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案创新设计(通用7篇)

高中语文教案创新设计(通用7篇)

高中语文教案创新设计(通用7篇)高中语文教案创新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

尽管*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

同时,体悟*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阿房宫赋》,对赋体*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三﹑设计思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

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竞赛﹑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五、学习难点和重点:重点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2.背诵课文难点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程本身就是精彩的, 收获也是丰富的。 在这一过程 中, 他起码具 有 良好的学 习态度 , 培养锻炼 了学习能力 , 获得了学习体验 , 掌
握了学习方法 . 他的素养得到 了主动的发展。 当然 , 学生是发展
的主体 , 也是评价的主体 。 贯彻主体性原则 ,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
学生学会评价 , 以评促学 . 让学生主动发展 。
激活学生 的思维和情感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增强学生
的参与意识 , 是课 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 为此 ; 要让学 生快乐学 习. 体现学生“ 自主 、 参与 、 互助 、 合作”开发激活学生的个性 、 ,
智力 、 创造力 , 注重“ 创新教学设计 ”让课堂闪耀着个性光芒。 , 课堂教学设计关注学生思维 的培养包括 以下几方面 的内容 :
给 学 生 预 留适 时 适 量 的思 维 时 间 ;提 高思 维 的 自由度 和 有 效
能, 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 , 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实现 自身的 价值。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促进学生 的发展同样也要经历

个过程 。 行为表现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外显 。 通过对学
生在语 文课堂上的行 为表现的观察能正确地判断学生的语文 素质和发展状况 。 因此 。 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的评价 中, 不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提高学生 的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的情
体观的重新确立 , 看一堂好语文课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 现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 , 而现代学习方式 的首要特征 便是主动I 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探究 , 生。 积极与人合作 , 乐 于参与讨论交流 , 对照 “ 立足过程” 的评价观 , 即使 他未能取 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 其学习过程也是值得肯定 的。因为这一过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9.2项脊轩志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9.2项脊轩志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9.2项脊轩志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0210110081 李源扬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授课内容第三单元9.2*《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材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40分钟)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本次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教学策略通过话题讨论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文本——问题——思考”的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初步探究转变为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以自主合作谈论探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和亲身感受。

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教学背景教材分析《项脊轩志》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第二篇选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体察古人的情感和生命思考,感受古文之美,获得情感浸润和审美体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是一篇很好体现古文之美的文章,有利于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阅读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可以初步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初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但是他们对于文本的深度理解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作为教师,我应从文章细节描写入手,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细节描写表达深挚感情的写法和效果,从细节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深层情感,并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学会选取细节表达深挚感情的写法。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涵咏,感受古文之美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探究,感悟文体章法审美鉴赏与创造细节深入,体会作者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分享表达,增强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细节描写探究:(1)、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情感,并将总结的分析方法运用到文本理解中去。

高中语文新课程创新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程创新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程创新设计培训心得体会高中语文新课程创新设计培训心得体会经过近一个月的对高中语文新课程创新设计的网络培训学习,我学到如下东西:我们都应该知道,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角度出发,以语文才能培养为核心,将语文课程目的有机整合为“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考虑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严密联络,构成了整体有序的课程目的体系。

“总目的”提出的五个方面的内容,详细表达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分目的之中。

这种整合性的课程目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里,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平面的,比较单一的。

只有语文知识的教学目的,教师比较容易把握。

至于才能目的那么表达得较为笼统,教师很难把握,这也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着眼于学生全面开展和终身开展的角度,设计了三个维度的`立体化课程目的,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上的一个重大打破。

“三维设计”的最大特点仍然是交融性。

三个维度六个方面——知识和才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理论上看,可以分割为一条一条地培养,一条一条地落实。

但是在详细的语文教学理论中,三个维度六个方面往往是无法分割并交融在一起的。

纵观高中语文课程“总目的”中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根底层〕,与这一层次相对应的目的内容是“积累与整合”。

积累和整合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的加强语文的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学会梳理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构造。

合理的知识构造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根底;但是,合理的知识构造的形成不是靠教师去灌输,而是靠学生自主去建构。

然而,从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不少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地承受知识,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琐碎的、零乱的,知识之间缺乏整体的联络,这是造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一听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忘”的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学习目的,在积累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构造。

高中语文教案创新设计

高中语文教案创新设计

高中语文教案创新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学习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乐句等教学辅助工具;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利用图像展示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例如:古代的士人、文人的生活状态等,引发学生的兴趣;2.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为本课打下基础。

二、讲解(15分钟)1.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包括文人士人的生活状态、儒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等;2.讲解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理解古代文学的意境、把握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等。

