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城区杨绫子学校赵娟)孤独症儿童心理行为个案发展研究(赵娟)

合集下载

班级管理中孤独症学生行为 及情绪问题的个案研究

班级管理中孤独症学生行为 及情绪问题的个案研究

班级管理中孤独症学生行为及情绪问题的个案研究发表时间:2020-09-25T14:19:38.47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8期作者:张芳芳[导读] 科科,男,10岁半。

曾经在普校上过一段时间张芳芳淄博市淄川区特殊教育中心一、个案基本情况科科,男,10岁半。

曾经在普校上过一段时间。

认字写字及机械记忆能力较强。

与家人有简单的语言交流,在学校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进入教室后习惯一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有需求或需求不被理解时不能运用恰当的行为方式表达,通常表现为反复的自言自语或者情绪急躁,刻板行为比较严重,吃饭比较挑食。

二、问题描述行为刻板,较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影响其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对科科的情绪和行为都有较大的影响,会导致他大发脾气,在教室里乱走、大叫,身体剧烈摇摆、晃动。

这种非常容易波动的情绪状态,使得他原本较强的认知能力得不到足够的发展,甚至还影响了同班其他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三、原因分析(一)生理人的一切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全都是大脑及神经调控的,当大脑某部位受损,相应的功能便会受到一定的损伤。

(二)认知虽然相对来说,科科的认知方面发展较好。

但对客观世界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他的情绪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难忍受比较嘈杂的环境,缺乏足够的安全感。

四、处理方法(一)药物控制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服用精神控制药物。

这类药物直接控制大脑垂体等相关器官激素的分泌,服药以后,他的情绪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像未服药之前一样易怒、烦躁了。

药物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的不良情绪和行为。

虽然他的情绪爆发仍然较难预料和控制,但给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二)创造更适合的环境尽量控制诱发科科情绪烦躁因素的出现,例如:管理好学生,让班内环境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非常有序的状况下,尽量减少环境和活动顺序等的变化,并随时提醒他下一步要干的事情....(三)认知疗法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Eli)指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自闭倾向儿童游戏治疗个案研究

自闭倾向儿童游戏治疗个案研究

自闭倾向儿童游戏治疗个案研究自闭倾向儿童是指那些在社交和交流方面存在缺陷的孩子,他们缺乏对于他人行为的理解和适当的反应能力,表现出的行为表现有时会显得孤僻、自我封闭、沉默寡言或显得“呆板”和无趣味。

这些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包括:避免从事人际交往的活动,不能适当地使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语调等方式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感受,而更多的是喜欢独立思考、做游戏、创造世界或沉迷于电子游戏等活动中。

对于这类孩子,需要进行游戏治疗的干预。

前言随着近年来这些特点在年轻孩子中越来越普遍,很多家长和教师开始关注这些孩子,希望找到一种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方法。

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游戏治疗。

此外,游戏治疗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我意识,促进他们适应社会,并且改善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此文中,将探讨游戏治疗对于自闭倾向儿童的疗效,同时分析不同种类的游戏,阐明治疗学家应考虑的因素,并讨论游戏治疗的优缺点以及如何解决这些缺点。

研究方法在准备此文时,进行了一次以自闭倾向儿童游戏治疗为主题的个案研究。

参与此研究的都是8岁至12岁的自闭倾向儿童,其中有两名女孩和两名男孩。

他们都是从学校、社区医院或家长的引荐下接受治疗的。

这些孩子的游戏治疗期为12周至24周(每周1小时),其中的游戏措施包括角色扮演、驯兽师游戏、责任推卸游戏、三国志、数学游戏和天体物理学游戏等。

治疗过程治疗开始前,治疗师与孩子及其家人进行了面谈,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求。

之后,治疗师设计了游戏方案,以此让孩子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培养主动性质、激发兴趣和发掘潜力。

孩子们在治疗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被记录下来。

专业人士对孩子的行为和语言进行观察及分析,评估孩子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在诊疗过程中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治疗师在诊疗过程中及时与家长分享孩子的治疗效果和康复建议。

举例来说,有一名名叫帕特里克的孩子经常避免参加团体活动,缺乏适当的肢体表达技巧。

孤独症儿童不良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

孤独症儿童不良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

孤独症儿童不良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作者:马艳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7年第09期[摘要]孤独症儿童总会伴随着很多的问题行为,这不仅给自身带来不便,对周围环境也有相应的不良影响。

