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山东博物馆馆藏亚丑钺

合集下载

七上第5课讲稿

七上第5课讲稿

七上第5课讲稿【教学过程】一S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我们先来看一组表情包怎么样?这是两张图,后面还有两张图,怎么样?是不是挺有意思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之旅吧。

我们先来看一看课前导入,一起读一读,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些灿烂文明的代表,就是咱们第五课的大标题,大标题是什么?青铜器和甲骨文。

对,青铜器和甲骨文就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这里需要同学们补充一下笔记。

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老师把夏商西周时期这几个字标红了,我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夏朝的建立,它标志着我们早期国家的产生,也标志着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了什么社会阶段。

对,奴隶社会。

所以补充一下夏商西周时期处在奴隶社会。

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使用的工具就是青铜器,所以夏商西周也是青铜时代。

那什么是青铜时代?再补充说一说,根据人们使用工具的不同,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可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自己快速看一看,我就不读了。

灿烂的青铜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

那么咱们也要知道,虽然在奴隶社会的时候,奴隶的生活非常的悲惨,但是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在不断的发展,所以即便奴隶很悲惨,整个的社会是在不断向前进步的。

因此,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二、讲授新课青铜器我们这一课的第一个大问题是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要学青铜器,肯定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青铜。

我们来看一看,青铜是相对于红铜而言的,青铜是铜、锡、铅三种金属按比例炼成的合金,因为咱们现在看到的青铜器颜色青绿,所以咱们称之为青铜。

好,明确了概念,咱们就来说一说青铜器整个的发展过程。

青铜器其实早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时候就出现了,咱们课本上第一句就有提到,我国在什么流域?对,黄河流域,也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距今5000—4000年,就是原始社会后期。

建议同学们在第一段旁边补充一下这几个字,就是青铜器时代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

亚丑钺

亚丑钺

说商周,时人或是会想起“盘庚迁殷”的艰辛,或是心向往之“武王伐纣”的波澜壮阔,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相继以“文明古国”身份屹立世界的奴隶制王朝,商周于今天,早已不止是政权的代名词,却更是华夏文明萌芽时代的永恒纪念。

商周青铜纹饰文化在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商代亚丑钺得到充分的印证。

亚丑钺,商代,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一号商代墓葬。

铜钺通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器身呈长方形,双穿,两肩有棱,弧形刃,器身作透雕人面纹,其眉、目、鼻突起,口微下凹,极富威严。

在正反两面的人面形口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亚丑”铭文,故得此名。

它的出土,曾在全国考古界引起极大轰动。

墓葬中出土的其它铜器上也见有“亚丑”铭文。

“亚丑”可能是一个国族的名号,郭沫若认为它当时势力强大,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苏埠屯一号墓主人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类的人物。

殷商时代,是黄河流域的炎黄文明,与山东本土的东夷文明走向合流与交汇的重要时代。

以文明的演进而论,殷商之前的齐鲁文明,在文明的演进中,与华夏文明是相互同步的,而从殷商开始,两者之间因战争与民间往来的关系,开始走向相互的交汇,最终融为一体。

这件亚丑钺就生动地体现出这一点来,它的纹理,脉络,图案,与同时期黄河流域出土的殷商青铜器,有着诸多相近和相互影响的地方。

从这些细致的共同点上,我们无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华夏文明萌动时代的成长历程。

在秉承王权神圣意志的商王朝,青铜礼器被用于贵族君王的祭祀巫术活动,被当做崇贿神灵的神器虔诚跪拜,没有把它当做艺术品来欣赏,而是沿着一贯而既定的审美标准成功创制了难以计数的传世精品。

兽面纹在商至西周的青铜礼器中是最主要的器饰主题和纹样,同时也与人面纹、鸟纹、夔纹、龙纹等交替互渗,似是而非,具有演化变体的多样造型,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

饕餮的变体造型也形态多样,有的似虎非虎、似羊非羊、似牛非牛。

这众多禽兽的造型无疑都是商人乃至史前部族图腾的标志。

有虔秉钺,如火烈烈

有虔秉钺,如火烈烈

龙源期刊网 有虔秉钺,如火烈烈作者:于秋伟来源:《走向世界》2011年第10期1965、1966年间,山东省博物馆在青州市苏埠屯发掘了两座商代大型墓葬,在编号为H1的墓中,出土了两件铜钺。

