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摘抄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笔记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笔记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
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笔记一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全方位地诠释了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
该书中讲的班主任应该有着怎样的素质这一章让我影响深刻。
班主任拥有“三心”,是“三家”。
三心即童心、爱心、责任心,三家即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
童心意味着纯朴、真诚、自然、率真,而这些是教师应该具备的。
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
我们和孩子有一样的兴趣是会拉近彼此的距离让我们成为朋友,当孩子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是便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爱心是必备的,离开爱教育免谈。
教师的责任心就是要对学生负责任,在工作中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件事。
要想当好班主任在拥有“三心”的同时还要成为“三家”。
在这里的专家讲的是能让好课的班主任,要让学生觉得你的课时间过得特别快,下课后有盼着明天上你的课。
教师还要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学识渊博的人,让孩子们更加爱戴你。
这里讲的思想家就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反思型的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班务工作、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把失误变成教育财富,做一个不停思考的反思型的教师。
班主任同时是个心理学家,他要成为孩子成长的辅导者、倾听者和分享者。
相信如果你拥有“三心”,是“三家”,你便会成为最好的班主任。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笔记二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
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家乡,并且每个人都会爱自己的家乡,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变得很美丽,很繁荣。
我的家乡------延边是个美丽富饶的城市,作为家乡的一员,我要尽己所能,为了家乡美好的明天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
关于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之教师读书笔记

关于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之教师读书笔记关于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之教师读书笔记【篇一】“图书是教育之母,读书是教育之母”,我们是教师,无论年龄多大,无论教哪一年级,无论教哪一科,抑或受到多少教育,我们都应当有一个名字——“读书人”。
教书的人首先就应当是一个读书的人,是一个十足的读书人,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现代教师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项修炼就是读书。
作者单位的一名青年教师曾经说过一句话:“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的书,想想自己过去的教育行为,和大师们相比我觉得自己简直是个弱智儿童。
”※ 注: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克兰境内一所十年制普通乡村学校——帕夫雷什中学校长。
主要著作有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三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
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其中较著名的有: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我把心献给孩子》、《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的艺术》。
※ 李镇西: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副校长。
自1982年从教以来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十大优秀青年”、“成都市十大教育明星”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22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主要著作有《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100封信》、《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随笔选》、《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教育随笔选》以及最新出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笔记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笔记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笔记篇1《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笔记魏书生老师是我教育征途上的一束光。
循着这束光,我打开了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里面有许多实用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我最喜欢的是这句话: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
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天,学生会提高会进步。
《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共分为八个篇章,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感想:一、做什么样的班主任?做一个阳光的班主任“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
”这是魏老师在开篇第一章和我们分享的观点。
书中说,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责环境,可能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自己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
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就像书中说的,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这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
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
试想,一个整天唉声叹气,多愁善感的老师又怎么给孩子带来轻松和欢乐呢?魏老师在书中说,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多互助,少互斗,多学习,少批判,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笑对人生,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
对于教师而言,生活与享受生活、上课与享受上课、教育与享受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保持乐观、平和、健康的心态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本条件。
