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综合:家乡的变化

合集下载

关于《家乡的变化》的教学反思

关于《家乡的变化》的教学反思

《家乡的变化》的教学反思关于《家乡的变化》的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变化》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的变化》的教学反思篇1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叶圣陶《文章例话》的《序》)本课在设计上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挖掘习作的源泉,引导学生通过访、看、查了解家乡的变化,积累了习作素材。

但是,农村孩子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获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在习作前安排交流这一环节,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让学生的题材库更加充裕,学生习作时就能信手拈来,有内容可写。

提到习作,有的学生眉头紧锁,有的学生挠挠后脑勺,有的直发愣,一个字难。

我认为学生习作的难题在于无内容可写,无情感想抒,本节课的设计着重帮学生突破这两大难。

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

从摆在眼前的现实入手,闲聊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水到渠成。

情致而文生,习作便不再是抓破头皮的难事了。

引导学生学会创新还有待加强,学生普遍存在立意不新,拓展不开去。

我们常常谈到的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

到底什么是渔?其实学生生活中积累不少,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积累生动的表达出来,于是就开始一味的模仿,而真正是失去了自我,将他人的生活经验在自己身上大量的复制。

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呢?我想,绝对不是仅仅挖掘生活,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将习作的入门点指点给孩子们,让学生领悟到习作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自己的的话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们的孩子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己捕鱼,才能真正捕到自己的鱼。

还要让学生勤于观察,积累素材。

常言道:近水知鱼情,靠山知鸟音。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智慧的眼睛,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作的材料就越充足,文章的内容才会越具体。

学生写作的直接材料是亲自观察、体验而逐步积累起来的生活表象。

中班社会《我的家乡》教案

中班社会《我的家乡》教案

中班社会《我的家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基本概念,掌握家乡的概念。

2、培养学生学习爱护家乡的意识,体会家乡的深情厚谊。

二、教学内容
1、课件展示《我的家乡》的课文,提出家乡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概念。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风景,家乡的人情,家乡的民俗,家乡的文化。

3、分组讨论:每组组员结合自己的家乡,分别写出一篇短文,介绍家乡的情况(可拓展思考题:家乡的美好,家乡的变化,家乡的问题)
4、每组介绍短文,其他组听的同时进行笔记,学会乐于思考,认真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爱护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1、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过程:课堂讨论;
3、教学检查:给出笔记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让学生小组结合特色并互换短文,互相评改。

四、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进行较顺利,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可以进一步讨论家乡的概念。

2、将课文拓展成写作练习,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对家乡的认识也有更深的理解。

中班《我的家乡》幼儿年龄特点

中班《我的家乡》幼儿年龄特点

中班《我的家乡》幼儿芳龄特点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在中班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正在逐渐提升。

他们对身边的环境、家庭和乡土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开始能够辨别出家乡的特色和美好之处。

他们也能够通过简单的绘画、手工制作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二、兴趣的培养和拓展此阶段的幼儿对于家乡的兴趣开始显现。

他们渴望了解家乡的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愿意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家乡的种种。

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对家乡的兴趣,让他们从中潜移默化地体验和了解家乡。

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中班阶段,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能够简单地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俗风情等,能够听懂简单的家乡介绍,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歌曲、趣味故事等形式,激发幼儿用语言来表达对家乡的感情。

四、独立性的提升在中班阶段,幼儿的独立性在不断地提升。

他们开始能够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撕纸、拼贴、涂抹等手工活动,能够通过简单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的情感和向往。

教师可以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来表达对家乡的美好祝愿。

五、感情和情感的发展在中班阶段,幼儿的感情和情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他们能够根据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体验,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愿意通过各种活动和手段来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尽情地表达对家乡的感情。

中班《我的家乡》这一主题活动,充分考虑了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性和情感发展等方面的特点,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全面地体验和了解家乡,表达对家乡的美好祝愿。

通过这一主题活动,幼儿将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体会到家乡的独特魅力和美好风情,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六、情感体验和体味除了简单地表达对家乡的情感和向往外,中班阶段的幼儿还可以通过更加深入的活动和体验来感受家乡的美好。

家乡的变化作文5篇

家乡的变化作文5篇

家乡的变化作文5篇家乡的变化作文5篇我的家乡——都安安阳镇,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家乡的变化作文5篇,欢迎大家参考。

第1篇:家乡的变化我的家在程梁村、任庄社,那里的景色一年四季都各具风韵。

家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在我刚进中学的时候,来修路的推土机已经快到我们村了,村民们表情不一,离公路远的人高兴的合不拢嘴,而在路旁的村民,因为依路建的牛圈什么的要拆,所以整天愁眉苦脸的。

当推土机到村里时,奶奶见了,惊奇的八嘴巴张的大大的。

回到家,奶奶说,她小的时候,住的是窑洞,里面黑乎乎的,于是,村里有些人就在木棍的一端缠上地膜,再蘸点煤油,然后在山洞的两侧挖个小洞插进去,但即使是这样,那有现在的电好呀!因为冬天天气冷,洞口开大了,里面冷,洞口开小了,烟出不去,呛得人直流泪。