一件铜钺通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长方形,方内,双穿,两肩有棱,弧形刃,器身作透雕人面纹,极富威严。

钺正反两面铭“亚丑”二字,故得名“亚丑钺”。

另一件铜钺,通长31.8厘米,刃宽35.8厘米,扁方形,方形内,肩部有两穿,刃部宽大,器身透雕张口怒目的人面纹,眉目鼻均突起,口稍凹下。

苏埠屯1号墓是一座拥74条墓道的大墓,墓室呈长方形,墓口南北长15米,东西宽10.7米,深8.25米,墓室中部有木板筑成的“亚”字形椁室。

两件铜钺均出自北墓道口的位置。

同出的其它铜器上也见有“亚丑”铭文,因此,专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亚丑”族的墓地。

该墓主人则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类的人物。

亚丑铜钺出土后引起了极大轰动,目前全国发现的属于商代的40余件铜钺中,制作最精美、最为壮观的就是亚丑钺。

正是因为这两件铜钺的巨大影响,出土后不久,第二件铜钺被调往北京国家博物馆收藏,亚丑钺则留藏山东省博物馆。

亚丑钺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它两面的铸铭,铭文简略,只有亚字中一个丑字。

1930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就指出,亚丑是薄姑氏部族的族微。

铸有“亚丑”铭文的青铜器在北宋时期的金石学家们的著作中就有著录,器形有鼎、尊、彝等。

亚丑器的出土地就成为金石学家争论不下的难题,苏埠屯商墓的亚丑钺被发现后,这些亚丑器的出土地基本确定为青州一带,应为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遗留。

亚丑钺闻名于世的原因除了巨大之外,还在于它的外形特别。

钺器身透雕作张口怒目的人面形,眉、目、鼻均突起,口微下凹,威猛庄严,极其生动传神,符合商代青铜器装饰风格。

作为从史前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商代青铜器上还遗留着大量与原始宗教礼仪甚至各类崇拜相关的风俗。

受这种风俗的影响,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传承史前思想观念,更多的是表现对自然和猛兽的敬畏,这也是饕餮纹在商代流行的重要原因。

齐鲁瑰宝

齐鲁瑰宝
西晋
瓷器
95
西晋神雀附雏衔鱼青铜熏炉
临沂市博物馆
西晋
铜器
96
西晋仙人骑狮灯台
临沂市博物馆
西晋
铜器
97
战国刀币(一组)
临沂市博物馆
战国
钱币
98
唐三彩陶水盂
德州市博物馆
唐代
陶器
99
孔繁森使用的笔记本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现代
名人遗物
100
元青花龙纹梅瓶
菏泽市博物馆
元代
瓷器
烟台市博物馆

铁器
56
清雕花翠烟壶
烟台市博物馆

玉器
57
清高凤翰画郑板桥题风荷图轴
潍坊市博物馆

书画
58
明赵秉忠殿试卷
青州市博物馆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档案文书
59
东汉“宜子孙”玉璧
青州市博物馆
东汉
玉器
60
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
青州市博物馆
北齐
造像
61
北魏晚期—东魏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
青州市博物馆
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文物档案馆

铜器
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文物档案馆

铜器
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文物档案馆

铜器
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文物档案馆

铜器
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文物档案馆

铜器
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文物档案馆
东周
铜器
71
西周侯母壶
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文物档案馆
西周晚期
铜器

瓷器

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赏析

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赏析

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赏析作者:张媛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9期殷墟甲骨是山东博物馆的重要典藏之一,收藏数量达1.05万片。

这些藏品流传有序、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史研究价值,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

甲骨文又称“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书契”,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也是纪录商代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自1899年殷墟甲骨被发现与认识至今,世界范围内共收藏甲骨15万片左右。

一、馆藏甲骨的来源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主要来自上虞罗振玉、加拿大人明义士、美国人柏根氏、益都孙文澜等著名收藏家。

其流传与入藏事略对研究甲骨学术史有重大意义。

罗振玉(1866—1940年),字叔言,号雪堂。

浙江上虞人,“甲骨四堂”之一,在甲骨材料的搜集、著录、流传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罗振玉自1906年搜集甲骨,总数约三万片。

他著有《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铁云藏龟之余》《殷虚书契续编》五书,著录甲骨5000余片。

