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讨论式教学用于脑血管病教学中的效果探析

合集下载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脑血管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脑血管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脑血管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刘锐【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blem based learning the value of application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linical teaching.Methods 36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ternship graduates were selected i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 from January 2015 January 2016,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18 students, students of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eaching mode,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problem based teaching mode and conventional teaching mode, through the test and self evaluation form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patients.Results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sco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review papers foun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sic knowledge scores (P > 0.05), but the comparison of students' teamwork, literature retrieval,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self evaluation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if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P >0.05).Conclusion The problem based learning model f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department clinical teaching,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teamwork, literature retrieval, explore innovation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应用在脑血管病科临床教学中的价值。

临床教学病例讨论ppt课件

临床教学病例讨论ppt课件

定性诊断: 血管性
初步印象: 鉴别诊断: 诊断计划:
椎基底动脉缺血 出血性或梗死性 TIA或梗死性
18
诊断计划1:
• 急诊头颅CT/MRI
19
入院当天
20
诊断计划2:
• MRI
2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入院后次日
22
病因诊断
23
诊断计划3:
• B超 • TCD • 血液
24
入院后第3天
• 血管B超:
初步诊断
定位诊断: 脑干、枕叶 定性诊断: 血管性 初步印象: 椎基底动脉缺血 鉴别诊断: 诊疗计划:
16
鉴别诊断
定位诊断: 椎基底动脉系统 定性诊断: 血管性 初步印象: 椎基底动脉缺血 鉴别诊断: 出血或梗死
TIA或梗死
诊疗计划:
17
诊断计划
定位诊断: 椎基底动脉系统
5
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 后颅窝
6
上级医生查房的新发现
• 病史:
近5个月曾出现2次双眼黑朦,数分钟后缓解
• 体征:
双眼向右水平凝视时,出现复视, 虚实像水平排列,虚像在外侧
7
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 双眼黑朦-------
8
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 双眼黑朦----------------
9
定位诊断
临床教学病例讨论
脑血管病的诊断
1
本次病例讨论目的
准确定位诊断 正确选择辅助检查项目
2
病例特点
老年男性,急性发病。 主要表现:反复眩晕,左侧偏瘫; 具有多个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本次发病后未作影像检查。
3
讨论内容
定位诊断 定性诊断 初步印象 鉴别诊断 诊疗计划

脑血管病例讨论实训报告

脑血管病例讨论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我们进行了本次脑血管病例讨论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分析具体病例,深入了解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

二、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5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3小时”入院。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未规律服用降压药物。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言语不清,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居中,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腱反射对称,未引出病理征。

辅助检查:头部CT示左侧基底节区高密度影,考虑脑梗死。

三、病例讨论1. 病例诊断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脑梗死。

2. 病因分析(1)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2)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其他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

3. 诊断依据(1)病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2)临床表现: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符合脑梗死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头部CT示左侧基底节区高密度影,符合脑梗死影像学表现。

4. 治疗方案(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1次。

(2)调脂治疗:给予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

(3)控制血压:给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

(4)改善脑循环:给予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胞二磷胆碱、尼莫地平片等。

(5)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如言语训练、肢体功能训练等。

5. 预后评估(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患者预后。

(2)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如进食、穿衣、洗漱等。

(3)并发症:评估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四、实训体会1. 提高诊断能力: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深入了解了脑梗死的诊断方法,提高了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能力。

病例讨论式教学在脑血管病教学中应用方法与效果评价

病例讨论式教学在脑血管病教学中应用方法与效果评价

病例讨论式教学在脑血管病教学中应用方法与效果评价袁景林;赵留庄;赵梦瑜【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7(023)015【摘要】目的探讨病例讨论式教学在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48名实习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安排实习学生针对4个不同病种进行4次教学查房,第一次、第三次教学查房采用常规教学方法(传统组),第二次、第四次教学查房采用病例讨论式教学法(讨论组),观察与考核教学效果.结果讨论组教学后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评分为(95.33±5.39)分,明显高于传统组的(88.27±7.3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讨论组教学后的技能操作考核评分为(96.78±6.39)分,明显高于传统组的(86.34±5.6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例讨论式教学在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为脑血管病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改善脑血管病教学内容.【总页数】3页(P182-184)【作者】袁景林;赵留庄;赵梦瑜【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2600;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2600;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26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脑血管病教学中病例讨论式教学的效果分析 [J], 陈茂玉;郑志雄2.病例讨论式教学用于脑血管病教学中的效果观察 [J], 周红军;王乾成3.基于微信平台的病例讨论式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J], 张苗; 苏壮志; 杜祥颖; 卢洁4.病例讨论式教学在脑血管病教学中应用方法与效果分析 [J], 姜业领5.病例讨论式教学法在临床检验基础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评价 [J], 吕林蔚;梁元贵;张先慧;彭燕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外科学生脑血管病临床见习课的教学方法探讨及效果分析

