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2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共5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共52张PPT)

律诗的格律常识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 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 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整体感知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 行客前进的路,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 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夜还 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 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 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情感真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在踌躇满志的时 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 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到了极点,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志愿。
乐府诗每章结尾的句子,与本诗正 文没有直接关系。
交流点拨
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 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 感?
作者介绍
王湾,生卒年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 诗人。
译文
旅人前行的路啊,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 漾,船在江水上前行。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 十分开阔。和风吹拂,风向不偏,船帆悬于桅杆。夜还未消尽, 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山早春,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满怀思念 的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 到洛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完美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完美版)
本诗写曹操登山观海,勾勒了大海吞吐 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 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作者想统一 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借景抒情
拓展延伸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岳阳楼记》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 路难》
古代诗歌基本常识
古体诗: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
近体诗
绝句(4句) 五言绝句(五绝) 七言绝句(七绝)
律诗分(8句) 首联(1、2句) 五言律诗(五律)颔 颈联联((35、、46句句)) 七言律诗(七律)尾联(7、8句)
曲:指元曲
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 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 两种形式。
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 诗句是想象的?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虚景)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本诗描写了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 情感?
诗眼
得以
多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地点
水波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总写全景,动静结合
漾的样 树木丛生实,景百草丰茂。

静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银河
虚景 它,指沧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夸张和想象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整体感知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1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1张PPT)

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 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 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 形成 年代 格律 要求 形式 分类 唐代之前 较少限制 古诗,古风 近体诗 唐代 限制严格 律诗,绝句 送杜少府(律);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绝)
举例
登幽州台歌
小令( 58 字以内) (宋)词 中调(90字以内) (按字数分) 长调(91字以上)
曹操简介
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 (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 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 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 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 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 乐府,原来是汉武帝掌管音乐 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 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 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 为乐府或拟乐府。
二、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诗文由“观”字展开,写 登山所见。
三、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 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 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 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 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 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 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 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 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 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 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 古代诗歌四首
导入 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 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 明中蔚为壮观。唐诗、宋词、元曲,标志 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那脍炙人口的绝 唱,响彻千年仍生机盎然。今天让我们漫 步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吧!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共59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共59张PPT)
2 1 0 0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则,尝试划分这首诗歌的节奏。
2 1 0 0
文学常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 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 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2 1 0 0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2 1 0 0
品读诗歌
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子规的 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 渲染出凄凉悲惋的氛围,满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2 1 0 0
品读诗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1 0 0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 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 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 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 活也有所反映。

新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新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
14
品诗欣赏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 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
6
主题归纳: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 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 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
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20
且听风吟阁
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21
品味探究苑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 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 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子规

闻道
叙 事
过五溪

愁心

明月 轻风
抒 情

主题:诗人通过对 景物的描写,表达 了对友人的深切同 情和关切的思想感 情
.
17
次北固山下 王湾
.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课件(共61张PPT).ppt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课件(共61张PPT).ppt
描写了海水、山岛及山岛上的草木。 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 星辰的壮观景象。
观沧海
“观”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诗人 登山的所见所思。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若”字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观沧海
两个“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自己的 想象。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以及统一天下的 雄心壮志。
•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 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 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 效果。


曹海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
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文学常识:绝句 绝句,四句一首,短小精悍,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 歌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 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 句。
创作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列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 行”,也就是说,王昌龄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 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 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歌,从远方寄给了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写景——杨花、子规 叙事——左迁 抒情——愁心
同情 关切
次 北 固 王山 湾下
走近作者
王湾
次北固山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 人。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现存 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 登终南山》。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抒发 了怎样的情感呢?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而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时 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 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 诗人建功立业的抱负。
杜甫《登高》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杨慎《临江仙》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容若《木兰词》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 册
4 古代诗歌四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诗常识。 2.感悟诗歌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欣赏古诗,理解诗歌意蕴。
观沧海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东汉 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 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 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 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 丕、曹植合称“三曹”。
乐府诗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 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1.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什么内 容?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观”字
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 思。
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
么特点?
全景、动静结合、
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近景、静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1.这首曲子哪几句是写景的?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2.哪几句抒情?抒发了什么情感? 3.全文用了什么手法?
枯藤 老树 昏鸦
写景 抒情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孤寂 愁苦
凄凉 冷清
白描 烘托
海日
潮水, 帆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那几个字用得好?请说明理由。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 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 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悬 不仅突出了江面的宽阔,还突出了潮水的气势

不仅表明帆高,而且还很大气
日月 若出其中


势 恢
星汉 若出其里

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用了什么修辞?在 文中有什么作用?
互文修辞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曹操击败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在踌躇满志之际,面对辽阔无边的大海, 看到苍芒动荡的海水,欣欣向荣的草木,波澜壮阔的海浪,想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宏伟 气势,作者情不自禁的在胸中涌起一股昂扬奋发的精神,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 一统全国的愿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题解,作者。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降职。 (3)龙标:今黔阳。 整体翻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
“诗仙”。 3.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因“不护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
品 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
读 用名词构成一幅凄切恸(tòng)
赏 释
人的图画。“枯”、“老”、 “昏”、“古”、“西”、 “瘦”等词语的色彩情调都贴
切的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心情。
且听风吟阁
1.听读,感受语言 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 生字词注上拼音。
2.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 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 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 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何等气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 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 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 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 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用生动形象地语言把“秋风萧瑟,洪 波涌起”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 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 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 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马致远
作者生平馆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 《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 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 沙秋思》最为有名,元曲中的“绝唱”,元 人誉为“秋思之祖”,元人周德清誉之为 “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天净沙 秋思
整体回顾
诗句
内容
叙事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点名观海地点和目的, “观”字统领全篇。
总写大海景象 总写山岛景象,给人一种坚定不移的感觉。
树木丛生
实 写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具体山岛上的树木百草 突出山岛上的欣欣向荣景象。
具体海面上的秋风洪波 突出沧海的惊涛拍岸景象 。
日月之行 虚 若出其中 写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借助想象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
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 表达了作者开阔的 包蕴万千的气概。 胸怀和统一天下的
伟大抱负。
句子赏析:
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在这里运行,银河仿佛就在这里闪烁 着耀眼的光彩(解释原句意思)。诗人通过丰 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艺术手法),描 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万千的壮阔景象 (诗句内容),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统一 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思想感情)。
作者生平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 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 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 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 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 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 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 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 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 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 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 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 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 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 篇。
且听风吟阁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小结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
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 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 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 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 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 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 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 和豪迈的气概。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 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 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 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 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 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抱 负。
1.听读,感受语言 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 生字词音,声音洪亮。
品味探究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 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 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天净沙:散曲曲调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 民间逐渐发展行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 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
散曲分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套数又叫“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 而成的组曲。一套至少两支曲子,多的可达三四十 曲,没有定数限制,但必须是同一宫调,而且要一 韵到底。在结尾有“尾声”,以表示首尾的完整和 音乐的终结。散曲的长短句形式较词更为灵活自由, 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最长的可有二三十字为 一句的。句中可以有衬子,使唱词生动、通俗、口 语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