1928年,罗振玉迁居大连旅顺,建“大云书库”藏古籍文物,1940年他因病去世。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解放大连后,对旅顺进行了军事管制,苏军征用了罗氏的住宅和藏书楼,致使大多数文物古籍流散民间。

1945年抗战胜利后,山东省胶东行政公署赴东北接收敌产,在大连远东炼油厂发现一个电焊封口的大铁箱,险被日本人运走,箱内装有木制小抽屉73个,布制小盒11个,共嵌装甲骨1219片。

这批甲骨后被运回山东,先由胶东文管会保管,后移交给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经专家鉴定为罗振玉旧藏。

1955年入藏山东博物馆。

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1885—1957年),1910年接受加拿大长老会海外传教协会的安排,到中国河南“加拿大长老会豫北差会”工作,1914年被派往彰德府(今安阳)宣教,收藏甲骨文逾3万片。

著有《殷虚卜辞》《殷虚卜辞后编》(明义士原著,许进雄编辑)、《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甲骨研究初编》等,在甲骨著录、辨伪、缀合、校重、断代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浅析山东博物馆馆藏亚丑钺的人面兽相纹饰

浅析山东博物馆馆藏亚丑钺的人面兽相纹饰

浅析山东博物馆馆藏亚丑钺的人面兽相纹饰一、亚丑钺的出土情况及外形特征(一)亚丑钺的出土地点钺是我国古代十八般武器之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山东博物馆有收藏一件青铜钺,造型奇特,纹饰精美,因铜器上铸有“亚丑”二字,取名为“亚丑钺”,是该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在1965、1966年间,山东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在青州市苏埠屯发掘了两座商代大型墓葬,亚丑钺就出自编号为M1的墓中。

青州苏埠屯商墓曾是一个震惊国内外考古界的商代大墓,墓不仅有东西南北四条墓道,连墓的椁室也为商代王陵的“亞”字形(在商代只有王陵拥有四条墓道和“亞”字形椁室)。

“亚”在殷商时期为武官的职位,所以商代王陵的“亞”字形椁室可能寓意着,商王即使在去世后也要由武士大臣来守护棺椁,不被后世所损坏。

到目前为止,我国所发掘的所有商代墓葬中除了河南安阳殷墟王陵区的商代墓葬之外,唯一一座拥有四条墓道“亞”字形的商代大墓就是这座苏埠屯 M1商墓。

(二)亚丑钺的外形特征这件亚丑钺呈巨斧型,钺身的两面透雕着一幅龇牙咧嘴的人面兽相。

它有弯钩状的眉毛,兽状鼻子,一双环眼,两只圆耳朵,还有一张张口状的嘴角上撇,暴露出野兽状尖牙利齿的嘴巴。

在亚丑钺兽耳的下方,有图腾形状的铭文,为“亚丑”二字,铭文左为正写,右为反书,在钺的两面共有四处,每面的铭文又正反对应。

亚丑钺也因此得名。

它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是商代最为奇特的青铜大钺,浑身充满了神秘的诡异色彩,透着一股古典而狞厉的美感。

和这件青铜钺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器身上也同样透雕着令人生畏的人面兽相。

这两件青铜钺在我国现出土的商代铜鉞中地位极高。

二、关于亚丑钺纹饰的研究(一)亚丑钺纹饰的来源殷商时期是青铜器纹饰发展的黄金时期,与夏代相比,纹饰排列更严谨有序,制作更加精致复杂,造型愈加神秘肃穆,寓意也更加丰富。

张孝光先生曾经将殷墟青铜器的纹饰分为三种类型:几何纹样、写意的动物纹样和变形的动物纹样。

欹器溯源(四):以欹器为“国徽”的青州古国(文:李守力)

欹器溯源(四):以欹器为“国徽”的青州古国(文:李守力)

欹器溯源(四):发现以欹器为“国徽”的青州古国(文:李守力)【李守力按】本文对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地的“亚丑(亞醜)”铭文做了一个大胆推测,认为苏埠屯遗址或是商朝齐侯墓地,在周朝姜子牙封齐之前的商朝这里原来就有一个齐国,或称欹国。

姜子牙的齐国是沿用了商朝齐侯的名称。

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先秦历史几乎失传,故本文猜测的成分很多,仅以此文抛砖引玉耳。

