两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段: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第2段: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2.陈尧咨的“善射”和卖油翁的“善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熟能生巧,即使有长处也不能骄傲自满。
3.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明确:戒骄傲,勿卖弄,智者超然物外,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步骤三: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故事中首先出现的人物陈尧咨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先概括他的特点?明确:善射,自矜。
暗示情节发展,为下文写卖油翁的不以为然埋下伏笔。
2.卖油翁是怎么观射的?他观射时的神态说明了什么?明确:“睨之久而不去”,“微颔”。
说明略表赞许的同时又感到美中不足。
3.朗读课文,说说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明确:忿然(生气、反感)——笑而遣之(佩服、认输)。
他看到卖油翁酌油技艺纯熟却并没有“以此自矜”。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中所写的人物和各自的特长。
在朗读课文中,我们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为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齐读课文,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步骤一:揣摩心理导语:两人对对方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四个词语上,就是睨、颔、忿、笑,我们抓住这四个关键词,看看这些词分别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理?1.睨之我们先来看“睨之”这一细节,想象卖油翁当时的心理活动。
尽量想出不同的答案,可以用卖油翁的口吻表达。
明确:(1)看那小子脸有自得之色,技艺究竟怎么样啊?(2)看他那副不可一世的样子,本领不会好到哪里去!(3)射箭的技巧和我倒油的技巧是一样的,我倒要看看他的本领有多高。
2.颔之如果说“睨之”表示一种观望心理,那么“颔之”这一动作又表现出怎样的心理活动呢?尽量想出不同的答案,也可以模仿卖油翁的口吻表达。
明确:(1)“颔之”是点头赞许的意思,也许卖油翁想:呵!箭术真的不错啊!(2)“微颔”,不是使劲点头,而是微微点了几下头。
应该这样想:嗯,马马虎虎,还行。
(3)这个点头说不定是悟出了某种道理,譬如,练多了,手法就熟了,这就是熟能生巧啊,老头我卖油也是这个理啊。
3.陈尧咨的语言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态度是从观望到有限的肯定。
那么,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在语言上有什么表现呢?其潜台词可能是什么?明确:(1)“汝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潜台词就是你根本不懂!(2)“吾射不亦精乎”?我的箭术不是很精湛吗?潜台词就是我箭术那可是相当的精湛!(3)“尔安敢轻吾射”?你怎么敢轻视我的箭术呢?潜台词就是你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4.笑而遣之卖油翁不慌不忙,“徐以杓酌油沥之”,在事实面前,康肃公态度有了变化,由“忿然”到“笑而遣之”。
这种“笑”会是什么样的笑呢?明确:(1)歉疚的笑:对不起,错怪你老人家了。
(2)惭愧的笑:真是熟能生巧啊,我不够谦虚,真是惭愧。
(3)自嘲的笑:竟然被卖油翁点破了,只是熟能生巧罢了。
(4)不以为然的笑:譬如,好了好了,你以为沥油可以跟我射箭比啊。
(5)心悦诚服的笑:没想到这卖油翁还真厉害。
步骤二:概括性格导入:从上面的心理揣摩中感知到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陈尧咨却因“善射”而自我炫耀,趾高气扬,两者对比鲜明。
过渡:完成表格,总结写法。
总结:发掘人物特点,除描写人物外貌特征外,还可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心理描写来达到刻画人物的目的,使人物鲜活起来。
步骤三:思考感悟导入: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故事蕴含的道理——熟能生巧。
从这两人身上思考一下,怎样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呢?明确:(1)要勤学苦练,比如陈尧咨就肯定在练习中达到十中八九的水平,卖油翁也肯定在练习中才能让油从钱眼穿过,而钱不沾湿。
(2)有兴趣,要虚心,还要专心致志。
康肃公如果觉得老是开弓瞄准太单调乏味,并因此放弃了,那么就连十中八九也做不到,可见要做到熟能生巧,还必须做到专注。
步骤四:探究写法为何如此短的篇幅,作者未发表一点议论,就把道理说得明白生动,引人深思?明确:(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主角是卖油翁,写陈尧咨的善射,是为了反衬卖油翁的善酌。
所以只用“当世无双”“十中八九”来描写他射技的精湛,而对卖油翁的酌油技术写得比较详细。
这样安排主次分明,同时重点突出,富有说服力。
(2)对比鲜明。
陈尧咨因“善射”自满,卖油翁身怀绝技却谦虚沉着,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3)语言精练。
短文用“当世无双”“十中八九”“汝亦知射”“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等语句,充分表现了陈尧咨的自矜。
用“睨之”“微颔”“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等词句,刻画出卖油翁精通酌油技巧,对人不卑不亢的形象。
步骤五:拓展延伸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灌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高超的箭法不能等同于往壶里灌油。
练成如此箭法也不仅仅只靠手熟,将武学贬低至壶中油,未免有偏激之过。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双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熟能生巧这个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陈尧咨确实不容易。
“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
(答案不唯一)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卖油翁》一文,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还懂得了做人要虚心,不能恃才自傲的做人道理。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能本着这种精神,去探索切合实际的学习、生活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四、布置作业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虚心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这让你想起哪些相关的名言警句?【板书设计】陈尧咨对比卖油翁善射善酌(十中八九) (滴油不沾)自矜—————————谦虚◇课后反思◇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重点词义和培养语感。
教学环节中的讨论交流,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互动交流中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揣摩心理环节更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既是析情环节的拓展应用,又让学生在学习本文后获得人生的启示和为人处世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