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诗歌魅力 增效历史课堂

合集下载

巧用古曲诗词,增效科学课堂

巧用古曲诗词,增效科学课堂




积极主动 , 精神愉 快, 不知疲倦 , 常 常会表现 出一种 出人意料
的认知能力。
讲解某个知识点时, 由诗 引入效果相 当不错 , 如在讲述达 尔文 提 出的 “ 生 物进 化 论 ” 中的 关 于 生存 斗 争 时 , 我 首 先 朗读 “ 种豆南山下 , 草盛豆苗稀” ( 东晋 ・ 陶渊明《 归 园田居》 ) , 形 象 地 描 述 了在 农 田生 态 系统 中 , 杂 草 与农 作 物之 间 的竞 争 关 系。 引导学生思考杂草和农作物是 不同的物种 ,它们之间的竞争 是种间竞争。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 如果人疏 于管理 , 就 会 出现“ 草盛” 而“ 豆苗稀” 的景 象。 紧接下用多媒体呈现“ 丹鸡 被华采 , 双距如锋芒。 愿一扬炎威 , 会战此 中唐 ” ( 魏晋 南北朝 ・ 刘桢《 斗 鸡诗 》 ) , 描 写 的是 雄 鸡 体 内的雄 性 激 素使 得公 鸡 色彩 艳丽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 么公鸡色彩艳丽 , 学生根 据生活常识 知道这样有利于它吸 引异性 。 同种动物之 间有时会 因领地、 食 物、 配偶等原 因而发生争斗 , 这属于种 内斗争。 以白居 易《 题大林寺桃花》 : “ 人 间四月芳菲尽 , 山寺桃 花 始 盛 开 。常恨 春 归 无 觅处 , 不知 转入 此 中来 。” 为题 干 , 要 求 学 生判断此诗描述的情境 中, 影响山寺桃 花迟开的生态因素。 这 是 一 个有 效 积 温 的 问题 。 由 于地 势 高的 原 因 , 山 中的 温度 一 般 比平 原 的温 度 要低 ,所 以山 中的植 物 达 到 有 效 积 温所 需 时 间 就长, 发育就慢。 又如“ 红豆生南国, 春 来发几枝。 ” 就可以问学 生种子发 芽的条件( 温度 、 湿度 、 空气 ) ; 又如 宋 词 “ 双 蛾 来 翩 翩, 慕此堂上烛 , 附炎尽何功 , 自取焚如酷。” 把飞蛾 的夜生活

如何用诗词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用诗词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用诗词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诗词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诗人们用诗词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自然、历史等方面的感悟和体验,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感受到诗词的美妙和历史的魅力。

一、用诗词点燃学生的热情在历史教学中,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能够深入人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诗词作为我们传统文化中独有的艺术形式,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比如,在学习《三国演义》时,可以通过江南好风景和《赤壁怀古》等诗词,向学生介绍赤壁之战的情景和武将的形象;在讲述唐朝盛世时,可以选取杜甫的《春望》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词,带领学生回顾唐朝的兴盛和灿烂文化;而在教授明清时期的历史时,可以选取李清照的《如梦令》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诗词,描绘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繁荣的画卷。

二、用诗词贯穿历史运用诗词将学生引入历史,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通过诗词可以把握历史的主线,凸显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比如,在学习民族英雄的场合,可以通过选取《静夜思》、《登高》等诗词,引导学生对课程教材中梦想和奋斗的主题有深刻认识,从而使学生倍感历史家国情怀的力量和人文精神的魅力。

三、用诗词启发学生思考历史教学是一个启发性极强的学科,在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方面,诗词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对古人的诗作、词作,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历史、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深切感悟,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该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和自己的思考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选取李白的《将进酒》或杜甫的《登高》等诗词使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豪迈与勇气;或者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重要性,提高其综合思考能力。

巧用诗词材料,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巧用诗词材料,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巧用诗词材料,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中国是诗的国度。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诗词,可以改进历史教学,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起到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引入诗词材料,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适应了当前高考命题的趋向。

有鉴于此,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摸索和尝试。

一、巧用诗词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自觉学习的内部动力。

充满兴趣的学习,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历史课堂必须重视趣味性。

而诗歌是一种精练、生动、优美的文学形式,它总是用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去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有的诗歌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极富幽默感。

