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琴不是筝”不是现代阮的声音美学描述
浅谈阮作品的继承与发展

和 ,中性不 张扬 。 阮这件 乐器有着 历史悠久 ,可是却在近 代却逐渐
受 到冷落 ,在 上个世纪 二三十年代 只能作为普 通 的伴奏 乐器 出现 , 地 位 一直 不高 。一 直不 被 重视 以至 于没 有 留下好 的作 品和影 音 资
手鼓高兴的歌唱。乐曲第二段 的快板使 曲子到达高潮 。乐 曲也潜移默
一
舞 的打击 乐器有铜 钹 、节 鼓、杖鼓 、腰鼓 、羽葆鼓 、桴 鼓 、齐鼓 、 担鼓 、羯 鼓 、风 首箜篌 、都 昙鼓 、毛 员鼓 、答 腊鼓 、鸡娄 鼓等三 十 多种 ;傩 舞的弦 乐器有独 弦琴、三 弦、桐鼓 、匏 琴 、轧 筝、五弦 琵 琶、奚琴 等二十 多种;傩舞 的吹管乐器 有幢箫 、义嘴笛 、叉手笛 、 拍板 、太 平管 、桃 皮荜篥等 二十多种 。这段时期 在傩舞伴 奏乐器上 有 着重要变 化是 出现 奚琴和拉 弦乐器轧 筝,开辟 了傩舞 乐器演奏 的
见 的。
林 吉 良先生 的阮族 曲 《 西域行 》也是堪称 阮族 作 品中的经典 , 乐 曲亦是描写 的西域风光 ,乐 曲结构 规整 ,充 分把 阮族 各个声部 的 特 点发 挥到最好 ,既把每 件乐器 的音 色发挥到 极致 ,又 把西域风光
的神 秘 与 奇 特 表 现 的 淋 漓 尽 致 。作 品 主 题 鲜 明 , 层 次 感 强 , 使 人 听
一
、
株潭 镇傩舞音乐文化的变迁
( 一 )乐 器 的 变 迁
个新时代 。而株潭镇 傩舞音 乐文化 中主要 的伴奏 乐器也 由笛、方
在傩 舞音 乐的发展 中,其伴奏 的乐器大都是 从 民间而 来,只要
响变成 了鼓 、腰锣和大 鼓等 。班 鼓主要是 有木头或 者竹子 制成的 , 它 的长度一般 是三十厘 米 ,高度 一般是六 十厘米 。其 声音 的特 点是 清脆 干净 ,给 人一种灵 动的感觉 。腰锣 的材 质是铜 ,其直径 一般是 五十 厘米 ,厚度 一般是 二、三厘 米。它 的声 音特 点是 浑厚低沉 ,尾 音有 力,并且会 随着演奏 者敲击 的力度和位置 的不 同而带来不 同的 声 响效果 。大鼓 的使用频 率最频 发,它 的直径 一般是 五十厘米 ,厚 度一般 在三十厘米 左右 ,在 演奏 的时候需要用 到鼓锤 ,它声音 的特 点是 比较低沉 ,但 是其 中却充满力量 ,其伴奏 的声线会跟 着傩 舞表 演的情节和气氛而发生 改变 。
阮演奏技法的多样化与地域差异

阮演奏技法的多样化与地域差异阮演奏技法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乐器演奏技术。
阮是一种古代乐器,也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阮演奏技法具有多样化和地域差异,各地的阮演奏风格都有所不同。
首先,阮演奏技法的多样化可以从演奏方式、演奏技巧方面来进行描述。
阮的演奏方式包括指弹、拨弦、拨板、拨勾等多种方式。
其中指弹最为常见,通过手指弹奏琴弦发声,技巧要求高。
阮演奏中的技巧则包括颤音、滑音、弦鸣等多种演奏技巧。
在颤音方面,不同地域的阮演奏技法也有所不同。
江苏、安徽等地的阮演奏技法着重于颤音,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广东、广西等地的阮演奏技法则更注重节奏和节拍的处理,演奏起来更为慷慨激昂。
其次,阮演奏技法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演奏传承、风格表现、曲调选择等方面。
首先,阮演奏技法的传承有所不同。
南京阮是中国阮曲音乐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弹奏技法和旋律风格独特,流传于江苏、安徽等地;而广东钧州阮则是中国南方传统音乐中的代表之一,其表现形式更为精湛,演奏技法更为复杂,深受南方民众的喜爱。
其次,阮演奏的曲调选择也存在差异。
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阮演奏曲目丰富多样,有的以高亢的节奏为主,有的则以细腻的音色为特点,而江苏、安徽等地的阮演奏则偏重于抒发情感,讲究曲目的艺术性和内涵。
最后,阮演奏技法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趋势有重要影响。
阮的演奏技法因地域而异,差异化的阮演奏表现形式更具有吸引力,能够引发听众的兴趣。
同时这也对于阮乐器的琴张、音质、声调以及阮乐演出方式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整个阮乐及阮曲发展史上,各地之间的演奏技法交流,互相学习借鉴,让阮乐更加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阮演奏中理想音质和丰富音色的获取技巧

