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4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2张PPT)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
品 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
读 用名词构成一幅凄切恸(tòng)
赏 释
人的图画。“枯”、“老”、 “昏”、“古”、“西”、 “瘦”等词语的色彩情调都贴
切的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心情。
且听风吟阁
1.听读,感受语言 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 生字词注上拼音。
2.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 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 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 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何等气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 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 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 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 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用生动形象地语言把“秋风萧瑟,洪 波涌起”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 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 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 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马致远
作者生平馆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 《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 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 沙秋思》最为有名,元曲中的“绝唱”,元 人誉为“秋思之祖”,元人周德清誉之为 “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他的诗以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见称。
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质朴,意境宏大,常以壮阔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的豪情壮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诗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田畴的指引下取得胜利。
在凯旋的途中,曹操经过曾是秦皇、汉武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写进了这首《观沧海》。
3、诗歌译文与赏析•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的很啊,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这首诗是乐府题材,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寄情于景,北伐归来的曹操面对北方已定的局面,虽已是秋天,但他看到的却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盎然生机,心中所想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之景,正如曹操想要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7上语文第4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笔记一、课文背景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重点词语解释1.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2.卖弄:炫耀。
3.宛转:同"婉转"。
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4.嘹亮:形容声音洪亮。
5.黄晕:昏黄不明亮。
晕,太阳或月亮周围出现的光圈,也指光亮周围的影子。
6.烘托:原指中国画技法中,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一般采用湿画法。
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7.静默:肃立不作声,表示悼念。
8.舒活:舒展,活动。
9.欣欣然:形容欢喜的样子。
10.繁花嫩叶:花儿繁茂叶子嫩绿。
形容美好的春色。
11.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12.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三、文本分析1.文章结构清晰,总分总的结构,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脉络。
2.语言优美生动,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5.文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四、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文章的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和评价。
五、笔记整理与归纳1.掌握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2.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和评价。
3.通过学习本文,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及《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词,按课文出现顺序整理分享原文及翻译如下。
观沧海魏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谷鸟啼声凄婉。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
我把对朋友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吧。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以为:认为。
大:很,非常。
益:好处。
2.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故:所以。
余:我。
虽:即使。
卒:最终。
获:得到。
有所闻:听到很多东西。
3. 旦暮里来而而日日有来而止日薪万钱者甚秘之
旦暮:时间词,不久,或将来。
薪:柴草。
秘之:秘密地,暗中地。
二、问题探讨
1. 你如何看待宋濂“负箧曳屣”赴百里外的百里外“叩问业”的这种行为?这种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宋濂的这种行为表明他非常勤奋好学,不畏艰苦,不怕困难,追求知识。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像宋濂一样,勤奋努力,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 花
柳絮
落 尽
写景
子 规 布谷鸟,
啼 又称“杜
鹃”。
诗意:暮春时节,树上 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 地啼叫。
闻道龙标过五溪。叙事
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
听说,表示惊讶、 江西。指王昌龄,古人
痛惜之意。
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
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今湖南西部、贵州 东部五条溪流的合 称。
诗意:我听说你(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 要经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借景抒情 随君直到夜郎西。 给
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 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 说的“夜郎”在今湖南 怀化境内。
诗意: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让它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任务三:赏诗悟情 1、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柳絮,漂泊不定;暗指友人的身世,飘零之感。
杨花 飘零流落、离愁别绪 子规 凄凉哀伤,盼人早归 明月 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
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②渲染气氛:萧瑟、凄楚的气氛 ③烘托心情:表现出诗人的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5、诗人将愁心寄托给明月,那么诗人还愁在何处呢?
好友忠心耿耿一心为国,却被贬到偏僻的地方,有同情和忧 虑、有思念和关怀还有对现实的愤懑不平。
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
李白
文体知识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炼。 它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绝句按照字数划分, 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 于七言绝句。
简介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 “李杜”。李白作品大多以抒情为主,诗风豪放 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代表作:《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梦 游天姥吟留别》等。
七年级语文第4课古诗

七年级语文第4课古诗
七年级语文第 4 课的古诗,那可真是韵味十足!就拿来说吧,曹操
站在海边,望着那波涛汹涌的大海,心里该是怎样的豪情壮志啊!这
不就像咱们站在山顶,望着辽阔的大地,感觉自己能征服整个世界一
样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他把大海写得
如此壮阔,仿佛整个宇宙都在这大海之中,难道你不觉得震撼吗?
再看,李白对王昌龄的那份牵挂,就像咱们对好朋友的关心,真挚
又急切。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咱们要是想给远方的
朋友表达心意,是不是也会找个特别的方式?
还有,王湾看到的那青山绿水,那归雁,多美的画面啊!“海日生
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不就跟咱们在新年的时候,期待着新的开始,
充满了希望是一样的吗?