如讲授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时,我选用了唐人的一首《调笑令》:“翻倒,翻到,喝得醉来如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溉”,生动、直观地描绘出了唐朝筒车的功能。

又如讲授必修二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时我引用了如下诗句:“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中央公布总路线,跳下快马坐火箭,新的记录纷纷传,报喜锣鼓敲破天,原子时代搞建设,一天等于二十年”,形象地再现了1958年大跃进运动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

而在学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成就”时,我选用了毛泽东的词《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诗人以“今日得宽馀”的从容而潇洒的情怀和笔调,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描绘了令人神往的远景图画。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决非空洞的豪情壮志,而是亿万炎黄子孙的现实构图。

有效利用古诗词,提高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利用古诗词,提高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史 课 堂 教 学效率
“文史相 通”“文史不 分家 ”等 俗语 .都 表 明文学与历史存在密切 的联系 而古诗词作 为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与历史之间 的联系 也 比较紧密。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内容 .包括社 会生活 、文化 、经济 、政治 、军事等方面 。古诗 词在历史课堂教学 中的运用 .能够有效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 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结如何使学 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此课堂教 学的魅力 .这就需 要教师通过运用一些古诗 词来进行总结 比如 .教师在对整个唐王朝进 行一个全面总结的时候 教师可以分别用初 唐 、盛唐 、唐末 期三个 时期 有代表性的诗人的 诗进行总结 .这样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 和理解整个唐朝发展 的始末特点
学器 盟201 5垒年曼第寥1一2践期一
◇ 实 践讲 堂
有效利用古诗词 .提 高七 年级历史课堂教学效 率
范祺 山 (甘 肃省 兰 州市第 九十 九 中学 730000)
摘要 :古诗词作为文学 史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 .也是人类历史中的一部分 本 文通过分 析古诗词与历 史课堂教 学之 间的联 系.探讨 利 用古诗词提 高历史课 堂教 学效率的方法
一 、 古诗词与历史课堂教学 (一 )在历史课堂 教学 中运 用古诗 词 .能 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 内容 .大多是历史发 展过程 中的人与事 .教材的语言相对 比较乏 味 、枯燥。所涉及历史事件的性质 、影响、意义 等 内容 比较模糊 .学生容易失去学 习的兴趣 在我国古诗词 中。有许多是取材于历史 .形象 生动 .且意境优美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 中.运用相关 的古诗词 .能够激发学生学 习历 史 的兴趣 .使沉闷 的课堂气氛更为 活跃 .有效 凋 动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动性 (二 )在历史课 堂教学 中运用古诗 词 .能 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七年级 的学生 而言 .培养创造性思 维非常重要。创造性思维 .主要是指解决 问题 的思 维方式 ,强 调思维 的多角度 、多层次 、多 侧面 以及多结构。创造性 的思维方式 .不受传 统方法 以及现有知识 的局 限.是一种扩散性 的开 放 思 维 在 七 年 级 的 历 史 课 堂 教 学 中 .运 用古诗 词能够培养学生判断 、推理 、联想等层 面 的思维 以及能力 .在提高学生创新 能力 的 同时 .也能开 阔学生 的学 习视野 .使其更深 入 地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三 )在历史课 堂教学 中运用古 诗词 。能 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古诗词描绘 内容 中.有关社会情况 的 作 品比较多 .适 当地运用古 诗词 .在 帮助学 生 掌握历史知识 的同时 .也能够使学 生更深 入 地理解古诗词 的内涵 在七 年级历 史课 堂教 学 中.教师可 多运用 学生 熟悉的古诗词 .通过 理解历 史知识 和古诗 词含义 .不断培养和提 升学生 的文学素养 (四)在历史课 堂教学 中运用 古诗词 ,能 够有效 促进教师进行关联教学 在历史课 堂的教学中 .许多历史事件是 相互关联 的 一些古 诗词的应用对于促进整

如何用诗词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用诗词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用诗词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中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学习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情感认识、审美情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而诗词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珍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也是一种优美的语言艺术形式。

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诗词给学生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感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体验。

一、诗词如何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1. 打破单一呈现的课堂形式传统的历史课堂经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而诗词可以从声、形、神、韵等方面打破单一呈现的课堂形式,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感受和体验。