阮演奏中理想音质和丰富音色的获取技巧作者:余锦绣莫莉来源:《艺海》2011年第02期摘要:音质及音色变化是器乐演奏中表现音乐内容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要获得阮的理想音质和丰富音色,首先要确立阮的基本音质和音色,包括确定相对稳定的常用触弦点、触弦角度及入弦度,并注意自然重量的运用与调节,而要寻求理想的音质和丰富音色的变化,则要注意触弦点、触弦角度、触弦指锋、演奏力度等的变化。
关键词:阮演奏音质音色获取技巧阮属弹拨弦鸣乐器,是我国最古老的抱弹式弹拨乐器之一。
在唐代武则天之前,阮一直被冠以“琵琶”、“秦琵琶”和“直项琵琶”等名称,直至唐代武则天时,人们为了褒扬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及其在音乐上所作的贡献,而将其善于演奏的“琵琶”以其名命为“阮咸”,后简称为“阮”,并流传至今。
阮乐艺术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源自秦汉,兴于魏晋,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再复兴于当代。
建国初期,阮只在乐队中作为内声部乐器使用,其作用只是一种伴奏乐器。
后经张子锐、宁勇等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努力,对其进行了改革,使之除了应用于歌舞、戏曲、曲艺伴奏之外,还能够应用于乐曲的独奏、重奏与协奏,并且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担任重要声部;同时,新研制的系列阮又可以独立组成富有特色的“阮族乐队”,从而使阮乐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音质及音色变化是器乐演奏中表现音乐内容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同样,在阮的演奏中,如何才能取得较理想的音质和丰富的音色,是每一位习阮者必须着重研究的问题。
一、阮的音响特征阮的音响特征独具魅力,非同一般。
早在古代,文人骚客们就在诗词中对阮的声韵特点作了大量生动的描述。
如唐白居易《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
……落盘珠历历,摇珮玉琤琤。
……”宋张镃《鹧鸪天·咏阮》词中写道:“不似琵琶不似琴,四弦陶写晋人心。
指尖历历泉鸣涧,腹上锵锵玉振金。
……”((《全宋词中的乐舞资料》,金千秋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12月北京第1版,第224页)赞美非琴、非筝、非琵琶的阮咸情调“凄清”,似珠玉落盘,玉珮琤琤,像山间流泉之潺潺细鸣,金玉相撞之锵锵有声。
浅谈阮的艺术魅力

浅谈阮的艺术魅力
阮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优美的旋律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吸引着广大的乐迷和艺术爱好者。
阮的艺术魅力首先体现在它独特的音色上。
它的音色清脆悠扬,不同于其他乐器,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
阮的音色富有层次感,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意境。
有时它能够表现出柔和悠远的风景,有时又能够表现出激昂慷慨的豪情。
阮的音色给人一种温暖宜人的感觉,让人陶醉其中。
阮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它优美的旋律上。
阮的旋律流畅婉转,富有变化和张力。
它能够通过一系列的音符和音节来表达情感,表现出乐曲中的故事情节。
阮的旋律动感十足,仿佛一条流动的河流,带领着听众进入一个奇妙的音乐世界。
阮的旋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阮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它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上。
阮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
它不仅可以表现情感和内涵,还能够模仿各种自然声音和物体的声音,如流水声、鸟鸣声、风声等。
阮在演奏中可以用不同的技巧和手法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效果,如弹拨、滚动、颤音等。
阮的表现方式丰富多样,使得它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和可塑性。
