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一、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方法。
1.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方法。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定义。
讲解与演示:介绍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展示相关研究案例。
小组讨论:探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研究方法,进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调查。
二、第二章:人类行为的基本理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理论。
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基础。
让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人类行为。
2.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基础:需求、动机、认知等。
人类行为的社会学基础:社会规范、社会影响、社会角色等。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遗传、生理机制等。
2.3 教学活动讲解与演示:介绍人类行为的基本理论,展示相关研究案例。
小组讨论:探讨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基础。
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案例。
三、第三章:社会环境的基本构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构成。
让学生掌握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社会环境要素的特点。
让学生能够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家庭: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等。
学校:教育体制、教育影响等。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组织功能等。
3.3 教学活动讲解与演示:介绍社会环境的基本构成,展示相关研究案例。
小组讨论:探讨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社会环境要素的特点。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四、第四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制约。
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考点: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考点: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考点: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导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包括了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等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复习引导本章主要介绍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人们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特征及面对的主要问题。
根据往年的真题分析以及新修订的考试大纲,考生应重点理解和掌握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以及人生不同阶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章往年出题情况:2008年单选5题、多选2题;2009年单选7题、多选2题;2010年单选6题、多选1题;2011年单选4题、多选1题:2012年单选5题、多选1题;2013年、2014年及2015年单选均为6题、多选均为1题。
考点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本考点是本章历年考题相对集中的内容。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4年都出过考题。
从考法来看,既有直接考理论内容的,也有考理论比较的,还有考理论应用的。
本考点要求考生把握人类需要的层次,区分人类需要的类型。
1.人类需要的含义人的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它通常以愿望、意向等形式表现出来。
2.人类需要的层次(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依次构成需要的层次。
①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
②安全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失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解除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说明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学分数 3 周学时3课程性质:社会工作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名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课程说明:本课程系专业选修课程,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关系。
介绍人类行为的一般特征、人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社会环境系统(家庭、小团体、组织、社区、社会)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等基本理论。
使用教材:王瑞鸿(200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式:基本理论的讲解,课堂讨论。
教学参考书目:1《发展心理学》(美)利伯特等著,刘范等译198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书号7012·06652《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主编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统一书号7135·2183《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美)格莱因著,计文莹译1983年湖南教育出版社,统一书号2284·4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Ashford等著,张宏哲林哲立译2000年台湾双叶书廊有限公司,国际书号957—8555—34—2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库少雄主编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统一书号5609·3509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节人的成长概述第三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理论基础第二章性别第一节性别差异第二节性别社会化第三节性别歧视第四节性别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家庭第一节家庭的定义第二节家庭的社会特征第三节家庭的形式第四节家庭生命周期第五节家庭关系第六节家庭功能第七节家庭问题第四章胎儿期第一节胎儿的发育过程第二节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第三节胎儿的出生第四节胎儿出生对家庭的影响第五章婴儿期第一节新生儿的特征第二节婴儿的运动能力发展及其意义第三节婴儿的认知发展第四节婴儿的语言发展第五节自我的产生与发展第六节婴儿与父母的互动关系第六章幼儿期第一节自我评价的建立第二节性的觉醒第三节社会性别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游戏第七章儿童期第一节生理的发展及相关的问题第二节同龄群体的形成与意义第三节学校的社会化作用…第四节电视的影响第八章青春期第一节青春期的基本理论第二节生理发展申的心理问题第三节性的问题第四节青少年犯罪第九章成年早期第一节成年期的意义与划分第二节成年期的发展理论第三节成年早期的婚姻生活第四节成年早期的工作与职业第十章中年期第一节生理的发展与变化第二节家庭的调适第三节失业第十一章老年期第一节老年期的生理特征第二节老年期的心理老化与成功的老化第三节社会学视野中的老年第四节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第五节生命的终点与临终关怀。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章 理论

1. 精神层次理论
观点:人的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 发生和进行(如: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
情感等)
精神层次包括三个层次: • 意识: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和体验 •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
所有的口误都是潜 意识的真识的流露。
3.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 ,尤其是性本能,它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
性器期 生殖期
“性”是泛性,包括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有 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如父母爱、子女爱、 肛门期 一般人的爱以及对具体对象和抽象观念的 忠诚等。 潜伏期
口欲期
性驱力
发展 生理 性本能满足的主要方式 阶段 部位 口欲器 嘴 通过咀嚼、吸吮或咬东西。性本 (0-1) 能是通过口腔而满足的 肛门期 肛门 随意大小便是婴儿性本能的最主 (1-3) 要的满足方式 性器期 性器 儿童自3岁即开始性生活,即恋父 (3-6) 官 情结、恋母情结。 潜伏期 无 (6-12) 两性器 (12岁 后) 被转移
婴儿前期 信赖VS不信 学习相信别人 满足自己生理 (0-1岁) 赖 上的需要 婴儿后期 自主行动VS 学习独立行动 (1-3岁) 羞怯怀疑 学前期 自动自发VS 试着做一些并 非自己力所能 (3-6岁) 退缩愧疚 及的事情,以 获得主动感。
母亲或照 婴儿哭闹时, 父母是否应及 顾者
时出现?