保持一个良好的阳光心态,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教育问题。
教师良好的心态可以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勇气,良好的心态还可以塑造孩子们健康蓬勃的人格,一位班主任积极乐观,笑对人生,便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容易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让班级充满欢声笑语。
班主任们也能在教育过程中少些许埋怨,多些许满足。
做最好的老师原文摘抄(精彩4篇)

做最好的老师原文摘抄(精彩4篇)寒假期间,我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真是受益匪浅!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理念和实践,其中罗列了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值得我们模仿。
其实作为一名教师,当然都想要“做最好的老师”。
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因此,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所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
”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
”。
强调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这就是这本书首页序言里非常朴实的语言,却让人会有深思和回味。
在序言中,李镇西老师的这一段话也令人回味无穷:“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
”这是写给他学生的,也是写给他自己的。
读到这儿时,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对啊,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不正是在“做最好的自己”吗?是的,“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感触很深。
这本书
是李镇西老师26 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
地阐述了他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家长观。
从这本书中,我不
仅学到了教育学生的方法,还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
教育需
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的确,在教育过程
中,我们不能没有爱,但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教育智
慧,需要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
根据他们的个性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成长。
书中还强调了班主任的重要性。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我们还要与家长保持密
切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阅读了这本书,我深感作为一名班主任的责任重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努力做一名有爱心、有智慧的班主任,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知自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要关心和照顾好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
读完《最好的班主任》,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为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责任,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描写一个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展现了一个优秀班主任的形象。
她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
她要用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用爱关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用智慧引领每一个学生的前行。
她要像一位母亲一样呵护着学生,像一位导师一样引领着学生,像一位朋友一样陪伴着学生。
这种责任和担当让我深感敬佩和感动。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真实故事,展现了班主任的关爱和学生的感激。
班主任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而学生们也用真诚和感激回报着班主任的关怀和爱护。
这种师生之间的真诚和感恩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班主任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学习和进步。
要关心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进步,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
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要陪伴学生,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他们真诚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要做最好的班主任,就要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引领他们的成长,用智慧指引他们的前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我的关怀和引导下茁壮成长。
我会用爱和智慧引领他们的前行,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会用实际行动践行作为班主任的责任和使命,做最好的班主任。
做最好的老师原文摘抄(优秀12篇)

做最好的老师原文摘抄(优秀12篇)当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时,心有戚戚,欣欣然向往。
李老师的讲述不是刻板的学说,而以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为例,让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与虔诚,博爱与伟大;也让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动着。
人说书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正是对李镇西老师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诠释。
它展示了李老师教育的思想、艺术和具体的案例,是李镇西老师25年来教育智慧的精华。
一句句朴实中浸着诗意的句子,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炽热的忠诚。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便是许多从教多年的的老师们大概也有着同样的疑问,毕竟谁也不敢肯定地说自己就是学生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
李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是最勤奋的;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日的自己和这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到达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其实教育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因为“最好”都是相对的,它只是每个老师心中的一个理想。
然而每个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又都是无止境的,虽说我们无法做到“最好”,可我们却能够做到更好。
