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川盐古道
川盐古道荆棘路:四川井盐如何外运

川盐古道荆棘路:四川井盐如何外运川盐古道入鄂、入滇、入黔、入湘,与沿线各个水陆运盐口岸连结起来,构成庞大的川盐运输网络,而活跃于盐道和商镇上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盐商和盐工。
《天工开物》中的制盐工业作者:谭洪安滟滪如樸瞿塘深,鱼腹阵图江水心。
大昌盐船出巫峡,十日溯流无信音。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卸下四川制置使(执掌军政的地方高官)一职,乘船顺长江东下,辗转回老家苏州休养。
瞿塘峡口的滟滪堆,鱼腹浦上的八阵图,沿途所见风物名胜,让这位诗人兴致勃发。
更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至少840年前,运送川盐之船已在三峡航道上来往穿梭了。
千百年来,长江及其众多支流,都是川盐尤其是自贡井盐外运的重要水路通道。
当然,它并非唯一的通道。
丝盐茶马铜路通财也通通常所说的“川盐古道”,源头起于四川(包括今重庆)东部及南部产盐区,跨越川、鄂、湘、黔、滇各省,几乎贯穿整个中国中部与西南腹地,它不仅仅是一条运盐之路,而是数千年间逐步成型的庞大综合运输网络。
比如川盐入鄂。
且不说南宋时“大昌盐船出巫峡”的遥远历史,近代以来两次“川盐济楚”(太平天国与抗日战争时期),川盐古道都对中国的命运走向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
川盐入鄂之路,有“四横一纵”之说,“四横”即长江线、汉水线、清江线(鄂西南)和酉水线(川鄂湘交界),“一纵”即由万县、奉节等长江盐运码头出发,经陆路翻越大山到湖北恩施,再到湖南凤凰等地。
自贡盐场(含富顺)之盐,因地利之便,主要由长江线、清江线入鄂,又以长江线最为重要。
自贡井盐在流经境内的荣溪河装船后,顺沱江进入长江,经重庆、万县,过三峡,东抵宜昌、武汉等盐运码头。
众所周知,长江下游是淮盐销区,上游是川盐销区,中游自宜昌到洞庭湖流域,则是川盐、淮盐争夺的市场。
有意思的是,国运昌盛之时,中央政府一般采取压制川盐、鼓励淮盐的政策,国运衰败之际,长江上游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中央政府又靠川盐救国,鼓励川盐外运,故有“国衰则川盐兴,国兴则川盐衰”的怪现象。
远去的川盐古道回望贯穿中国腹地的生命线

远去的川盐古道回望贯穿中国腹地的生命线远去的川盐古道回望贯穿中国腹地的生命线Sichuan Salt Road A Look Back at the Lifeline in Inner China 策划本刊编辑部总撰稿赵逵21世纪的中国人很难想象:在古代社会,盐对于国家经济和百姓生计具有何等的重要性。
中国的盐业资源主要有海盐、湖盐和井盐,川盐作为中国井盐的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过不可或缺的角色。
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在四川盆地东部曾经分布着大量的天然盐泉,人类因看见动物舔食盐水而找到了盐泉,并创造了“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的远古辉煌。
战国末年,李冰在今成都双流地区首凿广都盐井,揭开了中国井盐生产的序幕。
自此开始,一座座盐场应运而生。
历史上,自贡盐场是四川最重要的产盐基地,到了民国初年,1.2万多口盐井遍布在自贡的土地上,密集程度堪称全国第一,自贡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大的井盐产地。
不仅如此,当地最著名的燊[shēn]海井深达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
而在重庆市巫溪县的宁厂古镇——巫咸古国的中心地带,制盐产业也非常繁荣,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衰落。
大规模的制盐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让川盐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荣。
由于大多数盐场都位于长江干道及其支流上,所以川盐最初的运输,自然依赖于水路。
这些江河与连接各运盐口岸的陆运盐道一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川盐运输网络,形成四大线路——川鄂古盐道、川湘古盐道、川黔古盐道和川滇古盐道,串连起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地。
本文作者及其团队在翻越西南大山考察时,就曾发现在连绵群山的古村脉络中,蕴藏着一系列如毛细血管蔓延、铺展的古盐道,而在这些盐道上的村落里,很多古稀老人都有不远千里到四川(包括重庆)背盐的经历,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如今唾手可得的盐,过去不仅维系着百姓个体的生存,还支撑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太平天国运动和抗日战争期间,“川盐济楚”,为维持和推动战时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川黔古盐道