在分析不良行为前因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行为的塑造,以期改善问题行为,降低儿童出现不良行为的概率,控制自我情绪表达,为其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回归主流社会,打下基础。

通过对一名孤独症患儿的不良行为进行行为干预,通过分析以及控制产生问题行为的诱因,运用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进行行为干预与新行为的塑造,降低其出现不良行为的概率。

[关键词]孤独症;问题行为;自我刺激;应用行为分析;行为塑造[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7-0060-01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是孤独症的主要症状之一,是一种重复性的刻板行为。

对他们的自我刺激,起不到任何合理的有效帮助,同时它会非常影响注意力的集中,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强化作用,降低了其他更恰当的强化物的吸引力,并且会让儿童看起来行为怪异。

在进行自我刺激时,儿童专注于自我刺激行为,不能加工重要信息,这严重影响了学习。

明确自我刺激的功能,是选择替代行为的基础。

进行自我刺激主要是为了获得感官刺激与情绪安抚。

因此,教授具有强烈感官成分的游戏、娱乐和反应技能,是形成替代行为的最有效方法。

应用行为分析是行为干预的一种,运用回合式教学法将新行为进行具体分解,可有效替代自我刺激行为的出现。

一、研究对象(一)自然情况小东,3岁10个月,男孩,2岁7个月时于北京六院精神科诊断为孤独症。

(二)家庭状况家庭成员三人,父母工作稳定,现将孩子送入特殊教育中心训练,母亲平日里跟随训练,忙时由奶奶照顾。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一)研究的时间最初接触儿童为2015年3月15日。

观察期为2015年4月3~--2015年4月9日。

干预期为2015年4月10~--2015年4月23日。

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个案研究

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个案研究

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个案研究作者:赵蕴楠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20期摘要:本研究以普通儿童语言的发展为参照,从词汇和句子的理解与使用,对5.5岁孤独症儿童进行了一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个案儿童语言发展阶段虽滞后于普通儿童,但是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与普通儿童一致。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个案研究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78-03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由美国精神科医生坎纳于1943年首次报道并命名,是一种广泛发育障碍,其缺陷包括感知觉、注意力、兴趣狭窄、行为刻板、情绪、语言以及认知等多个方面。

而语言是人们表达需求维持生活的基础,是人们沟通的工具,是人发展的阶梯,所以,语言的康复与训练是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的意义首先,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时社会交往及语言交流,社会交往是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而语言的发展又是存在一定的关键期与发展规律,所以研究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语言与思维。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

法国哲学家EB deCondillac为代表的学派认为,语言先于思维的存在而存在,思维的发展是以语言的发展为基础;而皮亚杰为代表的观点认为思维先于语言存在产生,语言的发展赖以思维的发展。

无论是哪种观点,都体现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所以,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不但可以为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及社会交往训练可以提供一定的依据,也可以丰富关于儿童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理论的内容。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根据大脑的可塑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表明,大脑的结构是可以通过语言的训练来改变的。

所以,可以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内的干预来减缓语言发展迟缓的症状,发展需要补偿的能力,进而来改变脑部结构、大脑的活动机制。

另外,根据我国著名孤独症教育专家甄岳来多年的干预经验及研究观点,对于孤独症儿童,是可以通过外部的训练来改变其内部的结构。

对自闭症学生的个案研究报告

对自闭症学生的个案研究报告

对自闭症学生的个案研究报告关注有缺陷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新一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用人才。

在这个社会上对于这些不算残疾却会有点孤僻自卑的学生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这次我们就是通过对个案行为的观察来探究自闭症学生和普通学生是否有差异,从而为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自闭症学生,为以后关于那些有部分缺陷的学生的教育事业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个案描述(一)个案学生的基本情况姓名:袁成性别:男出生:1995年籍贯:万州区沙龙路家庭背景:袁成老家在农村,是家中的独子,父母都是在外打工,家里还有爷爷奶奶,体弱多病,相对来说袁成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

(二)研究的重点1、诊断教育问题的成因个案的主要特征:个案发展与人交往情况:此名学生内向,平时课余时间都是一个人单独坐在角落里.因为自闭症的原因很少主动跟别人说话,在回答别人说话的时候也总是低着头不敢看着对方。

②个案情况:他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很沉默,不会举手回答问题或向老师询问任何问题,在几次主动提问他的时候发现他只是站着不说话,但学习还是比较认真的,课堂上的笔记整理得很完整,功课也总能及时完成,成绩基本上都能在班级的前20名内。