比如,在讲述夏朝时期时,可以通过《大雅》中的《荡》篇,让学生们感受到夏朝时期人民生活的安逸和文明;在讲述唐朝时期时,则可以穿插唐诗佳句,例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等,让学生们体味唐代诗人所写的壮丽景象和伟大事迹,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

2. 利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让历史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历史知识中有许多枯燥的数据和繁琐的事件,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让历史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

比如,《离骚》中的“饮食有味,起居有常”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周朝的国家祭祀活动仪式,使学生们更加理解周朝的国家宗教制度;“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句李清照的名句,则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宋朝关山防线建设和军事战略的印象。

3. 帮助学生从情感层面理解历史不同于历史知识的传授,诗词具有独特的情感感染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诗词可以帮助学生从情感层面理解历史,增强对于历史感悟的深度和广度。

比如,《离骚》中的“忆昔先王兴周道,躬耕不废沐天露”这句话,表达的是先王兴周道的壮志和先王的鞠躬尽瘁精神,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感层面领会先王的崇高理想和高尚品德;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则既描绘了梦境,同时也潜含了情感寓意,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理解。

巧用诗歌,激活历史课堂

巧用诗歌,激活历史课堂

巧用诗歌,激活历史课堂摘要: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诗史相通”。

文史交融,学科渗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试从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创设营造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氛围、精心设计课堂“开场白”和“闭幕式”这些方面,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巧用诗歌,激活历史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教学;诗歌;历史知识;历史情境诗为心声,歌以咏志。

诗歌是来自人心灵深处的声音,是人类感情的自然流露。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以诗歌为媒介,能使学生和古人产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

而且中国是诗歌文学的王国,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极为丰富,历史教育工作者无疑应当重视其价值并充分运用于教学实践。

这不仅与当前的整体教改方向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合,而且与青少年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心理特征相适应。

在历史教学中,如能巧妙地运用诗歌,就能激活沉闷的历史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诗歌,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史中几十个朝代的名称、起止时间、开国帝王、都城所在地等,是学生必须牢记的最起码的历史知识,对学习相关内容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我们把它们分别编成“朝代歌”“开国帝王歌”“都城歌”。

如“朝代歌”是这样让学生记忆的:“夏商西周尽,春秋战国秦,西汉连东汉,魏蜀吴并存,隋朝再唐朝,五代十国存,北宋辽夏金,南宋元明清。

”简短几行,寥寥数语,几十个朝代的名称、顺序,若干个政权并存局面等知识点都囊括其中,且押韵上口,好诵易记,不易混淆,学生喜笑颜开,拍手喝彩。

二、运用诗歌,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最夺目的精神财富。

精选与教材重点、难点直接相关的诗歌引入课堂教学,展现新的亮点,往往会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如在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时,长征经过的地方很多,长征有何重要意义,长征精神怎样理解等,这些问题不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体会和理解。

新课改下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妙用

新课改下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妙用

新课改下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妙用如何挖掘中国传统诗歌的合理内涵,推动历史教学改革,使我们的历史更有魅力,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历史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力图对诗歌引入历史教学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因此,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应做到每节课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即新课的“导入”。

例如在讲授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第22节《祖国的统一大业》时采用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望大陆》来导入新课。

我首先简单介绍于右任的生平事迹,接着播放的陈铎先生朗诵的《望大陆》诗歌视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百度视频《望大陆》)陈铎先生的情绪深深感染了学生,同时于右任先生在诗歌中表达出来的痛切心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更强烈的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眼眶里都闪烁晶莹的泪光!于是抓住时机提出问题:“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于先生怎样的情感和愿望?”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正确答案“表达了于先生强烈期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愿望”。

然后笔者进一步总结设疑:“由此可见,实现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那么,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怎样的方针政策呢?”由此水到渠成引出“一国两制”,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唯物论的历史观分析问题历史学习中的核心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

我们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主要是通过提供一些新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来完成。

在选择历史材料时,我们同样可以使用诗歌来创设历史教学新情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在讲授《短暂的隋朝》这节课有关大运河的评价问题时,笔者运用了如下四首评价大运河的诗歌。

