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老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老王教案

10 老王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2.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善心,品味作品中的仁爱精神。

教学方法点拔法、合作探究法、勾画圈点法、批注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多媒体教学等课前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等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以一组图片、音乐和话题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景。

(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底层的光芒”图片)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课前呢,我们来看看这两组图片。

(问题: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看到过这些画面、脸孔吗?大家对他们的生活了解吗?……)“我也不了解,但是每当看到这些画面,我的心就隐隐作痛。

这些人中有顶着烈日换送液化气的工人,有冒着严寒蹬三轮的车夫,迎着寒风清扫街道的阿姨,淋着冷雨叫卖青菜的老人……他们,我们很少关注,只知道他们他贫穷,生活在底层,不被人重视。

直到我读了杨绛先生的《老王》,才蓦然觉得,原来这些“平凡人”是如此善良朴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王》,去聆听一个关于底层三轮车夫的故事……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绷.(bēng)捎.(shāo)肿胀..(zhǒng zhàng)降.格(jiàng)门框.(kuàng)蹬.(dēng)伛.(yǔ)③翳.(yì)攥.(zuàn)惶.恐(huáng)荒僻.(pì)取缔.(dì)镶嵌.(qiàn)滞.笨(zhì)侮.辱(wǚ)愧怍.(zuò)(2)理解词义①伛:弯(腰)曲(背)。

②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③失群: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让世界充满爱】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

也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小说有《洗澡》《倒影集》;散文有《干校六记》《将饮茶》;译作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

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

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

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编者注: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

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等均可称为先生。

)文章写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

杨绛和钱钟书均遭到迫害,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知识积累1.干校:文中指“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干部集体下放劳动锻炼的场所。

2.塌败:塌陷破败。

3.凑合:将就。

4.伛(yǔ):弯(腰)曲(背)。

5.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6.滞笨:呆滞笨拙。

7.愧怍(kuìzuò):惭愧。

8.惶(huáng)恐:惊慌害怕。

9.荒僻(pì):荒凉偏僻。

10.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11.骷髅(kū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优秀5篇《老王》教案篇一品读课。

本文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看似平淡之中含有作者深深的感慨。

本设计试图从“品”的角度来领会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及其厚重的人文内涵。

一、阅读课文,漫谈感受二、介绍背景,加深体验1、介绍如下背景资料:⑴解放初期相关资料;⑵文革期间相关资料。

2、结合背景资料分析老王的性格特点:“苦”与“善”。

三、教师引导,品读课文1、思考:文章除了所叙之事本身而外,哪些词句能表现出老王的“苦”与“善”?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⑴有直接表现的,如“此外没有什么亲人”、“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⑵有含蓄其中的,如“荒僻”、“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2、思考:哪些词句能表现出“我”对老王的关切、感激?⑴有直接表现的,如“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⑵有含蓄其中的,如“强笑”、“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3、完成“研讨与练习”题二。

四、朗读回味,归纳主题《老王》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把握老王形象。

2、体会人间真情,以善良对待善良。

3、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最令我感动的是哪件事?赏析。

送鸡蛋香油。

读读这一段,体味一下感人的情节、精彩的描写、生动的语句,然后把你的感悟说给大家听。

静静地想一想,这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打动我们?然后按我们平时的作法,这样进行:就是读问说写。

就是读出认为有价值的片断然后提出问题,其他同学也可以问,再说感受、最后默写字词。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地镶嵌在门框里。

”谁来问?你自己问。

“镶嵌”换成“站立”怎么样?打门的打,换成敲,好吗?“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的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他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只说:“我不吃。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王》教案一. 教材分析《老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善良、诚实、勤劳的老人——老王,他身处社会底层,生活艰辛,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通过老王的故事,课文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艰辛,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观有所思考。

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了解不多。

通过学习《老王》,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培养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品质,增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老王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社会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生词和短语的卡片。

4.分组讨论的问题清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老王的故事。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老王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老王的生活现状和社会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问题清单进行案例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老王的故事和社会现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6、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7、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8、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9、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10、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

