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齐齐哈尔变化调研报告

齐齐哈尔变化调研报告1. 概述本调研报告旨在分析齐齐哈尔市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通过对城市经济、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调研,提供相关数据和趋势分析,为制定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参考。
2. 城市经济发展2.1 经济总量增长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齐齐哈尔市的经济总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在重点产业领域,如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经济增长势头良好。
2.2 产业结构调整齐齐哈尔市在经济发展中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转型升级的努力使得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蓬勃发展,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动力。
2.3 对外经济合作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齐齐哈尔市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
加强与俄罗斯、蒙古、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扩大出口市场,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3. 人口增长和社会变化3.1 人口规模的变化近年来,齐齐哈尔市的人口规模逐渐增加。
这主要归因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和人口迁徙的趋势。
3.2 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齐齐哈尔市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老龄化现象逐渐显现,对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3.3 教育和文化发展为了适应人口增长和社会变化的需要,齐齐哈尔市加大了对教育和文化领域的投资。
优质高等教育机构和文化艺术活动的举办为城市的综合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4. 基础设施建设4.1 交通基础设施齐齐哈尔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
这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连接性和物流效率,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2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齐齐哈尔市改善居民生活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城市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市区内的道路、公园、购物中心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4.3 公共设施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齐齐哈尔市加大了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
医疗、教育、体育等领域设施的修建和提升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5.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5.1 环境治理齐齐哈尔市重视环境治理工作,加大了对空气、水质和土壤污染的治理力度。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制造业一直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黑龙江省的制造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与此黑龙江省制造业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不足、环境污染等。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对策,以期为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黑龙江省的制造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和重工业上,如煤炭、钢铁、石化等。
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黑龙江省制造业的竞争力不足,同时也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而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要想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针对这一问题,黑龙江省可以加大对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推动制造业走向中高端。
二、技术创新不足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一直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关键。
黑龙江省的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不足,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偏弱,科研力量不足,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无法跟上国际发展的进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黑龙江省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的投入。
同时要积极开展技术引进、技术合作等,吸引国内外一流的科技人才和技术研发团队,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三、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既是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的障碍,也是制约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黑龙江省的一些传统重工业企业,如煤矿、钢铁等,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是不容忽视的。
环保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给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黑龙江省可以加大环保投入,加强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走生产绿色化、低碳化的发展道路。
齐齐哈尔市乡村产业兴旺发展路径研究

齐齐哈尔市乡村产业兴旺发展路径研究作者:唐守祥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02期摘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和核心,也是逐步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就近就业化的核心因素。
近年来,齐齐哈尔乡村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效益可观。
但现实中,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产业发展呈现碎片化状态、丰产不丰收、合力支持不够、实用人才匮乏、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力不足、对产业兴旺发展认识不清、发展产业招法不多等诸多问题。
为此,就要正确构建“生产、经营、产业三大体系”,尤其是在构建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面下大力气;在谋划推进农业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农村电商平台、盘活整合资源要素,建立共享平台、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积极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下产业兴旺“快进键”、与精准脱贫紧密结合、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方面做好工作。
关键词:齐齐哈尔;乡村产业;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2 — 0028 — 04產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极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和核心,也是逐步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就近就业化的核心因素。
乡村产业兴旺,就是要积极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使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种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和流动,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旺盛发展,积极调动农民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农村农业全面快速发展。
乡村产业兴旺始终要靠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来解决,要突出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建设,这里,产业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农业生产方式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产品要追求品质最大化,保证产品的优质、健康、安全,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时,要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培育农村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精准发力。
齐齐哈尔重点产业发展趋势