父母
父母对儿童态度 是应该溺爱包办? 还是严厉责罚?
2018122019弗洛伊德阿德勒所有的动机都归因于性和攻击人主要受社会影响和追求优越所驱使重视无意识对人性采取悲观态度认为人很少有没有选择权认为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发看重过去经历对行为的影响强调未来期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类渺小无能被本能所支强调人性自主认为个体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与创造自己的生活生物学定向的本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1220201820经典案例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笔记三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人类需要的层次:P541.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阿尔德弗尔ERG(生存Existence的需要、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成长Growth的需要)3.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基本需要、中介需要)人类需要的类型: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起源划分)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内容角度划分)3.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迫切程度划分)2.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人类行为的类型: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行为适应性标准、个人主观体验)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发展性、可控性、整合性3.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社会环境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变动性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P601.家庭:家庭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家庭教养模式(骄纵型、支配型、专制型、放任型、冲突型、民主型)、家庭的功能(情感支持、性爱满足、繁衍后代、社会化、经济功能)及家庭对人类行为的影响P612.同辈群体:同辈群体的特点(平等性、开放性、认同性、独特性)及同辈群体对人类行为的影响P623.学校:学校类型及影响(校园文化、班级规模、教学模式、师生关系)P634.工作单位:类型及影响P635.社区:类型(地域性社区和功能(精神)性社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传统社区和现代化社区)及影响P646.文化:类型(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及影响P657.大众传媒:类型及影响P65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人的行为要适应社会环境2.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行为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4.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1.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生物进化理论与进化心理学、基因理论2.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P68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2.埃克里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中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年、成年晚期)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5.行为主义理论:P7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6.依恋理论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论(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托马斯的情景定义)和标签理论P73(三)人生发展阶段1.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P74-P85婴幼儿阶段、学龄前阶段、学龄阶段、青少年阶段、青年阶段、中年阶段、老年阶段。
中级社会工作师实务笔记社会工作中级综合能力笔记

中级社会工作师实务笔记社会工作中级综合能力笔记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概念: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提出“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
其理论焦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这些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施都是最基本的,是认识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重要理论。
系统理论概念:“系统”是指社会系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
系统理论分析组织、政策、社区和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认为个人处于环境中的各个系统不断的相互作用中。
在系统视角下,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的环境系统是社会工作者介入和改变的场域。
工作重点:1.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2.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的重要作用。
3.注重运用社会资源。
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
