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码转换_社会距离与社会身份的隐性标志
(完整版)社会语言学-浅谈语码转换

浅谈语码转换当今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往日趋频繁,这样,使用双语甚至多语的人数越来越多,而这种掌握双语或多语的人被称为双语人或多语人。
他们在沟通过程中,通常都面临着选择何种语码最为得体的问题,因而语码转换的出现不可避免。
他们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必要时还进行转换,甚至混合使用两种语码。
因此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语码及语码转换的定义语码(Code)是社会语言学家用来指语言或者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
语码是一个中性术语,不像方言,语言,洋泾滨语,克里奥尔语,标准语等术语多少都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对语码转换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各有侧重。
Fraomkin的定义是将一个单词或词组插入正在使用的一句话中,或在两种语言变体或语码间来回变换使用的现象。
Scotton认为语码转换是在同一次谈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
McKa Hornberger认为当言语社团中存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时,讲话人经常从一种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是语码转换。
Poplack描述的语码转换是在连续的话语中出现不同语言的句子或句子片段的现象。
她认为新插入成分的内部结构必须符合原有语言的句法和词法规则。
我们不妨认为,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
总的说来,对语码转换的定义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操双语或多语者在同一次会话中从一种语言转向使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
第二,在主要使用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穿插使用另一种语言组块(词、词组、句子或更大的语言单位),对于这种现象,有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是语码转换,有的则认为它仅是一种语码混合。
第三,指某一语言系统内各种语言变体之间的转换。
二、语码转换的类型甘柏兹(Gumperz)和布鲁姆(Blom)最早区别了语码转换的两种类型:一种是情景语码转换,一种是喻意型语码转换。
情景语码转换是指,根据交际情景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语码,即在一种情景下采用一种语码,而在另一种情景下采用另一种语码,话题不变,说话者根据情景的变化采用不同的语码。
Y流行歌曲的汉英语码转换_王素丹

第28卷第2期2007年4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 f Heng yang N o rmal U niv ersit yN o.2V o l.28A pr.2007流行歌曲的汉英语码转换王素丹(衡阳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衡阳 421001)摘 要:语码(co de)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类。
语码转换(co de sw itching)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中,它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
语码转换不仅是一种讲话技巧,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它既传递语言信息又具有社会意义,反映说话人的社会背景、经济地位、文化素养、民族出身等方面的信息。
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的现象同样体现了其独特的语言功能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语码;语码转换;流行歌曲;中图分类号:H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0313(2007)02 0154 04作者简介:王素丹(1967 ),女,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1.引言语码(co de)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类(Wa rd-houg h,1998:86)。
语码转换(code sw itching)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的现象,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最早的研究者是G um perz (1982:60-61),他把语码转换分为两类:一种是情景型转换(Situat ional CS),指由于参与者、环境或话题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
另一类是会话型转换(Conversational CS),即语码转换是由会话本身的因素引起的。
对语码转换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各有侧重。
F rao mkin(1998)的定义是:将一个单词或词组插入正在使用的一句话中,或在两种语言变体或语码间来回变换使用的现象。
语码转换_社会距离与社会身份的隐性标志

第7卷第6期2007年11月浙江树人大学学报J OURNAL O F ZHEJI ANG S HUR E N UN I VER SI TYV o.l 7,N o .6N ov .2007收稿日期:2007-06-10作者简介:陈达微(1986-),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04级本科生。
语码转换:社会距离与社会身份的隐性标志陈达微1胡伟杰2(1.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杭州310015;2.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其中,体现人际关系的社会距离和身份,与语码转换之间的内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三个不同研究角度探讨语码转换与社会距离和身份的内在联系:情景、隐喻语码转换与社会距离和身份; 域 与社会距离和身份;有标记语码转换与社会距离和身份。