破译“亞醜”铭文之谜在青州市东北境内12公里的东夏镇苏埠屯村,有一片占地750亩的古代墓葬,经发掘考证,为商代的大型古墓葬。

从随葬物品和随葬奴隶规模看,是仅次于河南安阳“王陵”之外的全国最大的商墓。

苏埠屯“亚丑(亞醜)”青铜钺的出土,在全国考古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刻有“亚丑”铭文的青铜器,自宋代起,不少文献就有记载。

著名考古学家罗振玉著写的《三代吉金文存》一书,记载“亚丑”铜器70余件,有鼎、罍、彝、尊、爵、觚、盉、觥等,这些珍贵的青铜器,造型、纹饰都极为精美。

但是,这众多的“亚丑”文物都未标明出土地点,从而成为困扰考古学家的难题。

直到1931年“亚丑”铜器出土后,这个谜底才揭开,从而弥补了亚丑铜器无出土地点的欠缺,考古学者才确切认定:青州一带,即是远古“亚丑”部族的主要活动地域。

“亚丑(亞醜)”铭文是郭沫若先生释读的。

亚丑铜钺等青铜器显示:“亚丑”部族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势力强大的地域方国。

可是,对于强大的“亚丑”部族,历代史书也都没有明确记载。

那么,这个谜一样的“亚丑国”,究竟是何人建立,是东夷人的后裔,还是黄帝的后裔?它建于何时,而又亡于何代?曾与谁结盟,而又与谁为敌?……种种疑团,让考古学家无所适从。

学者们认为:“亚丑”是一个势力强大的独立方国,它属于古老的东夷部族,是商的重要同盟者。

“亞醜”铭文1931年,郭沫若先生将铭文释读为“亞醜”。

(郭沫若《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载《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上卷,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3月;科学出版社1961年)。

山东博物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山东博物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山东博物馆藏唐代铜镜赏析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9期唐代社會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手工业十分发达,铜镜铸造业也在此时达到了巅峰,铸造工艺和装饰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种类繁多、纹饰华丽、铸造精湛的唐代铜镜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一面面构思巧妙的唐镜,方寸之间,散发着自信、张扬、包容、开放的大唐盛世气息。

现撷选山东博物馆藏的几面唐代铜镜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一、四神镜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唐代四神镜主要流行于武德贞观年间。

四神镜(图1)直径12.4厘米。

圆形,圆纽,纽座为八瓣莲花。

座外为一圈连珠纹,围绕镜纽上下左右分别为玄武、朱雀、白虎、青龙。

其间饰折枝花纹。

素缘。

二、瑞兽铭带镜瑞兽铭带镜多流行于隋至唐初。

唐代铭文镜的铭文多为四言、五言诗,较之汉代镜铭文学性更强,内容也比汉代镜铭更贴近社会现实和感情生活。

瑞兽铭带镜(图2)直径10.52厘米。

镜作圆形,圆纽,内区围绕纽座是4只首尾相接的瑞兽,似狐似狼,或低头疾驰,或昂头奔腾,甚或回首顾盼,生动灵秀。

外区铭文带为“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

官看巾帽整,妾映点妆成。

”边缘为锯齿纹①。

三、瑞兽葡萄镜在唐代铜镜中,瑞兽葡萄镜是出土数量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镜型,它也被称为“海兽葡萄镜”“海马葡萄镜”。

瑞兽葡萄镜主要流行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形制主要为圆形,也有菱花形、方形,纹饰图案是由瑞兽镜增加劲枝柔蔓和飞禽葡萄花叶而来,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晶,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四瑞兽葡萄镜(图3)直径10.21厘米。

圆形,伏兽纽,一周凸棱纹带将镜背分为两区,内区葡萄枝蔓柔长,枝叶舒展,果实饱满,4只姿态各异的瑞兽游戏其间。

外区几只雀鸟或静卧或嬉戏于葡萄枝蔓果实之间。

边缘饰三叠云纹。

瑞兽葡萄鸾鸟镜(图4)直径11.7厘米。

圆形,圆纽,镜背由凸弦纹分为二区,内区盘曲缠绕的葡萄枝蔓间配置着4只瑞兽,或疾驰狂奔,或飞跨鱼跃,或引颈长鸣,或回首顾盼,形态各异,生机盎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