工作特点:1.对问题的分析不再局限为个人(疾病医疗模式或心理病例模式)的归因,而是从整体上分析。
2.对个人问题的评估,焦点不仅在服务对象的生理或心理行为特征,而是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次相关的外在环境的特质、功能和运作情况。
3.动态实务。
4.纵横相交的实务取向。
在横切面考虑问题的所有相关层面,在纵贯面注意问题的处理流程和阶段性步骤。
生态系统理论概念:生态系统理论是分析“人与环境”互动的具体工作框架。
包括“栖息地”和“生存空间”两部分。
“栖息地”指人生活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生存空间”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
个体需握有取得资源的机会。
工作评估的核心和具体内容:1. 生命周期。
指人作为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 __及历史变迁中的生活事件对个人生活产生意义。
2. 人际关联。
每个人都需要且都拥有与他人联系而建立关系的能力,并因此构建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中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的照顾关系。
初级社会工作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初级社会工作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影响对人类影响要大一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级社会工作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考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社会环境与人类的交互影响: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以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社会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的制约,良好遗传特性需要信托适当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
4.作为能力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尤其是领袖人物或大众的一致性行为。
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影响对人类影响要大一些。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假设(1)我们怎样看待世界以及环境与人的互动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中工作原则的制定和工作手法的选择;(2)我们是社会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也受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3)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的专业和职业,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工作者比工作对象优秀,而应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4)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和学习的地方,我们的工作对象也不例外;(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每个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
(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1)就物质环境而言,一方面,人类能够改变物质环境(围海造田、劈山造林、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另一方面,物质环境同样能够影响人类(积极——适当的雨水,雪,消极——地震、海啸、台风、地球变暖)(2)就社会环境而言,一方面,人类行为可以影响社会环境,如以“新新人类”自居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等都会影响社会风气或文化的改变;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成长,如婚姻法的修订,会影响人们的婚恋生活,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传统的差异,会导致中国人与美国人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的差异。
(3)首先,社会环境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方式其次,社会环境是人类成长的有力支持再次,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参照标准最后,人类行为中的个人问题,其真正原因常常不是个人原因,而是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另一种说法:普遍接受的观点-人能够影响环境,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导论 ppt课件

ppt课件
1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胎儿期 第四章 婴儿期 第五章 幼儿期(学前期)
第六章 学龄期
第七章 青春期 第八章 成年早期 第九章 成年中期(中年期) ppt课件
以年龄为主线介绍 各生命历程阶段的 生物、心理、社会 发展特征及各层面 因素的影响和具体 作用方式。
我的心激起一阵阳光的涟漪 我立志一定好好继续努力 学好专业找个好工作 可以好好报答父母, 改变穷苦的命运 好好用自己的知识 来为社会为国家努力工作 认真做个受人尊重的人 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进入大学以后我怎么发现 大部分人不爱读书 每天晚上谈女孩子 哪个女孩子性感漂亮 和哪个女孩子****更爽 有钱的同学则大胆的找起女朋友来 大摇大摆的在学校旁边租房子同居 大家都爱玩电脑游戏 大家都嘲笑我是个土包子 这个不会那个也不会 于是我为了和同学打好关系 我也学会了玩电脑游戏 游戏比他们更厉害 我以后更乐衷于玩电脑了 我还自己用打工的钱以及借了部分钱 ppt课件
结婚后从下往上看
6
ppt课件
6
案例1:
2004年云南大学“2· 23凶杀 案”震惊全国,马家爵,一 个人们眼中的“好学生”、 父母眼里的“好儿子”一夜 之间变成A级通缉犯,流浪 了20多天后落网,杀人后的 第四个月,被指控蓄意杀人, 判刑伏法,被执行了死刑。
思考: 有哪些因素导致马加爵事件发生?
