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的改革与发展(08-07-12)
试论城乡规划管理的体制改革工作

试论城乡规划管理的体制改革工作摘要:本文针对现阶段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现状,论述了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城乡规划;现状;问题;策略一、管理体制改革概述2012 年 11 月,“十八大”总结了“十七大”以来的工作情况,提出了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展望。
“十八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简政放权、行政层级优化与协调机制改革及管理监督方式创新三个方面。
对比分析“十八大”报告和《决定》中的改革内容可以了解到,《决定》对“十八大”提出的改革任务进行了细化。
为了掌握城乡规划管理的改革方向及宏观层面的内容,需要针对“十八大”报告和《决定》中的相关要求进行梳理。
二、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现状分析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城乡规划工作进入全新的时期,城乡规划管理面临着较多的问题,现归纳如下。
1、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城市的规划管理与众多行业不同,从管理的特征上看,上级不会对下级形成较大的约束,导致很多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被分割,对城市规划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
①政府在面对开发商的过程中,针对开发商的经济利益,政府往往会选择“唯商”的态度,城市规划原则和规定往往被打破,导致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管理问题,管理制度也无法进一步推行。
②主管部门面对上级领导的指示,在现实中只是一味地照搬照做,无法根据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更改,无法做到因地制宜。
③主管部门面对城市中的违法建设或违法占地时,不能根据规定进行处理,形成监督乏力的状况。
2、城乡规划管理监督不够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的管理部门约束力度不够,下级的管理部门只对上级管理部门提出的规划言听计从,最终导致城乡规划较为随意,不能做到因地制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很多城市工程建设多为上级领导的决定,没有征求实际地区内的发展建议,造成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浪费,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乡规划进度。
新时期推进城乡规划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时期推进城乡规划改革创新的思考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城乡规划已成为当今中国建设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环。
城乡规划的目的在于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和乡村的质量和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城乡规划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的融合需更加紧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化的进程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数量增加,更是生产力的转移和空间组合的一种形式。
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在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方面建立密切联系,共同协同规划,寻求建筑和环境相互映衬的模式。
建立城乡统筹规划机制,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注重城乡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的优势,实现城乡人民的共同发展。
其次,绿色发展、智慧城市发展需要得到重视。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已经引发了许多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污染、生态破坏等。
因此,绿色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节能、环保等绿色发展理念。
此外,智慧城市也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我们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集成网络、数据、人工智能等流行技术,为城市管理和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最后,发展的自由度和技术创新的自由度需要得到平衡。
在进行城乡规划改革创新时,必须保持恰当的自由度平衡。
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建筑需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相融合。
城市功能的发展需依赖于科技进步、网络化等现代技术,而新技术新理念的运用也需要与社会政策及法律法规相协调。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改革创新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在城市化基础上,应再次加强城乡规划的联系,注意绿色发展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的均衡发展,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
新时期推进城乡规划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时期推进城乡规划改革创新的思考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乡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与乡村间的差距逐渐显现,城乡规划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如何推进城乡规划改革创新,在新时期下实现协调发展、良性互动,正是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规划改革创新的必要性1.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城乡差距日益显著,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与乡村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城市扩张不规范等问题,使得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2.规划落后我国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包括规划总体落后、城市规划外延化过度、乡村规划单一化等问题。
传统城乡规划在面对快速城市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已经难以适应,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3.资源环境压力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城市与乡村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亟待解决。
城乡规划改革创新刻不容缓,需要从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乡村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1.加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城乡发展的战略指导,应加强城乡综合规划,制定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战略规划,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
2.注重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城市品质的保障,应推动城市设计与规划相融合,注重城市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塑造,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
3.强化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是城乡规划改革创新的重点,应推动乡村规划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质量。
4.整合资源环境应加强城乡资源环境整合规划,推动城市与乡村资源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加强环境保护规划,促进城市与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5.促进科技创新城乡规划需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引进并推动国际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成果,推动城乡规划创新,提高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质量。
1.制定政策法规应制定城乡规划改革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完善城市与乡村规划管理体系,加强城乡规划的法制化建设,提升城乡规划的法治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规划工作发展初探 杨留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规划工作发展初探杨留芳摘要: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随之加快,目前,由单纯的人口转移转变成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升级共同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重要时期,科学城市化更为重要。