神经外科学生脑血管病临床见习课的教学方法探讨及效果分析

神经外科学生脑血管病临床见习课的教学方法探讨及效果分析作者:范宏燕云亚滨樊雁峰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6年第30期[摘要] 目的对应用问题教学法对神经外科学生实施脑血管疾病临床见习授课的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神经外科脑血管疾病临床见习的学生12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60名。

采用传统口述多媒体教学法对对照组学生实施见习授课;在传统授课模式基础上加用问题教学法对研究组学生实施见习授课。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脑血管疾病相关理论知识考核评分、实际操作能力考核评分、对神经外科学生实施脑血管疾病临床见习授课方法的满意度、临床见习授课计划实施总时间。

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脑血管疾病相关理论知识考核评分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核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神经外科;脑血管;见习[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6)10(c)-0110-03Study on Teaching Method of Clinical Practice Classe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for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and Analysis of Its EffectFAN Hong-yan, YUN Ya-bin, FAN Yan-feng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Hohhot First Hospital,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3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oblem-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classe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for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Methods 120 cases of students for clinical practic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6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oral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for teaching,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adopted the problem-based teaching for teaching, and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knowledge examination score,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examination score,satisfactory degree to the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and total time of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pla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knowledge examination score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examination score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obvious by comparison,P[Key words] Problem-based teaching method;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Cerebrovascular; Practice随着近年来临床医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神经外科的临床见习授课已经不仅仅重视专业性,学生在见习之后的实践能力的受重视程度更高,而关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见习的基本内容,也已经成为了见习课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是否对该课程的相关见习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不仅仅与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功底和个人基本素质有一定的关系,还与临床见习课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1-2]。

PBL教学法在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探讨

PBL教学法在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探讨

PBL教学法在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探讨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护理教学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神经系统疾病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正在学习的本科生分为护理一班和护理二班,用PBL教学法的护理一班为实验组(76名)。

传统教学法的护理二班为对照组(79名),比较两组本科生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中脑血管疾病部分学习效果。

结果采用PBL教学法的实验组在教学目标评价效果和结课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的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PBL教学法显著提高本科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在促进教学评价提升的同时也为护理教学改革提供了教学参考。

标签:PBL教学法;神经系统;护理;脑血管疾病;教学脑血管疾病的护理是学生们经常混淆的知识点,也是内科护理学考试中经常考的知识点。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CVD)是由各种血管源性脑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脑卒中是急性腦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纲要求授课时间4学时,知识点繁杂,难以理解,在护理教育中,提高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知识的讲授,让护理学生更易于理解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在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授课模式在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知识掌握程度上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这方面的学习效果,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系统地掌握脑血管疾病知识,把PBL教学法应用到护理教学中。

PBL (problem based leam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法[1]。

传统模式教学法以教师教学为中心,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改变教学过程中的重心,由教改为学,把学生的课堂背景变换成情景/问题。

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找知识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以增强学生获得和运用知识的学习动力[2]。

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法在临床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法在临床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法在临床教学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病例讨论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度在我院实习的临床本科医学生20名,利用奇偶数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人数均为10名。

对照组医学生接受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组医学生在此基础上接受病例讨论法,比较这两种临床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医学生实习后的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教学中应用病例讨论法,可以显著提升临床本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参与度,使其综合能力明显改善,能够为医院临床治疗工作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病例讨论法;临床教学;效果分析引言:临床教学是提升临床本科医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医院临床治疗质量的一大方向。

而基于医院临床工作的各项内容,结合临床本科医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临床教学工作,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整体教学效率,让临床本科医学生的专业素养尽快提高。

还可以对其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意识、临床思维能力起到良好的培养效果,为临床本科医学生今后的上岗就业发挥出有利的帮助作用。

本文详细分析了病例讨论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及相关效果,以此为改善临床教学水平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20名临床本科医学生,所有的研究对象均于2021年度在我院实习,男女比例11:9,平均年龄为(22.41±1.02)岁。

利用奇偶数法将这20名临床本科医学生随机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人数一致,且在年龄、男女比例、考试成绩(同一试卷、同一考试规则)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

1.2 方法对照组医学生接受常规教学方法,即带教老师根据医院临床工作内容,参考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向其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观察组医学生在此基础上接受病例讨论法,即按照2次/周的频率在带教老师的指挥引导下,对临床治疗中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与探讨[1]。