库少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韩晓燕,朱晨海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格致出版社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精力充沛与颓废迟滞(40-65) 这个阶段属于成 年期,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工作,承担赡养老人和照 顾子女的责任。否则会产生颓废迟滞或以自我为中 心的感觉。 配偶、子女及文化规范 • 8.完满与绝望(65以上):这个阶段产生智慧品质 形成或失望和无意义感,生活经验尤其是社会经验 为重要影响因素。
2、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
• (1)口唇期 • 这个阶段从 0 岁开始,差不多到 1 岁为止。 弗洛伊德注意到,在出生第一年中,婴 儿大量的时间都在做着与嘴有关的事情。 • (2)肛门期 • 这个阶段从 1 到3 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学 习内容便是便溺训练,这是幼儿人格独 立性和自主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简介
• 弗洛伊德的著作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有: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 《性学三论》(1905) 《图腾与禁忌》(1913) 《精神分析引论》(1910) 《超越享乐原则》(1920) 《群众心理学与对自我的分析》(1921) 《自我与本我》(1923) 《文明及不满》(1930)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
•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 上受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 影响,华生认为,狗可以通过训练建立条件反 射,人也有类似的情况。 • 如果我们经常给人的某中行为施以正强化 (奖励),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巩固下来;如果 不给强化或给以负强化(惩罚),那么该行为 就会减弱或不再出现。因此,强化很重要。 • 华生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 系或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加以强化,使 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那么就可 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 理论 (八阶段)
• 1.信任与不信任 (0-1)“感觉阶段”: 取决于母亲的充分照看 。 • 社会化代理人:父母(口腔期) • 2.自主与怀疑 (1-3)学会控制自己的肌 肉,开始维护自己的独立性 。(肛门期) • 3.主动与内疚(3-6)力图接受超越自己 处理能力的事情。(性器期) • 影响因素:父母对孩子的自我创造活动所 作出的反应。父母及其家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人类遵循从生到死的发展序列。这些发 展阶段都包含着生活任务,源自先天驱 力以及与年龄有关的社会期望或文化期 望
• 人们必须尽力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才 能向下一个更高阶段前进 • 人类发展经历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 着心理社会危机或冲突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理论
• 2. 对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 • 1)怕、 怒、爱,由于条件反射和习惯所形成。 主要指家庭环境,父母是儿童情绪的种植者和 培养者。 • 恐惧实验:阿尔伯特与白老鼠 • 2)嫉妒由于爱的刺激受到限制 • 引发的反应,属于愤怒的反应。
1)怕、 怒、爱
• ①怕 初生儿的惧怕表现为:呼吸加 快,双手紧握或乱动等。引起这种先天 惧怕的原因是:突然的噪声。其余惧怕 都是此基础上建立的条件反射,华生称 之为习得性惧怕。如怕生人、怕打针、 怕挨打等,因此,惧怕主要是一种条件 反射性行为。
• ②怒 最初的愤怒是身体运动受阻而引 起的。发怒的表一现是整个身体僵硬, 双手、双臂、双腿、乱舞、屏息、哭叫, 脸色发青等,成人在看管孩子的过程中, 经常会不经意地限制儿童的身体运动, 导致孩子发怒,有时一天会引发很多次。 因此,华生特意提醒家长和保姆对孩子 不要粗手粗脚或匆匆忙忙。
• ③爱 华生认为,产生爱的反应的刺激包 括皮肤抚摸、挠痒、轻轻地摇晃,轻轻 地拍打,这种爱的反应包含着广泛的内 容,如“亲密的”、“善良的”、“和 蔼的”等。成人两性间的爱,也起源于 这里,所有能引起最初爱的动作的人, 都能激发儿童的情绪的发展。爱从非习 得性情绪转化成习得的情绪。
评价
• 华生过分简化的刺激-反应公式不能解 释行为的 最显著特点,即选择性和适应 性。30年代以后,他的一些后继人在操 作主义的指引下试图克服这一致命缺点, 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新行为主义。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理论
• 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 1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斯金纳箱 2、 强化、消退、分化 • 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 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 的。 • 消极强化,是由于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 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 • 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的方法,提倡强化 的积极作用。
• • • • • • • • 婴儿前期(0-1岁):信任与不信任 婴儿后期(1-3岁):自主与羞怯、怀疑 学前期(3-6岁):主动与负疚 学龄期(6-12岁):勤勉与自卑 青少年期(12-20岁):认同与认同混乱 青年期(20-40岁):亲密与孤立 中年期(40-65岁):精力充沛与颓废 老年期(65岁以上):完满与绝望
• 4.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6-12)这一阶段的主 要任务是努力学习,以获得勤奋感 。此阶段为 自信心的树立,担心落后于同伴,这阶段有决定 性作用,许多人将来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态度都来 自于本阶段的勤奋感。教师和同伴(潜伏期) • 5.认同和角色混淆 (12-20)主要任务是建立起 基本的社会及职业认同,避免角色混淆。思考对 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从而形成自我同一性。 • 同伴(两性期) • 6.亲密与孤独 (20-40)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与人结成友谊和爱及伴侣的感觉,否则就会产生