我们经常会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去战胜自己,不断地去争取每一个“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每一个“更好”融会在一齐时,我们就已经做到了“最好”。
在现实的工作当中,我们需要怎样地去做到自己的最好呢?一、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一生。
”这句话也是李老师的最好印证。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是教育的灵魂。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是充满人情味……”作为老师,我们就应学习李老师那种关爱,让学生在关爱中学习、成长,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做最好的教师》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做最好的教师》第一章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1.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P12. 做老师一定要有博大的胸襟,对学生要有宽容心。
向学生认错,只会赢的学生真正的尊敬。
P63. “喜欢孩子”可能是凭个人的好恶只喜欢那些自认为“可爱”的孩子,而“爱学生”则意味着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P74. 人的自我改造绝不是靠一次教训就能彻底“重新做人”,所谓“战胜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伴随一生。
P75. 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
P86. 只要把握学生的情感,并注意环境,场合,教师任何“过分的孩子气”都不会是多余的.P87. 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
P98. 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P99. 生活阅历赋予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文化知识赋予我们修养,人生挫折赋予我们机智......P910. 须知真诚只能用真诚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
P911. 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
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P1112.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P1213.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对自己所直接教的学生的爱,还包括所有----外班的,其他年级的,甚至是外校的学生的爱。
P1214. 严格,严格,严而有格。
P1315. 大凡有事业心的年轻人在岗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都热情有余而思考不足。
P1316. 我不接受甚至反对“爱心教育”的提法,就是不希望人们把爱心当成一种模式,一种手段,一种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摘抄周蓓1.班主任的幸福源于何处?享受职业,赢得尊严,学生爱戴,同行敬佩,家庭幸福,衣食无忧,超越自己。
班主任应该有怎样的专业素养?有童心,有爱心,有责任心,是专家,是思想家,是心理学家。
2.作为教师,永远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脸庞,这多么令人欣喜;作为班主任,永远面对的是晶莹的童心,这多么令人骄傲!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永远面对的是挖掘不尽的宝藏,这多么令人自豪!献身于这平凡而崇高的事业,一切辛苦都是甜蜜的。
正如青年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是,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3.班主任幸福感的丧失是由于厌倦感的滋生,而厌倦感的滋生主要来源于两点:远离学生和拒绝变化。
远离学生,不是指物理距离上远离,二是指班主任和学生的心灵距离在拉大。
本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因为感情的隔膜,学生在我们眼前成了物,是分数,是试卷,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目中无人”的教育,怎么可能有幸福感?拒绝变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总希望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学生的变化折射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愿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变化的老师,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难题,很容易束手无策。
4.班主任的幸福感源于何处?享受职业--一个人只有以享受的心境对待职业才可能获得职业幸福感。
赢得尊严--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还有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那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那就是自身的光荣感。
一个班主任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赖,是一种尊严;班级得了流动红旗,这是一种成功,也是一种尊严;发表了文章或出版了着作,这更是觉得尊严。
这种尊严就是幸福的来源之一。
学生爱戴--这是班主任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超过了任何来自领导的表扬和奖励。
克服厌倦最好的办法是不断地和孩子在一起,不但在行动上和他们交往,而且在情感上和他们交融,不断被孩子感染和感动,你就会有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时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时刻不忘记自己是孩子的老师,必然和孩子心心相印,而且每天都会生活在被童心感动的情怀中,生活在感动中就是一种幸福!超越自己--每天都重复昨天的事,谁都会厌倦,能不能追求做最新的自己,不要重复自己,超越自己,在超越中,我们会获得成就感,进而感到幸福。
这样教育就会每天都充满悬念,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无穷的魅力。
享受这种魅力,也是作为一名不断超越自己的班主任的幸福所在。
5.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童心使我们能够和孩子融为一体,爱心使我们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责任心则能使我们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真人”。
同时,优秀的班主任还应该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这里都给它们加上引号,是想表明并强调,也许我们班主任一辈子都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但这不妨碍我们给自己的事业定一个终身奋斗目标:专家,能够使我们在学科教学或其它专业技能上(而不仅仅是单纯的道德上)征服学生的心,并给他们以积极地影响;思想家,能够让我们随时反思自己的工作,并以鲜活的思想点燃学生思考的火炬;心理学家,能够使我们不知不觉走进学生的心灵,同时让学生不知不觉向我们打开心灵的大门。
6.如何赢得学生的心灵?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
这是谈心的前提。
在这里,“尊重”首先应该体现在对孩子善解人意的体贴与关怀。
当孩子叩开老师的办公室的时候,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求助,我们应该以真诚地眼光给孩子以心灵的安全感,进而自然而然地向我们敞开心扉。
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
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老师应用温和的眼神鼓励孩子畅所欲言,一吐为快,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
成长中的烦恼,也许在成年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看来,确是天大的事。