11、能自主组织活动,在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1、教材分析《老王》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

通过介绍三轮车夫老王的身世遭遇、作者一家与老王的交往以及老王死后作者心里的愧作,成功地刻画了老王的形象,高度赞扬了老王的善良品质,含蓄的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

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

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其实,普通人也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境界。

这一单元的第二课便是《老王》,展示特殊年代中闪光的人性之美,讴歌人与人之间珍贵的友谊之情,也表达了对不幸者的悲悯以及对自身的反省。

2、教学重点:反复品读并揣摩老王这一人物形象。

3、教学难点: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体会作者的善良。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有余而方法不足,需要加强阅读指导;有同情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打动他们。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课文详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课文详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以“老王”为题,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

“老王”这一最普通不过的称呼,恰是对老王平凡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作者简介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代表作有散文集《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攥zuàn:用手抓住或抓稳。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失群: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

惶huáng恐:惶惧,惊恐。

荒僻pì:人迹罕至且偏远。

塌tā败:塌陷破败。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xiāng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滞笨:呆滞笨拙。

伛yǔ:弯(腰)曲(背)。

愧怍zuò:惭愧。

二、主题概述作者通过描写车夫老王的艰辛生活、人生经历,“我”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我”愧怍的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忠厚善良、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表达了“我们”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4段):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写出了老王困难的生活境况和不幸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5—16段):记叙了“我”与老王交往中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善良和知恩图报。

第三部分(第17—22段):写得知老王离世后“我”的感触。

四、思考探究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示这是作者的猜测,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不受人重视。

“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反映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对老王深深的同情。

2.“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翻译家。

剧本有《称心如意》《风絮》等;小说有《倒影集》《洗澡》;散文集有《将饮茶》《干校六记》等;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回忆录有《我们仨》。

二、文体知识散文以个人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

散文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三、理解词义1.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2.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3.惶恐:惊慌害怕。

4.荒僻:荒凉偏僻。

5.塌败:塌陷破败。

6.滞笨:呆滞笨拙。

7.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8.愧怍:惭愧。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4):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出他生活上的“苦”。

第二部分(5—7):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

第三部分(8—22):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五、问题归纳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说说这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交代老王的职业及“我”与老王的关系。

2.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善良的性格。

3.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此处将老王和他的“前任”对比,有什么作用?老王送冰,冰量多一倍、冰价相等,体现了老王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体现其“善”。

4.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怎样的作用?侧面描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0《老王》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0《老王》教案

10老王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平凡人物,像《阿长与〈山海经的小保姆,但是,与感动。

其实,感动,善良而坚强。

——老王。

二、教学新课1.体,并结合《阿长与经验,明确:一篇回忆性散文。

叙事写人散文,规律:先简述其人,由事见人,需进一步概括事件,系及作用;更进一步入手,辑性也不能缺席,作都做足了,2.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4.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文中写到了哪些事情?体现了作者一家的什么品质?明确:①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富有同情心②“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我”女儿关心他③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我”关心老王作者一家的性格特征:富有爱心、同情心,尊重别人。

5.请你以简单的语言概述本文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回忆老王的窘迫生活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三、板书设计老王苦身体之苦——瞎眼残年生活之苦——塌败小屋,三轮为生精神之苦——孤独无亲逻辑顺序善重感情,有良心老实厚道,知恩必报时间顺序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重点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析了人物的性格(找学生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本文的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析描写,深入感受人物形象及品质1.有人说,文中对老王的描写不出两个字,一者写出了他的“苦”,一者写出了他的“善”,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老王“苦”与“善”的句子,并说说其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仅仅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仅仅“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

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能够凑合。

不过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不过我害怕得糊涂了。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逐步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翻译家。

剧本有《称心如意》《风絮》等;小说有《倒影集》《洗澡》;散文集有《将饮茶》《干校六记》等;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回忆录有《我们仨》。