病例分析讨论在医学教案教学中的应用

病例分析讨论在医学教案教学中的应用

THANK YOU
汇报人:XX
增强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通过病例分析 讨论,学生可 以学习到如何 与同学、老师 进行有效的沟
通和协作。
病例分析讨论 可以培养学生 的团队精神和 协作能力,提 高他们的团队
协作效率。
通过病例分析 讨论,学生可 以学习到如何 表达自己的观 点和想法,提 高他们的沟通
技巧。
病例分析讨论 可以培养学生 的批判性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提高他 们的综合素质。
建议
总结:对病例 分析讨论的过 程和结果进行 总结,强调重 点和难点,帮 助学生理解和
掌握知识点
反馈:收集学 生对病例分析 讨论的反馈意 见,以便改进 教学方法和教
学内容
拓展:引导学 生将病例分析 讨论与实际临 床工作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
能力
课堂互动与反馈
教师引导:提出 问题,引导学生 思考
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病例分析讨论的注意事项
5
注意病例选择的真实性与典型性
选择真实病例,避免虚构或编造 病例应具有代表性,能反映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病例选择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病例选择应注重多样性,涵盖不同疾病和症状
注意教师引导的适度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 的实际情况进行 引导,避免过度 干预
教师应引导学生 独立思考,鼓励 学生提出自己 观点和看法
学生参与:积极 参与讨论,发表 自己的观点
教师反馈:对学 生的回答进行点 评和反馈
学生反思:根据 教师的反馈进行 反思和总结
病例分析讨论的效果评估
4
学生的参与度评估
参与度: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 发表意见
学习效果:通过讨论,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讨论式教学用于脑血管病教学中的效果探析
作者:王芳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24期
【摘要】目的在职业医学院脑血管病的教学中,使用病例讨论式教学的应用效果研究。

方法选取我校护理专业两个班的中职生、高职生,共计126人,按照班级分组后,均接受了脑血管病例讨论式法,进行教学,对比分析不同班级学生应用该种教学手段后的不同教学效果。

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同,因此中职与高职学生在应用该法学习脑血管病时,学习获得、各项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血管病;病例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4..01
本次研究中,选取了126位中高职学生,进行脑血管病教学效果的研究分析。

分组使用了同一种教学法,对比分析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

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5年9月~2016年7月进行脑血管病学习的学生126人,进行教师教学效果的研究。

所有学生均为女生;中职生63人,高职生63人;学生的年龄15~23岁,平均年龄(19.6±1.2)岁。

所有学生的上述资料,经过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教学方法
将选取的学生按照学习阶段的不同,分为了中职组、高职组,之后均接受了脑血管病例讨论式教学。

具体内容为:①两组学生均进行了脑血管病基础知识的预习、自学,初步了解了神经解剖学、病理学的相关内容。

②由教师带领,在多媒体教室,应用教学视频,对全部学生进行,临床脑血管病的案例分析学习。

首先由学生对视频中患者的病症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分析情况,进行指导与修正。

③教师对此类疾病患者进行全面的脑血管病检查的模拟练习,学生学习检查流程,对不正确的操作行为,进行改进。

④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再对患者的病症,进行模拟检查,总结该类型疾病的特点,疾病病因,进行疾病的初步诊断,得出疾病治疗方法。

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对学生的诊断治疗情况,进行总结。

⑤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总结,提出相关问题,并与教师一起得出疾病病症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法。

经过该流程的学习,教师需要对学生处理问题能力,操作技能,进行相应的评分,总分为100分。

并通过调查问卷,罗列脑血管病的思维方法、相关知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收获,知识面的学习收获情况,进行了解。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经SPSS 19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利用“x±s”表示,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利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学习收获方面,中职学生接受脑血管病例讨论式教学,在知识面方面,受益良多,同時也有部分的学生学习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对脑血管病进行诊断治疗的思维方法,对后续的学习助益较大。

而高职生,对于思维方法收获很多,优于中职组;由于其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知识面收获略低于中职组。

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操作技能的实际考核方面,高职组的各项能力评分,均好于中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系统的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因此除了教授常规的基础知识以外,教师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脑血管疾病案例,来对学生进行脑血管疾病知识的有效教学,以此使得学生不断提高疾病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该类型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准确率、成功率[1]。

病例讨论式教学,在进行具体的脑血管病教学中,首先需要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进行相应的了解,之后再结合案例将基础知识,进行实际的应用,以此可以让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转变为分析病情的能力,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助益极大[2]。

本次研究,分别选取了两个班级的中职生、高职生,各63人,使用该种教学方法,进行脑血管病的教学。

其中中职生,由于刚接触该病的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较少,并未形成全面的疾病诊疗思维体系,而高职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多的知识,因此两个阶段
的学生,在学习获得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同时经过学习后,在疾病诊断治疗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具有着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高职生,评分较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中职生经过该法的教学后,初步建立了脑血管病的诊疗思维体系,经过后续的学习,这方面能力,将会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脑血管病的教学时,可以使用病例讨论法,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宁,赵性泉,张在强,等.科室例会制度在脑血管病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卒中杂志,2011,06(3):249-252.
[2] 齐巍,赵元立.神经外科研究生脑血管病临床见习课之教学探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2,07(2):151-153.
本文编辑:吴宏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