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具体实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
牛顿 化学原子论
道尔顿

物质结构图



……
物质=原子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物质 无非是各种物的 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 和中抽象出来 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的。 ‛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主张社会 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主张社会 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 Nhomakorabea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联系、发展、 矛盾的观点 孤立、静止、 否认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 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 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过去 现在 将来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任何物质只能按照 长、宽、高这三个方向延伸。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自 在 世 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2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2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1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1节物质世界和实践⑴识记:世界观。

答: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答: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一元论。

答: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二元论。

答: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主观唯心主义。

答: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答: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运动和静止。

答: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时间和空间。

答: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实践的本质。

答: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答: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⑵领会:哲学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名师推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名师推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特点二
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结构的 某一层次,从而具有机械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特点三
它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 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特定 历史条件下的关于物质结构的 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 范畴混为一谈,从而具有形而 上学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特点四
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的物质统一性,没有把握人 类社会的物质性及其特点,在 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一节 物质世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概括和总结。
归纳: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有形物视为 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 的“原子”概念直接作为世界的本原。
共同的错误
哲学物质范畴 =物质的具体形态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能被人的意识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恩格斯1886年《路 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
(1)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 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 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2)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 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 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思维与存在 的对立)是哲 学的起点,这 个起点构成哲 学的全部意义。
黑 格尔
费 尔 巴 哈
神是否创造世界,即 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 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 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 关系如何的问题……这 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 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 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 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 周围绕圈子。
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
理 性 VS 本 语 能
创造性 VS 模仿性
言 VS 非语言
社会性 VS 群体性
结论: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使意识的主体—人成为社会的人
◆劳动使意识的工具—语言得以产生和
发展(狼孩、猪孩、鸡人)
◆劳动使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不断完

(3)意识的本质
物 质 原 子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 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 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 共同属性。
=
培根
洛克
爱尔维修
拉美特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质原 的子原 特构子 性成是 。,世 原界 子的 的本 特原 性, 就物 是质 物由
人的意识4
动物的感 觉、心理3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1
水滴石穿
岩石风化现象
桂林象鼻山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
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 答能力。
闻歌起舞现象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
葵花向日
动物的感觉、心理3(视频大猩猩)
狗追来,人吓跑
人捡石,狗吓跑
人类无意识的机械节律活动
非生物反应特性
机 械 反 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2)静止的表现形式
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
❖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没有发生质变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
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 件的,因而相对的。
联系: 在相对静止中有 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 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 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 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两种错误倾向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回答的是世界 是什么的问题,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 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由此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 本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 的本原,坚持物质第 一性;精神是物质的 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 是世界的本 原,坚持精 神第一性; 物质是精神 的产物或表 现。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 1、什么是发展?
• 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人类 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 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 动。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 样性。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 用事物。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 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1)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 定绝对运动
道之大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 变。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一般用‚多少‛来形容, 是可以传播和积累的; 智慧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 人生意义和人类命运的感悟和觉醒,一般用‚有 无‛或‚深浅‛来形容,传播和积累对智慧的获 取作用不是很大。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各种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形成的是各 门具体科学 智慧的系统化形成的是哲学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它们分别是怎么理解 物质的?怎样评价它们对物质的理 解,有什么可贵之处,缺陷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对物质的理解在哲学史 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第一专题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人类对世界物质性认识的不断 深化
联系之二:哲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 响制约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 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西方哲 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 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 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先哲没有 走上这两步 。” --爱因其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联系之一:哲学是建立在各门具体科学的基 础之上的。各门具体科学为哲学的发展与丰富提 供新滋养与新论据
朱熹
客观唯心主义
理在事先
朱熹
客观唯心主义
“绝对理念”自 我发展到一定阶段外 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
黑格尔
慧能(公元638-713)本姓卢,出 身是贫苦的樵夫。青年时曾到湖北黄梅 向禅宗五祖弘忍学习佛法,因见识超群 而见授衣钵,禀为六祖(初祖即是传说 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菩提达摩)。慧能 后来到岭南韶州曲江县曹溪山,建宝林 禅寺,终身弘扬“顿悟”心法,学者甚 众。他的说“法”言语,身后被弟子们 汇辑成《六祖坛经》,这是中国本土佛 教中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著作。到 唐代后期,禅宗已几乎统一了佛教各宗 派,六祖慧能的盛名也千古流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时 空观、运动观和意识观,使学生了解物 质的根源性,把握意识的起源、本质和 作用,以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掌握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掌握实践是人 和自然、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 界和主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 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 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 规律和个别规律。 •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 有区别。 • 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 过程。
二、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 • • • 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本质 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 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 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 其相互关系
•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 明表述。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 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 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 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 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 规律
世界的联系、发展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 联系与系统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 也是一个过程。
•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 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 作用于客体。 •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 通过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 活动的相互关系
• 自在世界 •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相互关系。 • 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化世界转化的基础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 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 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 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 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在事物 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 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 的作用。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 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 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等,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 位。 •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 基本环节
教学要点 • 物质世界与实践 •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 物质 唯物主义 时间 空间
唯心主义
意识
实践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 在实践中对世界本质的把握
•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 论。 • 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 • 唯物主义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 转化(质量互变规律)
•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 状态和形式。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 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 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 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 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五、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
• 辩证法 • 形而上学 • 主要分歧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 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 •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 的、稳定的联系。 •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 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 史规律的客观性,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 选择。
思考题
• • • • 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2.怎样理解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形式?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4.为什么说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 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原理的重要意义。 •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 •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 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规律)
•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 阶段,形成一个周期,使事物的发展呈现 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与曲折性的统一。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 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来自(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 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时间和空 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 论的根本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