二、文体知识散文以个人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

散文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三、理解词义1.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2.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3.惶恐:惊慌害怕。

4.荒僻:荒凉偏僻。

5.塌败:塌陷破败。

6.滞笨:呆滞笨拙。

7.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8.愧怍:惭愧。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4):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出他生活上的“苦”。

第二部分(5—7):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

第三部分(8—22):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五、问题归纳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说说这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交代老王的职业及“我”与老王的关系。

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善良的性格。

3.“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此处将老王和他的“前任”对比,有什么作用?老王送冰,冰量多一倍、冰价相等,体现了老王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体现其“善”。

4.“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描写?有怎样的作用?侧面描写。

说明老王病情严重,为下文写老王给“我”送东西时不成形的模样作铺垫。

5.“强笑”“直僵僵”“镶嵌”等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镶嵌”一词能否改为“站立”?“笑”是高兴、喜悦之意,加上“强”字则含有“勉强”的意味。

此时的老王步履维艰,已如僵尸一般,作者看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强笑”一词,用得准确而含蓄。

不能更换。

用“直僵僵”来修饰“镶嵌”,夸张地描绘出老王身体虚弱、四肢僵硬地倚靠在门框上的状态。

表明这时的老王已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6.既然说“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又为什么问他“你好些了吗”?这样写矛盾吗?不矛盾。

因为前面说到“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而现在老王竟然能来到自己的家门,可能是“好些了”,再说这也是对病人的正常问候。

7.“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肖像描写。

“骷髅”指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老王当时瘦得就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使用比喻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

老王自己已是病人,而且长期营养不良,病已经很严重了,可有香油和鸡蛋自己不吃,却送给作者一家人吃,能够看出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心爱护,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8.“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分析句中的“直”字的作用。

“直”字表现出老王的行动之艰难,不过,行动如此艰难的老王,还给“我”送物品,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9.第14段中“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为什么说“我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在告诉老王,自己知道他不是为了钱,表明他已明白老王的心意,自己只不过是礼尚往来,是回赠他罢了。

10.第16段中为什么说“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从没有见过老王这样的姿态,况且他今天看上去骨瘦如柴,面如死灰,两眼结翳,状如僵尸,样子实在是古怪而可怕。

而作者又是一个女人,看到老王这样的形象,“害怕”是本能的反应。

11.怎样理解杨绛笔下的老王的“苦”与“善”?老王是一位老实厚道的三轮车车夫。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无依;他有生理缺陷,一只眼睛是瞎的,另一只眼睛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很多人不愿意坐他的车;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日子过得凄凉艰难。

但是穷苦卑微、不幸的命运并没有扭曲老王善良的本性。

他愿意给“我”家带送冰块,并且要求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我”没多少钱;受了“我”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表示感谢。

六、课文主题本文通过描写老王艰难、凄惨的生活情况,记叙“我们”与老王交往的几件小事,突出了老王善良、淳朴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不幸者深切的关怀和同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教案一、教材分析统编教材七年下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选自《杨绛散文集》,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体现了特殊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善良、仁义的品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章重点的定位水平和文章内涵意蕴的理解水平,《老王》的语言质朴平实,明白如话却又细微处见深意,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咬文嚼字,从近乎白描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深情。

第三单元的写作内容是“抓住细节”。

《老王》一文多处使用了细节描写,如送鸡蛋和香油时的细节描写,真实令人难忘,这些都可成为了学生写作指导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本文没有晦涩的词语,没有异彩纷呈的修辞句式,直白的叙事,简单的抒情,这是七年级学生初读的感受。

“为什么临死了要去送香油和鸡蛋”成为了孩子们最难以理解的问题。

对于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艰辛、人情的冷漠是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孩子们很难理解的,老王善良的可贵、作者愧怍的原因是学生体察不到的。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读细节,借助背景资料,在看似浅显的语言文字下探寻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感悟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提升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增强对作品意蕴的思考和领悟水平,启发学生更加积极的看待身边的普通人,发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三、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