阮的艺术魅力使得它成为了中国乐器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优美的旋律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吸引着无数的音乐爱好者。
阮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它单独的演奏中,也可以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妙的听觉享受。
阮的艺术魅力让人流连忘返,让人沉浸它无疑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现代中阮艺术表现特性与演奏技巧浅谈

关键词:现代中阮艺术;传承发扬;表现特征;演奏技巧中阮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高雅艺术,流传和发扬至今。
早在我国的明清时代,因为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中阮文化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当前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之下,我国十分注重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中阮这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篇文章主要侧重于对中阮艺术的表现特征和演奏技巧方面的整体性概述和分析,旨在进一步推动中阮艺术表演水准的有效提升,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扬传承。
一、中阮艺术概述中阮属于一种弹拨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称得上是一种古老的乐器。
中阮起源于秦朝,在当时称得上是一种高雅乐器,到了西晋年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对中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该乐器的长远发展,中阮乐器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到了唐朝时期,中阮乐器一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大多数诗人都通过诗词歌赋表达了对中阮乐器的赞美和喜爱,阮乐器的普及程度达到了顶峰。
在宋朝到明清阶段,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对我国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碰撞,制约了阮乐器的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十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因此阮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不断打磨和发展的过程中,阮乐器再一次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并且得到了更加深远的发展,融入了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在经过不断的发展之后,阮乐器的低音声部以及次中声部和中声部、高声部都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改进。
在此之后,阮乐器以小阮和中阮以及大阮、高音阮件进行区分。
在这当中,应用最为深远且广泛的以中阮乐器为主。
中阮乐器经常出现在各种民族音乐会上,不仅如此中阮乐器还有着十分超凡脱俗的表现,是当前现代化民族乐队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代中阮艺术的主要表现特征分析(一)音色处理分析阮的构成部分主要包含琴头、琴身、弦轴、山口、缚弦、琴弦等,中阮是阮族乐器当中的一种中音乐器,对音色进行的不同处理,会使其展现出较大差别的表现特征。
阮的普及教育及其演奏技巧

阮的普及教育及其演奏技巧
阮是昆曲音乐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乐器之一,它是一种竖笛,长约一尺七寸,由八根竹管组成,有丝绸和蜡烛花两种不同的音色。
阮的音色柔和悠远,富有东方韵味,它是昆曲剧中无法替代的主要乐器之一,被称为昆曲宝藏中的明珠。
阮的普及教育是昆曲音乐保护传承的重要一环。
通过阮的普及教育,可以加深人们对昆曲音乐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昆曲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阮的普及教育不仅要针对专业音乐人,还要普及到更广大的群众中。