③个案问题的成因可能因为自闭症的原因,他个性比较自卑,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缺乏自信,性格上相当沉闷孤僻。

2、寻求有效的教育对策①通过与其沟通,逐步与他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引导他放开自卑和自己做朋友。

②私下鼓励其他学生跟他有意识的拉进,跟他聊天,不取笑他的自闭症,把他当成一个正常的孩子去对待。

3、观察个案的行为,并对其行为的分析。

(三)研究的步骤、内容与方法1、关系建立阶段我从一开始就发现在这个年龄段里的学生特别是男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而袁成因为语言表达方面的缺陷,便表现得很内向自卑。

要他对你信任首先我们必须尊重他,让他觉得你尊重他。

2011年9月1日开始,我以一种班主任助理的身份进入这个班级。

起初我并没有对他表现出很明显的关注,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时候跟他聊天,引导他讲话,并在他讲话的过程中尽量微笑地看着他的眼睛。

孤独症儿童心理行为个案发展研究

孤独症儿童心理行为个案发展研究

孤独症儿童心理行为的个案发展研究摘要随着孤独症儿童人数的激增,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学龄期孤独症儿童多数在培智学校随智障班就读。

培智学校里大多没有适合孤独症儿童的课程以及适合孤独症儿童发展需要的康复活动,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本研究在了解培智学校孤独症儿童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杭州市上城区一所培智学校1~3年级3例功能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对个案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分析了学龄期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康复存在的问题,根据孤独症儿童的身心特点,探索适合培智学校1~3年级低功能孤独症童教育康复的内容、途径、环境、合作模式以及运行方式,尝试开展适宜的康复训练和教育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龄期1~3年级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尽可能地挖掘其发展潜能,补偿其身心缺陷,为他们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具有实践意义,能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的适应能力、认知能力、沟通、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行为有正面影响,获得家长认可,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度。

关键词:低功能孤独症培智学校教育康复个案研究1 前言1.1 研究背景1.1.1 孤独症儿童人数的激增引起关注近年来,孤独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据2001年的相关数据显示,0~6岁儿童精神残疾现患率为1.01‰,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0.4万,其中绝大多数为孤独症儿童[1]。

2002年江苏省关于儿童孤独症的调查报告为12.25/万[2]。

平均每万名儿童中就有10多个,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3]。

面对如此庞大的孤独症儿童群体,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必然会给众多的家庭带来灾难,也会使社会背上沉重的负担。

1.1.2 个别化教育思潮的兴起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启发个别化教育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

1994年国际特殊教育大会上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4]。

他不再害怕叶子了——孤独症儿童特殊恐惧问题的个案辅导

他不再害怕叶子了——孤独症儿童特殊恐惧问题的个案辅导

他不再害怕叶子了——孤独症儿童特殊恐惧问题的个案辅导赵娟
【期刊名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年(卷),期】2011(000)013
【摘要】@@ 一、个案情况介绍rn小羽,1996年11月出生.8岁时到杭州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孤独症,智力残疾二级.10岁进人某培智学校读一年级,现为培智学校四年级学生.在某次水果认知课上他被发现不敢拿带有叶子的水果,当老师把带有叶子的水果放到他手上时,他会紧张地缩起双手,嘴里不停地喊"扎手!怕!怕……",有时甚至紧张得尿湿裤子.后经家长访谈,我们得知他对任何叶子都有恐惧表现,不敢拿,不敢摸树叶、花叶和果叶,甚至连塑料教具上的假叶子都害怕接触.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赵娟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杭州,3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成绩优异的她为何如此害怕老师的提问--一例因害怕老师提问而引发心理问题的个案辅导 [J], 徐丽娟
2.让高校特殊学生不再“特殊”--高校特殊学生帮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 刘芳丽
3.让高校特殊学生不再“特殊”——高校特殊学生帮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 刘芳丽;
4.桌面文件大挪移,不再害怕系统出问题 [J], 杨兴平
5.请帮我把噩梦赶走
——小学女生选择性恐惧个案辅导 [J], 陈素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心理干预的个案研究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心理干预的个案研究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心理干预,个案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is a group of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haracterized by social interaction barriers,speech and language barriers,narrow interests and abnormal behaviors.It is usually called as Autism.At present most regions of China installs the children with ASD in Mentality Cultivation School together with Down syndrome,cerebral palsy and mental retardation.The communication barriers,Height irritability and anxiety levels tend to stress,and diverse behaviors of the children with ASD is likely to be harmful to the individual or others,which seriously do harm to others’study and lives to a great extent.Besides,it often disrupts the normal order of teaching in different degree.
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智学校1~3年级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心理行为的个案发展研究杭州市杨绫子学校赵娟摘要随着孤独症儿童人数的激增,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学龄期孤独症儿童多数在培智学校随智障班就读。

