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中考 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 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曹积三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

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

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

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

”我感到一阵宽慰。

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

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

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

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

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

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

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

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

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

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

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

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

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

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

新部编初中中考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寂寞梁实秋①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③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④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巴金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

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看云①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才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云南特点之一,就是天上的云变化得出奇。

尤其是傍晚时候,云的颜色,云的形状,云的风度,实在动人。

②云有云的地方性。

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

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

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

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③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

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

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

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

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

在任何地方“乌云bì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

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

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④在这美丽天空下,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①。

(甲)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

(乙)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

(丙)“xīxī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

”教务处几个熟人都不免感到无可奈何。

(丁)教这一行的教授,也认为风气实不大好。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寂寞梁实秋①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③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④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灯火张炜①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

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

这是一种浪费,还是适得其所的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才好。

②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

白天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

我们还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

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一层荧光。

这一切都会被强大的现代照明破坏。

③另有一些灯火消失了。

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

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④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

在瓜田里,看瓜老汉的灯也是桅灯,它就被挂在草铺的柱子上。

神秘可人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⑤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过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

只要走近它们,就有故事,有水甚至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

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走过去。

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他们只需迎向它们。

⑥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

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

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

他们周身的酒气直呛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就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

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

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颈上喷一口浓浓的烟。

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

为了哄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墨水的上游陈启文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

他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具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

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

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

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

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

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

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

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

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

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

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

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

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

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

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

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

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去游泳。

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

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中考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④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⑤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⑥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⑦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⑧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⑨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⑩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说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吸引人,抓住了观众的心。

B.“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属于细节描写,生动地揭示出人物正在得意之际语塞而煞风景时焦急、窘迫的心理,显示了梁任公为人古怪。

C.梁任公演讲时的“掩面”“顿足”“狂笑”“太息”表明梁任公已把自己当做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出了进入状态的梁任公的形象。

D.本文表达了“我”对梁先生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同时对梁先生的精神予以高度赞扬。

(2)梁任公先生为什么对《箜篌引》这首诗情有独钟?为什么讲得那么生动传神,富有情感?(3)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演讲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演讲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使之常常想起,笔而记之?【答案】(1)B(2)因为梁任公本人就是那个渡河者,他一边讲诗,一边会自然地想起这一生中为中国的富强而奔走呼号、甘冒矢石、万死不顾的经历,所以会心潮澎湃,声泪俱下。

(3)因为首先梁任公演讲非常有特点:①开场白非常独特而见个性;②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③演讲内容丰富有趣,在讲稿之外,能大段背诵,且对所讲的古诗或戏曲非常投入,几成戏剧表演;④表情酣畅淋漓,变化之至。

其次梁先生这个人很有特点:①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潇洒,眼神光芒四射;②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表情酣畅,手舞足蹈,一点也不刻板。

这些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析】【分析】(1)B项,错在“显示了梁任公为人古怪”这个地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表现的是梁任公率真、“可爱”的特点,他不摆“大学问家”、“政治领袖”的架子,作为北大教授,他不做作、不掩饰自己一时“卡顿”的现象,令人佩服和敬爱。

故选B。

(3)本题要求回答:梁任公先生为什么对《箜篌引》这首诗情有独钟。

首先我们来了解《箜篌引》的内容:这四句诗,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一共16个字,活画出一个老妇对丈夫又爱又气,无可奈何的伤感形象,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梁启超之所以讲得如此投入,更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自比为渡河的“老翁”。

维新变法和“渡河”一样充满危险,甚至是险象环生。

“戊戌变法”了,梁启超的政治生命结束了,像老翁一样“死”了,令人叹惋。

演讲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找到了情感的迸发点,所以非常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3)题目是: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演讲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演讲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使之常常想起,笔而记之。

那么多人,都没有给作者留下印象,肯定是演讲者——梁启超有独特的魅力;第二他的演讲风格、语言、神态与众不同,或者非常有鲜明的特点。

结合文本我们知道:梁任公在演讲时,既谦逊而又自负的开场白,以及颇富地域特点的广东话,包括他步履稳健、风神潇洒的外在特点,都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更主要的是他的演讲成本大套的背诵古诗词,足见文学功力之深。

另外,他在演讲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更是体现出他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时隔多年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而他演讲的内容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充满人文关怀的《箜篌引》、表现家国情怀的《桃花扇》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句,看出他是一个“热心肠”的学者,所以作者印象深刻。

故答案为:⑴B;⑵因为梁任公本人就是那个渡河者,他一边讲诗,一边会自然地想起这一生中为中国的富强而奔走呼号、甘冒矢石、万死不顾的经历,所以会心潮澎湃,声泪俱下。

⑶因为首先梁任公演讲非常有特点:①开场白非常独特而见个性;②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③演讲内容丰富有趣,在讲稿之外,能大段背诵,且对所讲的古诗或戏曲非常投入,几成戏剧表演;④表情酣畅淋漓,变化之至。

其次梁先生这个人很有特点:①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潇洒,眼神光芒四射;②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表情酣畅,手舞足蹈,一点也不刻板。

这些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主旨及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文本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情感、文本主旨等角度来探究。

答题时,可结合着文本中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的命运遭遇、故事结局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想北平(节选)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1)“摇篮”在文中具体指北平,作者为什么把北平比作“摇篮”?试作分析。

(2)文段中,作者是怎么写出北平的特征的?请分析主要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案】(1)把“北平”比作“摇篮”,有两个相似点:一是有个边际,二是有所依靠,使人快乐安适。

这样比喻,形象写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依恋。

(2)对比(比较)手法,将北平与巴黎对比,以巴黎太热闹、太旷、让人感到无家的寂苦,来衬托出北平复杂而有边际、动中有静的特点,居住其中有快乐安适的感觉。

采用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亲近感。

【解析】【分析】(1)从内容方面:把“北平”比作“摇篮”是因为“北平”和“摇篮”有相似点:一是有个边际;二是有所依靠,使人快乐安适。

从情感主旨方面:这样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就像小儿喜爱和依恋摇篮一样,作者也喜爱和依恋着北平。

(2)依据原文“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和“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可知,文段中,作者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来写北平的特征,用巴黎太热闹、太旷、让人感到无家的寂苦来衬托出北平复杂而有边际、动中有静、令人安适的特点,从而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亲近感。

故答案为:⑴把“北平”比作“摇篮”,有两个相似点:一是有个边际,二是有所依靠,使人快乐安适。

这样比喻,形象写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依恋。

⑵对比(比较)手法,将北平与巴黎对比,以巴黎太热闹、太旷、让人感到无家的寂苦,来衬托出北平复杂而有边际、动中有静的特点,居住其中有快乐安适的感觉。

采用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亲近感。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可从艺术手法、用词用语特点、句式特点、表情达意效果等角度分析。

“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运用比喻,表现出在北平自己内心的“安适”感,也体现出作者在外地对北平的思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