齐齐哈尔重点产业发展趋势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著名工业基地之一。
多年来,齐齐哈尔市一直致力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将重点探讨齐齐哈尔的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发展前景。
一、农业发展趋势齐齐哈尔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拥有广阔的农田资源和丰富的农产品。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不断加大农业技术改造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农产品上,重点发展粮食、油料、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并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同时,齐齐哈尔市还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也在逐渐形成,农业将成为齐齐哈尔市的重点产业之一。
二、能源产业发展趋势齐齐哈尔市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区和火电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火电装机容量。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加大,齐齐哈尔市正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在煤炭开发方面,齐齐哈尔市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同时,齐齐哈尔市也积极发展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加强清洁能源发电装备制造和技术研发能力,促进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变。
三、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趋势齐齐哈尔市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具有较强的制造业实力和工业基础。
齐齐哈尔市近年来在装备制造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战略新兴产业方面,齐齐哈尔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交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领域,引入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齐齐哈尔市也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壮大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
四、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趋势齐齐哈尔市地处寒冷地区,拥有较长的冰雪季节和丰富的冰雪资源,具有发展冰雪旅游产业的天然优势。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我国较为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而制造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结合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产能过剩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黑龙江省的一些传统制造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如钢铁、煤炭、化工等行业。
产能过剩导致企业间竞争激烈,价格战频发,利润空间被压缩,企业难以为继。
2.技术水平落后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
在全球产业链日益细分和集成的趋势下,这些企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竞争力不足。
3.人才短缺制造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但由于黑龙江省地处偏远,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制造业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4.环境污染严重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生产工艺陈旧,环保意识淡薄,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一些企业甚至被迫停产整改,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二、对策建议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黑龙江省应该加快传统制造业的去产能和去库存工作,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推动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发展。
2.加强技术创新黑龙江省制造业应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消化吸收,加大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力度,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3.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黑龙江省应通过政策激励、协同育才等方式,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制造业。
建立健全制造业人才培养、引进和流动机制,加大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4.严格环保标准黑龙江省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推动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环保投入,引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排放。
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系,严格落实环保标准,对环境违法企业依法进行重罚。
齐齐哈尔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概况及未来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齐齐哈尔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概况及未来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齐齐哈尔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概况及未来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概况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数字经济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形势日趋势头强劲。
而在齐齐哈尔市,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样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1、数字经济产业总体发展情况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数字经济产业包括了数字内容、数字经营、数字技术、数字交易等领域。
截至目前,齐齐哈尔市数字经济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尤以数字技术和数字内容为主导。
其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领域不断推进,圆满地实现数字化运营和产业升级。
同时,数字内容产业也迎来了高速增长期。
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出版等行业也不断扩大规模和影响力,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与此同时,数字经营和数字交易领域也在齐齐哈尔市蓬勃发展。
电商平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推广,网络购物成为齐齐哈尔市发展迅猛的消费模式之一。
数字支付、移动支付也逐渐取代传统支付方式。
这为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1)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受全市呈现“三化一互联”和“一带一路”等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地理优势等多重因素的支持,齐齐哈尔市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
各类数字化业务的产业规模和运营效益均显著增加,部分数字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
(2)具有深度资源优势齐齐哈尔市拥有丰富的农业、林业、渔业等资源,数字化经济产业涉及到农业、林业、渔业等领域,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支撑。
(3)政策优势明显近年来,齐齐哈尔市进行了为数不少的政策倾斜、政策支持数字经济发展。
政府多次出台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扶持和鼓励发展政策,同时在发掘民间投资、扶持企业等方面也大力支持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
(4)人才智力密集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中所需人才也逐渐增多。
齐齐哈尔市拥有多所优秀高等院校,建造出色,优质人才较为密集,这里的人才普遍拥有丰富的 IT 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知识,有着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
产 业结构及 其调整的相关概念界定
( ) 业 一 产
当前 , 产业一词 的使用 已很普遍 , 口径 不一。如 对 但 有人认为 产业 主要 是 指第 一、 、 产业这 种大 分类 ; 二 三 有 人认为产业亦 指部 门行 业 ; 有人 认 为产业作 为 国 民经 也 济的组成部分 是 国 民经 济投 入产 出关 系链上 的一 环 , 在 国民经济 系统 中存 在 其商 品或劳 务市 场 , 构成 基本 单 其 位是企业 , 以是提供产品 , 可以是提供劳务。 可 也 本文采用 的产业 定义 是 : 产业 的概 念和 内涵 必须 满
2 1 9.