三、示范(15分钟)1.教师示范具体的古诗词鉴赏过程,注重解读古代文学的意境和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示范的古诗词,讨论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四、练习(25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词鉴赏练习,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分析;2.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撰写一篇鉴赏分析文章,包括对古诗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五、展示与评价(20分钟)1.让每组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鉴赏分析文章,为其他组提供反馈和点评;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和鉴赏分析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优秀的表现,指导存在问题的改进。

六、总结与延伸(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2.提出延伸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学。

教学设计理念:本教案通过导入、讲解、示范、练习、展示与评价、总结与延伸等环节,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其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的介绍,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文学修养。

设计“小专题”教学 促进个性化发展—试论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设计“小专题”教学 促进个性化发展—试论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发展。
教合一 ”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互相配合 , 把这样一个善 良、勤劳的 无辜女人逼上绝境的。小说超越了 《 狂人 日 》对封建礼教的单 记 维 度 的批 判 ,从 多 维度 对 传 统 文化 中的 违 背人 性 的 因 素进 行 反
思 。另外 ,还 可 以从 “ ”与 “ 看 ”的人 际关 系 角度 ,透视 中 看 被
【 中图分类号 】 3 G6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62( 0 9 3 0 7 0 0 6 9 8 20 )0 —06 — 3
格 、人 生经 历 、祥 林嫂 与周 围人 的关 系 ,以及 鲁镇 的文 化背 景进 行整 体透 析 。学 生在 对诸 多 细节描 写 的解读 中可 以发现 , 能简 不 单地 认为是 某 个具 体 的人 杀死 了祥 林嫂 , 也不 能完 全将 悲剧 归罪 于封建 礼 教 ,应 从鲁 镇 的 “ 神教 ”文 化 背景 中挖 掘 “ 释道 三 多 儒
理教材 呢?众所 周 知 ,丰富 的教材 内容不 等于 丰 富 的教 学 内容 , “ 文只是 例 子 ” 课 ,我 们 不能用 教教 材 的眼光 去处 理 教学 内容 , 而应该 用教 材教 ,以 “ 专题 ” 的创新 设计 理念 处 理教 学 内容 , 小 尤 其是 高 中语 文选 修课 程 要不 断创 新教 学 内容 , 促进 学 完 ・
20 09年 3月 N . O3
设计 “ 小专题 "教 学
促进个性化 发展
试论 高 中语 文课程教 学 内容 的创 新
郭英 霞 广 东省广 州市从化 中学
【 要】 摘 依据高 中语文新课标 的精神,目前实验区实施的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所选的文本比传统教材丰富了许多, 也有 利于 学 生的语 文素 养个 性化 发展 。但 是 ,面对 文本 丰富 的语 文教材 ,与有 限 的教 学课 时数 之 间的矛 盾也 日 突 出。 我们 如何处 理 益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

常州市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学科:语文案例标题:《乡土情结》教学设计教材版本:苏教版必修一(模块一)年级:高一年级教学内容:专题三“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乡土情结》设计时段:两课时设计者: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汪国庆【设计思想】知识和能力: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词的字音,辨别字形,并整理生字。

2、归纳整理并背诵文本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

3、思考并掌握文本中使人受到启迪的语句。

过程和方法:1、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从文本出发进行阅读和鉴赏,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对家园的体认。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思乡的名句、名篇,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谈心得体会。

3、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结合前人的体验展开想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以及自己的家园,特别是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让这些成为学生们成长的精神滋养。

【教学内容分析】《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7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第1、2段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内涵。

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

第3、4、5段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

第6段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

作者从历史说到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最后一段,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做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

2《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1

2《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1

2《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装在套子里的人》创新教学设计一、【说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六单元的一篇小说。

本文既是一篇外国短篇小说,又是体现作者契诃夫幽默讽刺风格的一篇范例。

学生重点学习过“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

在本单元中,要求学生在小说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要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同时通过语言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二、【说文本】本文讲述了沙俄社会制度造成了别里科夫这样的畸形人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社会的问题导致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又反作用于社会。

这节课主要围绕“人与社会”展开思维教学。

三、【说学情】高二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小说,初步掌握了对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理解与分析,这为我们在这一课进一步深入探讨小说主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不得不承认,学生在阅读小说时,主要存在浅层次的情节阅读和印象感觉(方法单一) 两种问题。

此课设置了三个情境任务,让学生细读文本,抓细节描写、矛盾冲突,一起走近别里科夫,去观察并思考“社会与人生”的关系。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怪”字为切入点,分析别里科夫人物形象及其体现的社会意义。

2.方法目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抓住文本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幽默讽刺手法运用及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促进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抓住关键文词,分析别里科夫人物形象及其体现的社会意义。