文中阐明了社会距离和身份既是语码转换的重要内在动机之一,又是语码转换的主要目的之一,从而使之成为体现和鉴定社会距离和身份的一个隐性标志。
关键词:语码转换;情景语码转换;隐喻语码转换;域;有标记码 中图分类号:H 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714(2007)06-0133-05语码(code )可以用于指代任何语言交际系统。
它可以指代一种语言、方言、语体、语域及其它语言变体。
[1]尤其是处于双语(b ili n gua l)或多语(m ultilingua l)社区中的人,不可避免地要在一些语码中进行转换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这就被称之为语码转换(code s w itch i n g ),如从一种语域转换到另外一种语域,或从一种方言转到另外一种方言。
随着全球各民族交流的扩大和加深,语码转换现象也日趋频繁。
一、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和转换原因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在语言学领域,人们主要从语法、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会话分析、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研究。
香港地区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

香港地区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翟昕尔(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上海 200241)摘 要:香港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粤英语码转换现象是香港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之一,本文从语码转换的定义出发,挑选了五部不同类型的tvb剧集,搜集了其中语码转换现象的语料,着重对其功能和产生原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加深人们对语码转换现象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语码转换;粤语;英语;tvb一、语码转换的定义美国语言学家Carol Myers Scotton(1998)把“语码转换”定义为“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i。
《社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将“语码转换”定义为“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ii。
它考虑到了汉语中方言的特殊性。
目前,学界对于“语码转换”这一定义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主要矛盾集中在“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的分界问题上。
一部分学者主张区分两者,他们认为“语码转换”指句际转换,而“语码混合”指句内转换。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应采用“语码转换”来一并概括句际和句内语码转换这两种现象。
本文更加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下文的讨论也是基于这一定义来进行的。
二、研究材料本文选取了香港回归十年多来的五部tvb热门剧集,其语言真实。
考虑到语料的多样性问题,因此本文挑选了家庭伦理、商战和职业剧三种不同类型的剧集来进行研究。
考虑到转写的时间和精力问题,在这五部电视剧中每部随机选取了五集作为样本来进行语料研究。
本文所选取的具体剧集和集数如下:家庭伦理 《溏心风暴之家好月圆》 2008 1-5集职业剧(律师) 《真相》 2011 11-15集职业剧(医生) 《On call 36小时》 2012 7-11集职业剧(刑侦) 《使徒行者》 2014 6-10集商战 《再创世纪》 2018 30—34集三、语码转换的功能(一)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是指说话者在说话过程中进行语码转换来强调其社会身份与地位,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民族和社会地位等。
大学生口语中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

S c i e n c e e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H e r : a l d
大学生 口语 中语码转换现象 的分析① ②
施 洋 ( 东北 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大庆
1 6 3 3 1 8 )
不成 权 势场 景 ; 又 因为 大 学生 在 口语 中进 行 需 要 。 比 如 一 些 波 多黎 哥移 民 其 具 备 语 言 语 码转 换 , 主 要 动 机 是学 习英 语 、 追 求时 尚 的双语种, 这 就可 以看 出其 是不 同社会 文化 等, 因此也 构 不成 事 务 场景 。 背 景 应 用下 的产 物。 是 为了社会 生活 的具 体 根 据标记 理论的 相关知识 , 我 们 可 以 需 要 , 而 进 行 的 语码 转 换 应 用 , 比如 在 当地
事务场景、 对等场景、 权势场景等 , 在 对 等 个 帅 哥 长得 好 s e x y O  ̄ J ! ” 还 有 些 女 孩 儿 在 场 景应 用 过 程 中, 需 要 掌 握 互 动 交 谈 者 的 2 大 学 生 口语 中英 汉语 码 转 换 模 式 的 提 到 自己男朋 友 时 , 喜欢用s b 两 个 字母 来 代 社 会职 业 层次 。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大 学 生们 的 优 化 替。 比如 一 个人 说 : “ 你 昨 天 干 什 么了?”回 地 位是 相 同的 , 大 多 处 于 一个 年 龄 段, 这 些 在 大 学 生 口语 英 汉 码 转 换 类 型 分析 模 答 说 : “ 和s b 逛 街 去了。 ” 应 用 特 征 决 定 其 口语 英 汉 语 码 的 转 换 发 生 式 中, 情 感功 能 , 语 码转 换 可以 用 于 学 生 自身 我 们 要 进 行不 同应 用 情 况 的分 析 。 大 在 一系列 的 对 等场 景 中, 由于 大 学生 关 系 的 学 生 口语应 用 中的 英 汉 语 码 转 换情 况 是 一 感 情 的 表 达 , 比 如下 雨 了, 表 达 自己 的 心 情 平等性, 不 存 在 什 么权 势 、 利 益 关 系也 就 构 种 文 化 应 用 现 象 , 用英 语可 以说 , 哦, 我 的天 。 有些 人 际 是 当 下 社 会 文 化 的应 用 糟 糕 ,
试从顺应论角度浅析语码转换

