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15 辩证唯物论

合集下载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一、唯物论(物质—意识、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世】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方】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4、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世】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

【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1)【世】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影响部分。

【方】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世】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二)发展的观点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世】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唯物论,也称辩证唯物论,是一种对客观世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理论,它把物质实践作为知识产生、发展和改造客观实际世界的唯一动力。

辩证唯物论可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即一切抽象而无实质性的精神(例如宗教,神秘主义)是客观实践的相对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由物质的状态和运动引起的。

辩证唯物论主张在知识形式上,人虽然只能把客观事物抽象为不可分割的理论结构,但是在客观实践中,实践是可分离的,以及可以被再度组合的。

辩证唯物论同样反对把客观事物看作只有一种固定永恒属性的绝对事实,而是把客观事物看作是处于增长和发展时期的,具有自身内部普遍规律的事物。

辩证唯物论的理论核心是物质的辩证发展,即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变迁的过程,充满了矛盾和统一的因素。

这一发展性状态下的物质状态存在于过渡的过程中,意味着不断的发展、变化和变迁,而不是一种完全可以预测的状态,人们只能观察物质状态的发生和发展,但不能完全掌握客观实践的规律性和方向。

有龙丹大师提出,实践是从物质运动开始,实践是知识发展和演化的基础,实践是可分离的,以及可以被再度组合的。

辩证唯物论重视实践,马克思主义宣称,实践是知识判断的唯一标准,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唯物论的基本内容。

实践的内涵吸引了范围更广的重视其实践性的学者加入这一运动,例如德里西(Bertrand Russell),彼得•沃尔夫曼(P.Worf),尼古拉•勒庞(Nikolai Leontiev)以及其他一些哲学家,将其以不同的思想和语言进行了发展,但始终是以物质运动作为研究的核心,唯物论作为第二次哲学的指导思想。

此外,辩证唯物论的发展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如“五蕴皆空”、“无自然不变”以及“自然辩证法”等,这些哲学思想在辩证唯物论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即“辩证法”是认识论的必要条件,“五蕴皆空”是科学发展的终极理念,“无自然不变”是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形式变革的基本观念。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一章唯心论与唯物论本章讨论下列各问题:一、哲学中的两军对战;二、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三、唯心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四、唯物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

一、哲学中的两军对战全部哲学史,都是唯心论和唯物论这两个互相对抗的哲学派别的斗争和发展的历史。

一切的哲学思潮和派别都是这两个基本派别的变相。

各种哲学学说,都是隶属于一定社会阶级的人们所创造的,这些人们的意识,又是历史地被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决定。

所有的哲学学说,表现着一定社会阶级的需要,反映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阶段。

哲学的命运,看哲学满足社会阶级的需要之程度如何而定。

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社会根源,存在于阶级的矛盾的社会结构中,最初唯心论之发生是原始野蛮人类迷妄无知的产物。

此后生产力发展,促使科学知识也随之发展,唯心论应该衰退,唯物论理应起而代之。

然而从古至今,唯心论不但不曾衰退,反而发展起来,同唯物论竞长争高,互不相下,原因就在于社会有阶级的划分。

一方面压迫阶级为着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发展与巩固其唯心论学说,一方面被压迫阶级同样为着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发展与巩固其唯物论学说。

唯心论和唯物论学说都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在阶级没有消灭以前,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对战是不会消灭的。

唯心论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代表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起着反动的作用。

唯物论则是革命阶级的宇宙观,它在阶级社会内,从反动哲学的唯心论之不断的战争中生长与发展起来。

由此.哲学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斗争,始终反映着反动阶级与革命阶级在利害上的斗争。

哲学中的某一倾向,不管哲学者自身意识到与否,结局总是被他们所属阶级的政治方向所左右的。

哲学上的任何倾向,总是直接间接助长着他们所属阶级的根本的政冶利害。

在这意义下,哲学中的一定倾向的贯彻,便是他们所属阶级的政策之特殊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法唯物论的特征,在于要明确地理解一切社会意识(哲学也在内)的阶级性,公然声明它那无产阶级的性质的向有产阶级的唯心论哲学作坚决的斗争,并且把自己的特殊任务,从属于推翻资本主义组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任务之下。

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

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

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篇一:(2015年修订版)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4、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

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是辩证法,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和联系的认识,以及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唯物论强调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即根据人们的感觉和经验来认识事物,以此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矛盾是事物内部存在的不统一性和斗争性的表现,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既是斗争的源泉,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只有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和联系的认识。

全面和具体的认识,是指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而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各个方面。

联系的认识,是指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不是把它们割裂开来。

只有通过全面、具体和联系的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和发展理论。

实践不仅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改造世界的关键。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事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也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帮助我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和联系的认识,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以及实践的重要性。

它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和改变社会,促使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辩证唯物论的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论的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论的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辩证法:辩证唯物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和斗争来实现的。

辩证法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重要原理。

2. 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重要原理。

3.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每个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矛盾和运动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等重要原理。

4. 科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通过实践和科学方法去认识自然界。

科学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提出了客观真理、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等重要原理。

总之,辩证唯物论是一种以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和斗争来实现的。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是由马克思所主张的历史学说,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 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 ; 反之, 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意识决定物质, 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 :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主张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同时,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基本内容(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把哲学划分为两大不同的基本派别。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意识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科学的实践的观点,彻底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论证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

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组成部分】(一~三十)Ⅰ辩证唯物论(一~七)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要求〗:这一世界观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构成党的思想路线)。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运用举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

福州市旅游局根据这一变化,充分利用福州拥有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和温泉、海岸线、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努力打造精品线路,不断推出“自驾游、亲子游、农家乐”等新的旅游项目,凭借“文化品牌、休闲品牌、生态品牌、温泉品牌”的打造开创福州旅游的新局面。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福州市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参考答案】①立足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开发旅游线路和项目,开创福州旅游的新局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垄断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历 史条件和根源
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新变化的原因: 新变化的实质:资本主义制 度框架内的变化,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性质未发生根本的 变化
认识论 认识规 律 真理观
第三章 历史观的 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与 相对独立性)/历史是思想史——唯心主义历史观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科学技术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生产力、生产关系、文化传统都 不可选择,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 性的统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第一章 哲学概述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爱智慧——哲学的批判性和反思性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基本问题: 对第一方面的回答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对第二方面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识论与不可知论
哲学的思想 形态
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半截子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法: 联系、发展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
第一章
辩证唯物论
实践观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首 要的和基本的 观 历史观: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本质 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归宿
形而上学 孤立、片面 静止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事物的 形式和状态
质:量:度: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否定之否定规 律——揭示事物 方向和道路
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肯定一切 否定一切
辩证唯 物主义 认识论 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论 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的 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选择加工建构)的、创造的反映论 (实践的引入)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消极的反映论(未引入实践)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归宿; 认识指导实践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任何认识都是实践与认识、客观与主观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客观真理观; 主观真理观(实用主义真理观)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必然归宿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 )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广大人民利益 3)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4)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实践 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基础——生产方式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本质(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意识对物质能动的作用;
意识观
辩证唯物主 义一元论是 思想路线的 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 联系 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 核心与实质) 普遍联系论 新旧事物的区别、新陈代谢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及 意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 发展的不平衡性/重点论与两点论的 统一
历史规律
社会动力 系统 社会规律 通过人的 实践活动 体现出来
第四章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劳动价值论
1)社会分工 2)私有制
商品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作用 货币的形成与本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剩余价值论
资本的性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的意义 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别 工资的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