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备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翻译家。
剧本有《称心如意》《风絮》等;小说有《倒影集》《洗澡》;散文集有《将饮茶》《干校六记》等;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回忆录有《我们仨》。
二、文体知识散文以个人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
散文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三、理解词义1.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2.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3.惶恐:惊慌害怕。
4.荒僻:荒凉偏僻。
5.塌败:塌陷破败。
6.滞笨:呆滞笨拙。
7.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8.愧怍:惭愧。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4):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出他生活上的“苦”。
第二部分(5—7):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
第三部分(8—22):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五、问题归纳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说说这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交代老王的职业及“我”与老王的关系。
2.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善良的性格。
3.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此处将老王和他的“前任”对比,有什么作用?老王送冰,冰量多一倍、冰价相等,体现了老王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体现其“善”。
4.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0.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1.能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反复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
3.体会鲁迅对于阿长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反复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
2.体会鲁迅对于阿长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默读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黑板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在大家童年的记忆中有没有印象很深的人?她/他为什么能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呢?(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大家的分享都很有意义。
那么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也是作者对童年时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的回忆。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跟着一代文豪鲁迅,探知他童年的故事。
二、课前热身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
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3.文体介绍叙事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这类散文记叙人物时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细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2.相关知识——《山海经》《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生可能找“阿长”
三、整体感知
1.主问题: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心为“我”着想的人;
第三课时
一、主问题:比较阅读群文:《种春风》《邻居阿麻》
思考:每篇选文中作者对人物(事物)“抑”与“扬”的不同态度,进一步领悟通过“抑扬”的对比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种春风》里头先对老人是保持距离,嫌人家脏、破烂邋遢,这是“抑”。后来是老人的行为打动了我,我很感动(“眼角湿润”),最后我也寄了钱对小女孩子表示帮助,心中倍感温暖,这是“扬”。为什么穿得那么破旧,更多的钱都寄去帮助更弱小的人去了,这样更能突出他纯朴热心善良、赤诚无私的品质。抑扬落差越大,对比效果越突出。
前文主要在“抑”,写她诸多不耐烦的规矩;后文主要在“扬”,买来我渴慕的“山海经”,那么这里作者的用意究竟何在?17段的描写特别是“深不可测”占床“情有可原”等词表明作者并不是真佩服,敬重,而是反讽,因为阿长所讲表明其愚昧无知。因了这个反讽(貌似在扬,实则更抑),于是为后文“新的神力”和“确有伟大的神力”作足了铺垫,蓄足了势,而且构成鲜明的对比(或比照),抑者更抑,扬者更扬,让文章波澜顿起,百转千回,极好地突出了一个真心关爱孩子的热心的阿长形象,自然抒发了作者对这个既愚昧无知迷信,又善良热心慈爱的阿长真挚而深切的怀念之情。
《邻居阿麻》与课文更贴近。大篇幅都在“抑”——形貌烦心——管闲事不喜欢——撑船得利大人也不喜欢
语文:第10课《想念冰心》教案(北京新课标七年级下)

《思念冰心》教课设计课题教课目的《思念冰心》作课教师知识目标:认识冰心其人,感觉冰心的人品魅力。
能力目标:感觉作者对冰心老人的敬重、敬爱与怀念,感觉作者由冰心老人而感人,而焕发民族的骄傲与期望。
思想目标:提升学生思想境地,激发学生对冰心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对“冰心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文艺生重理解冰心是如何的人,感觉其人品魅难活里一个清明、健康和稳固的要素”点力。
点的理解。
教课四段式、议论法课新授方法型教学过程惯例训练导入新课冰心的诗冰心这些短小的作品,经过了七十多年的光阴,仍旧像小花初开时同样新鲜开朗,水汪汪地喜人,光灿灿地刺眼。
冰心老人固然去了,但我们依旧思念她。
(板书课题)教课新课1、作者简介:王蒙—— 1934 年出生,河北南皮人,作家、学者。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中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青人》《蝴蝶》等,散文集《王蒙遨游美文》等。
2、朗诵课文思虑:冰心老人在大作家王蒙的笔下是如何一个人呢?画出要点词和语句。
3、报告所学(总结并板书:清楚、分明、超拔、风趣)4、沉思怀疑,议论解疑a、学生依照课文,怀疑解疑;b、教师抓住要点,增补怀疑。
赏识感悟:讲堂小结冰心老人永久那么清楚、那么分明、那么超拔而又风趣;冰心老人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她的民族精神震惊着几代人;冰心老人是我们社会生活文艺生活里一个清明、健康和稳固的要素。
伟大的古老的中华民族,真的应当多有几个冰心这样的人物,越多越好!教师寄语:只愿“冰心”常化雨,滋润内心一回回。
5、冰心简介作业:学习本文以后,你有哪些感觉,写在作业本上。