因此,阮的普及教育需要考虑到其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阮的演奏技巧是阮演奏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阮的演奏技巧主要涉及到指法、发音和呼吸控制等方面。
在指法方面,阮的演奏者需要掌握正确的按键方式和节奏控制。
在发音方面,阮的演奏需要注意气息的调控和吐音的准确性。
在呼吸控制方面,阮演奏者需要合理利用呼吸,既避免呼吸过度,也保证音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阮的演奏技巧的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和练习。
为了提高阮的演奏技巧,阮演奏者需要不断完善技术,开阔音乐视野。
在演奏方面,阮演奏者应该加强个人演奏技巧的练习,并和其他乐器或演唱者合作,提高整体演出效果。
总之,阮的普及教育和演奏技巧的训练是昆曲音乐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一环,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和持续的关注,才能让阮这种古老的乐器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浅谈阮的艺术魅力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浅谈阮的艺术魅力娄 森(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摘要】从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来看,阮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原始的乐器之一,白居易曾作诗《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是较早的有关阮的记载。
【关键词】阮;艺术魅力【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阮的发展秦始皇修长城的时候,老百姓为了发泄心中的愁苦,在鼗鼓上安上弦,成了我国最早的抱在怀中演奏的弹弦乐器—弦鼗,是后代阮和月琴的前身。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失传了。
这也导致了阮的传统乐曲非常少,但它的音色和艺术感染力是丰富多彩的,这为它后来重现光彩奠定了基础。
传承的定义是指某种知识、技能作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代际传递。
“传”是上一代的传授,“承”则是下一代的接受。
传承是需要通过学习的,但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叫传承。
马其林先生对传承的定位很准确,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来讲是有区别的。
我认为,中国音乐的继承强调的是原始性而不是破坏其原来的本质,不搞“转基因”。
古往今来,历史长河中的种种因素推动着传统文化传承的演变。
然而,阮的传承一定要保持传统性。
结合笔者学习阮的经历来谈一下这件中国传统乐器。
阮是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的,它和琵琶同属“一家”,演奏技法类似,“一琵一琶”。
不同的是,阮的演奏是用拨片而琵琶是用指甲,是十二平均律乐器。
阮的外观“大方优雅”,音色“圆润通透”,无论是从外观还是从内在音色上来讲,阮一直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保留了它的民族性和其自身特点。
演奏技法以“弹挑”基因作为根本,在其基础上产生了各种演奏技法。
中阮乐曲的内在表达也是很费心思的,我们从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人文理念开始引入,对乐曲的立意、分析、谱面解读、技术处理、韵味拿捏有了一个可以不断提升与再塑造的空间,原来很多束缚思想的东西打开了。
再一个是阮的律动方面,它在传统音乐发展中旋律是横向进行的,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在合奏中演奏旋律乐句具有动人的效果,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声部更为丰满。
阮演奏形式与技巧研究

阮演奏形式与技巧研究
阮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