一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 • • • • 基本原则:S-R公式 1. 环境决定论 (1)否定遗传的作用:刺激——反应模式 (2) 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 让我放在我自己之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 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一 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 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 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 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 可以训练他成一个乞丐或窃贼”。
聚焦于社会关系
无 生殖器
亲密关系的形
• 根据弗氏的观点,童年早期的经历在人 格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取决于应对这 些阶段的方式(过多的满足或过多的挫 折)五六岁已完成初级心理发展阶段人 格已打下基础。 • 贡献与局限:潜意识;泛性论;
二、埃里克森简介
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美国 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 析理论家之一。埃里克森祖籍是丹麦,生于法 国,师承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和 柏林汉(D.Burlingham)。1933年移居美国, 从事儿童精神分析工作,曾先后在哈佛、耶鲁 等医学院和人类关系学院任职研究自我的发展 和游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他开始研究美国当 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棘手问题,把精神分析与生 态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哲学、政治科学和 神学结合起来。他的声誉超过美国国界,成为 当代自我心理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 第一次实验: • 华生给阿尔伯特一只白鼠时,阿尔伯特不怕并 伸手摸,当阿尔伯特正摸白鼠时加进一根钢棒 尖锐的声音,阿尔伯特吓了一跳,脸躲进被子 里。 • 第二次实验: • 白鼠出现,阿尔伯特摸白鼠时再给一声音刺激, 阿尔伯特由于害怕而哭泣。 • 一周后: • 白鼠出现,阿尔伯特无接近倾向;白鼠靠过, 他缩回手;白鼠再接近,阿尔伯特就哭并要爬 开。兔子和白鼠都产生了与白鼠一样的效果。
• 1889年,到法国南锡跟随伯恩海姆学习 催眠术 • 1895年,弗洛伊德与著名医师布洛伊尔 合作出版了《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 一书;并于1896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 的概念 •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一书被人们 视为精神分析学的正式形式。 • 1905年出版的《性学三论》和1910年出 版的《精神分析引论》两部著作系统地 阐述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 • 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荣 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 理论基础
本章结构 第 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 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 第四节:发生认识理论
第 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简介
•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 创始人, • 1856年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1860年全家迁至维也纳,在那里生活了70余年 • 1873年在维也纳大学医学系开始学习生活 • 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次年作为一名临床神 经病学家开始私人营业 • 1885年,去法国巴黎跟当时国际著名的神经病学 家J.沙可学习 • 1939年因癌症在英国逝世
• 消退: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 • 当消退开始时,如果是连续强化突然转 变成无强化,则消退速度特别快;如果 是间歇强化,消退速度要慢一些。 • 分化:根据刺激物情况不同做有选择的 反应
• (3)性器期 • 这个阶段从3岁到6岁。儿童常常以玩弄自 己的生殖器来寻求快乐。可能产生“恋母、 父情结” • (4)潜伏期 • 这个阶段从6岁到12岁,这个时期也被称 为小学时期,聚焦于社会关系,性别界限 分明。 • (5)两性期 • 从青春期开始一直贯穿终生。这是最后一 个发育阶段 ,任务是亲密关系形成。
阶段
性的中 心部位
关键任务
固着
口欲期(0-1岁)
嘴
强迫性吃东西、 不再通过乳房 说话、吸烟、 或瓶子吃崇拜期 (3-6岁) 潜伏期 (6-12岁)
生殖期
上厕所训练
固执、冲动、 占有
性器官
同性恋、自恋、 恋母情结、与 自大、对成人 成人角色模范 角色模仿的炫 的认同 耀
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
•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 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 生。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 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 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 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 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 三、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