川黔古盐道川盐运往贵州习水的古道有一条近路,就是从四川合江福宝大漕河码头背(驮)盐起坡,沿大漕沟古道进天堂坝(25公里),在龙氏客栈夜宿,第二天一早上路,登轿子山红牵子岩,出川黔两省交界的武定门。
在关口上,经官兵检验交纳过境税放行。
沿岩半古道,下贵州习水县三盆河乡的天水村(25公里),就把川盐背(驮)到习水河上船(40公里),走水路下行梓潼、遵义,上水走太平、二郎古镇。
据地方史专家吴鹏全先生考证,这条川盐古道早在唐宋时就是川盐入黔的必经之道。
元末明初,大漕河福宝古渡口成为川盐集散地。
清康熙时,因盐运而有新场,这个地方后来改叫福宝,成为川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条藏在福宝原始林区的川盐商道,记载的历史已有千余年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沿着背盐汉子和驮盐马帮人曾经走过的路,闯进了这条神秘的川黔古盐道。
大鹿洞神秘的陈三元古寨从天堂坝出发,运盐古道沿大漕沟上行,在5公里处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三个大字:三元寨。
我从村民处打听了去古寨的路线,越过漕河上的木桥,爬上坡是一栋由丹岩石砌成的楼房,村民叫它红房子,是三元寨后人陈世江的住宅。
主人家告诉我,他们祖上是“江西义门陈氏”,奉旨入川而来,插占在福宝,后发?F大鹿洞依山傍水,是一处风水宝地,就搬到这儿在半山修了陈氏“义门堂”,大大小小有48问房,占地十余亩。
有大朝门,有吊脚回廊,有正堂、客厅、厢房、耳房、厨房、银库、武库、仓库和左右碉楼,院中有天井、水池、花间、苗圃和小戏楼等。
从《陈氏族谱》中我们得知,清同治元年(1862年),石达开率10万人马占合江,占福宝,很快要打进天堂坝,陈氏族人为此惊慌不已,族长陈三元接到朝廷密旨:“坚壁清野,筑寨固守”,抵抗义军和川黔匪盗。
为了保家护院,在距“义门堂”老屋2.5公里远的二层岩上,修筑了寨子。
从溪沟到二层岩古寨约200米,几乎是八十度的岩壁,有一条“之”字形用小青石板砌成的路。
路几乎被野草掩盖了。
每年清明节时,陈氏族人祭祀先祖陈三元及其夫人,才有人上古寨。
川盐古道及文化初探

2012.09学教育39川盐古道及文化初探彭恩(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摘要]经历了数千年的“川盐古道”,为其周边地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地域形态的变化以及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本文对“川盐古道”形成的原因及其路线分布图进行初步探讨,为保护古道略尽薄力。
[关键词]川盐古道;文化;初探“川盐古道”起源于西南,贯穿了整个中原大部分地区。
它兴起于盐运业的产生,对今天湖北、湖南和贵州交汇地区产生了不可言语的影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今天各种宽阔马路的修筑各种先进运输工具的出现,这条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古道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各种历史资料对这条古道的记载也是模糊不清,在这千百年来的历史中,这条古道无形之中就积淀了无数宝藏,让我们对其仰望,为其叹服。
一、“川盐古道”的由来和分布范围我国井盐的生产晚于池盐和海盐,其产生的历史从战国晚期李冰凿穿广都盐井开始,到如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
以剑南道东川和西川最多。
1、“川盐古道”的由来我们今天吃的食盐,在很多时候都是叫的“盐巴”,但是盐巴的由来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概因最早是在巴国生产,由巴人加工而来。
古巴国境内分布着众多盐泉,如渝东的巫山盐泉,开县的温汤井盐泉,忠县的井溪盐泉等,盐巴在巴国生产,也远销境外,巴人也因此而富裕起来,巴国也由此而兴盛。
使得人们的生活也因为盐而达到“不绩不经,服也。
不稼不樯,食也。
”[1]的地步。
因为盐巴不易变质和腐烂,而且还便于携带和保存,而对于那些居住在大山中的不会自己产盐的山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中介物。
而最早的盐巴交易也开始了。
透过历史的缝隙,我们可以看到,因为盐巴巴国兴盛了,但是其没有保护盐巴这一兴盛更本的实力,多以它的兴盛是短暂的,不会长久。
因此巴国饱受战乱之苦,而巴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人身安全,在克服长江水路的自然天险的同时,形成了一条连接巫溪、元阳。
贯通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区的,掩藏在深山中的由巴人控制的古盐道。
试论川盐古道

