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年成都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材料

年成都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材料

3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加强各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提高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
加强市场需求开拓
扩大内需市场
通过加强市场营销、推广品牌等方式 ,扩大内需市场的需求和份额。
拓展国际市场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参加国际会展等 方式,拓展国际市场的需求和份额。
加强市场监管
通过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市场公平竞 争,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的健
企业竞争力强
成都市的部分企业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如华为、腾讯等知名企 业。
04 成都市经济发展挑战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挑战
全球经济不稳定
01
全球贸易战、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对成都市的出口和投资带来
不确定性。
国内经济转型压力
02
中国经济正面临转型期,成都市需要适应新的发展模式和市场
需求。
产业结构调整
02 成都市经济发展现状
总体经济情况
经济增长稳定
成都市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了稳定的经济发展 态势,GDP持续增长,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 强。
消费市场活跃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市场日益活跃,为 成都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投资环境改善
政府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重大项 目落户成都,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年成都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材料
2023-11-10
contents
目录
• 成都市经济发展背景 • 成都市经济发展现状 • 成都市经济发展优势 • 成都市经济发展挑战 • 成都市经济发展策略建议 • 总结与展望
01 成都市经济发展背景
成都市概况
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位于四川盆地中心,是西南地区的经济、 文化和交通中心。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成都平原经济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四川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都平原经济区在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平原经济区拥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涵盖了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其地处西部开放前沿,与中国内地其他地区的联系紧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进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深入研究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有助于制定更为科学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在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下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探讨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和现状,掌握各类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优势劣势;分析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布局情况,研究各类产业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和优势;预测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探讨可能出现的新兴产业和发展方向;分析影响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因素,深入探讨政策、环境、资源等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研究目的的实现,希望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和建议,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成都平原经济区概况成都平原经济区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

该区域总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人口密集,人口约占四川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现代化经济体系下,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研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成都平原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产业结构和布局对于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现代化经济背景下,深入研究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对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中心,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6-18摄氏度之间,适宜农业生产,同时也适宜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成都平原地处西南地区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交通网络发达,是连接西南各省市的重要交通枢纽。

地处西南地区,成都平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土地资源丰富且肥沃,既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也能提供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

成都平原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钛铁矿、钾盐矿等,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保障。

二、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现状分析成都平原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组成部分。

农业是成都平原地区的传统支柱产业,以稻谷、小麦、玉米、甘蔗、茶叶等为主要农作物,养殖业也十分发达。

工业方面,成都平原地区的工业发展较为成熟,制造业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化工等行业为主。

服务业方面,成都平原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较为活跃,以金融、商贸、旅游等为主。

在产业布局方面,成都平原地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

成都市作为成都平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工业和服务业企业进驻,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工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区、商贸中心等。

农业方面,成都平原地区的农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集中在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

虽然成都平原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重工业占比较高,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浅析成都经济发展

浅析成都经济发展

日期:CATALOGUE目录•成都经济发展概述•成都产业结构分析•成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成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成都经济发展策略建议•成都经济发展案例研究成都经济发展概述古代发展近代发展现代发展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创新创业环境成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为主导,同时传统产业如纺织、食品业的重要中心之一,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完善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

010203战略规划投资环境人才引进成都产业结构分析农业01林业02畜牧业03建筑业旅游业成都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

政府加强了对旅游业的投入,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服务业成都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包括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

政府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成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内需拉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投资拉动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网络,使得出口贸易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成都的出口贸易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外资引进成都市政府积极引进外资企业,通过提供税收优惠、简化审批程序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成都。

外资的引进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促进了成都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合作。

出口贸易出口拉动VS成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问题产业结构单一产能过剩缺乏创新驱动01科研投入不足02知识产权保护不力03技术引进依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空气质量恶化水污染严重噪音污染扰民030201环境污染问题成都经济发展策略建议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 2 3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增强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03加强生态建设01加强环境保护02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成都经济发展案例研究成都高新区作为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发展历程和经验对其他地区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农业重镇,历史上以粮食种植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以成都为中心的经济区正逐渐演变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产业经济的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特点,寻找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路径,为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揭示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探讨如何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还旨在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全面现代化。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借鉴,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对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研究,还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均衡。

1.3 研究意义成都平原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情况,探讨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特点以及调整优化的路径,为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首先,通过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其次,分析产业结构的优势可以明确成都平原经济区在哪些领域具有竞争优势,有助于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