“现在政策多好呀,上学国家投资,种地还给我们给钱,如今还投资退路,现在政策真好!”奶奶赞叹道。

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公路只有三四米宽,坑坑洼洼的,坐车的话,颠的屁股生疼。

树木被人们砍的稀稀疏疏的,大多的人因这山里贫穷,都到城里打工去了。

现在,路重新推过,大概有八米宽,平平坦坦的,坐上车,屁股子也不疼了。

树木今年来越来越多了。

现在,政府提倡我们种果树,这样我们农民也就有了经济收入,老百姓就不会出门打工了。

三轮车以前也不常见。

记得我四岁的时候,我们村来了一辆三轮车,我们小孩跟在后面看,还被司机骂了一顿,现在,现在各种各样的车在路上来阿来往往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

我们村里好几户人家买了大卡车自己做生意。

奶奶小时候见一辆自行车都很难得,与那时相比,这社会发展的太快了,这都是党的政策好!我县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因为社会在猛烈地发展。

第2篇:家乡的变化我的家乡——都安安阳镇,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

绿群山上苍松翠柏林立,河水像一条银白的丝带穿城而过,美丽富饶的土地和绿油油的庄稼,把家乡打扮得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听大人们说:“安阳镇以前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小镇子,只有南北一条狭窄的街道,地面坑坑洼洼,每逢下雨,街上就一片汪洋,人们无法行走,每逢刮风时,街上行人的身上满是灰。

幼儿园中班教案家乡新变化反思_0

幼儿园中班教案家乡新变化反思_0

幼儿园中班教案家乡新变化反思一、主题由来《纲要》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教育是最具体的,幼儿每天生活在其中,是幼儿随时随地能感受到的事、物、景,尤其是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景物,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等,都是幼儿可见可闻并且可以接受的,对于乡土文化及传统的亲切感,是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和准备。

浦城位于三省交界处,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物产丰富,小吃特别好吃,这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对于浦城的一些历史故事,孩子们兴趣也非常浓厚,他们渴望了解更多有关家乡的知识。

为了满足孩子的兴趣,增强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开展了“我爱家乡——浦城”的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以集中教学与区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题环境创设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二、主题网络图三、主题环境的创设1、设立主题展板,“小小摄影展”。

将收集到的浦城风景片进行装饰整理后,张贴在主题墙上,让幼儿互相介绍交流。

2、幼儿运用绘画、折纸、剪贴画、泥塑等不同的形式创造出了“老浦城”、“新浦城”、“未来的浦城”等各种各样的作品,丰富了主题墙。

3、家长帮忙收集有关浦城文化的剪报和图片,用于装饰主题墙“浦城文化”。

4、收集浦城各地的特产,布置“浦城特产展览会”,让幼儿互相介绍。

四、主题区域活动材料的制作与投放五、活动反思在“我爱家乡——浦城”主题活动中,我们以“家乡”为主线,把集中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三者整合在一起,通过参观、收集、观察、介绍,进而进行设计、装饰、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幼儿对家乡的了解,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本次活动开展中有优点也有不足。

主题活动中的优点有:1、主题环境创设充分幼儿的主动性。

设立的主题展板“小小摄影展”、“新浦城”、“老浦城”、“未来的浦城”、“浦城文化”“浦城特产展览会”等都是通过幼儿收集照片、图片,以及幼儿的创作作品布置而来的。

并且教室的墙面布置形式多样化有有绘画、有调查表、有照片等等。

中班社会《我的家乡》优秀教案通用

中班社会《我的家乡》优秀教案通用

中班社会《我的家乡》优秀教案通用教案:《我的家乡》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社会领域第二章《我们的家乡》详细内容: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所在家乡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名胜古迹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基本情况,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图、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景色、习俗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材内容讲解(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关于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关于家乡的选择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如家乡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等,让学生学会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5. 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家乡的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等方面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6. 学生展示(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提问等。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强调家乡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家乡环境的必要性。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七、作业设计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家乡的书籍、网站等,让学生课后进一步了解家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教案中班

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教案中班

教案名称:我爱我的家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特点、风景和文化,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描述和绘画等活动,表达对家乡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家乡的位置和特点: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其自然、人文特点。

2.家乡的风景和名胜: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如山川、湖泊、古迹等。

3.家乡的文化传统: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特色美食等。

4.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了解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如新建的公园、道路、商业中心等。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美丽和魅力。

2.观察与描述法: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观、建筑和人文特色,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出来。

3.绘画与手工制作法:鼓励学生用画笔、颜料等材料绘制家乡的风景、名胜或制作与家乡相关的手工作品。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家乡的位置和特点1.情境导入(5分钟)–展示一张家乡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家乡所在的位置,提问:你知道家乡在哪里吗?家乡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家乡的特点,如地势高低、气候、植被等。