培智学校里大多没有适合孤独症儿童的课程以及适合孤独症儿童发展需要的康复活动,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本研究在了解培智学校孤独症儿童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杭州市上城区一所培智学校1~3年级3例低功能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对个案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分析了学龄期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康复存在的问题,根据孤独症儿童的身心特点,探索适合培智学校1~3年级低功能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内容、途径、环境、合作模式以及运行方式,尝试开展适宜的康复训练和教育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龄期1~3年级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尽可能地挖掘其发展潜能,补偿其身心缺陷,为他们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具有实践意义,能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的适应能力、认知能力、沟通、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行为有正面影响,获得家长认可,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度。

关键词:低功能孤独症培智学校教育康复个案研究1 前言1.1 研究背景1.1.1 孤独症儿童人数的激增引起关注近年来,孤独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据2001年的相关数据显示,0~6岁儿童精神残疾现患率为1.01‰,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0.4万,其中绝大多数为孤独症儿童[1]。

2002年江苏省关于儿童孤独症的调查报告为12.25/万[2]。

平均每万名儿童中就有10多个,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3]。

面对如此庞大的孤独症儿童群体,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必然会给众多的家庭带来灾难,也会使社会背上沉重的负担。

1.1.2 个别化教育思潮的兴起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启发个别化教育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

1994年国际特殊教育大会上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4]。

尊重、适应、满足每一个特殊儿童的需要是国际特殊教育界的共识。

1.1.3 孤独症儿童教育成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对于孤独症的认识较晚,孤独症儿童康复体系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针对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机构主要为残联办的康复中心、民办训练机构以及普通幼儿园开设的训练班,还有少数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随班学习。

对于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缺乏专业的训练机构,能够追踪到的学龄期孤独症儿童多数在培智学校随智障班就读。

而在接收孤独症儿童的培智学校里大多没有开设适合孤独症儿童的课程,没有提供适合孤独症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康复活动。

“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获得可达到的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之机会[5]”是《萨拉曼卡宣言》中的重要声明。

由此可见,孤独症儿童接受适合的特殊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发展点。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根据孤独症儿童的身心特点,探索出适合培智学校1~3年级低功能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内容、途径、环境、合作模式以及运行方式,尝试开展适宜的康复训练和教育[1]王梅,张俊芝编著.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37[2]汪卫华,翟灵伟,江苏省儿童孤独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173[3]张茂林,陈琳.国内康复机构自闭症儿童评估情况调查与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9,(8):35—38[4][5]赵中建.萨拉曼卡宣言摘录.全球教育展望.2005,(2),80教学活动,培养学龄期1~3年级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尽可能地挖掘其发展潜能,补偿其身心缺陷,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接受学校教育创造条件。

1.3 研究意义我校是一所以招收智障学生为主,同时兼收孤独症儿童、脑瘫儿童、情绪障碍、沟通障碍、多重障碍儿童等的特殊学校。

在2009年9月招收的22名一年级新生中,其中有6名孤独症儿童,比例占到四分之一之多。

全校确诊的孤独症儿童达到27例,其中低段16例,中段5例、高段3例、职高段3例。

学校按照儿童的生理年龄将孤独症儿童安臵到相应的智障儿童班级中,每班为1~4名孤独症儿童。

目前,学校没有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教育康复。

没有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课程和教材,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大多参考借鉴培智学校低段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方法,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能满足孤独症儿童的发展需求。

因此,在培智学校里探索一套适合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内容、模式、途径、环境及运行方式是适应孤独症儿童的需要,也是培智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研究者所接手的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对象主要集中在1~3年级,学生年龄在8~12岁之间。

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研究者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探索培智学校中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问题,希望能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培智学校的教师以及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提供一些参考。

1.4 文献综述对孤独症的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干预。

尽管目前对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研究不断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的困惑,尤其是在治疗方面。

有关孤独症的个案文献要么是笼统地介绍几种训练原则,缺少具体的细节,可操作性较低;要么是针对某一种能力的提高集中介绍一种方法。

治疗孤独症患者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目前国内孤独症儿童康复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1、医疗和教育脱节。