试从顺应论角度浅析语码转换作者:白瑾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9期【摘要】作为语言交流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语码转换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语码转换现象如今普遍存在于各种交际环境中。
本文尝试从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顺应论角度浅析语码转换现象。
【关键词】语码转换顺应论社会规范语言现实心理动机当今社会,各语言变体之间接触十分频繁,语码转换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交际现象。
与此同时,语码转换一直受到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
本文将根据一些报纸、杂志、网络、歌曲等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结合顺应论的理论做一些分析。
一、理论基础语码转换一般指在同一交际片段中交替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变体,但广义的语码转换也包括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的选择(Gumperz,1982)。
语码的选择和转换方式受句法结构、社会、心理和语用因素的限制。
Bloom & Gumperz将语码转换区分为情景型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喻意型转换(metaphorical switching)。
从转换环节看,语码转换有句际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和句内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之分。
语用学家Verschueren 在其著作《语用学的理解》中提出了语言运用基于“选择- 顺应”的理论。
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地选择。
本研究是在Verschueren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运用于国栋的语码转换研究顺应性模式,从社会规范顺应、语言现实顺应、心理动机顺应三个方面解析一些典型的语码转换现象。
二、语码转换与顺应性模式1.顺应社会规范的语码转换。
顺应社会规范即顺应社会风俗习惯、文化和行为方式等。
Hudson 曾经说过:“ 语码转换总是受制于社会规则(social rules)的。
”交际中,人们说话或者做事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注意自身所处的社会规范,并使自己的言行合符规范,得到社会的认可。
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分析

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中,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在中,汉英语码转换通常指在一段文字中同时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或者是在中文中夹杂着英文单词或缩写。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在表达某些特定的概念、品牌、事件等方面时,发现中文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或者是因为英文更加简洁、流行、国际化等因素。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认知和融合。
在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现代社会中使用多种语言的需求和文化交融有关。
同时,汉英语码转换也反映了人们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创新和灵活性,以及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尊重和理解。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汉英语码转换在中也具有一定的传播优势。
在一些特定的话题或事件中,使用英文单词或缩写可以让信息更加简洁明了,而且更容易引起和讨论。
汉英语码转换也可以增加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当然,在中使用汉英语码转换也需要注意规范和适度。
如果过度使用英文单词或缩写,可能会让读者感到难以理解或产生阅读障碍。
也需要注意尊重其他文化和语言背景的用户,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或偏见的表达方式。
中的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在语言使用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在使用中,需要注意规范和适度,尊重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用户,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交流环境。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多种语言的使用相当普遍。
其中,粤语和英语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种语言。
在教育、工作、生活等多个领域,这两种语言的使用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语码转换在香港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启示。
语码转换是指个体在使用一种语言时,有意识地切换到另一种语言。
语码转换及其交际功能

语码转换及其交际功能摘要:语码转换现象是现代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
正确的认知,理解和应用语码转化现象,对于我们的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码;语码转换;社会交际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并不一定总是要遵循某一种特定的语言变体或者方言,或者某种语言。
总是根据交际的语境等需要,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者从一种比较正式的语体转换为另一种非正式的语体。
这种社会语言学行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
一、语码转换在社会语言学领域,语码广义上被定义为一种语言符号,它可以被用来指代任何一种语言系统。
语码可指一种正式的语体或者非正式的语体,也可以指代一种方言,或者语言。