故此,必须通过对城乡规划科学性的重视,来使城市化目标合理有效地实现。
更好地解决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充分对新背景下城乡规划的发展进行合理探讨,使我国城乡规划得到科学地实施。
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规划工作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城乡规划;发展1、城乡规划的现状城乡规划这项工作涉及面非常丰富,关联的领域非常宽泛。
我国的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城乡规划所具备的特点,其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综合性。
这项工作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在遵循现代化建设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整合现在和未来,把握全局、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例如短期和长期、供求、局部和整体、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的保护、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造成破坏等。
要使得城市更好地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生存空间,需要进一步改进并优化城市规划工作。
科学的城乡规划工作,可以使我国的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提升我国人们的生活环境,实现城乡居住空间的合理利用,为此,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城镇乡村的规划。
城乡规划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简述2.1第一阶段(1978年~1989年):城乡规划恢复期1978年3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城乡规划工作重新走上正轨。
1980年10月,原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同年《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出台,城乡规划由从属性计划到独立发挥作用,成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
1984 年 1 月,国务院颁布施行《城市规划条例》,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198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城市规划法》,系统性地提出了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的要求,建立了“一书两证”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城乡规划作为社会前进的重要环节,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促进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实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首先探讨了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现状,继而讨论了现阶段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阐述了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主要措施及其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未来前景。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管理监督;规划决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为实现我党在新时期确立的奋斗目标,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1.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现状从城乡规划体系的角度出发,城乡规划体系是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等不同层次规划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体系。
组成规划的这些内容表面上独立自成个体,但实际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规划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作用是国务院规划行政部门负责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地方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负责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改革开放发展至今,随着城乡规划管理制度进入到实践阶段,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成为了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化特征的集中体现。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对于我国城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现阶段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现阶段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下来离不开规划规划决策机制、管理职能、规划管理监督以及规划管理权限问题。
下文笔者对此进行了相关论述。
2.1城乡规划决策机制不完善经历了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仍处于变革和重构时期。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成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但形式多样,功能也不尽相同,但是存在着公众参与度低、决策个人化、决策过程不透明等诸多问题,降低了规划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新形势下关于城乡规划改革的若干思考

新形势下关于城乡规划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城乡规划改革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城乡规划改革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福祉,需要深入思考和有效措施。
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对城乡规划改革做出若干思考。
要加强城乡规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仍然存在许多片面和局部性的问题,城市规划、乡村规划、工业园区规划等各自为政,导致规划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我们需要强化城乡规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城市和乡村规划相结合,形成统一的城乡规划体系,以协调城市和乡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要注重城乡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乡规划中,我们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过度依赖土地资源,导致城市扩张速度过快,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相反,乡村地区过度依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较低,人口外流严重。
我们要在城乡规划中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城市集约化发展,实现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和乡村产业的多元发展,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均衡发展。
要推进城乡规划的创新和科技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乡规划也需要与时俱进,引进新的科技和理念,推动城乡规划的创新。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技术和手段相对滞后,很多地方还在使用传统的规划方法和工具,难以满足城乡发展的需要。
我们需要加大对城乡规划技术和工具的研发和推广,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规划的精准度和科学性,为城乡规划提供更好的支持。
要强化城乡规划的法治化和民主化。
城乡规划关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依法依规、民主决策。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存在一些弊端,一些规划部门和开发商往往以权谋私利,破坏了城乡规划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我们需要强化城乡规划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参与机制,加强对规划的监督和约束,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确保城乡规划的科学合理和公平公正。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改革的思考应当是全面的、可持续的、创新的、法治化和民主的。
新时期推进城乡规划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时期推进城乡规划改革创新的思考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规划改革创新已
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