桂 宇晖
杜 海 :试论 川 盐古道
・l 6 l・
试 论 川 盐古 道
赵 逵 桂 宇晖 杜 海
摘
要 :“ 川盐古道”是源于四川 ( 包括重庆 ) 东部及南部,对鄂、 渝、湘、 黔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贯穿整
个 中国腹地 的运盐古道。本文论述古道因盐而兴 , 成 为推动经济 、 传播文化 的重要载体 的过程 , 并展现它所具
作者 简介:赵 逵 ( 1 9 6 9 一) ,男,华 中科技大 学建 筑与城 市规 划学院教授 ,博士。 桂 宇晖 ( 1 9 7 4 一) ,男,华 中师 范大学美术 学院教授 ,国家文化 产业 中心兼职教 授 ,博士 。
杜海 ( 1 9 7 6 一 ) ,男,武汉 江夏经 济开发 区庙 山办事处工程 师 , 硕 士。
湘、 黔交 汇 山区城镇村落 的分布格局 , 也无法 产生
这一地 区多元文 化 、多神 文化共生 、繁荣 的土壤 。 二 、川 盐古道 形成 的历 史原 因
秦灭巴楚 , 许多史学家认为其主要 目的就是为争夺 山西 、山东 、四川的盐业资源。
由于特殊 的地质 构造 ,在 四川盆 地 东部 分布 着 大量 天然 盐 泉 ,使之 成 为 中国 内陆最 重要 的产 盐 区 ,其产 盐历 史 已超 过三 千 年 ,这对 经济 长期 落后 的 巴蜀地 区有着非 同寻常 的意义 , 可 以毫不夸 张地说 , 盐 对古代 巴蜀地 区的经济作用 就如 同石 油
的 国家 ,川盐 在历 史上很 长 一段 时 间叫 “ 巴盐 ”
第一次川盐济楚始于咸丰三年( 1 8 5 3 ) ,由于太
平 军 占领 了长江 一线 ,淮 盐无 法 上运 ,而 长江 是
清政府运输淮盐的主要通道 ,太平军控制长江 , 就 中断了食盐的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联系。食
古盐道历史概述

古盐道历史概述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有两条“路”影响深远。
一条是以丝绸贸易为主体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是以茶叶贸易为主体的“茶马古道”。
其实,还有一条更为古老、绵长的古道,那就是隐匿在秦巴崇山峻岭间的古盐道。
这也是第三次(2011年12月结束)全国文物普查中的重大发现之一。
横亘东西勾连南北的古盐道,纵横延伸于川陕鄂数省市。
一、镇坪古盐道——蜿蜒在秦巴山区的生命脉络镇坪位于安康东南部的大巴山的北侧腹地,总面积达1500多平方公里,是陕西省最南部的山区县。
境内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植被丰茂,镇平古盐道犹如人体血管和脉络一样,蜿蜒于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大地。
古盐道遍布于陕南和鄂西北的广大地区,形成了没有断层的汉水文化和巴楚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长廊。
地处秦巴深处的镇坪虽不产盐,但却是大宁盐远销秦巴山区的唯一通道,且完整地保存着纵贯全境长达153公里的古盐道。
那么,这条古盐道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源头在哪里?它曾对陕南及鄂北地区乃至汉水流域的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镇坪古盐道南起巫溪县大宁盐厂,沿大宁河向北,翻大巴山主脊鸡心岭(今鄂、渝、陕三省、市交界处)后,进入镇坪的南大门——钟宝镇。
运到钟宝镇的盐随后分三条路被运往各地。
一条向东进入湖北竹山、竹溪、房县三县;一条向西经岚皋县达紫阳,入汉中镇巴县;最远、最重要的一条一路向北纵贯镇坪全境,直达金州(今安康)。
镇坪古盐道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古盐道的历史,最早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虞夏之时,巫国以盐业兴。
”巫国,既以现在的重庆巫溪县、陕西镇坪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舆地纪胜》也记载:“宝山咸泉,其地初属袁民,一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于上下,猎者逐之,鹿入洞不复见,因酌泉之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也。
”在巫溪县城有一个离盐泉不远的白鹿镇,据说集镇的名称就是因此而来。
近现代关于镇坪古盐道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盐茶》一书载:“天不爱宝,养活无数生命……山民之肩挑背负,赴盐厂买盐者,冬春之间,日常数千人。
消失的川盐古关,被遗忘的龚龙古道

消失的川盐古关,被遗忘的龚龙古道
钱玮
【期刊名称】《风景名胜》
【年(卷),期】2018(000)009
【摘要】说起重庆的龚滩古镇和乌江水运的前世今生,就不能不先说一下中国历代独特的特产品贸易交通网络,这些特产品流通和交易,对于整体地区的交通网和城镇发展影响极其巨大,一个个历史名镇都如珍珠一样,分布在这些交通网的关键节点上。
【总页数】6页(P92-97)
【作者】钱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24.782
【相关文献】
1.川盐古道研究刍论--基于川盐古道的实地考察 [J], 邓军
2.探寻一条被遗忘的古道——阿干古道探访考察记 [J], 彭维国
3.关陇古道:r一曲陇头水万古离别愁 [J], 王文元
4.景观基因理论视角下川盐古道上盐业古镇发展研究:以重庆段为例 [J], 黄玲; 冯维波
5.古道风韵——川盐古道系列考察掠影 [J], 邓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盐古道研究的刍论