阮演奏形式与技巧的研究,对于完善阮的演奏技巧和传承阮的音乐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阮演奏形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阮乐曲的形式结构进行研究,二是对
于阮演奏的形式和方式进行研究。
阮乐曲的形式结构研究是阮演奏形式研究的基础。
阮乐曲通常包括序曲、主题、变奏、尾声等部分。
研究阮乐曲的形式结构有助于了解阮乐曲的演奏要求和特点,指导演奏者逐
步提高演奏技巧,增强表现力。
阮演奏形式和方式的研究有助于探索阮演奏的潜力和可能性。
阮演奏有多种方式,如
双手演奏、指法演奏等,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巧要求。
通过深入研究阮演奏的
不同形式和方式,可以拓展阮乐演奏的领域和表达方式,丰富阮音乐的艺术内涵。
技巧是阮演奏的基础和核心。
阮演奏技巧的研究包括指法技巧、音乐技巧和表演技巧
等方面。
指法技巧是阮演奏的基本功,熟练的指法技巧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掌握音符,
实现准确、流畅的演奏。
音乐技巧是指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运用的一些技巧和手法,如加
强和弱化音符、控制音色等,这些技巧可以提升演奏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表演技巧则主要
是指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动作和表情,这些技巧可以增加演奏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阮演奏形式与技巧的研究,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研究可以借鉴传统的阮
乐理论和演奏方法,深入挖掘阮音乐的内涵和特色。
实践研究则需要通过实际的演奏过程,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艺术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琴不是筝”不是现代阮的声音美学描述作者:徐海龙来源:《歌海》2019年第04期[摘; ; 要]20世纪50年代以服务于民族管弦乐队中低音声部为契机,现代阮横空出世。
它继承了古代阮“盘圆柄直”的形制特点,由于乐器的物质构造、震动方式、声学品质迥异于古代阮,现代阮实为一种新型的民族乐器。
正是由于现代阮具有圆润融合的声音特点及强大的综合表现力,被当今广大听众误读为“非琴不是筝”的古代阮音响延续。
[关键词]古代阮;现代阮;非琴不是筝;融合性;声音美学阮咸,原称琵琶,是汉魏之时“裁琴、筝、筑、箜篌之属”,并受到波斯长颈琵琶的影响,由中国乐人发明创造的乐器。
①阮咸琵琶经历汉魏至今两千年的悠久岁月,明清以来日渐式微,至晚清退化成了仅有两根弦、柱制也减少的乐器②,古代的阮咸谱也全部散失。
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乐器改革”中创制的“现代阮”,其器制作工艺、震动方式、音响美学等方面,是异于古代阮的新型乐器。
阮经历了古代独奏和器乐组合(清商乐、琴阮二弄等),从20世纪50年代作为伴奏乐器被列入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编制,到20世纪80年代后又重新确立了独奏乐器的身份。
一、古代阮的形象及复原情况作为可见的古代阮传世实物,是存放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唐代嵌螺钿紫檀阮和桑木阮,为研究提供了标准器样本。
其中有关唐代嵌螺钿紫檀阮数据如下:嵌螺钿紫檀阮,全长1004mm,琴杆429mm,琴箱直径396mm,厚43mm。
可以翻阅的资料,均以制作更为华贵精细的唐代嵌螺钿紫檀阮为主,此件唐代阮结构特点在于背板、侧板和琴杆为一体,面板密封,没有音窗③。
香港民族乐器制作家阮仕春曾亲睹正仓院琵琶,被诸多人误认为的镂空音孔实际是画上去的。
④纵观我国民族乐器,例如琴、筝、胡琴、扬琴,特别是抱弹琵琶类乐器忽雷、火不思、扎木聂、冬不拉、热瓦普、都塔尔、天琴等,“乐器改良”前的传统形制,其在共鸣面(膜面、板面)开音孔的例子罕见。
乐器的发音孔,多设于共鸣面对应的底面(底板、后部)上,例如筝、琴、三弦(板面)、扬琴、胡琴等。
我国民族乐器具有的这种共性特征是反向论证古代阮音孔问题的重要参照。
1980年7月出土于甘肃武威弘化公主墓的阮咸硬木琴杆残件,此残件“尾下有与共鸣箱连接的榫头,共鸣箱已无存。
通长28.5厘米,头长14.3厘米,颈长12.2厘米。
榫长2厘米,轸长7.2厘米。
”⑤这把阮咸琵琶的琴杆是榫卯结构,与正仓院所藏嵌螺钿紫檀阮结构(琴背及琴杆为同一整体)不一致。