附:可能说起问题:1、为了表现冰心老人的人品魅力,全文用了大批资料,能谈谈这些资料是按什么次序安排的吗?(在文中找依照)2、对“她永久那么清楚、那么分明、那么超拔而又风趣”的理解。
3、对“她是一个最最本色的中华小老太太”的理解。
是对冰心老人的尊贵品行、民族精神的颂扬,是对一种民族尊严的崇敬。
4、“她经常以四两拔千斤的自信议论是非”重申了议论的手段,表现了她聪颖与矫捷。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想念冰心》教案北京课改版

《想念冰心》教学目标1.了解冰心其人,感受冰心的人格魅力。
2.感受作者对冰心老人的敬佩、爱戴与眷念。
3.感受作者由冰心老人而感动,而焕发民族的骄傲与期待。
4.提高学生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对冰心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冰心是怎样的人,感受其人格魅力。
2.对“冰心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文艺生活里一个清明、健康和稳定的因素”的理解。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找学生简介冰心的诗,而后导入:冰心的这些短小的作品,经过了七十多年的岁月,仍然像小花初开时一样新鲜活泼,水灵灵地喜人,光灿灿地耀眼。
冰心老人虽然去了,但我们依然想念她。
(板书课题)2.了解作者王蒙,当代作家。
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这时期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
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密州出猎
苏轼
1/14
苏轼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 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苏轼是豪放词派创始人, 但细数《东坡乐府》,340 多首传世之作中,真正称得上 “豪放”也不过十分之一.实 际上,苏轼是豪放婉约两擅长 大家
2/14
这首《江城子 密州出 猎》,就是他写第一首,也是 最为经典一首豪放词.宋神宗 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 第二年.当初,密州蝗旱相连 ,而西北方西夏和辽不停袭扰 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 张抗敌御侮苏轼,年届“不惑 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 ,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疾苦,而 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 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 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 茅冈,作此词.
写作背景: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一样政见而自 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 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5/14
了解词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 苍鹰。戴上锦帽穿好貂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山冈。为了 报答全城人跟随我出猎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如同昔日孙 郎。
12/14
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 还有用武之地。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利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 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示了自己杀敌报国志向。
13/14
小结:
这首词经过描写一次出猎壮观 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 为国雄心壮志,表示了为国效命 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表 示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愿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3.1.1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带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1、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刑天舞干戚: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作者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其中代表小说是《阿Q正传》)《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坟》,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午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意思】:
明亮月光惊飞了树枝上喜鹊, 午夜里轻轻吹拂夜风,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诉说着今年丰收喜悦。
8/12
词上阙经过对惊鹊、鸣蝉和噪蛙描绘,写 出了乡村夏夜自然界活力和生机,并经过清 风、明月、稻花,描写了乡村夏夜幽美和静 谧。整个上阙动静结合,表示了词人因景美、 年丰而愈加欢快心情。
1/12
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晏殊、欧阳修、南唐后主李煜、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代表人物: 范仲淹、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2/12
常见词牌名:
卜算子 如梦令 长相思 浣溪沙 清平乐 虞美人 卖花声 破阵子 菩萨蛮 忆江南 蝶满江红 卜算子 江城子 水调歌头
4/12
诵读诗歌
朗诵这首词,并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午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 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12
西江月
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宋词
词,诗歌一个。 因是合乐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 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 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 学皇冠上光芒夺目标一颗巨钻,在古代文 学花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园圃。她以 姹紫嫣红、千姿百态风神,与唐诗争奇, 与元曲斗艳,从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 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3/1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廷镇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3443模式课时备课年级:年级学科:上课日期:2018年月日