[键入文字]
川盐古道研究的刍论
川盐古道,是一条可与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媲美的重要战略性物资通道,是由多条水路和陆路组成的源于四川(含重庆)产盐区通过食盐运销辐射到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及陕西等地的运盐古道,在沿线许多地方,被老百姓叫作“盐大路”或“老大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但是,目前学界对川盐古道的历史和现状、形成背景、运输路线、内涵、特征、价值构成和文化遗产体系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和学理性研究都还十分欠缺。
2014 年4 月至11 月,笔者参加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组织开展的“寻访川盐古道”大型学术考察,在对川、滇、黔、鄂、湘、陕、渝七省(直辖市)境内的川盐古道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对川盐古道研究的意义、价值、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创新和深化问题等进行初步的论述,希引起学界对川盐古道研究的重视,以推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一、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研究意义
1、学术意义
长期以来,学界对中国盐业史的研究重点倚重于生产方面,对盐业运销及由此衍生出的社会文化内涵的研究则比较欠缺。
作为绵亘在我国大西南并辐射到中南地区的川盐古道,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态,可作为我们观察和研究食盐运销的一个典型案例,探究盐运古道与区域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挖掘盐道内部多元文化互动、交融、共生的文化生态系统与社会变迁情景。
首先,对川盐古道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川盐具体的运输和销售情况,能进一步丰富和扩展盐业史、盐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川盐文化的体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学术生长点。
其次,以川盐古道为研究对象,有助于挖掘川盐对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盐的运输和“流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去的川盐古道
作者: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7年第05期
21世纪的中国人很难想象:在古代社会,盐对于国家经济和百姓生计具有何等的重要性。
中国的盐业资源主要有海盐、湖盐和井盐,川盐作为中国井盐的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过不可或缺的角色。
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在四川盆地东部曾经分布着大量的天然盐泉,人类因看见动物舔食盐水而找到了盐泉,并创造了“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的远古辉煌。
战国末年,李冰在今成都双流地区首凿广都盐井,揭开了中国井盐生产的序幕。
自此开始,一座座盐场应运而生。
历史上,自贡盐场是四川最重要的产盐基地,到了民国初年,1.2万多口盐井遍布在自贡的土地上,密集程度堪称全国第一,自贡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大的井盐产地。
不仅如此,当地最著名的燊[shēn]海井深达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
而在重庆市巫溪县的宁厂古镇——巫咸古国的中心地带,制盐产业也非常繁荣,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衰落。
大规模的制盐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让川盐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荣。
由于大多数盐场都位于长江干道及其支流上,所以川盐最初的运输,自然依赖于水路。
这些江河与连接各运盐口岸的陆运盐道一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川盐运输网络,形成四大线路——川鄂古盐道、川湘古盐道、川黔古盐道和川滇古盐道,串连起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
州等地。
本文作者及其团队在翻越西南大山考察时,就曾发现在连绵群山的古村脉络中,蕴藏着一系列如毛细血管蔓延、铺展的古盐道,而在这些盐道上的村落里,很多古稀老人都有不远千里到四川(包括重庆)背盐的经历,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如今唾手可得的盐,过去不仅维系着百姓个体的生存,还支撑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太平天国运动和抗日战争期间,“川盐济楚”,为维持和推动战时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产地到消费者,古盐道好似一条生命线,融入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这贯穿中国腹地的千年古道,因盐而兴,成为推动经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纽带。
它虽然没有茶叶的芬芳,没有丝绸的华丽,但其历史意义却丝毫不亚于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
只是由于近代海盐提炼技术的完备,海盐完全取代了井盐,四川的盐井才被逐渐遗忘,古盐道也因为隐藏深山、路途艰险而淡出人们的视野。
虽然古盐道退出了运盐的历史舞台,但盐道上那些因盐而兴的古镇,却依然存在。
这些盐业古镇,曾经因盐而富甲一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在无奈中沉寂。
古镇上,至今还点缀着为过往盐商提供食宿的客栈、商铺,保留着盐井、盐神庙、盐业会馆等丰富的建筑遗
存,这些遗存浸透了浓郁的移民色彩,无论是秦商的南下,还是徽商的西进,都在诸如封火墙和天井院落之类的实物中得到了见证。
当繁华遁入空门,盐味渐渐淡去,历史似乎也被尘封。
于是,我们的团队深入巴蜀大山,重走川盐古道,尽力揭开那段历史。
当尘埃拂去,露出的不仅有晶莹透亮的盐,更有川盐曾经的兴盛所折射出的辉煌的盐业史、建筑史和民俗史。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那些曾经穿行于中西部的大江大河、群山峻岭间的川盐古道,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一条条鲜活的血脉,也是中国古代盐业经济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