考古报告描述“共鸣箱不存”,笔者认为武威弘化公主墓阮咸琵琶如果共鸣箱与琴杆同为硬木质料构造,理应存有相应痕迹,不可能荡然无存,此处存疑待考。
北宋黄庭坚在《听宋儒摘阮歌》中留有“问君枯木著朱绳,何能道人意中事。
君言此物传数姓,玄璧庚庚有横理”的诗句,此诗作于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我们通过这一描述可知,阮到了宋代,有“朱绳、玄璧”的乐器视觉外观,即红色琴弦、共鸣箱可能被涂饰黑漆因而有“墨玉”般的玄璧效果,并且此件阮乐器被传数姓,古旧的乐器上出现了“横理”(类似古琴的断纹)。
其中“庚庚”即是描绘宋代阮横抱的持琴姿势。
古代画作中的阮咸琵琶形象还有南唐周文矩《宫中图》(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明代仇英《蕉阴结夏轴》(现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宋代李嵩《听阮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吕焕成《春山听阮图》(现藏于旅顺博物馆)、清代刘彦冲《听阮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等。
另有唐代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1955年河南洛阳涧西唐墓出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三国(吴)青釉谷仓罐(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敦煌壁画、麦积山壁画等乐器形象。
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族音乐工作者对复制古代阮乐器进行了多次尝试,整理如表1所示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
资深乐器人沈正国先生主理,以敦煌壁画为“由头”的古代琵琶群组仿制项目。
选择乐器学沿革的视角,以敦煌壁画乐伎所持乐器为参照,尤其是在形制与人体比例等方面,同时以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唐琵琶规制资料等相关文物、文献资料为“蓝本”,以复原当时宫廷或民间使用的乐器实物形态为宗旨,较为集中地选择了唐代莫高窟画像人物所持琵琶类为主的弹拨乐器13件和同时期武威弘化公主墓出土的阮咸残件为复制对象,表现唐代弹拨乐器之盛况。
③结合唐阮实物遗存及音乐图像学资料,可知古代阮在“盘圆柄直”乐器形制的基础上,琴杆分为长、短颈不同样态;其中音箱“盘圆”还有正圆和花边两种形制。
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的嵌螺钿紫檀阮直接提供了唐代阮乐器学方面的数据。
特别共鸣箱硬木凹槽挖制、内部结构X光透视及不设音孔的乐器实物遗存对复原唐代阮及唐前汉魏琵琶类乐器提供了参考依据。
由于古代阮的实物仅见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传阮咸,对唐前的汉魏式琵琶乐器结构研究,我们仅能通过古代遗存的音乐图像学(壁画、雕塑等)方面艺术化的形象及史料零星记载来推测,唐前汉魏式琵琶乐器学数据信息尚待研究考证。
二、现代阮的诞生及制作现代阮乐器制作,源自20世纪50年代。
1954年10月第一次乐改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召开。
文化部丁西林副部长在会上提出:“改革乐器必须结合演出和创作的需要,保存和发扬民族的特点,接受苏联先进的经验,通过实际的制造和试奏来改进我们的民族乐器。
”①由于推行向西方音乐学习的时代趋势,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方方面面都被进行了一番“改造”。
诸如推行学习西方乐理、使用西洋曲式来创作音乐作品、音律十二平均律化、模仿西方交响音乐组建“民族管弦乐队”、以钢琴的音准作为视唱练耳训练标准等。
其中自然包括了对民族乐器的改革,现代阮就在这样一个契机下横空出世。
“1950年,张子锐还在中央音乐学院(天津)读书……当时的阮在经历过元、明、清的一步步退化之后,由唐代的四弦分列,十四个以上的音品,有音孔变为了只剩下了三条弦或两条弦而无音孔……扩大音量,阮在合奏时声音没有穿透力,听不见声音。
张子锐在一九〇五年出版《辞源》一书,《阮咸》词条附图中,看到阮有大小两种型号,四弦等距分开,面板上一对弯月形出音孔。
这给了他启发,他试着在阮的共鸣箱上掏挖一双对称的弯月形出音孔,以放大音量。
结果在排练时音量明显增大,引得乐队刮目相看。
”②“为何中央广播民族乐团非常重视阮的改革呢?原因是在民族乐队里,三弦、琵琶、扬琴都挤在一个高音音区里,中音、次中音、低音音区是一片空白。
阮的诞生,填补了这个空白。