成都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成都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书 中说 明 了 就 业 结 构 与 产 业 结 构 之 间 存 在 正 相 关 从 表 1中 可 以看 到 , 总体上 , 成 都 市 第 一 产 业 对 经
济增 长 的 贡献 率 低 于 所 占 GDP 比重 ; 第 三 产 业 波 动 较
性 。
1 . 2 . 2 国 内产 业 结 构 偏 离度 的 研 究 现 状
2 . 1 成 都 市产 业结 构对 经济 增长 的贡 献分析
利 用 某 产 业 部 门 的 贡 献 率 等 于 该 产 业 部 门增 加 值
增 量 比上 国 内生 产 总 值 增 量 的 方 法 计 算 得 出 了成 都 市 2 0 0 0  ̄2 0 1 0年 三 大 产 业 对 G D P的 贡 献 率 , 具 体 数 据 如
年 份
第 一 产 业 第 二 产 业 / 亿 元
26 7.7 7 27 0.1 5
第 三 产 业 第 一 产 业 / 亿 元
2 23 3. 03 1 81 4. 17 1 58 5. 05 1 34 3. 74 l 18 2. 21 995 . 73 86 2. 27
2 . 2 成都 市产 业结 构偏 离度 分析
本 文根 据 四川 I 统计 年鉴所 提供 的相关 数 据 , 从 中选 取
了2 0 0 0  ̄2 0 1 0 年 的数 据 , 具体数 据情 况 见表 2 和表 3 。
表2 2 0 0 0 ~2 0 1 0年 成 都 市 三 次 产 业 的生 产 总值 及 其 比重
表 1所 示 。
表 1 成都市三次 产 业的产 值构 成及 其对 G D P 的 增 长
贡 献 率
年份 。 长 第一产业 第 二产 业 第 三 产 业 第 一 产业 第 二 产 业 第 三 产业

[10]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1

[10]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1

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经济中心,地处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部,总面积约1.24万km2,全市辖9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常住人口1260万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456.39亿元。

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农业是成都市的特色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文章结合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及决策参考。

1 绪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键环节。

作为国家战略定位的"都市农业",既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推进成都都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提升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成都市正处在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战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分析成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成都市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0年成都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456.39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2.56倍;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了3656.83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近4倍;实现农产品出口额52.03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了5.88倍。

成都高新区 调研报告

成都高新区 调研报告

成都高新区调研报告成都高新区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成都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创新创业基地。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成都高新区的发展状况,探讨其亮点和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状况1. 产业结构:成都高新区产业结构合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为重点。

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打造了以半导体、软件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2. 创新实力:成都高新区拥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包括中兴通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电子院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动力。

高新区还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了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3. 人才优势:高新区拥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区域内的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培养环境。

高新区还设立了人才公寓和人才住房,吸引高层次人才前来创新创业。

4. 政策支持:成都高新区拥有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提供创业投资、税收优惠等。

高新区还与银行合作,为创业企业提供贷款和风险投资支持。

三、亮点1. 创业创新氛围浓厚:高新区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氛围,成立了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提供办公场所和相关服务,为初创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2. 人才引进机制健全:高新区建立了科技人才引进和评价制度,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

通过提供低成本的科研平台和丰厚的科研经费,活跃了人才流动和创新活力。

3. 产业链完善:高新区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了重点培育,形成了包括半导体芯片、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这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竞争力。

4. 政策扶持到位:高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提供优惠贷款、税收减免等支持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创新创业企业前来落户。

四、问题与建议1. 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虽然高新区的创新实力较强,但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建议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姓名:**学号:**导师:**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一、偏离----份额模型的建立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 —share Method),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80年代初Dunn 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

这种方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之中应用广泛。

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原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确定未来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主要方法。

(一)基本原理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 即份额分量(thenational growth e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mix e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0he shift share efect),以此来分析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相对于其所在更大区域的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势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二)模型构建成都市的经济规模用b 表示,全国的经济规模用B 表示,0为基期,t 为末期,将区域经济划分为3个产业部门用j(j=l ,2,3)表示,即以b j0,b jt 分别表示成都市三次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末期的经济规模,以B j0,B jt 分别表示全国三次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末期的经济规模。

成都市第j 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增长率为:0,0,,ij ij t ij ij b b b r -=( j=1,2,3)500100015002000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1 1995—2008年成都市三次产业经济规模图全国第j 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增长率为:)3,2,1(0=-=j B B B R j j jt j以全国j 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将成都市j 个产业部门的经济规模标准化:)3,2,1(0*'00==j B B b b j j将成都市某时期基期至末期间每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量设为Gj ,三个分量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分别设为Nj ,Pj 和Dj .。

其表达式分别如下:Gj=Nj+Pj+Dj)3,2,1(*)(*)'(,'*00=-=-==j b R r D R b b P R b N j j j j j j j j j j jNj 是以全国的总产出年增长率为基准,假定成都市按此增长率增长时所应达到的增长水平。

Pj 反应成都市产业结构类型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若为正值,则说明成都市的产业结构优于全国的产业结构,表示成都市产业结构素质较好,并且该值越大,说明产业部门结构对成都市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越大。

Dj 反应成都市产业竞争力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若为正值,说明成都市j 产业部门较全国而言,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且该值越大,说明该产业部门的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二、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实证分析根据统计数据,分析1997~2007年成都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并运用偏离----份额模型对1997~2002年以及2002~2007年成都市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动态分析。