面对日益加剧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发展不平衡,需要加强城乡规划
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推进城乡规划改革创新,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城市建设的规划
和设计,更应该在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在城市化加速的今天,我
们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城市规划理念,充分考虑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以及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
在农村规划方面,也需要注重农村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充分考虑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村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推动城乡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城乡规划的规范性和适应性。
规范性是指规划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需要依法依规进行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适应性则是指规划要与城乡实际情况相适应,
顺应城乡发展的需求和趋势。
在城市规划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
和社会需求,形成不同城市的特色发展模式。
在农村规划方面,也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农
村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只有这样,城乡规划才
能更好地发挥其导向和规范作用,推动城乡建设朝着更加规范和科学的方向发展。
浅谈当前城乡规划工作与管理体制改革发展

浅谈当前城乡规划工作与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摘要:随着经济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规划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历史过程和实践成效表明,现行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总体上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发展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ly push forward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administrative reform,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government guidance and regul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means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committees at all levels, the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history show that the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xisti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w a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China’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basic rule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run.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and development1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困难与问题1.1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对城乡规划工作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模尺度和建筑格局法式也均需依照等级体制规定。
9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布局特征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 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建设的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
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市朝一夫”。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 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周礼》:周王城示意图
10
27
关于城市规划的属性的讨论
‚城市规划学(包括区域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
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包括土地利用) 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亦称‘实体规划(Physical
plan)’;也许称为‘空间规划(Spatial plan)’更贴切\
更准确.‛ ━━《城市规划导论》赵柄时
古代规划建设城市既要“顺应山水形势”,还必须“遵从典礼制度”。礼制 和“风水”观念是长期形成中国古代城市特征的重要因素。
在选址定位过程中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区位、气象、山水地形以及土质的 观察分析,注意“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山水交汇,动静相称”。
确定城市形态布局时强调“象天法地”,营造中轴方位要符合子午,“以南 为上”,宫殿衙署及道路格局必须方整规则。
29
城市发展的新态势 城乡建设中新问题 国家战略的新转变 城乡规划的新要求
30
城市发展的新态势 城乡建设中新问题 国家战略的新转变 城乡规划的新要求
31
全球城市化
城镇化是世界进入工业化时期以来的全球现象。工业化 必然伴随着城市化,这是一个不以人们主观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19世纪初,3% 20世纪初,13—14% 21世纪初,50%
37
展望
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将继续推进,预计在2020年城镇化 水平达到57%,城镇总人口8.3亿人,年均增加1800万人。 全国还将有近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关注人的需要,创造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城市环境,
18
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理论
1933年国际建协(CIAM)通过著名的《雅 典宪章》
1977年国际建协 《马丘比丘宣言》
19
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病”普遍出现
20
20世纪6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 Gottmann) 提出”Megalopolis”,即大城市连绵区.
同一时期,希腊规划学者杜克塞迪斯(C.A.Doxiadis) 提出”全球城市”网络概念.
盖迪斯(P.Geddes)提出的‚区域规划‛理论 雷蒙〃恩温(L.Enwin)━━《卫星城市建设》
16
从早期众多空想社会主义者,社会改良主义者对理想
的社会组织结构的追求和探索,到霍华德开始的理想 主义城市规划先驱思想家们,他们都通过积极主动的
试验性规划来探寻城市增长的模式,以改善社会不良
P· Hall指出,‚现代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出现,是为了解决 18世纪末产业革命所引起的特定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这也是 对城市规划的社会内涵的理解,即城市规划诞生于社会公共问 题的解决,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公共属性。
14
尽管他们的思想被有的人认为并不构成城市规划的‚科
学理论‛,但他们所体现的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人文关 怀,却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的灵魂和精神(陈峰, 2004)。 相对于公共价值是公共政策的轴心,而对社会价值的理
中国城乡规划的改革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学习交流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李迅
2008.07.12.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本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中 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同时废止。
目 录
全球的城市化在21世纪仍将继续推进;城市化不是一个简单 的数量和比例数值的提高,而是涉及人类住区(城镇)经济、
社会、环境、资源等如何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34
我国城镇化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
中国现有设市城市655个,建 制镇2万个左右; 城镇人口由1949年的5765万 人增加到2007年61000万人; 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 10.64%增加到2007年的 44.9%.
23
一、城市规划历史的回顾 二、城乡规划改革的思考 三、城乡规划发展的态势
24
关于城市规划的属性讨论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 城市规划是一门技术?
城市规划是法律法规?
城市规划是行政政策?
城市规划是行为艺术?