”③通过上述资料,我们看出张子锐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现代阮乐器改革,目的首先在于填充、丰满民族管弦乐队的声部,特别是为增强乐队中低音声部服务。
现代阮在制作之初,并不是以恢复古代阮“非琴不是筝”的声音美学为探索标准。
现代阮保留了古代阮“盘圆柄直”形制,但没有涉及继承传统阮咸的声音美学讨论。
甚至由于清末演化为“仅有两根弦、柱制也减少”带有古代阮声学基因的乐器遗存,由于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种种欠缺(声音小、没有穿透力、音域窄等),被予以全面否定。
其次,张子锐把“将民间简单的将阮柄插入共鸣箱的做法,改为用胶粘于共鸣鼓框上沿的做法,稳定了弦音赖以震动的坚实基础”④。
如何增大音量以适应民族管弦乐队演奏需要是现代阮乐器制作方面的重点,面板上掏挖一对响孔的做法成为现代阮乐器制作的标准,而组装扁球型薄壳音箱(即平背鲁特琴属造型)制作法及改扶手为琴码直接确立了现代阮共鸣箱震动的模式,从而对现代阮乐器的声学品质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随后的现代阮乐器制作中,陆续出现了背板和侧板同质木料的现代阮及掏挖月牙孔、圆孔、仿提琴S孔、鸟形孔和“仿唐隐孔”等音孔设计。
这些音孔形状、开孔位置、开孔面积、两音孔之间的距离因素直接影响了现代阮的声学品质。
现代阮使用的琴码质料也呈现出多样化,存在色木为代表的软木码及酸枝代表的硬木码两种。
其中琴码搁弦槽的质料也有色木码配牛角条、色木码配牛骨条、色木码配硬木条、硬木码配牛角条、硬木码配牛骨条等多种类型。
作为传导琴弦振动的重要媒介,琴码的制作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制作标准,对琴码在现代阮乐器中的声学意义更无深入探讨。
笔者认为作为一件仅有半个世纪历史的新型乐器,现代阮的乐器制作目前还处在一个尚需不断完善的阶段,相比西方古典吉他及提琴制作理论体系,我国的现代阮无论在乐器结构设计或乐器涂饰工艺方面都处于较为稚嫩的水平。
笔者曾在相关田野访谈中,有阮乐器制作师认为:“面板音孔形状仅仅是好看、美观、对称协调,声音好坏与否主要是琴本身的问题。
”“琴码的镂空雕刻是为了美观。
”可见当下乐器制作方面对音孔与乐器声学品质之间的关系认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
我国有崇尚贵重硬木的传统,这一点在木作家具用材中得以体现。
民族乐器制作是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中也延续了使用贵重硬木制作乐器的理念。
以笔者关注的阮乐器而言,可见的产品有椴木、榆木、椿木、桦木、花梨木、鸡翅木、红檀木、黑檀木、酸枝木、紫檀木等多样用材。
并且衍生出一套“好马配好鞍”的乐器制作倾向:即特级、一级的泡桐面板一定会放在最名贵木料制作的琴体上,普及的普通木料乐器的面板则选用三、四级的泡桐面板。
曾有民族乐器行业制作师告诉笔者:“白木琴有白木琴的做法,白木琴制作只要求音准就可以了。
白木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什么材料价钱低就用什么木制作。
最早的都是用东北榆木做,后来发现香樟木比榆木价钱更低,就用香樟木做琴。
现在香樟木涨价了,改用山东榆木来做。
你把白木琴做成老红木的声音卖的还是白木的价钱,琴行来拿货就是这样。
白木是白木的价钱、红木是红木的价钱,我们没时间研究怎样把白木琴做出更好的声音。
”①目前,在决定我国民族乐器价格的方面,选材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乐器的成品价格与选材硬度及木料的名贵程度成正比。
而反觀古典吉他、提琴或热瓦普、冬不拉等乐器其选料则主要延续制作传统,并形成了西方古典吉他、提琴制作的固定选材(松木枫木)和热瓦普、冬不拉等中亚弹拨乐器固定选材(公桑木)的制作理论体系。
这些乐器家族在选材方面有固定的用料标准,并不会轻易变化。
例如只在杉、松、枫木材料中划分材料等级进行乐器制作,稳定的制作材料形成了固定的乐器木质声韵。
反观我国当前的现代阮乐器制作销售,重点是宣传乐器侧板、琴杆、指板这些名贵硬木材的选用,并由此产生不同木料的共鸣箱体的震动匹配率问题讨论,进而影响到乐器本身的声韵类型。
笔者认为如何从乐器学角度观察这个问题,值得多方讨论。
现以正仓院所藏唐传嵌螺钿紫檀阮与20世纪50年代张子锐、王仲丙设计现代阮(中阮)进行乐器学方面部分对比,形成表2②如下:表2三、古代阮的音色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出现录音技术之前,这些音响均无法获得储存。
我们只能从古代文学性描述中寻找古代阮的声音,节选部分如下: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
(唐·白居易《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不似琵琶不似琴,四弦陶写晋人心。