更是一绝,马致远用那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就勾勒出了一幅让人感到无比凄凉的画面。
这就好比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咱们独自走在冷清的街头,心里满是孤独和忧伤。
我觉得啊,这几首古诗真的是太棒了!它们让咱们感受到了古人的
情感和智慧,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咱们理解古代文化的道路。
咱
们可得好好品味,从中汲取营养,丰富咱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第4课《观沧海》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 产生想象的境界。
课堂检测
用原诗句填写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
(2)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的句子是:
。
(3)描写大海波涛汹涌、气势恢宏的诗句是:
。
(4)用虚写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
,
。
(5)对景物做总写的句子:
3.全诗感情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以及 抒发了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 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 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合作探究
4.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
动静结合:动态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山岛、草木,相互 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壮阔和宏伟气象。
,
。 , ,
, 。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 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 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4 古代诗歌四首
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学
习 目
2
感受诗歌中景物描写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标
3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全诗。
知识备查
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
观
沧曹 操
海
走进作者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现在安徽亳州)人。
虚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突出大海吞吐日月,包 蕴万千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乡情调。弗罗斯特是一位独具风格的美国 现代诗人。他吟唱着20世纪的音调,又采用 了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象征和
哲理意味,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未
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写的,选自《中外哲 理诗精选》。这首诗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 的道路,但实质上暗示的却是人 生之路。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道 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 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 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 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 自主的选择
一直都向往着更富挑战性、更美好的生活。
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 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
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
充满挑战。
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
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
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
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
为什么选择人少的路:那条路可能更艰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一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
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 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
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
充满挑战。
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
但路很长起了那
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
为什么选择人少的路:那条路可能更艰
辛,更需要开拓,所以更有价值,而且诗人
一直都向往着更富挑战性、更美好的生活。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 一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是 在马萨诸塞州劳伦斯上的中学,也在达特第
斯学院时而务农,时而到中学教希腊语和拉 丁语。他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13年。被认 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通过自然
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 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 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 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 来,正义必胜。
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 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 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 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 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 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 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 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 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 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 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伤,不要着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永远向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翻译
我可以面对失败,但是不能容忍欺骗! 生活可以抛弃你,但自己不能抛弃自己;生 活可以不爱你,但自己不能不爱自己;生活 可以欺骗你,但自己不能欺骗自己。 一切都不过是转瞬即逝,而那过去的即使是 欺骗也将变成回忆中的美丽。 假如生 活欺骗了我,我就去欺骗生活。 生活 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就当是欺骗的欺骗等 于不欺骗吧。 即使我们被欺骗了,但 是请记住:智者不会投降,英雄也不会灭亡。 生活就好似江湖,我们都是人在江湖但又不 能违背自己啊! 生活总有它自己的几 个面,而欺骗则是它们之间的平衡木。 生活即使欺骗了我,我仍然
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 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
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
充满挑战。
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
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
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
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
为什么选择人少的路:那条路可能更艰
辛,更需要开拓,所以更有价值,而且诗人
坚持按自己的原则来决定生活的对错。 在生活 这个大戏台,谁都在扮演自己欺骗自己的角色。 假如是美丽的欺骗,我情愿被一骗再骗。 当我 被生活欺骗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 忘记。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必须要懂得再欺 骗自己,才不至于无法自拔。 一切都无关于生 活,是自己将自己欺骗。 生活常常欺骗人,但 欺骗的都是应该被欺骗的。 生活如果不欺骗人 还叫生活吗?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着。 人对于生活是弱者,生来就是要被它欺骗的! 人被生活欺骗是人的悲哀,人如果欺骗生活那还是人 的悲哀! 生活是一张网,而我们都是网中的鱼, 所谓生活的欺骗不过是这张网偶尔的散开和收紧罢了。 我们可以被生活欺骗,但决不能被生活淘汰。 生活永远站在强者的那一方,弱者只能被它欺骗。 在痛苦中回忆幸福是另一种幸福。 假如生活欺 骗了我们,就让我们一起在悲剧中为生活歌唱
辛,更需要开拓,所以更有价值,而且诗人
一直都向往着更富挑战性、更美好的生活。
未选择的路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路” 是象征着人生之路,而象征是诗歌中常见的 艺术手法。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
七年级语文第4课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 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 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 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 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 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 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 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 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913年,即将年满40岁,但仍默默无闻的 诗人罗伯特 弗罗斯特从英国写信给一位学
生:“我是那种少数有自己理论的人之 一,……我期望能成为改变美国文学的现状 做些什么。”当时他经过多年的准备和酝酿, 已经作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即全身 心地投入到诗歌创作,并在英国出版诗集。 这一决定后来果然使诗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时切实提高了美国诗歌在世界文坛的地位。 两年以后,诗人在这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中 委婉的反映了自己在选择人生道路时所体验 到的那种踌躇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