程中 , 一个国家或 地 区的产 业组成 即资 源在 产业之 间 的 配置状态。产业 结构 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产业结构 , 它包括“ ” 量” 质 和“ 两方面 内容 。从
“ 的方面 来讲 , 是动 态地解 释 产业 间的技术 经济联 质” 就 系和联 系方式不 断 发展变 化 的趋势 , 示 国民经济各 产 揭 业部 门中, 主导 或支 柱地位 的产业部 门 的不 断替 代 的 起
[ 摘
要]本文首先对产业及产业结构进行 了概念界定 , 而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及就业结构两个层 面 继
分析 了齐齐哈 尔市 目前 的产业结构状况 , 发现 齐齐哈 尔市三次产业结构 失衡 问题 , 最后提 出调 整齐齐哈 尔市 产 业 结 构 的对 策 建议 。
[ 关键词] 业结构; 产 产值结构 ; 就业结构
足如 下 质 和 经 济 与 微 观 经 ()
经 济联 系以及由此表 现出来的产业 间比例关 系。这里 的
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主要 是指 以中间产 品投入 为纽带的 产业关联 , 产业 间 比例 主要是指 产业 间产出 比例 。本 文 采用的狭义产业结构 中“ 产业关联理 论” 产业结构的定 对
齐齐哈尔市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及政策探讨

同题 客观地讲 , 全市农 业生产抵 御 自然灾害能力还很弱 ,
农 业 基 础设 施 投 ^ 不 足 , 十 年 全 市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总 额 中 近 对 农 业 投^ 仅 占 32 “ 农 产 品 深 加 工 能 力 不 足 , 工 农 .1 贸
一
继 续 努 力 着 投 资是 调 整 产 品 、 产业 布 局 的 重 要 手 段 , 资 投 规 划越 科 学 , 所 带 来 的 社 会 效 益 和 经 脐 效 益 就越 显 著 , 它 否
空 间 , 高其 运 行 质 量 和 服 务 木 平 。 提 关 羹 词 : 齐哈 尔 ; 济结 构调 整 } 径 齐 经 路 中圈 分 类 号 : 1 1 3文 棘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l0 9 2 3 ( 0 2 O 一O 8 0 F 2, A 10 - 2 4 20 )2 u — 3
成
因
分
析
重 , 是从一个棚 面对齐齐 哈尔市工业为 我 国国民经 济发 这 展所做贡献的肯 定 从历史 和现实 的角度看 , 同相邻地 区进
行 比较 , 述 习惯 认 识 就 显 得 比较 片 面 。 上 据坑计 . 市三大 产业到 20 全 0 0年 调 整 为 三 、 、 的 顺 二 一
摘
要 : 济结 构 调 差 是 “ 经 十五 间 重要 的 宏 观 经 济政 策 , 期 区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济 如 何 规 埘与 发
展 离不开这蒂主线。发展我 市蛭弗只有选择这样的发展方 向 充 分利 用农 业资薄,
巩 固 第一 产 业 } 挥 工 业 的 比 较 优 势 , 强 其 对 经 弗 的拉 动 力 ; 展 第 三 产 业 发 展 发 增 拓
所 调整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在对齐齐哈尔市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所处的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个方面对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现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标签:产业结构;产业升级;高度化
“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五年,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齐齐哈尔市经济的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研究齐齐哈尔市产业升级对策,有利于加快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和产品层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3齐齐哈尔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8.5%。
第一产业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51.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498.8亿元,增长9.3%。
三次产业结构为22.8:36.7:40.5。
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4.4%、44.5%和41.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96元,增长9.5%。
二、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所处的工业阶段分析
工业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重要阶段,工业化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1〕〔2〕。
为了分析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的现状,根据我市人均GDP相关数据,运用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三阶段模型〔3〕,判断当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所处的阶段。
根据《1996-2012齐齐哈尔市经济统计年鉴》人均GDP数据和《2013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汇率均价,把2000-2012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折算为美元,并把折算后的人均GDP与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模型进行对比,以1996年为标准进行判断,2011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为3081.53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1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不但落后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落后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距实现成熟的工业经济阶段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高度化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动态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所
达到的阶段和所处的层次,其指标主要包括产值结构的高度化和劳动力就业的高度化。
查阅相关产值数据及计算,得到齐齐哈尔市主要年份三次产业产值及其在GDP中所占比例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具体见表1和表2。
表1较为直观地反映了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动轨迹。
从1978-2012年间,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8.31%到1990年的41.1%,再到2012年的24.21%,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40.92%到2000年的25.46%,再到2012年的37.35%,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0.77%到2003年51.33%,再到2012年的38.44%,呈現出先上升或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体变化趋势是在不断上升的。
对比黑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化不仅落后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且落后于黑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的变化,所以在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既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政策和策略,又要在黑龙江省总体经济发展框架内做出策略的调整。