论诗歌在初中历史课上的运用策略

论诗歌在初中历史课上的运用策略

论诗歌在初中历史课上的运用策略引言诗歌是一种极具文学艺术性的表达方式,它能够唤起人们深藏心底的情感和思考。

在历史课堂上,通过运用诗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本文将探讨在初中历史课上运用诗歌的策略和方法,以期给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启发。

一、选材策略选择适宜的诗歌作为教学素材是十分关键的。

历史课程的内容繁多,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选择与之相关的诗歌进行教学。

讲解古代战争时,可以选取史诗《孙子兵法》相关的诗篇;讲解古代文化,可以选取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

还可以选取一些具有历史故事和风貌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

在选材时,教师要注重诗歌的文学价值,避免过于艰深晦涩的诗歌,以免阻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二、教学目标在运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了解自己想通过诗歌教学实现哪些教学目标。

是想通过诗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是想通过诗歌传达历史的价值观念。

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确保诗歌教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三、教学方法1. 朗诵在诗歌教学中,朗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朗诵诗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情感体验,使历史事件或人物更加深入人心。

朗诵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

2. 分析解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选取的诗歌进行分析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和意义,从而提升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在分析解读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创作诗歌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创作与历史相关的诗歌。

通过创作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创作诗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诗歌魅力增效历史课堂
摘要: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诗词章句可以变枯燥抽象的历史为形象的历史。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意识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利用诗歌魅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诗词章句;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95-01
“诗言史,史含诗”,文史结合历来是中国学术的传统。

有些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且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有的诗词甚至概括了历史现象的本质,总结了历史规律。

因此,现今保存下来的许多作品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类作品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试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利用诗歌魅力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
一、利用诗歌课巧妙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应做到每节课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即新课的“导入”。

一个精彩的导入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可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做好了铺垫。

历史课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诗歌导入不失为较好的一种方式。

笔者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南宋的统治”可由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引入。

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名城杭州,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土地,陷害打击主战派,必将重蹈汴京之覆辙。

另一类引用学生课内没有学过的诗句如“安史之乱”可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由诗句谈起安史之乱的原因,再转入课之分析,这样也比较自然、生动。

二、利用诗歌魅力加强德育教育
历史教学除了要传授历史知识以外,还得渗透思想教育,而爱国主义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历史课常常要讲到一些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同时也会提到一些祸国殃民的历史罪人。

对英雄人物的颂扬,对反面人物的鞭挞,是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内容。

此时,如果引用一些含义深刻、生动感人的诗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戚继光的“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体现了这位金戈铁马的将军在抵御外侮战争中所表露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思想品质;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言明了自己彻底消灭强敌的决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决
心坚守民族气节,为反对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而献身的精神;叶挺《囚歌》“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列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反映了叶挺渴望自由,但决不屈服黑暗势力的革命精神,表现了一个革命军人的崇高气节……。

这些诗词的引入,使对学生进行的理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就完成了。

三、利于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我国古代诗歌一向就有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史诗”之作俯拾皆是。

这些诗歌能够生动、鲜明地补充教材的基本史实,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例如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向我们展示了“开元盛世”时经济高度繁荣的画面。

有时候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实质还可以通过诗歌表现,如讲《甲午战争》时,介绍爱国英雄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就会使学生感受到马关条约的巨大危害,效果远远好于单纯讲条约内容。

四、利用诗歌魅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学科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核心是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把古代诗歌引入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有益处的。

古代诗歌能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如著名元曲的结尾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诗中“兴”、“亡”的强烈对照和“百姓苦”、“百姓苦”的一致,表现出极大的历史反差,展现了文明史肌体上的深深伤痕。

在这反差和伤痕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呢?这是诗歌涌出发人深思的疑问。

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历史,要求学生掌握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记忆它开凿的时间、地理位置以及它的历史影响。

如何评价大运河呢?唐朝诗人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意浅显易懂,蕴涵着辨证的思想,比较客观辨证地分析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历史行为。

一方面,由于开凿运河,致使沉重的徭役造成社会矛盾激化。

另一方面,运河开通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中引用此诗,既可以辅助学生掌握知识,锻炼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又可以培养辨证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诗词章句可以变枯燥抽象的历史为形象的历史。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意识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利用诗歌魅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