面对孩子的倾吐,班主任任何不屑或不以为然都是对童心的亵渎。
对孩子的理解,不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一颗孩子的心去理解。
陶行知多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
多提建议,避免训斥。
既然是孩子,他们的观点就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他们的想法也不可能都是成熟的,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否则便是教师的失职。
但这里的“引导”不是不着边际的空洞说教,更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而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建议。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关切,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在谈心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一起分析并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会不知不觉把我们当做朋友进而更加信任我们。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谆谆告诫教育者:“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
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7. 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并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进而给他提供有效的帮助。
在这里,倾听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赢得信任,了解情况,提供帮助。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讲悲伤、委屈、苦闷等抑郁之情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地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
因此,以倾听为主要目的的个别谈话应诱导、鼓励学生滔滔不绝、一吐为快。
学生通过倾诉,把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积郁、愤懑、悲伤等表达出来,老师则以诚恳的态度仔细聆听,并通过眼神和点头、蹙眉等体态语言告诉学生:“我是理解你的,你也完全可以信任我,我愿意分担你的一切苦闷!”从而使学生无所顾忌地继续讲下去。
8.与学生相处,有一个原则应该遵守,那就是永远不以学生为敌!即使学生对自己充满敌意,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浑然不觉”,以平常心待之。
无论学生以怎样复杂而疑虑的眼神看我,我都以纯净的目光去打量他们。
在和学生的交往中,真诚有时候比感情更重要。
感情需要时间的积累,而真诚只需要当即把心掏给学生;感情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温馨的话语来表达,而种牛场需要坦率,包括很尖锐但很真实的语言。
9.化批评为表扬(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心灵。
所谓“走进心灵”,就是让孩子的心灵有所感动,有所醒悟,在孩子犯错误时,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方法至关重要。
比如“批评”。
毫无疑问,批评是教育重要的方法,说“重要”是因为我认为教育中的批评是不可缺少的,或者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因而是有缺陷的教育。
但是,有时候表扬比批评更加有效。
富有智慧的教师,哪怕是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能够找到学生可以鼓励和表扬的地方,巧妙地将批评转化为表扬,从而达到触动学生心灵教育学生的目的。
10.多一些“非功利谈心”如何学生遇到困难或犯了错误,就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不管教师如何耐心而亲切,学生都知道是在教育自己,他内心的防范心理是必然的,这种自觉不自觉的防范心理甚至抵触心理会影响或消解教师满腔热情真诚地教育,这也是必然的。
最好的教育是看不出教育目的的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结尾,教育家给我们提的最后一条建议是“保密”,他认为,对于最好的教育来说,教育目的应该尽可能隐藏起来。
这是因为,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
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目的要隐藏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我坚信,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教师的内心深处,教育目的应该明确;但体现在外在的行为,教师的教育痕迹则应该尽可能淡化,所谓“春风化雨”所谓“润物无声”。
没有具体教育指向的非功利谈心,就是隐蔽了目的淡化了痕迹的教育。
11.把教师的教育意愿转化为集体舆论学生生活在集体中,我们就应尽量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对自己的关注与监督,有的教师一方面在语言上对学生强调“个人离不开集体”,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却很少把自己的教育意识同学生集体舆论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无论受到了表扬还是批评,似乎都是老师个人对他的评价,他感受不到集体舆论的存在,产生不了“同学们这样表扬我,我一定争取更大进步”或“我又犯错误了,真对不起集体”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学生是很难获得集体主义道德体验的。
相反,如果班主任善于创造出集体舆论,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转化为班集体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那么,学生会真切的感受到集体的存在,感到自己与集体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集体,同时也受着集体的关注:有了进步,他会赢得全班同学鼓励的掌声;犯了错误,他会感到全班同学谴责的目光。
因此,高明的教育者总是把自己的教育意愿以集体舆论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集体去影响每一个学生。
12.“化险为夷”的艺术所谓“走进心灵”,有时候并不只是教师对个别学生的谈心;作为班主任,“走进心灵”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富于智慧的教育,去感染、触动、影响全体学生的心灵。
这当然需要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意见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野,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们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即使面对班里明显的违纪现象或重大问题,教师爷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批评、斥责,而还应充满信心地分析思考一下:这些问题中有没有正面的教育因素呢?如果善于挖掘消极事件中的积极因素,说不定会使班集体获得一次“化腐朽为神奇”的转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善于发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凡小事或重大挫折中的教育效益,善于变偶然现象为必然教育,仅仅靠教育者的责任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地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
做到了这些,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13.比机智更重要的是民主在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中,陶行知先生当然表现出来相当高明的教育机智,但我从中读到的首先不是机智而是对孩子的爱、信任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