表2直观地反映了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的变动轨迹,1985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为84.3人,到1998年达到最高值为183.6万,到2010年下降为142.5万人,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虽然有所变化,但其就业人数占总体就业人数的一半左右,比重过高。
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由1985年的50.7万下降为2010年的45.8万,就业比重1985年的28.7%下降为2010年的16.9%,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和比重总体来说呈现减少的趋势。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由1985年的41.8万上升为2010年的82.5万,就业比重由1985年的23.6%上升到2010年的30.5%,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在三次产业中比重呈现增长的趋势。
综上所述,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化规律反映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趋势,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但是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就业比例变化不大,仍然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仍然存在剩余劳动力,相对来说,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就业人数较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承载劳动力就业的主力。
根据上文的分析,结合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的相关理论,齐齐哈尔市产值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发展变化规律,而就业比重的变化则不符合。
这为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发展的方向,结合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的现状,降低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增加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最终实现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小、第二产业居中、第三产业最多的目标。
三、促进产业升级的对策
通过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可知,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实际高度化水平低、产业之间协调性差等问题,为了推动齐齐哈尔市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一)调整和优化地方产业结构要实现齐齐哈尔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调整和优化齐齐哈尔市的产业结构。
具体来讲,第一产业要巩固和加强其基础地位,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畜牧业,全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第二产业要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品和产业层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装备、食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生物等新兴产业。
以科技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次产业把握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和国内服务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构建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这样既有利于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
(二)提升产业分工层级以提高产业结构的实际高度化水平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出台之后,我市经济得以振兴,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使得我市产业结构的名义高度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国际和国内分工的过程中,我市长期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能源、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制约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市产业结构的实际高度化水平较低。
因此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注意对产业链上营销、供应链管理和品牌等关键环节的突破,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提升产业分工层级,高产业结构的实际高度化水平。
(三)推进产业之间融合与互动以提高产业发展的协调性
加大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对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同时,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建立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我市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将处于工业化阶段,在加速我市工业化的进程中应注意提高第二产业的发展质量,并促进第二产业技术的不断升级,在多层次发展中,根据不同类型行业特点,有重点、有差别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同时,为了更好服务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应大力推动生活和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四)倡导建立低碳生活方式
目前全市各生活部门的能源消耗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且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关联度较大,仅次于第三产业。
因此,合理控制生活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费量,有利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倡导人们从日常生活琐事出发,从一点一滴做起,建立低碳经济生活方式,调节社会需求,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產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12.
〔2〕Porter. M. E. and Kramer. M. R. Strategy and society: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1-16.
〔3〕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223-229.
〔4〕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10-211.
〔5〕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和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9):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