城市规划是什么? ? ?
25
关于城市规划的属性的讨论
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下,市场机制追求的是效率,而政府政策应当 注重的是公平。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作为政 府运用公共权力创造和合理分配公共利益、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 的方式,决定了这种市场机制作用范围的分工。
性思考也构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虽然在
我国长期将城市规划定位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工具)。
15
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T〃莫尔(T〃More)的‚乌托邦‛(Utopia)
概念
欧文 —— “新协和村‛ ‚Village of New Harmony”的方 案
英国霍华德(E.Howard)倡导的‚田园城市‛运动
城市规划学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城镇的物质形态.
28
关于城市规划的属性的讨论
‚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汪光焘,2004)
‚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公共政策‛(陈为邦,2005) ‚城市规划应该是城市政府部门的公共政策之一部分,
城市规划基本的内容应当是城市其他各项政策的起点和
最终归结‛(孙施文、王富海,2000), ‚城市规划只有具备公共政策性质才能发挥宏观调控作 用‛,‚城市规划不仅具有技术性、区域性、艺术性、 综合性等特点,基本属性在于它的政策性‛(石楠, 2005)
成都古城
11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布局核心
“辩方正位” “体国经野” “天人合一”
整体观念 区域观念 自然观念
12
现代城市发展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主要是针对于工业城市的发 展及期望解决由此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也就是在认识工业城市的问题的同 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由此构筑现代城市规划 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总 则(11条) 城乡规划的制定(16条) 城乡规划的实施(18条) 城乡规划的修改(5条新增)
第五章 监督检查(7条新增) 第六章 法律责任(12条) 第七章 附 则(1条)
共70条
2
一、城市规划历史的回顾 二、城乡规划改革的思考 三、城乡规划发展的态势
3
一、城市规划历史的回顾 二、城乡规划改革的思考 三、城乡规划发展的态势
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镇化布局日趋合理,城
镇体系初步形成
■城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
促进作用日趋明显
35
城市化率(%)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Fra bibliotek1957
1965
1978
1984
1992
2006
中国城镇化进程图示
36
再过5年,中国大陆就将由一个以农村人口为 主的国家转型为一个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 城镇化作为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重 要的特征现象,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32
世界城市化水平
1980年
1999年 41% 34%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32% 22%
欧洲和中亚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中东和北非
59%
65% 48%
67%
75% 58%
南亚
撒哈拉以南非洲 高收入国家
22%
23% 74%
28%
34% 77%
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全世界
74%
39%
78%
26
关于城市规划的属性的讨论
总结城市规划100多年的历史,以公共权力制约私权行
使可能造成的对公共利益的危害,是城市规划公共管 理运作的基本路径。 在成熟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城市规划公共权力的行 使,一方面由法律授权和规定,另一方面又受到法律
和公众的制约,从而保证了其运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作为集中体现了政府和公共意志的城市规划公共政策, 具有对政府和社会的双向约束作用。
13
源于社会意识的西方城市规划发展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 会、经济问题,包括城市无序扩张、居住条件恶劣、交通拥挤、 环境污染等等问题,并引发了大量的传染疾病。1875年英国政 府首先以‚公共卫生法‛为先河,通过一系列的法令来控制和 解决城市中出现的问题;随后1906年,town planning名词出 现;1909第一部规划法颁布,同年第一个规划系成立,也意味 着城市规划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和学科伴随着产生。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非常重视环境分析选址定位, 强调因地制宜。如强调城市实际生活意义及经济 性的《管子》:“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 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
防省,因天时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
必中准绳”。在一些丘陵山谷或河湖水网地形复 杂地区,不可能也不必要建造十分方整的城市。 因此我国也有许多在形制上另辟蹊径的都城府县 总平面形态和道路结构并不勉强求其规矩而相当 自由,但是一些城中的子城宫城仍然相当严整方 正(如南京、杭州、桂林、成都等)。 不少小县城的城墙围成平面虽更加自由或近似圆 形,但其中衙署也仍很方正。
城市规划是政府针对市场失灵而进行干预的产物,也是一种对于 社会利益和公平进行调节的方式,并通过政府法令和法规的方式 进行限制,同时具有公共干预和社会约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