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举例:分析诗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对仗、押韵等技巧。
(3)重点词汇、句式的学习: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学习“昏鸦”、“断肠人”等词汇的用法,以及“天净沙”这种曲调的特点。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境的感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受到孤独、无助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天净沙·秋思》的原文阅读与解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分析,重点词汇、句式的学习,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通过对《天净沙·秋思》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本节课将重点讨论以下问题:1.《天净沙·秋思》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2.诗歌描绘的景象及寓意;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4.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句式。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2.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句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使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更加自信;3.文化理解与传承: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文化自信;4.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歌寓意,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
-修辞手法的辨识与分析:识别并分析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诗句中的具体运用,对初一学生而言存在一定难度。
-诗歌情感的理解与表达:学生需要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够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表达出来。
举例: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萧瑟”不仅指秋天的风声,还隐含了诗人的悲凉情绪,学生需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这一情感层次。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观沧海》的基本内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以及诗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象。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全文的准确理解和背诵:学生需掌握《观沧海》的全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能熟练背诵。
-诗歌韵律与节奏感:通过学习,学生应能辨识并模仿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其音乐性。
-诗人情感与创作背景:学生需要了解曹操的生平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豪迈情感及其历史背景。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分析并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提高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观沧海》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看过大海的壮阔景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如何描绘自然景观的奥秘。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此外,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创作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也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才能。这让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设置这样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过于依赖同伴,自己思考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上增加一些个人发言和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次北固山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被某个景色深深吸引?”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湾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思念之情。
4.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仿写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结构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对于难点部分,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象征意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表达情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鉴赏:识别并理解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比喻等,以及这些手法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如何与诗歌的背景相结合。

初中部编版七年级初一上册语文《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校内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七年级初一上册语文《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校内公开课)

4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

【难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中华文明史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请大家自由说说你记得哪些优秀诗歌。

(生自由回答)诵读古代优秀诗歌,我们的心灵能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首古代诗歌,学习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领会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来继续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展示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三.课堂活动:活动一:初读诗歌,了解诗歌体裁:1.这四首优秀的古代诗歌体裁各不相同,根据以前学诗歌的经验,你能准确给它们区分体裁吗?学生展示。

教师引导明确文学知识:诗歌从形式上可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近体诗”)。

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今体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包括《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鹿柴》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难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四首诗歌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等。

2.音频:准备四首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欣赏。

3.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四首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首诗歌的原文,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经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观沧海》这首诗歌,还探讨了其背后的意境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解释:
-在朗读环节,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声调、停顿等技巧,传达出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在词汇理解上,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同时结合字词的构成帮助学生记忆。
-在诗歌意境的把握上,通过图像、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构建起对海洋景象的直观感受。
-在修辞手法的学习上,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修辞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此外,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中更多地鼓励他们,创造一个更加轻松、包容的讨论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我感到有些环节的时间安排可能还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创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精准地把握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进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观沧海》,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三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寓意,提升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四是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些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内容】教材:《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 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声韵之美。

2. 积累词语,熟读成诵,能够准确默写。

3. 赏析优美语言,把握诗人思想感情。

4. 想象诗歌景致,体悟情景交融之妙。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声韵之美【学习难点】赏析优美语言,把握诗人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美的诗歌灿若繁星,诗歌也成为中国文化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节课,我们一起诵读诗歌,泛舟诗海。

二、借助资料,了解诗歌有关知识1. 了解诗歌体裁《观沧海》是四言诗,盛行于先秦时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

《次北固山下》是五律。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称。

2. 结合写作背景,感受作者情怀《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诗人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碣石山所作。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上征伐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

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怀着难以平静的心情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曾登临过的碣石山,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诗。

王昌龄被贬并非由于什么重大问题,只是由于不拘小节。

李白在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后,特意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寄给好友,聊表慰藉。

《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次北固山下》写的是乡愁。

诗人行于客途,在沿长江往东游吴中的路上泊舟北固山下,见到潮平岸阔、残夜归雁之景,触发了心中的乡愁,由此写下该诗。

《天净沙·秋思》写作背景:《天净沙·秋思》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愁绪。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此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三、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助读资料:古诗节奏划分四言诗歌,主要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清平调·其一》——宋代:辛弃疾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絜输,嗟尔远道之人。

\ 胡为乎遗却少年事,他年会取寻常差。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及常见修辞手法2.学会课内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的结构(用典、对仗、排比、押韵等)2.准确读懂课内的诗歌3.有感情地诵读出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难点1.学生对一些生僻的成语、用典理解能力不足2.押韵的理解和表达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用PPT展示古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2.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小诗或歌词,是否有哪些编排模式和修辞手法。

学习新课(25分钟)1.教师将四首古代诗歌在PPT上展示,学生朗读出诗歌,然后老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2.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特点,并解释其中较为复杂的用词。

3.分组讨论,每组精读一首古诗,并在课前准备课后分组朗读以及剧情表演。

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根据课文,出题检测学生的课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根据语言表达练习,提出一些押韵的练习。

总结(5分钟)1.总结学生在今天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和问题,进行梳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或点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名著。

课后作业1.整理今天上课的笔记2.按照分组分派的任务,整理出小组的诵读稿3.选择本课中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总结这堂课的核心是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修辞手法、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拟人。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观沧海观海地点:东临碣石海的宏伟海水:水何澹澹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波:洪波涌起海的气概日月出其中星汉出其里辽阔雄壮想象奇特雄心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漂泊无定子规:不如归去离愁别绪明月:陪伴友人关怀、思念第2课时1.学习《次北固山下》,体会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2.学习《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写乡愁的诗,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次北固山下》(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3.文章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句有五个字,叫五言。

(二)朗读指导1.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正音解词,学生自读。

(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或音频文件)3.理解大意。

翻译: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合作探究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明确: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明确:(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目标导学二:学习《天净沙·秋思》(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文体简介。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乡愁。

(二)朗读指导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大意。

翻译: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2.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确:深秋,夕阳西下。

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马。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四)比较阅读《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异同?明确:《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绪不完全一致。

《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首联)行舟泊:青山外(颔联)望江面:两岸阔(颈联)观日出:生残夜(尾联)思家乡:望归雁江南春早游子思乡天净沙·秋思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凄凉、冷清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白描勾勒景物烘托可取之处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古诗的写作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不足之处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

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的课中自由探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