(重点)抓住文本结尾重点语句,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

(难点)六、【说教法】《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小说。

有人说,读《装在套子里的人》,犹如欣赏一部充满怪诞的悲喜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像品尝一盘略带苦涩的茴香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市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学科:语文案例标题:《乡土情结》教学设计教材版本:苏教版必修一(模块一)年级:高一年级教学内容:专题三“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乡土情结》设计时段:两课时设计者: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汪国庆【设计思想】知识和能力: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词的字音,辨别字形,并整理生字。

2、归纳整理并背诵文本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

3、思考并掌握文本中使人受到启迪的语句。

过程和方法:1、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从文本出发进行阅读和鉴赏,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对家园的体认。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思乡的名句、名篇,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谈心得体会。

3、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结合前人的体验展开想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以及自己的家园,特别是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让这些成为学生们成长的精神滋养。

【教学内容分析】《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7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第1、2段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内涵。

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

第3、4、5段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

第6段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

作者从历史说到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最后一段,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做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

作品至此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段的意义,培养学生概括筛选语言信息能力。

2、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3、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刚刚过去的中秋节简谈乡土情结,加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分析】本文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

1、文本是记载、传播、交流的符号形式,要提高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水平,需要从研习文本开始,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时,要让学生不断获得有关文本的知识,不断积累文本阅读的经验,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掌握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

2、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开放的,而不是想象中的一次性与封闭式的。

因此要帮助学生创设文本解读的情境,将文本与现实建立联系,探讨其衍生新义的可能。

本专题的几篇文章都是有关思乡的,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等,第二、三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

因此对文本的研习要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3、文本既是我们研读的对象,更是我们交流对话的朋友,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鼓励学生建立人与文本的交流对话关系,要提醒、帮助他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帮助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引入文本阅读中。

可利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以及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校生,不能和家人团圆这个事情来激起学生对亲人的思念,从而加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认真研读文本,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情况,充分备好课。

2、搜集历代文人墨客用来表达思想之情的诗词。

如: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精心设计学案一份(附后)4、准备中外表达思乡的音乐一首(古筝曲《思乡曲》)二、学生准备:1、读课文3—5遍,找出文本中的生字词并注音,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历代文人墨客用来表达思想之情的诗词,并与同学交流。

3、通过查找资料,理解文本中出现的有关诗句的含义。

4、写出自己中秋节之夜在学校度过的心理感受。

【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

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同时我们也说,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特别是有关家园之思的诗作更是浩如烟海,我们不妨一起来回忆有关这方面的诗歌。

2、学生回顾有关思乡的诗词名句名篇,生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做适当点评。

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诗歌,学生朗读、记忆。

3、整体感知(配乐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乡土情结)要求学生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圈划出来,等后面交流。

4、学生朗读课文(配乐,再次感受乡土情结)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师生评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应注意的问题。

5、研读课文,从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四个部分入手,逐步完成文本的学习,加深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主要完成以下问题:①什么是“乡土情结”?②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那些“童年的烙印”?③概述人们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离家之后,他们的境遇又怎样?请分条概述。

④文章第五小节是写灾难与战争,好像与“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谈谈你的看法。

⑤第六小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以上环节主要是学生边读边找出文本中关键的语句进行概括理解来完成,在过程中如有不同看法,则可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适时给以点拨指导)6、教师及时投影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在学生的思维出现短路时,及时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帮助学生完成思维上的转化。

7、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自己的乡土情结,进一步加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学生虽还未真正的离开家乡,但是他们大多时间呆在学校,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比较短,很多学生还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住在学校。

加之他们刚刚度过第一个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第一个远离家的中秋节,心里或多或少有一些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惦念,因此他们对乡土情结有了一些模糊的体会,此时正是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热爱祖国的教育的大好时机。

)【素材推荐】1、孙犁《老家》2、余光中《乡愁》和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3、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乡土情结》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段的意义,培养学生概括筛选语言信息能力。

2、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3、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刚刚过去的中秋节简谈乡土情结,加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一、给加点字注音绮窗()酒阑灯灺()()并州()褪色()搭讪()()田塍()三匝()侘傺()()铩羽而归()慰藉()发轫()方兴未艾()休戚相关()含辛茹苦()翘首()桑梓()忐忑()()悠邈()屹立()根深蒂固()翰苑()谪居()低徊欷歔(也作唏嘘)( )( ) 魂牵梦萦()怯()生生二、自查资料,理解下列诗句的含义: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情。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2、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唐·刘皂《渡桑乾》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江诗》4、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唐·崔颢《长干诗》5、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唐·韦庄《菩萨蛮》6、寂寞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因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唐·孟浩然《留别王维》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示家人》8、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第一节,思考:什么是乡土情结?2、阅读第二节,思考: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3、阅读第三节,思考:概述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4、文章第五小节是写灾难与战争,好象与“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谈谈你的看法。

5、第六小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