例如汉语是一种语码,广东话也是一种语码,英语也是一种语码。
语码(code)是指人们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语言形式,可以是一种语言或它们的变体形式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的现象。
语码转换可以分为三类:喻意型,即在语码转换过程中,一种在正常状态下仅用一种情景的变体被用于不同的情景,可以创造出另一种气氛,达到引起注意或强调的目的;会话型,即是说话者在一个句子内部进行语码转换,有的情况下甚至可能转换多次,转换过程中不发生情景变化,也不会导致话题发生变化;情景型,由于改变话题及参与者等情景因素而引起的语码转换。
Poplack(1980)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语际间语码转换、语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
二、语码转换的意义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开始说一种语言后根据场景,中途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在一句话中夹杂、交替地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是说话者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但不会改变其话题。
语码转换作为谈话策略之一,可以用来显示身份、表现语言优越感、重组谈话的参与者、表明中立的立场、用来改善人际关系和谈话气氛等。
(一)语码转换可以用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码转换可以用于打招呼,语言交流者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常常进行语码转换,例如一个新来者应用语码转换现象往往可以拉近他和交流者之间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第6期2007年11月浙江树人大学学报J OURNAL O F ZHEJI ANG S HUR E N UN I VER SI TYV o.l 7,N o .6N ov .2007收稿日期:2007-06-10作者简介:陈达微(1986-),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04级本科生。
语码转换:社会距离与社会身份的隐性标志陈达微1胡伟杰2(1.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杭州310015;2.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其中,体现人际关系的社会距离和身份,与语码转换之间的内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三个不同研究角度探讨语码转换与社会距离和身份的内在联系:情景、隐喻语码转换与社会距离和身份; 域 与社会距离和身份;有标记语码转换与社会距离和身份。
文中阐明了社会距离和身份既是语码转换的重要内在动机之一,又是语码转换的主要目的之一,从而使之成为体现和鉴定社会距离和身份的一个隐性标志。
关键词:语码转换;情景语码转换;隐喻语码转换;域;有标记码 中图分类号:H 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714(2007)06-0133-05语码(code )可以用于指代任何语言交际系统。
它可以指代一种语言、方言、语体、语域及其它语言变体。
[1]尤其是处于双语(b ili n gua l)或多语(m ultilingua l)社区中的人,不可避免地要在一些语码中进行转换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这就被称之为语码转换(code s w itch i n g ),如从一种语域转换到另外一种语域,或从一种方言转到另外一种方言。
随着全球各民族交流的扩大和加深,语码转换现象也日趋频繁。
一、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和转换原因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在语言学领域,人们主要从语法、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会话分析、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研究。
Poplac k 在英语和西班牙语之间语码转换的基础上,从句法角度提出自由语素限制(Free m orphe m e Constra i n t)和等价限制(E quivalence Constra i n t)等规则;[2]Bentahila &Dav i e s [3]和B erk Seli g son [4]对此做了进一步研究。
在心理语言学方面,心理语言学家们提出了各种模式来解释语码转换,如C l y ne 提出了语码转换 激发理论 (T ri g geri n g );D i n a Be l y ayeva 提出了 概念结构绘图模式 (M odel of Conceptual StructureM app i n g )等。
[5]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从会话分析(如Peter Auer 和L iW ei)和语用学(如黄国文、Verschueren 、刘正光和于国栋)[6-9]等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研究,运用相应领域的理论和框架分析、阐释语码转换,如于国栋[9]和谭晓晨[10]运用顺应理论阐释语码转换;刘正光从面子理论、顺应理论、标记理论和动机理论多方面来解释语码转换。
[8]在社会语言学方面,社会语言学家们从各种社会因素(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社会功能等)来研究和阐述语码转换现象,如Gumper [11,12],Fishm an [13],C rysta l(1987)[14],M yers Sco tton [15],祝畹瑾、高军、戴炜华[16]等。
Ga l 则从社会功能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了描述,他认为 语码转换是一种交际策略,用以创建、跨越及摧毁团体界限,以建立、激发和改变人们的人际关系以及权利和义务 。
[1]100Fo ley 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语码转换应被视作一种表明谈话者之间社会关系的社会标记。
[17]为何人们在交际中会选择其中一种语码而不选另外一种,是什么原因导致语码转换?C rysta l 认为语码转换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由于说话者可能无法使用某一语言来表达某一内容,从而转换使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
二是因为说话者想与某一特定社团表达一种同等关系。