2、缺乏适应孤独症儿童需求和特点的教育康复课程。

3、国内孤独症儿童教育体系的建设很不完善。

国内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发展趋势:1、研究和制定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课程及标准。

2、建立孤独症儿童康复和教育网络档案。

3、构建医疗、教育、社区和家庭相结合的康复模式。

4、构建标准化孤独症儿童功能评估模式。

1.5 基本概念的界定1.5.1 孤独症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

一种发生于3岁前儿童的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

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医生肯纳(Leo Kanner)在1943年提出。

其发生与社会环境没有关系。

它在疾病诊断上属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PDD)中的一类。

基本临床特征为三联症:(1)社交障碍。

患儿特别孤独,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和对父母的依恋,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

(2)言语发育障碍。

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言语,即使使用也多为模仿言语、刻板言语,有的代词颠倒、言语奇特、言语的可逆性差。

(3)兴趣范围狭窄及刻板或仪式性行为。

强迫坚持行为的同一格式,若改变则产生强烈的焦虑反应[1]。

1.5.2 低功能孤独症孤独症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高功能孤独症(High-functional Autism)和低功能孤独症(Low-functional Autism)两类。

轻度智力损伤或智力正常的,能够适应学校教育环境的称为高功能孤独症;把中度或重度智力损伤的称为低功能孤独症。

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占70%~80%[2]。

本研究中的孤独症儿童均为智力落后的低功能孤独症儿童。

[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8[2][美]William L.Heward著.肖非等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352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2.1 研究思路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查询、理论分析、行动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方法上主要突出研究的系统性、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

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得出孤独症儿童的研究现状,从而对学龄期低功能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形成初步的认识(即“是什么”阶段)。

通过搜集文献了解对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作细致研究,了解低功能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形成对“低功能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的总体认识(即“为什么”阶段),进而提出培智学校环境下低功能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施方案与对策措施(即“怎么样”阶段),最后验证效果、总结展望。

2.2 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本研究主要使用行动研究法,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康复的开展与深入中进行不断的反思、系统化的探究及验证。

2、个案研究法本研究对本校1 3年级3例低功能孤独症儿童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对儿童的身体、智力、障碍类型、家庭等方面进行系统的了解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为每位儿童制定教育康复方案,建立档案。

3、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服务模式的相关文献,仔细研究其理论背景、发展历程、实务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探索适合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内容、模式、途径、环境和运行方式,以便付诸于实践加以检核。

4、观察法本研究对本校1~3年级3例低功能孤独症儿童进行全面的观察评估,收集基本资料。

在干预进行中或介入后,也经由参与观察等方式了解儿童的情况。

5、调查法本研究实施期间发放调查表让家长据实填写,以此了解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发育史、受教育史、家庭基本情况、家长的教养态度、家庭训练中儿童的配合程度等信息。

6、访谈法本研究实施前通过向家长和任课教师访谈,了解孤独症儿童家庭生活和学校学习生活的情况,作为研究实施的参考依据;研究实施后再次向教师和家长访谈,了解儿童的变化和进步情况,以作为社会效度的佐证。

2.3 研究对象2.3.1 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1)1~3年级,年龄8~12岁,智力低于正常水平;(2)完全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规定的孤独症的诊断标准;(3)如果在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精神检查之后认为该名儿童可能存在已知病因的发育障碍或其他神经精神疾病则被排除;(4)排除精神发育迟滞、Asperger综合征、Rett综合症、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选择性缄默症、特定感受性语言障碍、强迫症等相关疾病,由临床医生对儿童进行孤独症的确诊,父母自愿参加该研究。

2.3.2 研究对象的选择理由研究者目前所接触的孤独症儿童一般集中在1~3年级。

其中有3例孤独症儿童有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哭闹不停、四处跑动;有攻击性行为、喜欢爬窗户;行为固执,经常赖在地上,他们都难以适应学校常规学习和生活,对教师的集体授课和班级管理带来很多压力和干扰。

父母和教师强烈希望儿童的行为能得到改善,以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

2.3.3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个案基本资料姓名个案1(晨晨)个案2(川川)个案3(科羽)年龄(岁)8 8 12 性别男男男智商21 54 40主要照料者母亲母亲外公外婆父母受教育程度大专、大专硕士、大专大专、本科家中排行独生子独生子独生子家庭经济一般一般小康服药氟哌啶醇氟哌啶醇无语言只会发简单的语音“啊”、“咿”、“哦”有语言,但语调异常,表达速度较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