课题老王课型新授主备人个备人
学习目标1、体会用善良体察善良,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人高尚的思想情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验“愧怍”的真正含义。
2、掌握记叙性散文中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形象。
从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段中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准备PPT
是否使
用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
阶段环节教学活动设计
开始篇()作业讲评
()预习检测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老王》就是展示这种底
层人物的个人操守,最终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
人的尊严和崇高。
过程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简介作者: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生于北京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
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是著名学者、作家,
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并思考: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人”是文章的灵魂,能理解这是个怎样
的人是文本研习的重点。
杨绛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杨式太极
拳”,她的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鲜有华丽的语
言,“老王”的形象就隐含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
那么对于写
人记事的散文,其关键把握的内容是通过记叙哪些事来表现人
物怎样的性格特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那么这篇文章
精讲点拨巩固检测在这几个具体问题上是如何的呢?下面请我们带着这么几个
问题来听课文录音。
2、落实具体答案;
教师提问:(1)、这篇散文中重点写了哪几个人之间的哪些事?板书:老王杨绛一家人相互关心的事
老王: 1、送冰2、自愿车费减半 3、所送冰比前任大一倍
4、文革时送钱先生看病,不肯收钱
5、临终前一夜送鸡蛋和香油
杨绛一家人:1、照顾生意2、给吃鱼甘油3、关心他的住房
4、询问其能否维持生活
(2)、从这些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贫苦、善良、诚实、淳朴
三、文本研读
1、重点研读临死前一夜老王来我家送香油和鸡蛋的这部分(8—16),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部分揣摩探讨。
我们知道,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经常要用一定的人物描写方法,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
明确:肖像描写、动作、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肖像描写
画出这一部分中关于描写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2、那么老王临死之前还要送作者一家人鸡蛋和香油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他怎样的心理呢?
明确:像老王这样一个饱受白眼的下层劳动者,能够得到杨绛夫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满喜悦和感激的,所以,虽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临终他也要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
老王最想要表达的恐怕是杨绛夫妇能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亲近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可怜的同情对象。
人在生存状态下最根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对于老王而言,是极其重大的满足。
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这个苦而善的底层车夫产生了交往的快感,付出了冲动,也由此奠定了双方的感情,可惜那一刻要给钱,杨绛没能明白老王的这一需求,他们同情底层的老王而且不求回报,但却是忽视了别人的心灵状态。
因此作者才会在文末发出“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感叹。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
(1)、如果从物质层面与老王相比,“我”付出的比老王少,但“我”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歉疚。
(2)、和老王的最后一晤,当老王拿了香油和鸡蛋来看钱钟书夫妇时,“我”要给钱,他不肯收钱。
他想表达的是和他们夫妇成为真正的朋友的需求,尤其是在知道自己活不长了的时候,这简直可以看作是他平生最大的心愿了。
但‘我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能理解老王的心意,没把老王当作平等的朋友相待,想到这些感到十分后悔,也为自己这么多年以后才明白。
(3)、从出身、学识、爱情、家庭等方面比较,杨绛比老王幸运,杨绛觉得自己对老王的怜悯是基于不平等的地位,是知识分子的俯视,所以愧怍,杨绛觉得自己关注老王太少,连他去世都不知晓,所以愧怍。
2、文章为什么要这样结构故事,这种形散神凝的结构安排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明确:文章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
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
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段写他人好,一个片段写文革时,他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最后一个片断是在离世前一天晚上的事,最能见出老王心地的善良,因此详写。
结束篇
课堂小结
作业设置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文,相信杨绛笔下的“老王”形象,肯定给了我们极
大的心灵的震撼。
让我们学会像作者那样,用善良去体察善良,
多多关注我们周围的不幸者、弱小者,用自己的善良与爱心去
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和我们一样,同享头顶上美丽的蓝
天白云,共同沐浴人间温暖的阳光。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说明:1、本文档受保护,只能在允许编辑的区域进行编辑。
2、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栏、教学反思栏、上课日期及个备人手写,板书设计栏可打印也可手写,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