2.学习活动(15分钟)–展示家乡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家乡有哪些山川湖泊?有哪些名胜古迹?有哪些特色的建筑?3.小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总结家乡的特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第二课时:家乡的风景和名胜1.情境导入(5分钟)–展示家乡的风景照片和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提问:你喜欢家乡的哪些风景和名胜?2.学习活动(15分钟)–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家乡的风景或名胜,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并展示给全班。

–学生互相欣赏并提出建议,如:可以用什么颜色来画?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3.创作活动(15分钟)–让学生用画笔和颜料绘制自己喜欢的家乡风景或名胜。

中班社会《我的家乡》教案

中班社会《我的家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家乡的基本情况,如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农作物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让幼儿知道家乡所在的城市、省份以及周边的城市。

2. 家乡的气候特点:让幼儿了解家乡的四季变化、气温、降水等。

3. 家乡的农作物:让幼儿知道家乡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4. 家乡的风土人情:让幼儿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等。

5. 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幼儿知道家乡有哪些著名的景点和历史文化遗迹。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家乡的美丽景色。

2. 故事讲解:通过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故事,让幼儿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3.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家乡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实地考察:组织幼儿参观家乡的景点,让幼儿亲身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准备家乡的风景图片、历史文化图片等。

2. 故事素材:准备家乡的历史文化故事。

3. 实地考察地点:确定家乡的景点作为实地考察的地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向幼儿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引导幼儿思考家乡的特点。

2. 图片展示: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3. 故事讲解: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故事,让幼儿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4.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家乡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实地考察:组织幼儿参观家乡的景点,让幼儿亲身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

6. 总结:让幼儿分享自己在实地考察中的收获,总结家乡的特点。

7.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家乡的特点,增进亲子间的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认知评价:通过提问,检查幼儿对家乡基本情况、气候特点、农作物、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的了解程度。

2. 技能评价:观察幼儿在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中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综合:家乡的变化
中班综合:家乡的变化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自己家乡的路的变化,感受自己家乡的改变,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变得越来越美丽,进一步增强其爱家乡的情感。

2、在韵律活动中,能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在不同的路上行驶的感觉。

3、体验集体活动多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家长提供拍摄到的有关于自己小时候家乡的道路的旧照片
2、教师拍摄的有关现在家乡一条条既宽又漂亮的马路的照片
活动过程:
1、出示旧照片,引起幼儿兴趣。

(1)请幼儿看看旧照片里的路是怎样的?(很窄很小,不平,泥路)
(2)你走过这样的路吗?走在这样的路上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呢?(请幼儿说说走这样的路的感觉)你喜欢走这样的路吗?为什么?
(3)你会骑小自行车吗?如果在这样的路上你骑着你的小自行车会是怎样呢?(请幼儿来模仿在不平的小路上骑自己的自行车)大家说说骑车的感觉?(教师小结:这样的路在你们爸爸妈妈小的时候是经常走的,因为那时侯我们的家乡就是只有这样的路,在这样的路上骑车很颠簸,很不舒服,而且也骑不快。


2、出示新的照片,引导幼儿对比,感受过去与现在的道路的不同。

(1)再看看现在新的照片里的路是怎样的?(又宽又平,路边还有漂亮的花草树木)
(2)那你走在这样的路上是怎样的感觉呢?你喜欢这样的路吗?为什么?
(3)如果你再骑你的自行车在现在新的路上,那会是怎样呢?(请幼儿来模仿一下)说说自己骑车的感觉。

(师幼共同总结在新路上骑车是很舒服的,很平不颠簸,而且骑
的也很快,路边的风景很美,心里会很高兴。


3、请幼儿欣赏音乐,听出AB两段音乐的不同。

(1)我们的家乡正变的越来越美丽,就象家乡的路一样,现在变的又宽又漂亮,你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家乡变的越来越好高兴吗?高兴的时候,我们来听首音乐吧。

(2)听听这首音乐有几段?你是怎么听出来的?(教师播放音乐)
(3)师幼共同分析乐段,感受音乐A段与B段的不同。

(4)请你跟着音乐来骑你的小自行车吧。

试试看,A段音乐象是在怎样的路上骑车?B 段音乐呢?
(5)师幼共同确定乐段的动作。

请幼儿以速度、身体动作包括脸上的表情来表现在不同的路上骑车的不同感受。

(6)请个别幼儿来表演一下,其余幼儿来做评委,看谁表演的最好。

一看就知道是在什么样的路上骑自行车。

(7)全体幼儿再表演一遍,可以模仿别人好看的动作。

4、结束。

我们的家乡真的是越变越美丽,有很多远方的客人也来我们的家乡玩,吃羊肉。

请你开着车带他们逛逛我们的家乡美丽的藏书吧。

(听着音乐开车出活动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