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 古诗三首 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 (4)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竹石教材分析:《竹石》一诗表面写竹,实则写人,是清朝诗人郑燮借赞美竹子的坚定、顽强,表达做人要有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古诗,在引导学生吟诵的过程中,把诗歌中物的形象和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并适当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习《竹石》,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了解竹石的特点。
3.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抒发作者对当时黑暗势力不妥协在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在了解整首诗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准备:1.ppt演示文稿。
2.相关音频、视频。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中学习了第一首古诗《石灰吟》,大家都会背了吗?师: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男生齐读),简单点评(流利、有感情)师:女同学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这样的思想感情(女生齐读)【评测一】:男生背《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请把在人间。
女生读《石灰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2.师小结:是的,诗人借石灰不怕在烈火中的焚烧来表达了他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节操。
这种把物比作人的写诗手法,我们把它叫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一首借物喻人的古诗------《竹石》(板书:竹石)【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复习第一首古诗的背诵来衔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诗人,赏图入文1.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预设学生回答-----郑夑),对!他是清代诗人----郑夑(点击课件1:作者简介)郑夑(1693---1765)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古诗《石灰吟》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读诗题。
(读三遍)2.简介作者: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曾做过巡抚,为民兴利除弊,后来做了兵部尚书。
他忧国忧民,为官清正,性固刚直,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3.释题:《石灰吟》有的书叫《咏石灰》。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二、读诗句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读情况。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明诗意出示提示:观察课文插图,抓住关键字眼,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千锤万凿:“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困难。
(2)烈火焚烧: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4)诗意:经过千万次锤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烈火焚烧的炼制也好像是平常的事情。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2)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3)清白:明指石灰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4)诗意: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3、结合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悟诗情再读古诗,借助诗句意思,思考: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1.首句写开采石灰的艰难困苦,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淡然处之。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竹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它的人文主题是:抒发、坚定志向与心愿。
这首诗写竹即写人,学文即学志,学托物可言志,学气节和风骨。
教学目标1.品悟竹之姿、竹之志,感悟气节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2.结合诗人生平、拓展阅读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地读,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诗中意蕴。
2.品析关键词“咬、立、千磨万击”,理解竹之姿、竹之志。
3.对比竹、人的命运与历练,拓展阅读诗人写竹作品,感受诗人借竹写志,寓意深长。
教学基本过程一、“竹”之源,初闻君子之说课前暖场(3-5分钟)暖场内容:(梅、兰、竹、菊的古诗诵读)1. 刚才同学们温习了我们学过的“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古诗句,读着读着,你读出了梅的什么品质?预设1:坚强、谦虚。
(它是是最坚韧的花。
)预设2:高洁。
(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美。
)2. 读着读着你读出了兰的什么品格?预设1:廉洁、质朴。
(它不为黑暗污垢所染。
)(它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预设2:清逸。
(它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3. 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菊的什么精神?预设:坚强。
(不畏严寒、迎霜斗雪。
)4.你们猜猜竹代表什么?(PPT出示:?)预设:生说各种答案。
生1:坚韧挺拔。
(它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生2:奋发向上。
(竹虽有节,却不止步。
)(暑尽寒来,它仍绿荫葱葱。
)生3:简约淳朴。
(素面朝天,保持本色。
)生4:高风亮节。
(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
)生5:刚正不阿。
(不畏权势、不逢迎、不偏私。
)生6:专心致志。
(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打,它始终“咬定青山”。
)正直:虽不粗壮、但却正直。
无私奉献:它全身上下都是宝,竹杆可以做成竹椅、凉席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一、新课导入1.咏物诗在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独树一帜,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1.师:板书《石灰吟》《竹石》,请同学们自读诗题,找找看两首诗歌题目有哪些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生自主读,师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明确诗歌节奏。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石灰吟。
1.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思考: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①生自由读诗,并圈画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石灰就是先千锤万凿,然后烈火焚烧,最后粉骨碎身。
过渡:古人认为优秀的品格要经得起考验,无论这考验有多么艰难,它仿佛就是高洁品质的最好见证。
刘禹锡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思是说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警世贤文》中讲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是宝剑的锋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能飘香是因为它坚持度过了寒冬。
严峻的考验过后往往会诞生高洁的品质。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师: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说课稿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
而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一首名为《石灰吟》的古诗。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这首古诗的魅力所在,并通过适当的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古诗。
《石灰吟》是唐代杨炯所作,是一首咏史古诗。
通过描绘中国古代石灰烧制的情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这首古诗共有十四首,其中包含了许多描述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生动而有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诗《石灰吟·千古寒灰》。
这首诗以“千古寒灰”,描绘了石灰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着久远的历史痕迹。
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式,诗人表达了对古人辛勤劳动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还用到了“焰尽而灰寒未冷”这样的形象语言,形容了石灰的持久性和不易磨灭的特点,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这首诗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开头,以一种铿锵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制作石灰的艰苦过程。
通过重复的声音效果和精准的押韵,使得整首诗字字珠玑,读来声情并茂,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有烈火熊熊的气势。
这首诗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表达了为了生活奋斗不息的精神。
最后,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三首诗《石灰吟·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
这首诗通过对东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自豪和坚守。
诗中用到了“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这样的直接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东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认同,使得诗歌充满了青春与朝气。
这首诗以独特的写法,发掘了东方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东方人民坚守传统,勇敢创新的精神。
通过对以上三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石灰吟》这首古诗的艺术魅力和特点所在。
首先,在形式上,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和押韵来使诗句更加优美动听;其次,在内容上,诗人借助古人石灰烧制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赞美,并以东方文化为背景,传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洛、锤、凿、焚”等4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谈话导入。
(出示马的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背有关马的成语吗?同学们说得真好。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歌咏马、赞美马的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马诗3. 齐读诗题。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4.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李贺),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1.学生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齐读生字(络锤凿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
4.指导读诗,按照停顿再读一读;指名读古诗。
(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自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什么内容?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 品读第一、二句。
(1)理解词语。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大漠”和“燕山”一下子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
“沙如雪”从视觉上写沙漠在月下的颜色,从触觉写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表面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意思。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教师用书)(3)这两句诗中,你发现了什么?(大漠与燕山相对,沙比作雪,月比作钩)(4)由“沙如雪”和“月似钩”说一说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5)带着想象的画面朗读第一、二句。
3. 品读三、四句。
(1)理解词语。
何当:何时将要,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本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10课的教学内容,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让学生明白本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让学生了解本首诗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请同学们齐声背诵这首诗。
2、同学们猜猜看老师准备用洁白的粉笔写哪几个字呢?板书:石灰吟3、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吗?【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
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
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忠肃。
】4、质疑:那么这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让我们跟随诗人于谦一起从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古诗1、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两遍之后停下来。
2、检查自读情况。
(1)在刚才读古诗时有没有字的读音或是难读的句子需要提醒大家的。
①师:教学本课生字“焚”和“烧”对比。
这两个字都带有“火”字旁,但因为字的结构不同,“火”字旁的写法就不一样:“焚”字是上下结构,“火”字写得舒展;“烧”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的“火”字旁就要注意让位了,把最后的捺笔变成了点。
②“粉骨碎身”容易读成“粉身碎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
平凡的人物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美德精神。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高尚品格”这一专题写的。
本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故事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故事三首》通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坚劲顽强、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主席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
《金色的鱼钩》中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使读者不得不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红军老战士而感动。
(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习作积累写作方法。
“坚劲”:坚定强劲。
(强调jing四声读音) 任:任凭。
尔:你。
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三、感悟诗歌,体会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板书:石灰竹子)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
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在那种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来感受。
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