说话者通过转换语码而使用听话团体所使用的语码来创造或表示一种亲密和友好关系。
这一类型的语码转换也可能在谈话中用以孤立那些不懂第二语码的听者。
例如,在电梯中两个人在谈话,他们不用汉语而用其它的语言进行交谈,以此排除一些听者,从而为谈话创造更大的个人空间,使交谈获得一定程度的舒适感。
三是因为说话者想要向听话者表达个人态度的转变。
单语者一般可以通过改变言语的正式程度来表达他们态度的转变,而双语者则可以通过语码转换达到这一目的。
例如,教师在上课时使用普通话而下课后与学生交谈时转为使用方言,以表明自己态度的转变!!!从正式转向随便,以缩小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谈话更为融洽。
[14]当然,除了以上三个原因之外还有其它原因,如说话者想通过语码转换来强调某事或表现自己的语言能力等。
总的来说,语码转换背后基本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动机,它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而体现人际关系的社会距离和身份(social distance and iden tity),与语码转换之间的内在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两者间的关系加以探讨:情景语码转换和隐喻语码转换同社会距离和身份之关系; 域同社会距离和身份之关系;有标记语码转换同社会距离和身份之关系。
二、情景语码转换和隐喻语码转换同社会距离和身份之关系B lo m和Gumperz曾对挪威小镇H e m nerberger 的居民交替使用标准方言和非标准方言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12]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当地居民间的语码转换具有比较固定的模式。
他们把这里的语码转换归纳为两种:情景语码转换(situati o na l s w itch i n g)和隐喻语码转换(m etaphorical s w itc h i n g)。
情景语码转换是语言外部情景因素变化的结果,如会话参与者、场合、谈话的正式程度等。
例如,两位学生在校园里用家乡话在聊天,当她们看见一位老师走过来时,她们立即改用普通话与之招呼寒暄。
此时,由于会话参与者的增多而改变了原来的角色关系,使外部情景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语码转换。
同时,情景语码转换也揭示了社会距离和身份与语码转换之间具有直接联系。
由于教师同学生之间的社会距离比同学之间的社会距离大,同时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身份也不同,从而使两位学生转向使用比较正式的标准语来向老师打招呼。
隐喻语码转换往往是由于话题的转变而引起的。
B lo m和Gum perz发现,在H e m nerberger 小镇的行政办公室中,人们使用非标准方言!!! Rana m l来打招呼和询问家庭事宜,而办公时则使用标准方言!!!Bok m l。
对当地居民来说,这两种方言各有其用,他们可以通过使用Rana m l 来表示一种亲近关系,表明 自己人;而用Bokm l则表示一种疏远的关系,表明 非自己人。
由此可见,不论是情景语码转换(即通过转换语码来适应社会情景)还是隐喻语码转换(在话题转换时所进行的相应的语码转换)都表明了交谈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身份。
交谈者可以运用这两种语码转换作为交际策略来扩大或缩小他们之间的社会距离,从而体现他们的社会身份。
他们通过使用一种语言来传达一种 自己人的同等关系,而通过使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非自己人的疏远关系。
前者主要用于同一社团成员之间或非正式交际中,而后者则主要用于非同一社团成员之间或比较正式的场合,特别是在一些非私人关系的场合中。
Rub i n也曾描述过相似的情景:在巴拉圭,西班牙语与瓜拉尼语同属官方语言。
居民们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选择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
[18]瓜拉尼语是美洲印第安人的本土语,大多数居民在与亲近的人交谈时倾向于使用这一语言。
此外,天主教徒也喜欢使用这一语言向牧师忏悔自己的过错。
从这个意义上说,瓜拉尼语是巴拉圭人的亲密语言,它代表了一种社会同等关系。
另一方面,在正式场合中,巴拉圭人则使用西班牙语进行交谈。
在教育、商业和政府部门中也使用西班牙语。
此外,由于西班牙语与权力以及统治地位紧密相连,所以被认为是有地位的语言。
因此,在巴拉圭,西班牙语与瓜拉尼语之间的相互转换是一种134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年社会关系的标记。
此外,Gum perz还对盖尔河谷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19]盖尔河谷位于奥地利与前南斯拉夫和意大利的边境。
当地居民能够熟练使用南斯拉夫语和德语。
南斯拉夫语是他们的传统语言,但由于他们隶属于奥地利,德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人们往往为了不同的目的而使用不同的语言。
为了能够顺利的进行交流,他们必须同时熟练掌握这两种语言。
在学校里,孩子们学习德语,旨在进入社会后能获得最大的就业机会。
而南斯拉夫语则只有在家人同亲友之间进行交谈时使用。
他们认为,在有外国人或有只会讲德语的人在场时使用南斯拉夫语是不礼貌甚至是粗鲁的。
因此,人们主要根据交谈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身份来进行语码选择。
三、 域和社会距离和身份之关系为了阐明说话者的语言选择问题,F ishm an 提出了 域(do m ain)这一重要概念。
他把 域定义为 在多语环境中一些重要的交往情境集合。
[13]19由此定义可知, 域主要关注在语码转换中的对话者、地点及话题等因素。
例如,家庭域就是一个典型的 域。
当说话者在家中和家庭成员拉家常时,他就处于家庭域之中。
Noguch i就曾在2001年运用 域的概念对说话者的语码选择进行研究。
[20]他对日本的一所留学生就读的高中作了调研。
依据 域的框架,他作了一份调查问卷,对学生们在不同的地点(如学校、教室、家、商店)与不同的对话者(如父亲、母亲、兄弟、姐妹、朋友、邻居及陌生人)谈论不同的话题(如关于朋友、家庭、私事、学业及时事)时所使用的语言进行研究。
调查结果表明,英语使用得最为广泛。
大多数学生在大部分情况下使用英语进行交谈:有45%的学生在与兄弟姐妹交谈时使用英语,与父亲交谈使用英语的学生占48%,与母亲交谈使用英语的学生则占37%。
然而在与陌生人谈话时,学生们则通常使用日语,占学生总数的54%。
另外,调查结果还表明,语码转换在朋友域中的发生率最高,41%的学生表示他们在与朋友谈话时使用语码转换。
与之相反,极少数学生表示他们与陌生人谈话时使用语码转换。
所有这些均表明,在不同的域中谈话者会选择恰当的语码进行交流。
当与家庭成员和朋友交谈时他们选择英语,而与陌生人谈话时则选择日语;在关系亲密的群体中他们更易于使用语码转换,而在陌生的群体中几乎不使用语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