表1 1 997—2002年成都市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产业部门rjRj增长总量 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 竞争力偏离分量 总偏离分量 GjNj Pj Dj (PD)j 第一产业 0.1624 0.1451 19.59 26.72 -9.22 2.09 -7.13 第二产业 0.6611 0.4356 301.71 208.54 -9.74 102.91 93.17 第三产业 0.7787 0.8489 334.90 292.15 72.93 -30.18 42.75 总计 0.65160.5237656.20527.4053.9774.83128.80表2 2002~2007年成都市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一)成都市三次产业的绝对发展现状根据《成都市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1997~2007年,成都市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二三产业的比重呈缓慢平稳增长趋势,1997年至2004年间,成都市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而2005年至2007年间,成都市第三产业比重出现了显著的增长,明显超越第二产业,但总体来说,要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政策目标还有距离。

(二)成都市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以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为基础,根据《成都统计年鉴》和《全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选取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三个时间点的三次产业的经济规模为对象,以相同时间全国三次产业的经济规模为参照,计算得到表1和表2的所示结果。

由表1和表2,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就三次产业的相对发展状况而言,成都市三次产业的发展速率都显著增加。

与全国发展相比,1997~2002年,成都市第一、二产业的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长率则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2002~2007年的情况却刚好相反。

这无疑凸显了成都市在旅游、服务、金融等第三产业的积极发展态势。

其次,就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而言,成都市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始终较差,并且不断恶化,这与成都市作为四川省会的特殊行政地位有关,但却造成了成都市整体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的下降,因此需要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而成都市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都有所增长,说明其产业结构有进一步的提高。

最后,就三次产业的竞争力而言,成都市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均有所下降,特别是第二产业,从102.91直线跌落至-203.26,说明该产业在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后,却没有相应地提高兴旺产业的竞争力,使之严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成都市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却从-30.18攀升到51.06,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成都市三次产业的发展建议(一)第一产业的调整与优化1.保护耕地,促进农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根据《成都市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产业部门rjRj增长总量 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 竞争力偏离分量 总偏离分量 GjNj Pj Dj (PD)j 第一产业 0.6795 0.6989 95.26 159.75 -61.77 -2.72 -64.49 第二产业 0.9840 1.2521 745.94 932.76 16.44 -203.26 -186.82 第三产业 1.0719 1.0051 819.93 693.23 75.64 51.06 126.70 总计 0.99871.07371661.131785.7430.31-154.92-124.611997—2007年成都市实有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与成都市城市化水平成反比。

然而,成都平原这片膏腴属地土壤肥沃,自古以来物产丰饶,是粮仓、是农副产品的主要产地。

因此,无论怎样发展,怎样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命根子的基本农田都一定要保护好。

成都市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对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同时,要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改造中低产田,促进农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2.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与全国相比,成都市第一产业的竞争力不足,更主要的还是表现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

因此,必须确实落实科教兴农的国家政策,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的运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实施生态农业工程,积极响应绿色生产的政策,以国家甚至国际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为目标,降低或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最终建设起无公害、优质农副产品的规模生产基地;最后,还要推进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第二产业的调整与优化1.重点发展支柱产业。

根据《成都市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成都市四大支柱产业中机械(含汽车)工业和电子信息工业对工业的贡献率最大,并且其主导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电子信息工业,这是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二产业的竞争力还相距甚远,作为支柱的四大产业必须进一步壮大,通过资产重组、产业整合和政策支持,提高生产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最终其增强竞争实力。

而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是全国六大基地之一,作为成都市的“一号工程”,必须加快信息安全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的产业化步伐;同时,要充分利用成都的高新西区,将高新产业和高校资源高度聚集,积极引导并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和技术基地,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其他产业的高速发展。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成都市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兼并传统产业企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鼓励企业以绿色生产为准则,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道路。

(三)第三产业的调整与优化1.大力发展旅游业。

成都有着璀璨的历史文明、绚烂的艺术文化和绮丽的自然风光,有青城山都江堰、卧龙熊猫基地、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遗址,还有久负盛名的川菜、川酒和川戏,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十分丰富。

根据《成都市统计年鉴》数据统计,成都市旅游业创收除2003年和2008年以外,都处于持续快速增长状态。

旅游业的创汇能力确实很强,其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此外,旅游业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也非同一般,每增加1个直接从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额外的就业机会;同时,旅游业有着很强的关联产业带动功能,可以直接促进城市交通、市政建设、商品贸易、餐饮娱乐的发展,还可以间接促进金融、地产以及制造业的发展。

但是旅游业抵御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外部风险的能力相对较低,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都造成了成都旅游市场的萎缩。

所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的经济秩序,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的同时,提高该行业抵抗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外部风险的能力。

此外,还要加大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测评,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注重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推进金融业发展。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相当的地位,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经济的健康发展等都起着重大的作业。

而成都作为西南的金融中心,其金融业的发展对整个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